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三星堆,太詫異,太穿越,太特立獨出。關鍵一點是--成都附近也有先民遺址出土,出土物與一般的認識差不多。唯有三星堆出土了一些特立獨行的青銅面具和2米多高的搖錢樹。沒有看到其他地區出土佐證。

憋了很久,鬥膽一問,有沒有人懷疑過作者是巧手的古董商人?


古董商可以複製或創作出古董,比如青銅面具和搖錢樹,但是複製不出遺址,三星堆遺址不是他們的作品。(遺址為什麼造不出來,參見:以現在的科技的發達,有沒有可能製造「古墓葬」、「古遺址」然後申遺?)

遺址的發掘過程有科學記錄,這個記錄類似於實驗記錄,理論上是可以檢驗和重複的,遺址、記錄及基於它們的研究必須對學術界公開,經過同行評議和討論,一般情況下正常運轉科學共同體有一定的自凈能力,足以識別出學術造假或者其他信息污染。而這種性質的記錄才保證了出土遺物的真實性——不是外星人做的,不是現代古董商做的,也不是漢唐宋人的發明。

雖然一提到「三星堆」就先想到那兩個祭祀坑以及耀眼的器物,但它們只佔遺址很小的一部分(上圖中的一號坑、二號坑)。

轉一段發掘者的日記,透過這個可以簡單瞭解工作過程(有哪些需要記錄,以及偽造遺址本體和相關記錄需要多少成本)。放到現在,這麼重要的遺跡發掘過程肯定要全程錄像的,視頻普及的一個副產品就是類似尼斯湖怪這樣的造假必然破產

三星堆遺址一、二號祭祀坑發掘日記

陳顯丹

三星堆兩個祭祀坑的發現是出於一個偶然的機會,那是1986年的7月18日磚廠職工在三星堆遺址第二發掘區取土時,在距地表深約兩米之處挖開一號祭祀坑東側底部的一角,出土石器十餘件,當時在場的農民工立即報告了我們。那時我和陳德安還有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勤工儉學的學生朱章義、張廣彥、劉章澤幾個人正在三星堆遺址磚廠宿舍(現三星堆工作站所在)內整理三星堆遺址上半年的發掘資料,我們接到這個報告後立即趕到距我們整理駐地約100米遠的現場。

到現場一看,大家都感到非常喫驚,出土的玉石器有玉戈、玉璋等,全是一些禮器,而這些器物就出在我們今年上半年(2~6月)發掘的第二區,而且離原發掘點僅2.30米遠。這一發現讓我們想到在此之前在這裡發現的兩個小坑也出土有少量的不同類型的文物,這兩個小坑是否與該處出土文物有關,不得而知。但是出土玉璋、玉戈這一處地方到底是個什麼樣的遺跡現象呢?誰也不知道,不管怎樣它總是一個重要的發現,於是我們開始準備發掘工作。為了發掘工作的順利進行,我們先把挖出文物的地方的坑角進行了回填,以便保證發掘的科學性和完整性。

我們也嘗試了夜間的考古發掘。首次的夜間考古發掘工作對我們在場的考古人員來說都是比較新鮮的。沒有任何經驗,憑著一股熱情和認真就在夏日的夜間幹開了。我們用竹子和麥草在現場搭了一個棚子供工作人員放物或小憩,另外又蓋了一個與「墓坑」大小的棚子,這個棚子是活動的,太陽太烈時和下雨時,它可以遮陽避雨,需要照相繪圖時可以把它整體抬開,更重要的是晚上它還是我們夜間工作燈光的唯一支架。夜間發掘時,上半夜還有周圍的農民來看熱鬧,因為是夏天,後半夜就顯得非常寧靜,周圍除了蟋蟀的啾啾之聲和一片蛙鳴之外就是考古人員在坑中偶爾的說話聲和手鏟插土、刮泥的沙沙聲響。到快天亮的時候,眼睛就比較困了,倦意不斷上升,但是大家依然堅持工作。

二號祭祀坑的發現是在8月份,8月的天氣與7月的天氣相比又是一番情景,白天氣溫高升,考古人員汗流浹背,熱浪襲人,有時又是大雨和雷陣雨,晚上雖然有蟋蟀和青蛙的共鳴之聲,但又免不了蚊蟲叮咬之苦,飛蛾撲燈帶來的影響,我們的發掘工地又是在稻田的包圍之中。快到天亮時濕氣襲身,此時的考古隊員可以說既疲憊又肌腸碌碌。

一號祭祀坑發掘日記

7月21號 我們開始在第二發掘區發現出土文物的地方進行布方,布方的方法是先找到我們上半年發掘探方86GSII區T11的西北角的點,然後由這一點向西引出30米,再向北引出70米(探方在向西、向北30米的交匯點布方)。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將新布的探方納入本區發掘探方的統一編號之中。由於不知道地下的情況和坑的大小,因此只布了兩個5×5米的探方,編號為86GSIIT939、T940。

7月22號 今天開始發掘,但兩個方的發掘並不是同時進行,首先對T940進行發掘,下午開始T939的發掘。第一層為黑色農耕土,厚9~14釐米,第二層為褐色土,土質較濕松,內含有少量的褐色土粒,厚5~15釐米,在二層下發現灰坑1個。編號H1。灰坑開口於二層下,呈不規則狀,坑壁較直,壁被火燒過,坑底的呈環形,坑內填土為黃褐色土,內含大量的紅陶土塊,在接近坑底的地方有一層厚約10釐米的木碳層,坑內出土陶片10片,其中泥質灰陶七片、夾砂褐陶3片。

7月23號 新增探方T1040,該探方是一個不全的方,因取土而破壞,並挖掉坑的東南角,也是在這裡挖出玉器的地方。今天在二層下又發現四個坑洞,一號洞位於T940探方的西壁,其中一半壓在T939的東隔梁下,洞的直徑為40釐米,洞底內又有一個小洞,直徑16釐米,整個洞深68釐米,洞內填土為黑色土,較濕松,包含物有紅燒土塊及大量的木碳,疑是一個柱洞。二號洞位於T840的西北部,距一號洞16釐米,一半壓在T939的東隔梁下,洞內未發現遺物。三號洞位於T940的東壁,四號洞緊鄰三號洞,兩個洞內填土為較純的黃色沙土,四號洞中出土1片夾砂褐陶。下午對探方的平面和壁面進行了綜合分析,大家認為出土玉璋的墓葬開口應快出現了。初步估計墓葬就在這裡,而且是一個比較大的墓葬,其平面分佈範圍可能超過了已開方的平面範圍。

7月24日 根據昨天的情況,我們開始增布探方T941,並即刻開始發掘,直到與其它探方的水平面差不多時停下,再與其它探方保持共同的進步。同時也把幾個探方的地層統一了。地層的初步統一為七層,第一層為農耕土,內含有許多的植物根莖,較濕鬆軟,厚9~13釐米。第二層為灰褐色土,較松,內含褐色土粒和零零星星的燒土顆粒,厚3~15釐米。第三層為黃色沙土層,含沙量較大,出土極個別夾沙陶片和灰陶片,器形難以辨認,本層厚18~22釐米。第四層為黃褐色土,較第三層硬,含沙少,內含較多的褐色小顆粒,包含物有極少數的泥質灰陶片和夾砂褐陶,在該層分別發現宋代的殘墓葬和灰溝等遺跡。本層厚2~21釐米。第五層,為淺黃色土,土質較硬,內含少量的夾砂紅陶片及呢質尖底罐殘片,本層厚5~13釐米。第六層為紅黃色土,土質結構密度大,較粘、板硬,內含有紅色膠泥,發現有泥質灰陶尖底罐的殘片。第七層為紅色膠泥,生土層,距地表深度51~60釐米。

7月25日 上午打幾個方的隔梁,同時增布探方T1 039,由於T1 041的位置早被磚廠工人取土挖完,實際上只是一個「空方」,因為它與墓葬的兩方相鄰,故也把它列入此次探方編號的序列之中。這樣一來一共有六個探方(實際上只有四個半探方),基本上可以包括該「墓」的範圍。在打T940北隔梁時,在隔梁的第二層出有明清時期的青灰瓦片,在隔梁的六層下發現墓的開口處,同時在T1 039的東隔梁六層下也發現了墓的開口位置。

7月26日 今天將各方的隔梁打掉,以便將墓的範圍都找出來。原來認為該墓坑可能是正方形並有四條墓道,中間一條,左右各一條。左墓道被三層下的宋代墓坑打破,右墓道被磚瓦廠取土挖掉,僅能看見拐角處一點痕跡。其分佈範圍主要在T1 040,跨越T1 039、T939、T940、T941。發掘工作到了當天收工的時候,我們把開方的整個面積全部刮完。工作到此時,我們也基本上弄清了這個墓葬的分佈範圍和結構形式。該墓開口於六層下,坑口距地表深50~80釐米,長442、寬370釐米,中間的主墓道長400釐米。

7月27日 上午,我們開始清理右邊和中間的墓道,及主要墓坑。右邊的墓道和中間的墓道分別被三層下宋墓和宋代的灰坑打破。坑內的五花土很堅硬,但還比較CHUN JING。在填土中只發現了個別的夾砂褐陶片。由於土質堅硬,全天發掘的深度為35釐米。

7月28日 繼續清理坑裡的填土,由於不知道填土下的情況,只能用小手鏟一點兒一點兒的往下掘,掘下去5至10釐米便在平面進行一次刮「地皮」似的搜尋遺跡現象。坑裡的填土非常硬,我們每個人的手上都打起了泡。但是,沒有一個人叫苦,仍然聚精會神工作,因為大家心中都明白,重大的收穫即將來到。下午16點左右,在清理到距坑口約70~80釐米處時,土質從堅硬轉變為較松濕的階段,並在「左墓道口」至坑的前壁發現被火燒過的骨渣和木碳渣等。發現的骨渣都很碎小,顏色有白色、黑色、灰白色、藍色等,在骨渣中還發現有孔雀綠的顏色,估計裡面含有青銅器。發掘在繼續,認識也不斷地在變化,此時坑內的清理已不再是水平面進行,而是根據坑內的遺跡現象呈斜坡狀的進行清理。從坡度的情況來看,這些骨渣和木碳沫是從左「墓道」倒入的。天漸漸黑了,鑒於遺跡出現的重要性,我們決定從今天開始進行24小時的作業。我們一邊進行發掘,一邊準備夜間工作的設施設備。晚飯後,夜間工作的準備工作就緒,我們就開始了首次的夜間發掘。

7月29日 經過一夜發掘,早上,覆蓋在坑裡骨渣上面的填土基本上清理完畢。可以看出這些骨渣全系火燒過後與木碳渣、灰燼及青銅器內的範土混合倒在坑裡的。發現的骨渣其大小在0.5~3或者4釐米之間,其骨壁都很厚,由於骨渣都太碎,難於辨別是什麼動物的骨骸,是否有人骨也不得而知。從發掘出土骨渣的堆積情況來看,大約有兩立方米之多。骨渣的堆積,在坑的西南角最高,距坑口深只有45釐米,最底的是坑的西北角,距坑口深有135釐米。同時在坑的東北端遺物開始露頭了。首先發現一對象牙和一塊長方形的石板和石璋、石戈的堆積之處。在坑的西北端發現了一節立起的「木柱」。晚上我們對參加發掘的工作人員進行正式分班,便於24小時工作。

7月30日 凌晨,白天發現的「木柱」原是被火燒過的象牙,發掘工作越來越細,進入目前的工作可以說基本上靠竹籤,幾乎是一點兒一點兒進行。在坑內清理約一半的範圍時,已發現有10枚象牙,8個銅人頭像,完全是模擬人頭像大小而製作的。凌晨2點30分,當我在坑的西北壁的中部用竹籤和毛刷清理時,突然一點黃色的物體從黑色灰渣中露了出來,我繼續清理,發現它是黃金製品,再繼續清下去,發現上面刻有魚紋,再繼續,發現上面還有其它的紋飾,而且彎彎曲曲越來越長。此時我開始緊張起來,心想這可能是古蜀王的一條「金腰帶」,為何這樣想呢,因為在此之前,曾在什邡發現了一條十二生肖的金腰帶,故有此想法。此時此刻,我一方面為這一重大的發現而感到高興,另一方面又為這一發現感到緊張。我趕快把其他正在睡覺的人員叫起來,和陳德安商量如何應付目前的情況。最後我們鑒於目前在鄉間野外,在沒有任何安全的設施情況下,暫時對民工封鎖這一消息,並決定:一、目前參加發掘的所有民工不得離開此地;二、由四川大學的學生張文彥同學立即騎自行車到廣漢縣城將這一重大發現報告給縣委縣政府,同時請他們派保衛人員到現場保護文物的安全;三、由陳德安同志即刻起身返回成都,把這一重要發現向單位負責人彙報,我堅持在發掘現場繼續作發掘清理工作。

清理工作在繼續,發現的文物也越來越多,「金腰帶」的清理也在繼續,不久,這條「金腰帶」的全貌也現了出來,原來這是一枚象徵古代蜀王王權的「金杖」。上面除刻有魚紋外,還有鳥紋和頭帶王冠的人頭像,總長為1.42米。早晨5點過一點,縣委縣政府在接到這一重要報告後,立即派出了36名武警戰士到現場維持秩序。此時我才放下心來,併當眾向大家宣佈:「我們發現了古蜀王的金杖」。這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引起了轟動,當天來看的人絡繹不絕。

7月31日 我們基本上把坑裡的骨渣清理完畢,坑裡的器物分佈也幾乎全部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根據坑裡出土文物及所發現的遺跡現象和坑裡沒有發現葬具及屍骨等情況,我們將其定名為「祭祀坑」。

8月1日 坑裡的填土和骨渣清理工作基本結束,除了器物所在的地方,都能看到坑底的生土。從出土文物的質地來講有銅器,其種類有人像、銅虎、龍、尊、瑗、戈等。金器有:金杖、金塊、金樹葉等。玉石器有:鑿、斧、璋、戈、「劍」、斤、舌形器等。象牙有門齒、臼齒等。陶器有尖底盞、器座、器蓋等。隨後我們進入了繪器物分佈土和編號取器物的階段。取器物的方案是:坑內由我、代福生和一位民工三人負責編號取器物,包裝內的標籤由張文彥寫,劉章澤和一個民工負責包紙、裝箱,周科華負責坑裡取物的編號與圖紙上的編號一致,登記造冊為朱章義,縣文教局副局長袁紹清全程監督。

8月2日 上午取器物的準備工作就緒,下午按照昨天的分工開始從坑裡取器物,步驟是按圖上的編號起器物,器物取至8月3日凌晨兩點,由於下雨,停工。

8月3日 下午雨停了,起器物的工作繼續開展,當把一些上面的器物起走之後,有一些重大的發現,今天又發現一件金皮人面具和一尊小的青銅跪座人像,這尊小人像頭高髻,圓眼、跪坐、兩手放膝上,腰飾兩條帶,兩腰帶下又有一條從前面經襠部至後腰飾上,看上去此人似「光屁股」,該銅人像所反映的情況來看,推測是一個「王者像」。夜裡24點,器物取完,也全部裝箱運回駐地,共計取出的器物500餘件(含殘件)。

8月4日 上午對坑底再次進行了清理,沒有發現任何遺跡遺物,下午繪祭祀坑壁平、剖面圖。至此正式結束了該坑的野外作業,民兵和武警人員也轉入室內看守。

8月6日 我們在室內整理資料,省文物處的領導和省考古所領導在縣政府協商文物的運回整理的問題。

二號祭祀坑發掘日記

8月14日 星期五,晴。我們正在磚廠整理祭祀坑發掘資料,至下午18點,磚廠挖土民工楊永成來報在距一號祭祀坑不遠的地方又發現了文物,我即刻趕到現場,發現又是一個祭祀坑,發現的情況與一號祭祀坑一樣,也是在挖「神仙土」時挖出來的(所謂神仙土,既是人們從陡坎的最底處向裏挖空,然後再從最高處用剛釺倒土,這樣一來可以省力,又可以一次倒下兩、三方土)現已暴露出一個銅面具,並能看到其它的灰燼。當即要求磚廠停工,不得再在此處取土,並組織人力回填現場、保護現場,請民兵和在磚廠守護文物的武警首先趕到現場守護。同時也開始發掘的準備工作。在發掘工作的前夕,安排朱章義等人置辦發掘後勤所需物品,張文彥等人向縣委報告,要求增派公安武瞥前來保護,我則在當晚9點30分回到成都將這一重大消息報告給單位負責人,單位負責人當即召開了緊急會議,參加會議的人員有朱秉章、肖宗第、趙殿增、李昭和、廖永輝、陳德安和我。會議決定:一、同意我的現場停工決定,二、提高保衛值勤人員的待遇,三、派張瑛的車住現場以便聯繫和應付緊急情況,四、發掘工作仍由省縣聯合進行,發掘工作仍由二陳負責。會議到15日凌晨結束。

8月15日 星期六,雨。上午我們回到廣漢開始與縣政府協商發掘工作的事宜。下午,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部長許川和廣漢縣委書記葉文志對一號祭祀坑出土文物的歸屬進行了短暫的交談,同時許部長也把我們對三星堆的認識和重要性給葉書記談了,並指示磚廠要停工,不能再這樣取土了,這裡需要保護。

8月20日 幾經周折把文物運回所裏進行相應的處理。

8月21日 組織人力開始布了四個5x5米的探方,其統一編號為86GST442、443、542、543。方向為正北。縣政府也把公安武警人員派到了現場。至晚上23點收工時,基本上揭完了農耕土和第二層灰黑色土質。

8月22日 繼昨天的發掘工作,我們在第二層下發現了5個灰坑,在清理完這5個灰坑後進入第三層。在發掘到距地表40釐米左右,天開始下雨,只好在晚上23點30分收工。

8月23日 雨整整下了一天。

8月24日 在清理完T543、443、442第三層下的一條大溝後,在第五層下發現了二號祭祀坑坑口的開口位置,坑口距地表深度為55~40釐米,同時還發現了其他四個灰坑。我們先把灰坑清理完後再對祭祀坑進行清理髮掘。同時我們把參加發掘的工作人員又作了一次調整,調整如下:16:00-24:00由陳德安、張文彥負責,帶五個民工,凌晨0:00-早上8:00我和劉章澤負責,同時帶五個民工,早上8:00-16:00由朱章義和敖興全負責,同時帶五個民工。

8月25日 由於考古發掘停了磚廠的生產,鄉政府找到縣上要求恢復生產,於是縣政府在當天召開了協商會議,地點在縣委常委樓。內容主要有:一、誰停工誰負責,磚廠的停工要停多長時間?二、保護的確切範圍和繼續取土範圍,三、經濟賠償問題。會上我們強調祭祀坑所在的臺地決不能再取土,否則會破壞整個遺址的完整性,磚廠即使要恢復生產,取土也必須在考古人員的指定範圍內進行,關於經濟賠償方面,省市縣三級政府都可以承擔部分。同時也提出了整個三星堆遺址的保護問題,遺址內的十餘個磚瓦廠根據我們的調查都涉及到文物的保護問題。關於幾個農民工的工時補償問題由我所承擔。這樣一來,基本問題得到了解決。參加這次會議的有廣漢縣的陳縣長、宣傳部的胡部長、南興鎮的李書記、三星堆磚廠的林廠長、四川省考古所的趙殿增。發掘依然在進行,在經過一天的打隔梁的清理工作後,最終把二號祭祀坑的整個平面佈局找到,該坑屬一個長方形的土坑,沒有坑道,方向為北偏東35度,祭祀坑長530、寬220釐米。下午16點開始挖坑裡的填土,坑裡的填土為五花土,也輕過夯打。

8月26日 通過昨夜和今天上半天的取土,在坑的南邊出現了一件大的銅器,成半圓形,但不知道是什麼器形。隨著清理工作的進行,接著又發現了大量的遺物,能辨別的有銅頭像一個、銅尊兩個、大銅鳥頭一個、大銅援一個、還有十幾枚象牙。這些器物形體大,是以前都沒有見過的,大家都感到非常的喫驚。但最早發現的半圓形大銅器由於還沒有清理到一定的深度,其面貌仍是一個謎,由於它的體積很大,又有一定的幅度,從目前的形狀來看,很像一把「椅子的靠背」。

8月27日 最早發現的大「銅椅靠背」終於露面了,原來是一個巨大的銅面具,就一隻耳朵就有28 5釐米。接下來有不斷的新發現,首先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滿坑的象牙,在象牙的下面覆蓋著大量的青銅器。在象牙的中間有一隻巨大的手也伸了出來。看著滿坑的象牙既是喜又是憂,喜的是千載難逢發現如此多的象牙,憂的是這樣多的象牙既被火燒過,又被夯打過,加上又在地下埋葬了幾千載,其保護是個大問題,為此我們決定下到坑裡工作的人的體重不能太重,同時要求民工赤足下去,避免過多過重的踩踏給象牙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因為坑內到處到布滿了文物,人下去都只有慢慢的找空落腳。

8月28日 在坑的南邊開始發現海貝。另外為了留下野外的實地情景,我們決定對二號祭祀坑進行場景雕塑,單位同意該意見,派李建偉等人到現場準備把二號祭祀坑的堆積情況用立體的雕塑手法把它保留展現出來。

8月29日 我們一邊清理,一邊進行現場的繪圖、攝影。下午三星堆二號祭祀坑的雕塑工作開始,模型是原坑的四分之一。晚上對坑裡第一層的象牙進行清洗,準備對象牙進行現場保護。此後幾天的工作基本上是繪圖、照相、雕塑,同時所裏的曾忠懋到現場對象牙表面進行化學處理保護,我們期待的是在經過處理後的象牙能在取起時不散架。再下來的清理也是小敲小打,主要是在坑的東北部清理一些灰燼,在這些灰燼中常發現的都是一些金魚、金飾件等。

8月30日-8月3日 二號祭祀坑上層的象牙堆積的照相繪圖完畢。

9月4日 由於前幾日的持續高溫,使二號坑的坑邊乾裂,加上昨天的大雨浸泡,坑壁發生了倒塌,我們把倒塌的泥土清理後用塑料薄膜鋪在坑上搭在坑壁上,以便減少坑壁水分的蒸發(發掘完畢證明這個方法很好,坑壁沒有再發生倒塌)為了更好的清理象牙下的文物,下午開始取象牙,至五日,共取象牙69枚,由於象牙多方面的原因,取出來的象牙幾乎沒有完整的,也就是說散了架,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當上層象牙取完後,展現出來的是滿坑大大小小的青銅器,而且許多青銅器上都有明顯的硃砂色。

9月6日 青銅面具和青銅人頭像越來越多的露了頭,在坑的西北角發現了頭戴金面具的青銅頭像,還在坑的中部偏東的地方發現「車輪」兩件(太陽形器)。

9月7日 今天把一些原來看上去是樹枝的東西也明確的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它們就是人們長說的「扶桑樹」,在出土的尊、中發現裝有大量的玉器和海貝。從今日發掘清理的情況可以大致看出青銅器的分佈,尊主要位於坑的東南部有5件(共有7件),4件分佈在坑的西南部,大面具分佈在坑的東南部,人頭像約三十餘件大部分分佈在坑的西部,中部有「輪型器」和大立人像的上半身和下半身,大立人像的頭和足都是東南向。另外還有大量的「三角形」器遍佈坑中。

9月8日 在二號坑的中部發現小的青銅人像,高僅2~3釐米,手中還握有一璋形器作供奉狀。其它還有小的怪鳥、怪獸、水牛頭和小的果實之類的東西,另外還發現一個枝頭上有2個小果實的樹枝,在枝近果實的地方還包有金皮。從今天清理的情況來看,基本上弄清該坑器物的堆積,第一層是堆積象牙,第二層是大件的青銅器,第三層是大件青銅器上的「小零件」及玉石器等。

9月9日 上午清理坑周圍的浮土便於照相,下午我們用兩個長梯立起來作為高架,下邊由幾個民工扶助,我帶上一部海鷗120型照相機和一部135型的亞西卡相機爬到梯子的頂端照相。

9月10日 下午4點開始取坑裡的器物,人員也大致分工,我編號、陳德安記錄、朱章義造冊、敖興全裝箱、張文彥寫標籤、郭漢中和民工張有餘取器物。在取坑裡的器物時,在西北角發現的戴黃金面具的青銅頭像內裝有大量的海貝。

9月11日 繼續取坑裡的器物,另在坑的東北部發現蛇身的中間部分,在坑的西南角發現蛇頭及上半身。倒在東北角出土的銅垂(編號88)口前倒出了大量的玉器,共計62件,其中玉鑿32件,玉刀1件,玉珠5件、玉管穿12件、「舌形玉器」8件、方體玉鑿8件、玉瑗1件。在出土的人像當中,有的在眼眶和眉間塗有黑色。

9月12日 繼續取器物,通常是在取了上面的器物以後又出現新的器物,特別是那些玉器和小型的青銅器、海貝、金器等。今天在取完第123、124、125、126號器形下又發現一個跪座的青銅人像,全身高僅十幾釐米。其形體與第一個小人像有些差異,作單膝跪。這種形象有點與成都地區曾經發現過的青銅劍和戈上發現的人物形象相似。在第129號青銅尊的口部發現三條金器,其形象似「魚」。今天所裏李昭和、陳顯雙等人也參加了清理髮掘。

9月13日 到了晚上,第三層的器物基本上清理出來,這些器物看起來沒有什麼規律,但是就某些方面而言,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尋。如非常小的銅飾和小動物主要分佈在東北邊緣的中部,三角形器多集中在坑的中部,神樹樹枝則在坑的東北和西南兩端,動物面具則分佈在坑的西北角,在坑的東北端最下面是有一層厚約5~10釐米的海貝堆積,在海貝當中又夾雜有不少的碎金皮或金皮魚。另外在坑的東南發現一個小銅人,頭上頂一銅尊。今天對大的銅人像的上半身(編號149)和有座子的下半身(編號150)都進行了清理,並把「他」擡出了坑進行了身高的測量。大人像連座子身高262釐米。我們把大人像擡出二號坑時可以說是非常費勁,因為沒有起重設備,全靠人抬。

9月14日 今天發現的新器形有小的銅鳥、公雞、小的怪獸、小鳥頭、小龍、小樹枝等器形。

9月14日 全天繪圖

9月16日 上午繪圖照相完畢。下午16點30分開始取第三層的器物,至晚上24點收工。

9月17日 繼續取器物,至下午17點15分器物取完,在取完器物後,在坑的中部向東北端均有一層海貝,厚度約5~10釐米不等。把海貝清理完畢,整個祭祀坑的野外作業也宣告結束。

(本工作日記只是個人的記錄,難免有疏漏,在一些問題的看法上也只是個人的想法,今天公諸於眾,想讓大家瞭解其大致的工作過程,也為野外考古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如與出版的報告有異,請以報告為準。)

再說具體一些,有幾點事實可以打消類似顧慮:

1.三星堆祭祀坑內除了特立獨行的器物,也有一些普通陶器與成都平原其他遺址普遍出土者可比,它們是同一坑內共存的東西。三星堆遺址和成都平原同時期其他遺址之間的差別,就類似現在北京和某個邊遠農村之間的差異,不能因為都城有一些高新產業就懷疑其性質。

2.三星堆祭祀坑內的青銅器,除了前所未見的神樹、人像、面具之外,也有與中原地區、長江中游地區極其相似的尊、罍等青銅禮器,說明它並未脫離整個時代。

3.雖然重複一例類似三星堆祭祀坑的發現的可能性不大,不過後來的發掘的、年代整體較三星堆略晚的金沙遺址,出土的玉器、青銅器等高規格遺物就與三星堆祭祀坑出土者有類似之處,尤其是太陽崇拜信仰和祭祀功能上有明顯的延續性,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一些「特立獨行」的性質絕非孤例。

最後,我們不必懷疑現代的科技水平,複製可移動文物不是難事。但也許不太重要的一點是,其實我個人很懷疑現代古董商的想像力能否達到三星堆那個時代的最高藝術成就,因為,我們所見的商人作品,比如廈門上古文化藝術館的那種展品,實在太拙劣了。就這種水準,要說他們在80年代中期能在考古發掘祭祀坑之前創作出同樣風格的青銅器,說出去誰信?!


你懷疑的這點按照正常邏輯來推論的話是站不住腳的,先不說這麼多現代化的探測工具真要造假難度太高,你怎麼造出製作年代?最關鍵是古董商是逐利的,他造假是會造有歷史記載有流傳可查的古董,怎麼去造一個既沒任何記載也無人所知的玩意,造出來先不管有沒有年代感,古代很多造假的古董也會做舊的,單說三星堆的這些聞所未聞玩意要怎麼開價呢?沒有參照物的話價值為何買的人又如何出價呢然後就三星堆發掘出來的物品數量坦白說不會是一個古董商有這個實力能造的出來的,而且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做完這麼巨量的青銅器,真有這能力還做這些,直接去收購那些古玩字畫不更好

題目是:請教方家? 方家是啥意思。。。


一眼就看得出來LZ沒去過三星堆

很多人對那個掛了10顆太陽的扶桑銅樹的大小沒概念。

我去過,感謝都快3層樓那麼高了。。。古董商人得找個大卡車才能運輸這貨吧。


從小學到大學,每個學校我都能看到一兩個和三星堆人像長的幾乎一模一樣的同學,當時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感覺。可是自從我大二去三星堆博物館參觀後,我對三星堆是古代先民深信不疑。

真的長得和我同專業的同學一模一樣!!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理解你的震驚!

但是做完這麼一大批青銅器,上交國家,那不叫古董商,那叫人民藝術家


什麼樣的古董商會創作出一系列作品捐給國家不求回報?

一定是早年懷纔不遇後來生意有成的雕塑家的情懷之作!情懷啊!

對了,何新的書少看。


絕對是造假,假的不能再假了


如果之前還有種種懷疑的話,那麼隨著金沙遺址的發掘,對於三星堆偽造甚至是外星人作品的懷疑應該都煙消雲散了,因為金沙遺址博物館能夠明顯看到和三星堆的緊密聯繫以及文化傳承。

放兩張金沙的文物, 看過三星堆的能夠一眼看出來他們之間的聯繫。

古董商可以仿造一件文物 但無法仿造一段歷史。

金沙的金面具

金沙的小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