單純好奇。

親戚有癌症早中期,現在已經基本好了,但因為化療身體已經蠻差了。生物上學過說靶向葯是目前最有效的藥物,為什麼從沒聽說過有醫院會首先考慮靶向葯?


一方面是靶向治療發展太快,內地醫院很多醫生知識老化沒及時更新,對靶向治療缺乏全面科學的認識,甚至不熟悉新靶向葯。這方面也僅僅是京滬等一線城市腫瘤醫生能和國際前沿接軌。

我們在之前就遇到過一位肺腺癌患者在內地某省級腫瘤醫院做完基因檢測有egfr19突變,但醫生不建議喫靶向葯,告訴患者堅持靶向就出院,患者無奈只能化療,一個月病情惡化又趕患者出院,後來不得已喫上靶向葯才控制住病情的。

另一方面,受葯佔比等限制,很多葯進不了醫院,特別是價格高的新特葯,這是醫生也沒辦法的。


原因一:只有有靶點的患者纔可以用靶向葯!

靶向葯雖好,但也不是人人都能用的。通俗來講,靶向治療藥物的使用有個硬性指標,就是需要找到腫瘤患者體內的「靶點」,即相應的基因突變的「點」。

在實施靶向治療之前,通常會進行基因檢測,原因是一種靶向藥物一般只針對一種常見的突變基因,但是同一患者體內突變的基因不同,不同患者突變的基因也有差異。

也就是說,基因突變和靶向藥物必須匹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有靶點,對患者纔有效果。否則,不僅沒有起到作用,還會白白浪費一大筆治療費用,甚至延誤病情。

原因二:靶向葯也有耐藥性!

靶向葯治療癌症的效果相對其他治療手段較好,但是如果患者服用靶向葯的時間長了,同樣會產生耐藥性。

以肺癌為例,患者雖然本身存在EGFR靶點突變,但由於同時也天然存在KRAS基因突變,因此即使服用靶向葯了,治療效果也不好。有的肺癌患者甚至在服用靶向葯四五個月後,就開始出現耐藥性。

與此同時,靶向葯治療過程中,因為藥物持續抑制EGFR靶點信號通路,癌細胞為了避免藥物作用產生其他基因突變,會抑制靶向葯對EGFR靶點的治療作用,導致耐葯。

那麼,如何判斷身體已經對靶向葯產生耐藥性了呢?可以通過觀察出現的一些癥狀來確定是否耐葯。

產生耐藥性時,靶向葯就無法抑制腫瘤的生長,腫瘤就會不斷增大,並且發生遠處轉移。這時,患者會出現一些原來沒有的癥狀,比如原來不咳嗽的,耐葯後開始咳嗽了;原來沒有胸痛的情況,耐葯後開始出現胸痛的癥狀等。

此外,還可以去醫院複查。不是服用靶向葯就可以高枕無憂了的,服藥期間也需要定期複查,通過腫瘤標誌物和CT判斷靶向葯是否耐葯,如果耐葯,就要及時更換治療方案。比如更換其他靶向藥物,或者改做化療、免疫治療等。


葯這東西都會有抗藥性,靶向葯是治療癌症的最後辦法,一般不輕易使用,而且喫靶向葯還需要對你的病因病理進行全面檢查,一旦使用,基本說明患者的癌症已經沒有什麼醫療手段可以使用了


首先,醫院負責任的醫生當然會提出用靶向葯,起碼也會告知有這種葯;

但是存在幾種情況:第一,不是所有癌症病中種都有靶向葯;第二,不是所有患者都適用靶向葯;第三,少數靶向葯進入醫保,多數藥品沒有進入,價格昂貴;第四,即便進入醫保,醫院也不一定有存葯。

以上原因,使得用藥相對麻煩,醫生基本上是告知或者建議患者去使用,但是患者有沒有去使用或者是否聽進去了,這裡面的溝通問題就不少。

所以,如果得了癌症,自己要盡量了解自己全面,跟醫生良好的溝通。

在另外來說,一些沒引進或者沒進醫保的藥品醫生也不見得熟悉,有時候也不敢太多建議,如果建議花了大價錢喫了沒效果,醫患關係也很難處理。

現今治療癌症最有效的免疫細胞治療,由於政策沒放開,很多醫生基本上都不瞭解甚至排斥,但是隻要有足夠的財力,已經得到有效治療的人非常多,這就是原因了。


首先,題主搞錯了,把個案當成了普遍現象,把結果當成了原因。

事實上,非但不是「對於癌症患者的治療幾乎沒有醫院會提出使用靶向葯?」

而是,「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幾乎所有的醫生對癌症患者的治療第一選擇都是手術,第二選擇就是靶向葯。」

就目前針對癌症的治療的主流手段,包括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聯合療法來說,靶向治療都是「優選」。副作用相對小,效果幾乎肉眼可見,藥理學原理完整。

對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腫瘤主治醫生來說,幾乎所有的病例,腦海中第一浮現的都是「手術?」,第二浮現的幾乎都是「靶向?」

但是,靶向治療確實有一些「先決條件」。

1:靶向治療需要有「靶向葯」可用。不是有一款具體的葯,它的名字叫「靶向葯」。目前,真正意義上的靶向治療藥物,幾乎清一色是進口藥物,至少是研發在國外,專利期過了,國內仿製的藥物。所以,一個癌種,一個亞型,究竟有沒有靶向葯可以使用,完全取決於世界頂級葯企的研發進度。這裡,其實不是很「公平」的。舉例來說,乳腺癌在歐美人羣中的發作比例高於亞洲(美國女性乳腺癌的確診比例高達幾乎是10中1,就是每10個女性至少有1個會得乳腺癌),所以,乳腺癌的靶向葯特別多。但是胃腸道腫瘤,一些貧窮的國家發作率高,靶向葯就少一些。一些局部的少見癌種,根本沒有葯企有那個興趣去研發靶向葯。

所以,首先,你的癌種,得有靶向葯纔行。

2:其次,你得有靶點。通俗的說,你的腫瘤經過基因檢測,要檢測到一個具體的基因突變特徵,而這個特徵,又正好是某種靶向藥針對的突變,你纔有靶向葯可以用。我們舉例來說,肺癌最常見的基因突變有EGFR突變,ALK突變,這都是屬於你經過腫瘤組織基因檢測才能確認的。確認之後,纔有對應的靶向葯可以使用。但是一些癌種的一些患者,找不到這種基因突變,或者說,你找到了,但是這個癌種的這個基因突變的靶向葯還沒有研發出來,那麼就沒藥可以用。再舉例來說,乳腺癌中有一類所謂的「三陰乳腺癌患者」,就是指乳腺癌常見的三個基因突變特徵全部是陰性。那麼目前來說,國內還沒有任何一款靶向葯可以給這類患者去使用。

所以,你得有合適的基因突變特徵。

3:最後,你得。。。消費的起靶向葯。相對而言,靶向葯療法的經濟開銷,幾乎是腫瘤治療中最昂貴的。一些常見癌症的常見突變的最常見靶向葯,已經進醫保很久了,葯價也已經很親民了。比如乳腺癌的赫賽丁,肺癌的易瑞沙之類,每個月就幾百塊,最多一千多。但是大部分癌症的大部分靶向葯,依舊是比較昂貴的。如果在醫保範圍內,可能自費承擔也要在大幾千,如果在醫保之外,一個月近萬,上萬,甚至幾萬是常見的。以中國目前的家庭平均經濟水平,醫生是會衡量的,看你的病情,看你的家庭經濟條件。在你沒有經濟能力承受的情況下,僅僅為了提高化療的收益,拿話來刺激你,說:哥們,雖然你喫不起,但是我告訴你哦,國際上還有一種葯,好幾萬。。。比目前的化療效果好哦。哪裡有這麼缺德的醫生?

所以,你得治療方案,對醫生來說,收益和支出的比例,得讓他覺得靶向葯值得推薦而已。

綜上所述,不是所有患者都應該喫靶向葯。

不過ANYWAY還是回一句:題主的印象是錯的,靶向葯,已經成為中國癌症治療幾乎是第首選選擇了,未來幾年,即使是手術,都很有可能更多的結合靶向葯進行輔助治療甚至新輔助治療,癌症治療的過去十年,幾乎是靶向葯崛起的十年,未來的十年,將是靶向葯、免疫治療和多種療法聯合的十年。所謂的醫生不會推薦靶向葯是錯誤解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