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可有让你感觉疲惫?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真理来自于观察,而非饶舌;

也可以理解为——不发一言的酷家伙,比喋喋不休者更讨喜;

或者理解为——对社会的极端失望,令人们失语,只能蛰伏在社会里,冷眼观察人性的本真。

这些句子都是我现造的,但某种程度都能解释的通,王小波的大多数语言带著极强的辩证性,你很难用它佐证一类确切的、非黑即白的观点。


贴一个知友的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06778/answer/135270747


话语是后天性结构,特征是逻辑和推理,与人与生俱来的本性相悖,因为它是需要后天被习得的。人的本性中没有逻辑系统,就好像数学需要学习而贪婪不用。我们天生被赋予了贪婪的本性,而所有科学都不是先天性的。

从话语中很少能学到人性,因为话语的本质是说服,说服必须包含逻辑,而逻辑与人性相悖。话语的意志出发于想要被认同的欲望,逻辑的终点是认同,每场对话都是小型的博弈。

从沉默中能学到人性。因为摒弃了逻辑,天性才能被释放,情绪才能被感知,你从而打破屏障认识到一个人,而不是被困在她的话语里。

这句话非常有叔本华的味道,唾弃逻辑而拥抱感性。但是不要忘记,句子本身就是逻辑的载体,这一句话的目的同样是说服。

人性不存在学更多学更深这种说法,每个人都具有同等量的逻辑,并且它先天被赋予,只不过经历的不同让我们展现出不同的人性,而那些藏于阴影处的并不代表它从此消失;相反,逻辑的学习毫无止境,因为在科学的领域你始终无法估算尽头,甚至无法预判逻辑的走向。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多数人习惯于在网上争吵,释放著现实中不为认可的憋屈,或者是享受在批评一切时的唯我独醒的满足,每个人都在标榜自己的时候,没有人想到去改善,社会的每一个热点,只要足够热闹,总不缺少觅食一般的群众,以及他们千篇一律的高谈阔论,就像火车上指点江山的中年乘客,只让人觉得聒噪。

话语是有力量的,但如果所有人都庸俗得流于表面,那些追求真理的热忱只能选择沉默,因为言语能进入耳朵,但进不去充耳不闻的脑子。


行为就代表著人性,一般情况下,如果没发生事情时,大家都是说的比唱的好听,等到了关键时刻,行动就验证著人性。


王小波这里的说的「话语」和「沉默」,表面上是行为,实际上指的是人群。

他说的很明白,话语即权力。「话语」指的是参与权力圈子的人,「沉默」指的是主动排斥权力或被权力无视或排斥的人。

他浓墨重彩地讲述「沉默的人最终没有吃另一个人的耳朵,因而人性尚存」的故事,用意也是在这里,意思是大众终归是人性尚存的,这还是一片有希望的土地。而他以「失去童贞」比拟自己开口说话,无疑是说他获得了一定权力——话语权或者说影响力,接下来重要的是如何运用这种权力。

所以,这句话就是用比较曲折的方式,表示他还是要「到群众中去」、为群众发言,因为他相信你要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好,就不要被话语世界的表象迷惑,而是要去「沉默的大多数」当中发现真相。


知行合一,沉默姑且理解为行,话语就按原本走,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