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拉美,印度人,估計腦子裡根本沒有「回國」這個選項

華裔擁有「回國」的選擇,導致了「留下來」的人是經過篩選的

如果這些「海歸」都留在歐美,當地的華人集體的形態會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個樣子

地位是要自己去爭取的,這個群體本身的形態,對他們的地位的影響是最大的


以下內容是美國媒體文章翻譯,不代表本人觀點,勿懟。

美國《紐約客》雜誌2015年10月21日發表文章,對美籍華人李漪蓮的新書《亞裔美國人的形成》進行評論。李漪蓮是明尼蘇達大學亞美系主任,其父母上世紀60年代從台灣移民美國。

文章中說,種族歧視,是亞裔在美國生活體驗的統一因素,將23個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群體聚合在一起。它決定了亞裔在美國的工作,他們的家庭大小以及自尊。如果亞裔美國人存在,那就是來自系統的種族歧視。

幾周前,總統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登上舞台,粗魯地模仿日本(還是中國?)口音,稱日本人都是貪婪的商人;而此前另一名總統候選人傑布·布希則稱所謂「錨定嬰兒」(通過在美國出生獲得公民權)「與亞洲人關係更大」;9月,聯邦調查局終於撤銷了對美籍華人郗小星博士的指控。

這只是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但它們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儘管入了美國籍,但亞裔仍然被他們自己的國民視為外人。

在華裔和印度裔是其中最繁榮群體的同時,韓裔、越南裔和菲律賓裔的收入卻比普通美國人更低。整體華裔的繁榮掩蓋了華裔貧困率高於整個美國的事實。2000年,華裔比其他種族成年人更可能擁有大學學位,但華裔受教育不足四年的可能卻是白人的5倍。

更令人沮喪的是,亞裔群體的聲譽仍然像過去一樣變化無常,常常因為一些國內或國際局勢而發生突然逆轉。現在面對中國和印度的崛起,進而也出現一些偏見和叛國的懷疑。

對於一些人眼中的亞裔,李漪蓮寫道,在最壞的情況下,他們被視為「永久的外國人」;在最好的情況下,他們則被視為「見習美國人」。如果亞裔在面對種族歧視時保持沉默,或者亞裔在面對這個艱難時世工作異常努力,不是因為他們想成為「模範少數族裔」,而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

2015年5月的一項報告表明,美國矽谷高科技公司更傾向於僱傭亞裔當電腦程序員,而不會提拔他們當經理和高管。


從可以欺負的弱雞改變為必須消滅的惡魔。


我推薦兩部電影:《紅雀》和《老爺車》。

第一部講的是俄羅斯年輕女人被美國中年男人拯救的故事。一個在俄羅斯殺人無數的特工,居然為了正義去拯救俄羅斯少女。而裡面的俄羅斯男人根本就沒好人,分別是:有錢的強姦犯、出賣自己侄女的人渣、外強中乾的陽痿男,以及各種毫無人性的官僚。

第二部講的是亞洲年輕女人被美國老年男人拯救的故事。一個在朝鮮殺人無數的老兵,居然為了正義去拯救亞洲少女。當然裡面的亞洲男人也很lowbee,一幫外強中乾的小混混,還有一個被老兵拯救的少年。這個少年,怎麼形容呢?我只能想到郭德綱的四字成語:囧傻呆萌。

所以到底海外華人的形象會不會因為中國國際地位改變而改變?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只不過不一定向著每個人所盼望的方向而改變罷了。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只有兩個選項:一個是令人恐懼的惡棍,另一個是任人欺凌的囧傻呆萌。而你必須選擇成為其一,你更想選哪個?


冷戰時期,斯拉夫人的地位在西歐和美國有顯著提高嗎?

在西歐,確實

在美國,沒有。倒是有一群名字裡帶俄味的猶太人在美國的社會地位提高了。

歐洲人相對更尊重斯拉夫民族,一來是因為地緣問題,二來是文化相近。

類似推測,中國的強大不會直接讓歐美的華裔地位提高,但會對亞洲地區的華裔有正面影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