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社會可有讓你感覺疲憊?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真理來自於觀察,而非饒舌;

也可以理解為——不發一言的酷傢伙,比喋喋不休者更討喜;

或者理解為——對社會的極端失望,令人們失語,只能蟄伏在社會裡,冷眼觀察人性的本真。

這些句子都是我現造的,但某種程度都能解釋的通,王小波的大多數語言帶著極強的辯證性,你很難用它佐證一類確切的、非黑即白的觀點。


貼一個知友的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06778/answer/135270747


話語是後天性結構,特徵是邏輯和推理,與人與生俱來的本性相悖,因為它是需要後天被習得的。人的本性中沒有邏輯系統,就好像數學需要學習而貪婪不用。我們天生被賦予了貪婪的本性,而所有科學都不是先天性的。

從話語中很少能學到人性,因為話語的本質是說服,說服必須包含邏輯,而邏輯與人性相悖。話語的意志出發於想要被認同的慾望,邏輯的終點是認同,每場對話都是小型的博弈。

從沉默中能學到人性。因為摒棄了邏輯,天性才能被釋放,情緒才能被感知,你從而打破屏障認識到一個人,而不是被困在她的話語里。

這句話非常有叔本華的味道,唾棄邏輯而擁抱感性。但是不要忘記,句子本身就是邏輯的載體,這一句話的目的同樣是說服。

人性不存在學更多學更深這種說法,每個人都具有同等量的邏輯,並且它先天被賦予,只不過經歷的不同讓我們展現出不同的人性,而那些藏於陰影處的並不代表它從此消失;相反,邏輯的學習毫無止境,因為在科學的領域你始終無法估算盡頭,甚至無法預判邏輯的走向。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多數人習慣於在網上爭吵,釋放著現實中不為認可的憋屈,或者是享受在批評一切時的唯我獨醒的滿足,每個人都在標榜自己的時候,沒有人想到去改善,社會的每一個熱點,只要足夠熱鬧,總不缺少覓食一般的群眾,以及他們千篇一律的高談闊論,就像火車上指點江山的中年乘客,只讓人覺得聒噪。

話語是有力量的,但如果所有人都庸俗得流於表面,那些追求真理的熱忱只能選擇沉默,因為言語能進入耳朵,但進不去充耳不聞的腦子。


行為就代表著人性,一般情況下,如果沒發生事情時,大家都是說的比唱的好聽,等到了關鍵時刻,行動就驗證著人性。


王小波這裡的說的「話語」和「沉默」,表面上是行為,實際上指的是人群。

他說的很明白,話語即權力。「話語」指的是參與權力圈子的人,「沉默」指的是主動排斥權力或被權力無視或排斥的人。

他濃墨重彩地講述「沉默的人最終沒有吃另一個人的耳朵,因而人性尚存」的故事,用意也是在這裡,意思是大眾終歸是人性尚存的,這還是一片有希望的土地。而他以「失去童貞」比擬自己開口說話,無疑是說他獲得了一定權力——話語權或者說影響力,接下來重要的是如何運用這種權力。

所以,這句話就是用比較曲折的方式,表示他還是要「到群眾中去」、為群眾發言,因為他相信你要讓這片土地變得更好,就不要被話語世界的表象迷惑,而是要去「沉默的大多數」當中發現真相。


知行合一,沉默姑且理解為行,話語就按原本走,這句話就很好理解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