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負罪感來自什麼原因只有你知道!

你的幸福的源頭來自哪裡也只有你知道!

做人內心坦蕩,問心無愧,對得起身邊所有愛你的人,你絕對配擁有幸福,也無需庸人自擾。

如果覺得自己行事為人不夠正面,了虧欠別人,那麼有負罪感也說明你是個有良知的人。

自我改善,自我修正,


你好,謝邀。

自己生活得越幸福,卻越有負罪感,這讓你在理性上認為應該追求幸福的同時,又有不舒服不對勁的感覺與困惑,難道自己就不該擁有幸福?幸福發生在自己身上是一種罪過?更直接點說,我是否配不上幸福?

一個從小就很快樂、幸福的人,TA的內心豐盛,常常會覺得自己值得一切的美好。當我們覺得自己不配這麼幸福時,可能我們小時候也並不快樂。也許是兒時物質缺乏,也許是成長環境氛圍不良,也許精神世界得不到滿足,很少感受到愛與關注——童年的體驗並不愉快。

當我們長大了,有自主的經濟能力,讓自己的生活質量提升,好像不缺什麼時,卻發現自己會出現這種矛盾的感受:幸福來臨了,可是我難以心安理得地享受,我覺得自己不配。

今天我們可以探討一下兩個重要的深層心理原因。

一、恐懼被懲罰與報復

童年不快樂,成年後不敢幸福有一個重要的心理原因——恐懼。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這種心理與「俄狄浦斯情結」有關。俄狄浦斯情結,是心理學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來自於希臘神話中的人物俄狄浦斯,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娶了母親。所以,在俄狄浦斯情結中有「弒父」的部分。

在俄狄浦斯情結中,「弒父」是一種象徵意義的,並不是現實中殺害自己父親的真實行為。例如,孩子取得了成功,比父親厲害,超越了父親,象徵意義是打敗了父親,「殺死」了父親。

所以,當有些人成年後感受到幸福時(相比於父母,我過得很好),就會喚起強烈的內疚與罪惡感,以及被父親懲罰與報復的恐懼。在快樂的當下總會隱隱覺得不幸的事情甚至災難性的大禍將會降臨,產生強烈的焦慮與不安。

二、強迫性重複舊有模式

人在意識上,都在追求幸福,但潛意識往往更習慣於那種已經適應了的生活環境(早年的經歷),也就是固著於舊有的內在模式。

很多人在意識上想擺脫痛苦,但由於早年的生活對於TA來說是痛苦、糾結、悲傷的,TA們的潛意識已經習慣了這樣的體驗(雖然光明很美好,但黑暗早已熟悉,充滿安全感,比起要奔向未知的所謂光明,反而讓自己恐懼),漸漸內化成了TA們的心理模式,即使長大後,物質條件改變,生活環境改善,但無論外界怎樣變化,其深入骨髓的內在模式並沒有隨著發生質變。

於是,一旦潛意識察覺到要過上幸福生活了,心底恐懼、無法承受自己對原生家庭的背叛,自己便會莫名其妙地不斷折騰,讓原本美好的生活弄到一團糟,讓自己痛苦不堪,強迫性重複著早年的體驗。

那麼,當我們渴望擁有幸福,又想擺脫負罪感,該如何修通、突破自己呢?首先學會有足夠的自我意識,去覺察、了解自己的慾望和局限,然後去接納自己,讓自己能夠欣然面對幸福。當然,這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專業系統的心理諮詢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通過心理諮詢師的陪伴和引導,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到達真正幸福的內心彼岸。


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沒有這種感覺。

幸福之時沒有負罪感

關於幸福,也許大多時候覺得自己不夠幸福吧,所以沒感覺到題主說的心理。

關於負罪感,周末看劇看綜藝墮落時光時會有負罪感,但通常也就這麼過去了,不會理會,然後等周一就會自我批評一下,如此往複,進步甚微。其他方面沒有,基本道德感和責任感都比較高,凡事追求問心無愧。不過這一點其實也會帶來些茫然感,感覺不夠適應這個社會和職場。


因為你欠人家的,你欠人家一輩子的愛,所以要用你的愛去償還。(身在福中不知福 )


對自己有要求,也怕福享大了吧。

那就多干點兒活,讓自己勞累一點兒,自然就緩解了。

沒事兒,有點憂患意識也挺好,別太過就行。

祝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