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問題沒回答的興趣,但看了一下答區,怕那些答案給提問者造成很大誤解。

題主既然對馬超很有興趣,那就嘮嘮他吧。

能不能跟張遼、張郃、徐晃相比不知道。

但馬超實力不弱,絕非本傳寫的那麼簡單,更非其他回答裏羣嘲的那樣菜雞。

如果只片面的看本傳、依據魏國吹牛批的記載,關、張也就那樣。

蜀國第一代武將傳記寫的很簡略,因為他們的戰績、名望多出自早期。而早期很多事件都要去敵國記載中找。

不像魏國武將,個個戰績寫的都很漂亮,流水計勝不計敗,從徵督討兩開花。

蜀國個別武將看似戰績不佳、卻很有威名,就不能唯表面記載當結論,要有辯證性的讀史。參考不同書籍、傳記的記載,拼合出更合理的事實。

就像關、張,當世評價、後世推崇都很高,戰績寫的又很一般。不是別人評價有問題,而是戰績記載的有問題。

你稍微組合一下多方史料,就能推出關羽在南郡、張飛在汝南溜的飛起。何況根本無處記載的事蹟。

評價一個武將,由於史書記載方式各有不同,主要依據兩個方面:

一是當世威名、英雄評價。以敵方評價含金量最高,詔書、下屬吹捧最低。

二是不摻水的戰績。要有辨析性,別傻乎乎的勝敗二進位,有些敗仗也遠比勝仗含金量高。

一、先說威名,關、張的威名不必多說,那馬超在三國時期的風評如何呢?

1、首先是仇敵曹操的評價 : "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

這句話出自裴注《三國志》引用《山陽公載記》,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引書頗多,且引注後還會發表一下對引注內容的辨析,對這條引注沒有辯偽,加上潼關會戰打的艱難,我們姑且信之。潼關會戰,稍後再講。

以曹操當時的威望和實力,這個評價,可以說是非常高了。

自曹操崛起東方以來,只有三個人,讓曹操在戰場有過生命危機。一是呂布,二是張綉,三是馬超。

呂布是因早期兵弱,張綉是因原地爆炸,只有馬超那一場,是曹操全盛時期多軍團戰爭。

2、再看主公劉備的評價 : 備聞超至,喜曰:「我得益州矣。

劉備素以識人著稱,但他跟馬超從未見過面。如果看馬超之前的歷史(-_-||全是黑歷史),何以信誓旦旦的說出此言?

這不是吾之子房、韓信歸漢之類的吹捧,而是看到實際的好處。

所以,馬超之前在當世的威望,絕對不低。劉備後來說馬超「 信著北土,威武並昭。」可能並非虛言,我們接著往下看。

3、蜀漢同僚的評價:

(1)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羣也。」

諸葛亮作為絕世大說客,幾句話雖然簡短,但說的非常有藝術。關羽問的重點是「可誰比類?」,諸葛亮答的重點在於「知羽護前」。

關羽自然知道馬超,問的是馬超在蜀漢陣營屬於哪個檔次。諸葛亮的回答一波三折,先讚揚馬超一世之傑,又定位為黥布、彭越水平。再類比張飛,最後說不及關羽。

張飛雖「雄壯威猛,亞於關羽」,卻也是關、張齊名。與張飛並驅,其實定位就是蜀漢頂級將領。

但是「羽護前」,說與張飛同一檔次,就是除了關、張,其他人沒法比了。難免會讓「幫派性質」的劉備政權二哥不爽。

諸葛亮又半開玩笑的語氣說沒有你牛逼。「」這個字用的很有藝術。可能關羽以信示賓客,並不是他裝逼好面子,而是讓大家看看諸葛亮說話多有趣。

另一層意思上,諸葛亮說張飛、馬超是黥布、彭越,關羽自然是韓信了。

從諸葛亮、關羽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是非常瞧得起馬超的。與張飛同一層次,難說是吹捧。

(2)諸葛亮說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

在這一條,諸葛亮對馬超的評價、定位,直接是關羽。由此可見,之前諸葛亮向關羽稱讚馬超,是真心話。

至於彭羕說「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吹捧之言,就無視了。

羣臣勸劉備進漢中王,馬超領銜;而在蜀漢看似沒有功績的馬超,後主朝卻與關、張、龐、黃一起追謚。

這四人對於蜀漢可都是有很大功績的。可見,馬超在蜀漢評價也很高。

4、涼州本土人才的評價: 楊阜「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若大軍還,不嚴為之備,隴上諸郡非國家之有也。」

楊阜對馬超是沒什麼好印象的,罵馬超「強而無義」也是先肯定他的強。但他卻拿馬超跟韓信、黥布類比(-_-||黥布又打了個噴嚏)。

如果真按照魏國記載的黑歷史來看,馬超完全沒有「西州畏之」的水平。關中聯盟反曹時,三十多歲的馬超能做核心首領,可見,馬超早年在涼州很有戰績和威名。

另,不要把「勇」當做純粹的個人武勇,「勇」是武將帶部隊作戰的能力。

5、周邊軍閥的評價:

漢中張魯一方:魯將楊白等欲害其能。

史書沒有記載張魯這邊對馬超的具體評價,但張魯想把女兒嫁給他,而張魯將領又嫉妒馬超的能力,可簡單做個參考。

益州劉璋一方:超將兵徑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

從這一點來看,馬超的威名對益州還是有一定威懾力的。也可能,這個威懾力來自攻城戰,我們留到戰績部分再細講。

劉璋部下王商說馬超「勇而不仁」,跟楊阜一樣,罵這人不是個好東西的同時,也肯定他作為武將的能力。

6、史官的評價。

陳壽在馬超傳的評價部分,說的是他的人生糟糕,但沒有直接評價他的職能水平。間接評價他職業水平的是這一條:

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

在陳壽的這個語氣中,馬超作為蜀漢武將,正如同諸葛亮對馬超的定位:關、張。在其餘諸將之上。為蜀將做傳,關張之後就是馬。

7、周瑜的評價:

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周瑜自掛帥以來,江夏擒黃祖、赤壁敗曹操、南郡驅曹仁,一時雄姿英發,睥睨天下。他為孫權畫了一個宏偉的藍圖,先滅劉璋,再誅張魯。無視劉備,曹操可圖。

計劃滅了張魯後,是與馬超結援。關中諸軍閥成名已久,韓遂更是縱橫數十年、讓東漢頭疼不已的西部之狼。周瑜為啥點名要和馬超一起幹曹操?

馬超才接老爹班沒兩年,在天下評價中就「唯韓遂、馬超最強。」曹操出兵,魏國諸將多記載「從徵馬超」,打散關中軍閥後,朝廷褒獎的也是平定馬超。

只所以把周瑜這個放到最後,就是因為遠在天邊的周瑜,對馬超這一間接評價,更有價值。其實反映出的是,馬超的威名已經傳於四海。

好,評價部分結束。結論就是,引起眾答主羣嘲的馬超,在當時,僅以職業水平的評價來說:只高不低。

接下來,看戰績。

戰績部分,出門回來再講~

更~

1、涼州健將

傅玄在《乘輿馬賦》中記載「馬超破蘇氏塢,塢中有駿馬百餘匹。」。

根據魏國名臣、同為扶風人的蘇則「世為著姓」,可推測蘇氏塢也是當地豪強,而不是小土包子,否則也不會駿馬就有百餘匹。

根據蘇則「興平中,三輔亂,飢窮」時逃離家鄉,正是馬騰進攻長安失敗回三輔的時候。章武二年(222),馬超去世時47歲;興平元年(194年),馬騰回涼州。所以,馬超那時候也就20歲出頭,已在獨立帶兵。興平年份只有兩年,世為著姓被淪落到飢窮,只能是戰爭引起。

馬超在涼州有「健」名,從馬騰及全宗族去鄴城後,留下的只有馬超和軍隊來看,自有軍中威望。

值得注意的是,馬超此時20歲,就戰場搏殺。除了他驍勇善戰以外,還側面反映馬騰的這個長子並不遭人疼。

《三國志》有記載的,是建安七年那一次大戰。

曹操跟袁尚相據黎陽時,袁家勢力的郭援、高幹及匈奴單於,數萬兵力寇河東。

鍾繇無力阻擋,張繼說動馬騰,幫助鍾繇。馬騰派馬超領兵一萬,任職為司隸校尉鍾繇的督軍從事(幫鍾繇平叛,負責督軍作戰)。

據《典略》記載「袁尚遣高幹、郭援將兵數萬人,與匈奴單於寇河東。」《鍾繇傳》也說敵方是「眾甚盛,諸將議欲釋之去。」此時,曹操正北征袁尚,無力救河東。

馬超做了司隸校尉鍾繇的督軍,率精兵萬人幾乎將敵方團滅,敵方三部首領一死、二降。

馬超作戰勇猛,腳部中箭,裹足再戰。陣斬郭援的正是馬超部將龐德,可見跟敵方直接作戰的就是馬超部隊,(馬超裹足再戰這事被後世拿來舉例「虎臣羆士」),

這場戰役以少勝多,消滅袁軍數萬,正是「斷袁氏之臂,解一方之急。

馬超被曹操先詔拜徐州刺史,拒不上任,又掛名為諫議大夫。

這年,馬超二十七歲,正是諸葛亮出山、張遼隨呂布到徐州、姜維入蜀的年紀。

後來,鍾繇率馬騰軍平定河東衛固、張晟、張琰等。就不知馬超擔任什麼角色了。從馬騰年老,以及大戰是派馬超將兵、馬超職位又是司隸校尉鍾繇的督軍來看,統兵作戰很可能還是馬超。

「河內張晟,眾萬餘人。」僅一個張白騎,就萬人。這個聯軍也是數萬規模的。

馬超的威名就這些年打出來的,也許正是馬超部隊在這幾年的表現,讓從未跟關西軍接觸過的曹操,說「關西兵精悍,堅壁勿與戰。」,又素聞龐德驍勇。

關中聯盟反曹,魏國多記載是「韓遂、馬超」,或者只說「討馬超」,也許就因馬超曾作為鍾繇的督軍從事,在關中、河東作戰。建安十三年,曹操擔任丞相,就想招闢馬超入府。

從這段時期來看,馬超的戰績明確記載的只有兩場。如果不是傅玄隨口提了一句,那就只可知一場。但通過這兩場,就可以推測,馬超早期的確是西部有名的悍將。至於他是如何年紀輕輕,就「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史料缺乏,無從得知了。

2、關中聯盟(一戰夏侯淵)

建安十六年三月,以鍾繇進攻張魯的名義,夏侯淵軍團與鍾繇會合。

夏侯淵此時是行徵西護軍,督諸將,實際的西線司令。魏國說這次行動是「大兵西出」,畢竟名義上是討伐張魯的行動,可見,規模不小。

夏侯淵軍團明確記載有徐晃,至於一向受夏侯淵所督的張郃、朱靈、路招等軍則無記載。因為夏侯淵本傳也絲毫沒提這次行動。

只在《武帝紀》裏提了一句,夏侯淵軍團出河東與鍾繇會合,然後就沒後文了。再接上這茬就是關中叛軍逼近潼關,臨時以曹仁代替夏侯淵為西線司令,督諸軍趕赴潼關。

鍾繇、夏侯淵會合關中是三月,曹操西征是七月,期間發生了關中諸將反、據潼關,曹仁赴潼關,其他則無所記載。這兩件事也都沒有具體時間,讀史粗心者就認為這都是三月的事。

從三月到七月,具體過程是怎樣的,不得而知。總之,「繇入關,遂、超等果反。」 「兵始進而關右大叛。」鍾繇、夏侯淵軍團的確入了關中。

但關中淪陷了,敵軍已封鎖潼關。與此相關的魏國武將傳都沒記載,只淡淡一筆後來隨曹操討馬超有功。至於夏侯淵、鍾繇傳記,則提都沒提他們會合這次行動。

鍾繇關中軍呢?夏侯淵軍團呢?根據魏國傳記記載方式,大行動一概不提多是不光彩的事。

曹操抵達潼關後,將領跟他說「關西兵強,習長矛,非精選前鋒,則不可以當也。」還有曹操特意召來徐晃問詢來看,大概率發生過戰事。

還有「人多就之」的劉雄鳴不肯響應聯盟,被馬超擊敗;賈洪被馬超強行帶到華陰。都可以側面反映,關中軍閥統一戰線,是有時間過程的。

從鍾繇、夏侯淵入關,到馬超說動關中諸將,清掃關中不肯聯合勢力,夏侯淵軍團出關,關中軍封鎖潼關以西,都發生三月之後。

關中叛軍跟中央軍有沒有交戰不得而知,總之就兩種情況。1、魏軍打不過,退出關中;2、魏軍覺得打不過,退出關中。

3、潼關會戰

關中聯盟由馬超發起,推韓遂為盟主。聯盟軍有記載的有侯選、程銀、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楊秋,共十部。

「十萬」可能是號稱,但六七萬兵力還是可以保守估計的。

實際上跟當年關東討董聯盟一樣,一盤散沙。「其眾雖多,莫相歸服,軍無適主。」,這也是曹操擊敗他們的首要原因。

關中十部,核心是韓遂和馬超。韓遂是名義上的軍主,而對曹操進行有效傷害的,則是馬超。

曹操陣營,參戰的有夏侯淵軍團(徐晃、朱靈、張郃、路招等軍)、曹仁軍團(根據先遣派曹仁據潼關,後來又派曹仁督七軍討河間反叛來看,三萬數字可以保守估計。)

曹操從鄴城出發的大軍數字未知,留守的是曹丕、程昱。河間作亂,還要派潼關前線的曹仁回軍平定。可見,除了對東吳的防守。中央軍團抽到潼關不少。所以是「會馬超作亂,大軍西征。

魏國史書再吹捧,這場會戰也從未有「以少勝多」的說法。這是曹操全盛時期,兵力不會少於關中軍。

渭南之戰屬於魏國的勝仗,亂七八糟的將領都在傳記里加上一筆以增色。只看魏國記載,就是謀士睿智,武將英勇。曹操輕撫短須、笑而不語,略施小計,關中那幫二傻子被玩弄於鼓掌之中,不堪一擊。實際情況呢?

由於關中軍屯於華陰、封鎖潼關。曹操無法突破潼關,就只能想辦法繞過,才能決戰。由圖可知,曹操共三次渡河。

圖片來源百度

(一)、北渡黃河到河東

曹操大軍抵達潼關,與關中軍相據一月,無法突破潼關。聽從徐晃的建議後,決定繞過潼關。曹操第一次渡河時,被馬超襲擊,險些喪命。賴許褚保護,才成功渡河。

按照《武帝紀》裴松之引注《曹瞞傳》的說法是當時「前隊適渡」,也就是剛渡過前軍,馬超殺來。張郃等人慌忙先引渡曹操。馬超殺散後軍後,曹操已渡河四、五里,於是在河岸追射。

按照《許褚傳》記載,則是「兵渡已盡」,河東岸只剩下曹操、許褚一百虎士,馬超率一萬大軍殺來。在混戰之時,許褚一手舉盾牌,一手划船,保護曹操撤走。

魏將傳一向以吹牛批的方式誇大成績,跟吳國史書記載張遼七千兵襲擊逍遙津、孫權身率一千護衛斷後的方式如出一轍。無非是提供一個極其危險(客觀因素)的環境,突出將領英勇壯烈的力挽狂瀾。

很明顯,《許褚傳》記載不合理。

1、曹操在潼關北渡河,後面就是敵軍,怎麼可能把兵全部先渡走,曹操一百個人斷後?

2、如果只剩許褚和虎士百人,放牛的典軍校尉丁斐又是怎麼回事?

3、馬超都率一萬大軍殺來了,不「全軍突擊」把曹操一百個人碾壓,還老遠的站著「矢如雨下」。總共就一百個人,馬超一萬大軍跟誰「賊戰急」呢?曹操渡河走,一萬大軍眼下就只有許褚和曹操在一條小船了,射不成靶子?

所以,合理的情況就是《武帝紀》以及《曹瞞傳》的記載。前軍渡船剛走,馬超瞞過或擊敗潼關駐守曹軍就來了。

許褚、張郃等部隊急忙帶曹操渡河。馬超殺散後軍後,看到曹操中軍已經渡河四五里,才放箭追射。丁斐放牛馬擋住了敵軍。在混亂場面下,加上許褚的保護,曹操才得以脫身。

這次渡河的敗狀,遠沒有魏國直接記載的那般簡單(-_-||100VS10000,全身而退)。

根據「諸將見軍敗,不知公所在,皆惶懼。至見,乃悲喜,或流涕。」來看,後方打的慘烈,是肯定的。竇武的孫子竇輔「從徵馬超,為流矢所中死。」,應該也是死於這次渡河。

曹操笑著說「今日幾為小賊所困乎!」,上次這般輕描淡寫的灑脫,則是說孤燒船自退,使周瑜獲虛名的事。

(二)、西渡黃河到河西

初,曹公軍在蒲阪,欲西渡,超謂韓遂曰:「宜於渭北拒之,不過二十日,河東谷盡,彼必走矣。」遂曰:「可聽令渡,蹙於河中,顧不快耶!」超計不得施。曹公聞之曰:「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馬超傳引注山陽公載記》

在曹操北渡黃河到河東後,馬超的建議是大軍北渡渭水到河西,與曹操隔河相據。韓遂的處理是大軍依舊在渭河南岸,只派部分軍隊渡渭水去截擊曹軍渡河。

曹操在北渡河水之後,預先約好的徐晃、朱靈就從蒲阪西渡,於河西岸紮營。韓遂遣派的騷擾部隊被徐晃擊走,半渡而擊的計劃未成功。

使晃以步騎四千人渡津。作塹柵未成,賊梁興夜將步騎五千餘人攻晃,晃擊走之,太祖軍得渡。

曹操在戰後百家講壇(事後吹牛批)裏,把勝敵的關鍵,歸為敵軍沒有到河西跟他相據。

賊悉眾南守,西河之備虛,故二將得擅取西河;然後引軍北渡,賊不能與吾爭西河者,以有二將之軍也。

徐晃的步騎四千,不知道包不包括朱靈的隊伍。就算不包括,朱靈兵力也不會多於徐晃。

如果按照馬超的建議,大軍渡到渭北去據河西的曹操,徐晃這幾千兵完全抵抗不了。但按照韓遂的處置,梁興的部隊沒能戰的過徐晃,更影響不了曹操西渡了。

所以,曹操說「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也是因為之前北渡時,馬超差點要了他的命;計劃西渡時,馬超這個建議能有效阻止他渡河。有勇有謀,所以忌憚。

但馬超「不過二十日,河東谷盡。」的想法,就圖樣圖森破了。因為河東在「常為天下最」的郡守杜畿治理下,軍糧豐足。

曹操也沒想到,直到擊敗關中軍後,杜畿還有二十萬斛軍糧。所以,曹操感嘆不已,而給杜畿加俸祿。

(三)、南渡渭水到渭南

曹操經過兩次渡黃河到渭北,關中軍依仗的潼關天險,優勢就不存在了。兩軍所爭的只有南渡渭河。一旦曹軍渡過渭水,一盤散沙的聯軍面對曹魏大軍,是完全的劣勢。

第三次渡河在《武帝紀》記載的也含糊不清。總之,全是勝仗,但細細思考,又沒那麼簡單。

循河為甬道而南。賊退,拒渭口,公乃多設疑兵,潛以舟載兵入渭,為浮橋,夜,分兵結營於渭南。賊夜攻營,伏兵擊破之。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請和,公不許。九月,進軍渡渭。

渭河不像黃河那樣寬闊,曹軍要渡過渭河,有多點可選。曹操先假裝沿著黃河向南,在渭河口渡,做渡河的準備工作。又多布疑兵在渭河沿岸,分兵從渭水偷渡。

關中軍本來屯在華陰,曹操在渭南的渡軍,由於無法建立有效的營壘,而被馬超將騎兵來幾次擊破。關中軍向曹操請和,割河西為界。曹操不許。

「 時公軍每渡渭,輒為超騎所衝突,營不得立,地又多沙,不可築壘。 」

聽了婁圭的建議,「今天寒,可起沙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 」,於是,晚上建起了營。沙城建立,曹軍有營可據,關中軍無法再阻止曹軍逐漸渡河。

等曹操大軍完成渡河後,與關中軍在渭水南岸相據。關中軍挑戰,曹軍堅守不戰,示敵以弱,以逸待勞。

裴松之引注這條記載時也辨析了真偽:

或疑於時九月,水未應凍。

臣松之按魏書:公軍八月至潼關,閏月北渡河,則其年閏八月也,至此容可大寒邪!

「容可」的意思是容許,裴松之的意思是當年閏八月,所以九月曹操渡渭河時,實際上已經是冬天十月的天氣,在關中地帶,氣候條件以可以天寒。所以,裴松之認為這條記載可信。

(四)、渭南決戰

曹操三次渡河成功,在渭南跟關中軍相據。曹操立營紮寨,不與敵軍戰鬥。面對曹魏大軍,關中軍已看不到勝利的希望,再次割地請和,並送子為人質。

曹操聽從賈詡之計,假裝答應。然後離間計。

期間發生了「許褚嗔目嚇馬超」之事,因為馬超問「公有虎侯者安在?」,所以推測出 馬超「其力」、「前突太祖」、「 從騎是褚」、「超不敢動」這一連串精彩的心理活動,也是不知說什麼好。

如果關中軍贏了,建立政權,寫了史書,同樣可以根據許褚那一瞪眼,推測出曹操帶許褚是想擒韓、馬。被馬超看破,笑問這瞪眼的胖子是虎侯吧?許褚懷疑他們有了防備,而不敢動,只能幹瞪眼這一系列心理活動。畢竟這次結局是「乃各罷」,兩家都沒搞事情。(-_-||開個玩笑)

經過反間計後,關中軍人心已散。第二天大戰,大破關中軍,關中聯盟鳥散。

從八月曹操到潼關,經過閏八月、九月(不算曹仁軍團赴潼關相據,因為沒有交戰),,三個月的時間。

三個月可謂精彩紛呈,曹軍先後聲東擊西、迂迴作戰、兩渡黃河、疑兵之計、暗渡渭水、灌沙立營、示弱誘敵、驕兵之計、以逸待勞、持久消耗、反間計、做偽信、人質恐嚇、輕兵耗敵、重兵突擊等一連串計謀,終於擊散關中聯盟。

一連串計謀除了說明曹操用兵如神、堪稱典範之外,還說明這場潼關會戰,打的相當艱難,否則就不需要這麼長時間、這麼多計策了。

反向,則說明馬超這仗雖然戰敗,但依舊是他的榮光。面對當世用兵第一人、最強盛時期的曹操,能給他造成生命危機,如何不名傳四海?

發起聯盟的是馬超,唯一能捲土重來的也是他。所以,在當世、後世,把這場戰爭多說成曹操討馬超,而馬超只是十部軍閥之一,三十來歲,剛接班兩年。軍主是韓遂。

後世就有人拿來舉例「昔魏武與韓遂、馬超夾關為壘,勝負之理,久而無決。」

這場會戰是根據離間、耗糧、擊破而打散關中聯盟,並不是大家想像的消滅戰。

曹操八月到潼關,其年閏八月,九月打渭南之戰,十月追至安定,十二月從安定還,歷時八個月。

戰果是十部關中軍,斬了其中兩個首領成宜、李堪。程銀、侯選所部逃入漢中,韓遂、馬超、楊秋所部逃回安定,梁興所部逃到藍田,另外兩個則無記載。

關於傷亡,詔書說是「殄之渭南,獻馘萬計。」也就是割了一萬隻左耳,詔書一般都有吹噓成分,就算他沒吹吧,殺了聯軍一萬。加上「太祖徙出故韓遂、馬超等兵五千餘人」的俘虜,也就是殺、俘總數一萬五。

但曹軍傷亡也不小,衛覬之前勸曹操不要進兵關中,會引起關中軍閥反叛。後來,「太祖自親徵,僅乃平之,死者萬計,太祖悔不從覬議,由是益重覬。 」

曹操後悔是因為聽從了鍾繇的建議,沒想到關中聯盟這麼難打破。歷經十個月才大體平定,曹操都在前線待了六個月,還沒徹底搞定馬超、韓遂。又引起多地反叛,還讓劉璋害怕,而迎劉備入蜀。

曹軍「死者萬計」,按照魏傳各種擊破敵軍的描述,根本看不出來。只可能是隱藏、弱化了某些敗仗。明顯就是第一次渡河、第三次渡河的失利。

關中軍潰散後,曹操收復長安,遣派諸將收剿其他勢力,而親自帶兵追向安定。

按照《武帝紀》的說法,「軍自長安北征楊秋,圍安定,秋降。」因為戰果是降伏楊秋,就寫成專門為楊秋而北征的,實際上還是為了「不死的馬兒」。

據《典略》「超至安定,遂奔涼州。」, 《楊阜傳》「馬超之戰敗渭南也,走保諸戎,太祖追至安定。

曹操一路追,在漢人眼裡不仁不義的馬超,卻甚得羌、胡心。被追擊的馬超,也有諸戎協助。追到安定(東漢時,安定屬於涼州),也沒拿下馬超,只收降了楊秋。

大軍在潼關前線太久,內部發生動亂,曹仁軍團已經回軍,曹操只好退軍。

楊阜向曹操勸誡,馬超不除,將是後患。但曹操還是撤退了。這也是曾夢想「徵西將軍」的曹操,一輩子打到最西的地方了。

曹操留夏侯淵軍團屯關中,清理後事。曹操前腳剛走,馬超又就地開花、風雲再起了。

曹操追馬圖

4、再起隴右(二戰夏侯淵)

馬超從安定南撤,回到了長大的地方:隴右。

正如同楊阜所料,馬超帶著一羣雜兵,就隴上郡縣皆應之。能找到的記載是「漢陽郡上邽縣(後來叫天水郡),郡人任養等舉眾迎之。」

如果《楊阜傳》記載沒吹牛批,馬超圍冀城是正月,曹操去年十二月才離安定。就是曹操追馬超倆月,沒弄死。還沒走到家,馬超又盡兼隴右之眾了。

此時的夏侯淵(張郃、徐晃、朱靈、路招等)正在三輔刷戰績。如梁興,就被夏侯淵軍團圍攻,當地太守鄭渾率吏民前登斬掉。可見,關中十部,除了馬超、韓遂,另外根本不成氣候。

馬超進攻隴右時,張魯也遣派部隊幫他,包圍冀城(冀城是涼州刺史的治所),夏侯淵軍團前來營救。冀城之事,稍後再講。

夏侯淵還沒到,馬超就攻佔了冀城。剛辛苦的打下冀城,隨後,不是守城,竟然神奇的再行軍二百里去逆戰夏侯淵。「超來逆戰,軍不利。氐反,淵引軍還。」

一般這種敗仗,魏將傳裏都是不提的。夏侯淵傳無法迴避這個「軍不利」,說明不是小敗。扒扒魏志,還有哪些軍不利。

曹操有記載的「軍不利」最多,分別是濮陽呂布敲頭、南陽張綉跳反、赤壁周瑜放火這三次,剩下就是博望夏侯惇、石亭曹休、洮西王經、東關大敗這幾場著名魏國敗績。

馬超的疲軍總數也就一萬多人,減去留守諸郡縣的,能機動的也就幾千人。而夏侯淵軍團起碼兩萬規格(一般張郃、徐晃都是帶4、5千人行動。)

張郃傳、徐晃傳都記載了隨夏侯淵討梁興,卻都不提擊馬超這次。夏侯淵打梁興都帶著這倆,打強大的馬超,必然少不了。

這場戰役是建安十七年,之後,馬超在隴右自稱徵西將軍,領幷州牧,督涼州軍事。興國氐王阿貴、氐王千萬都響應馬超。包括沉寂已久的韓遂,也開始冒頭。而督諸將的西線司令夏侯淵再沒一點動靜,直接跳到建安十九年,馬超被跳反。

曹操曾下令「使夏侯淵討之」,但一次敗仗之後。馬超在漢陽稱雄,上到曹操,下到夏侯淵,就是裝作視而不見。曹操只有殺了他全族來泄憤。

5、楊阜跳反

馬超雖然甚得羌、胡心,但在隴右漢人那裡,他很不得人心。或許這正是他得羌胡心的原因,馬超有羌人血統,又在漢、羌雜居地長大。

跳反馬超是楊阜一生最大的成就,其中一些記載也值得商榷。

(1)楊阜傳說馬超自正月就兼併隴右、僅餘冀城,不太合理。就像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三郡跳反。實際上,只是三郡的部分縣城、部分人。諸葛亮真正拿下的僅僅一個西縣。

如果攻打冀城八個月,夏侯淵也不至於到八月才來。有人響應馬超、馬超收服諸縣、聯絡漢中張魯,有一個時間過程。被楊阜傳為了誇大守城成績而忽視。

(2)楊阜率千餘人死守,很多人就認為這場攻城戰是一萬VS一千,當時涼州刺史韋康(一說是涼州牧)就在冀城,韋康是故涼州牧韋端的兒子,荀彧舉薦接任涼州。

韋康作為涼州刺史,在邊境區域,有州郡武裝部隊。比如後來跳反馬超的姜敘是「撫夷將軍,擁兵屯歷。」楊阜、趙昂都是「參軍事」。楊阜的千餘人,只是助官兵防守。所以,馬超破城後殺了刺史韋康,卻根本沒注意楊阜這個人。

(3)楊阜傳記載跳反事件是建安十七年九月,武帝紀、夏侯淵傳、後漢書都說是十九年正月,按理應以武帝紀等時間為準。

但不排除這種情況,十七年九月,姜敘、楊阜舉兵鹵城,趙昂、尹奉舉兵祁山,梁寬、趙衢跳反冀城。其後,馬超又取得歷城,持續相爭一段時間,馬超逃奔漢中。十九年正月,隴右徹底平定。

這次平定馬超,曹操一口氣封了十一個侯,而楊阜只是最低級的關內侯。可見,軍功都算在那些有兵的人頭上了,楊阜雖然是主謀、最大功勞,作戰主力還是武將們。

馬超善於勇猛作戰、戰術指揮,需要培養跟的上他節奏、有強大向心力的部隊,比如馬超破郭援時的精兵。

像魏國五子良將,跟隨曹操打仗,要麼為前鋒,要麼為後據,他們手下長期有一支四、五千人左右,訓練有素的隊伍。所以打下國家良將之名。

但馬超指揮一幫新依附的雜軍,隨著冀城閉門、馬超妻子盡被殺,將士們的心就散了,因為追隨馬超的人,家屬、財產都在冀城。

曹操當年面對陳宮跳反,還有程昱為他保住三城,更用人肉給曹操供軍糧,即使如此,曹操都想要去河北投靠袁紹。

冀城跳反時,馬超只是出去打姜敘,肯定沒有準備糧草輜重,以至於無處所依。跟隨馬超的羌、胡渠帥可能已鳥散。所以,馬超雖然沒有經歷大敗仗,但到了張魯那裡已沒什麼兵。

楊阜等人的計劃非常周密,直接摧毀了中央軍都搞不定的馬超。值得欽佩的同時,也可見馬超軍團人心已散,昔日的榮光逐漸消失。

馬超的這次慘痛,劇情甚至可展開為一部電影。除了楊阜以外,暗中還有一個女對頭,出謀劃策起了不小作用。她的故事被收錄於《列女傳》。作為少數能留下姓名的奇女子,很受三國類遊戲歡迎。玩三國殺的肯定很熟悉她。

6、兵圍祁山(三戰夏侯淵)

馬超十九年正月到漢中,十九年夏就幫劉備攻破成都。所以,馬超在張魯那裡也就不到半年時間。

期間,發生了馬超再次出兵涼州之事,正是諸葛亮一伐的路線,漢中,穿過武都,圍祁山。

馬超出兵,又有諸縣響應。冀城姜敘等向夏侯淵求救。被馬超打縮了兩年的夏侯淵,這次力排眾議,果斷出兵再會會馬超。

(馬超)後數從魯求兵,欲北取涼州,魯遣往,無利。又魯將楊白等欲害其能,超遂從武都逃入氐中,轉奔往蜀。是歲建安十九年也。

(夏侯淵)使張郃督步騎五千在前,從陳倉狹道入,淵自督糧在後。郃至渭水上,超將氐、羌數千逆郃。未戰,超走,郃進軍收超軍器械。淵到,諸縣皆己降。

曹操後來常勸誡夏侯淵「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實在是冤枉了小夏侯。該怯的時候,小夏侯很會怯。一向喜歡恃勇、輕兵急赴的他,這次就選擇自己督糧,讓張郃先迎戰馬超。

馬超還擁有他那富有凝聚力、戰鬥力的隊伍時,上次兩百里逆戰,把夏侯淵軍團打個措手不及。這次,夏侯淵出兵迅速,張郃的先鋒部隊走的是陳倉狹道,來的速度太快,也打馬超個措手不及。

馬超數次向張魯求兵,可能求來的又是「害其能」的楊昂等,以至於馬超只能將臨時響應他的氐、羌數千去迎戰張郃。看到來的是張郃,而不是夏侯淵,不知為何,不戰而走。

總之,夏侯淵經過這次,又開始意氣風發了。接下來打羌族就恢復了老風格,「乃留督將守輜重,輕兵步騎到長離。」這個督將,大概率就是張郃。

馬超徹底離開隴右後,夏侯淵再無所懼。縮了兩年的西線軍團,虎步關右,見誰打誰。清掃雜兵,刷足了戰績。

曹操當年打關中軍閥,打的很艱難,縱橫天下的他差點死在馬超手裡,還沒徹底平定。沒想到夏侯淵、張郃能打走馬超、虎步關右,直說夏侯淵,我不如你啊。把自己夢想的「徵西將軍」授予夏侯淵,放心的留他屯在漢中,當國家屏障。結果小夏侯,轉眼就坑慘了曹操。

與此相伴的是,我們對馬超逐漸失望,何況那些將士呢?跟馬超起兵以來,馬超全族被殺、妻子死於冀城,流亡漢中做別人的爪牙,人心散到什麼程度可想而知。馬超那支具有強大殺傷力的騎士團,已不復存在。

從馬超二十歲起,陪伴他二十年的猛將龐德,在漢中也與他徹底、分道揚鑣。

8、下辨之戰

馬超投入蜀漢,缺憾就是沒有一支強勁的兵。從龐德就可以看出,輾轉這麼多年,他的舊部估計都沒了。

劉備拿下益州後,曹操也拿下了漢中,留夏侯淵、張郃、徐晃等鎮守。那時候,劉備手下武將,明確記載前線督軍一方的只有三個人。關羽在荊州,張飛在巴郡,而另外一個就是馬超。

劉備推馬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注意,這個臨沮並不是關羽喪命的荊州臨沮縣。

根據《水經注》記載:

沔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中。沔水一名沮水。闞駰曰: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也。縣亦受名焉。導源南流,泉街水注之。水出河池縣東南流入沮縣,會於沔。沔水又東南,逕沮水戍而東南流,注漢,曰沮口。

根據馬超平西將軍的職位,加上接下來他的行動來看,馬超的督臨沮就在沮縣-沮口這一帶,具體位置則不得而知,可能是沮縣,也可能是沮口。

草圖,湊合著看

當時張飛在巴郡,馬超在臨沮,直接面臨漢中的夏侯淵軍團。馬超又緊挨著武都,劉備對馬超的定位一直很清晰,還是隴右。武都郡以氐人部落居多,曹操徵漢中時,就受氐人部落阻撓,還斬了四大氐王之一的竇茂。

三月,公西征張魯,至陳倉,將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先遣張合、朱靈等攻破之。夏四月,公自陳倉以出散關,至河池。氐王竇茂眾萬餘人,恃險不服,五月,公攻屠之。

說一下四大氐王,一個是興國氐王阿貴,馬超佔據隴右時,曾響應馬超。馬超退出隴右後,被夏侯淵擊滅。一個叫楊千萬,也就是千萬氐王。曾經響應馬超,夏侯淵打隴右時,他去益州投奔馬超。另外一個是陰平氐王雷定。

建安二十二年冬,劉備準備與夏侯淵爭奪漢中。第一步就是先拿下下辨,戰略目標不得而知。

會劉備遣張飛、馬超等從沮道趣下辯,而氐雷定等七部萬餘落反應之。太祖遣都護曹洪御超等,超等退還。

武都郡的戰略中心在於下辨,這次行軍應該是張飛率軍出發,到達沮縣後跟馬超會合,然後從沮道到攻辨。拿下下辨後,遣派吳蘭等駐守。

曹洪攻擊吳蘭,張飛布疑兵,卻不見馬超。可知,馬超的是策反陰平氐王雷定等七部萬餘落。冤家路窄,當時的武都太守正是楊阜。

備遣張飛屯固山,欲斷軍後。眾議狐疑,休曰:「賊實斷道者,當伏兵潛行。今乃先張聲勢,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擊蘭,蘭破則飛自走矣。」洪從之,進兵擊蘭,大破之,飛果走。

曹操遣曹洪、曹休、曹真從何處來爭奪下辨,也不得而知。但張飛卻只能布疑兵,而沒有兵力直接對抗。

再看《水經注》:從沮縣至下辨,山道險絕,水中多石,舟車不通,驢馬負運,僦五致一。

由此可知,張飛、馬超等是從險道奇襲下辨,能帶的兵很有限。本來張飛的疑兵之計也忽悠住了曹洪,卻被曹休識破了。因為兵少,眼看著吳蘭被擊破,然後退走。

「陰平氐強端斬吳蘭,傳其首。」,吳蘭兵敗,逃跑的路線正是馬超策反的陰平郡,可惜半路被人截殺。

這就是下辨之戰的過程,張飛、馬超以失敗告終。

但馬超再一次策反七部氐王,可見他在羌、氐中的威信的確不是虛的,氐王千萬竇茂極有可能也是跟馬超聯合,而氐王千萬則一直跟隨馬超在蜀漢。

曹操「恐劉備北取武都氏以逼關中」,可見,馬超駐紮在蜀漢西北邊境,兵力可能直接從武都獲取。也許,這就是馬超督臨沮的戰略目的。曹操為了制止,遷徙五萬羣落氐人到隴右。挖空了武都郡,成廢置狀態。

當然,曹操多次遷徙少數民族,引入國內,與漢人雜居,雖充實了人口。往後百年,中國也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9、結局

劉備從左將軍當漢中王,封馬超為左將軍,假節。關羽、張飛、馬超、黃忠,是四個最高軍官。關羽第一檔,馬超、張飛同檔,假節。黃忠無假節,劉備提拔的魏延都督漢中,是重任,但無假節。

劉備稱帝,馬超為驃騎將軍、涼州牧,張飛為車騎將軍、司隸校尉。此時,馬超的官職在蜀漢是第一武將。

暨於氐、羌率服,獯鬻慕義。以君信著北土,威武並昭,是以委任授君。

劉備冊封馬超為驃騎將軍時所說,對馬超的定位很清晰,因為他在少數民族中有威信,且加封涼州牧。如果北伐關隴,他將是重任。

有人說,馬超的涼州牧是虛領,反證明他沒地位。但卻忽略,張飛的司隸校尉同樣是虛領。

《華陽國志》記載:馬超驃騎將軍,領涼州刺史,封斄鄉侯,北督臨沮。

臨沮依舊是他所督,但是,前文說過。武都在漢中之戰結束後,已經成了廢棄之地。所以,馬超在此地的戰略意義就沒有了。再加上,孫劉聯盟破裂,關羽身死,劉備短期之內不可能北伐。

劉備稱帝的第二年,馬超去世。早在漢中時候,他身體就不行,到了捶胸吐血的程度。

可能這也是他後來留在成都的原因,馬超這一生是悲劇的。留下一句遺言,鬱鬱而終。

「臣門宗二百餘口,為孟德所誅略盡,惟有從弟岱,當為微宗血食之繼,深託陛下,餘無復言。」

馬超在蜀漢又生了個兒子,叫馬承,應是「繼承」之意。女兒,嫁給了劉備的兒子安平王劉理。

一直陪在馬超身邊的,是堂弟馬岱。後來,殺了魏延。蔣琬執政時期,做到了平北將軍,進行過一次北伐,結果也是失敗。

從這些,我們可以看到,所謂劉備幽禁、棄置馬超,也是虛妄之言。給他的封的職位,一直有具體職責指向。只是,蜀漢的目標從北征轉變成東徵。

如果,馬超能活到諸葛亮時期,將是蜀漢大幸。諸葛亮後來北伐,都是馬超戰鬥過、且有聲望的地方。

題主拿來對比的,的確是魏國最優秀的三個武將。我不認為,馬超強過他們。也同樣不認為,他們強過馬超。

真後悔回答,空閑時間斷斷續續寫了幾天,累死了。


可以。

建安17年8月馬超殺韋康,據冀城。夏侯淵救兵距城200裏,馬超迎戰擊退夏侯淵,他這相當於連續作戰。於是自稱徵西將軍,領幷州牧,督涼州軍事。

然後直到建安19年1月趙衢殺馬超全家以前,夏侯淵都無可奈何。

這期間馬超聯結羌胡,夏侯淵四處救火,雙方也沒閑著。

馬超在漢陽,復因羌、胡為害,氐王千萬叛應超,屯興國。使夏侯淵討之。

只不過討了半天,直到楊阜等跳反前都沒討出名堂。

當時朱靈、徐晃、張郃都在夏侯淵下面打工。馬超帶一羣雜牌軍,人又不多,能和中央軍正面幹了一年多不落下風。

仔細想想的話,還很厲害的。


個人剛好最近有研究五子相關史料,這邊正好說一下

先說張遼:

白馬之戰:《二王尺牘集》: 覓跡求功,刺顏良於白馬,誅文丑於南坡,丞相(曹操)厚恩,滿有所報。每留所賜之物,盡在府庫封針。伏望臺慈,俯垂鑒照。

《容齋隨筆》:關羽手殺袁紹二將顏良,文丑於萬眾之中。《山西通志》:斬顏良於白馬,誅文丑於南坡。

跟徐晃一起上,戰功比不過關羽。

白狼山之戰:

《三國志張遼傳》:從徵袁尚於柳城,率與虜遇,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破之,斬單幹蹋頓。

《太平御覽·兵部二十七》之《魏武軍令》:麾前則前,麾後則後,麾左則左,麾右則右。不聞令而擅前後左右者斬。《三國志·武帝紀》: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眾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三國志武帝紀》:未至二百里,虜乃知之。尚、熙與蹋頓、遼西單於樓班、右北平單於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眾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三國志烏丸傳》:漢末,遼西烏丸大人丘力居,眾五千餘落,上谷烏丸大人難樓,眾九千餘落,各稱王,而遼東屬國烏丸大人蘇僕延,眾千餘落,自稱峭王,右北平烏丸大人烏延,眾八百餘落,自稱汗魯王,皆有計策勇健。張遼名義上代帥(當然是在於禁、樂進、夏侯惇、曹仁、曹洪、荀攸不在的情況下,但有指揮徐晃、張郃、韓浩等人),作為先鋒表現突出,當然也吹不了多高,因為蹋頓兵力也就幾千而已,曹操軍以逸待勞,擊敗也不算什麼軍神水平。《三國志·張遼傳》:陳蘭、梅成以氐六縣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討成,遼督張郃、牛蓋等討蘭。成偽降禁,禁還。成遂將其眾就蘭,轉入灊山。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餘裏,道險狹,步徑裁通,蘭等壁其上。遼欲進,諸將曰:「兵少道險,難用深入。」遼曰:「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遂進到山下安營,攻之,斬蘭、成首,盡虜其眾。太祖論諸將功,曰:「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蕩寇功也。」增邑,假節。《三國志:于禁傳》:後與臧霸等攻梅成,張遼、張郃等討陳蘭。禁到,成舉眾三千餘人降。既降復叛,其眾奔蘭。遼等與蘭相持,軍食少,禁運糧前後相屬,遼遂斬蘭、成。增邑二百戶,並前千二百戶。

張遼在險道的突擊更像特種兵大隊長,有戰術的侷限性,在兵糧不斷減少的情況下,張遼如果沒有于禁的後勤支撐和臧霸抵擋韓當,像張遼這種霍去病打法的將領也很難成功。

《三國志:張遼傳》: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

對吳軍有一定影響。

《三國志:張遼傳》: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

《三國志:蔣濟傳》:蔣濟字子通,楚國平阿人也。仕郡計吏、州別駕。建安十三年,孫權率眾圍合肥。時大軍徵荊州,遇疾疫,唯遣將軍張喜單將千騎,過領汝南兵以解圍,頗復疾疫。濟乃密白刺史偽得喜書,雲步騎四萬已到雩婁,遣主簿迎喜。三部使齎書語城中守將,一部得入城,二部為賊所得。權信之,遽燒圍走,城用得全。

蔣濟一封信都能嚇退孫權,孫權根本不打算跟對面主力交鋒,尤其如果曹休趕來的話,不能保證孫權還能與其交戰。孫權軍信息通信能力弱,陳武死了周邊都沒影響。

《三國志》:後孫權號十萬眾攻新城,徵東將軍滿寵欲率諸軍救之。豫曰:「賊悉眾大舉,非徒投射小利,欲質新城以致大軍耳。宜聽使攻城,挫其銳氣,不當與爭鋒也。城不可拔,眾必罷怠;罷怠然後擊之,可大克也。若賊見計,必不攻城,勢將自走。若便進兵,適入其計。又大軍相向,當使難知,不當使自畫也。」豫輒上狀,天子從之。會賊遁走。後吳復來寇,豫往拒之,賊即退。諸軍夜驚,雲:「賊復來!」豫臥不起,令眾「敢動者斬」。有頃,竟無賊。

《三國志:滿寵傳》:四年,拜寵徵東將軍。其冬,孫權揚聲欲至合肥,寵表召兗、豫諸軍,皆集。賊尋退還,被詔罷兵。寵以為「今賊大舉而還,非本意也,此必欲偽退以罷吾兵,而倒還乘虛,掩不備也」。表不罷兵。後十餘日,權果更來,到合肥城,不克而還。其明年,吳將孫布遣人詣揚州求降,辭雲:「道遠不能自致,乞兵見迎。」刺史王淩騰布書,請兵馬迎之。寵以為必詐,不與兵,而為淩作報書曰:「知識邪正,欲避禍就順,去暴歸道,甚相嘉尚。今欲遣兵相迎,然計兵少則不足相衛,多則事必遠聞。且先密計以成本志,臨時節度其宜。」寵會被書當入朝,敕留府長史:「若淩欲往迎,勿與兵也。」淩於後索兵不得,乃單遣一督將步騎七百人往迎之。布夜掩擊,督將迸走,死傷過半。初,寵與淩共事不平,淩支黨毀寵疲老悖謬,故明帝召之。既至,體氣康強,見而遣還。寵屢表求留,詔報曰:「昔廉頗強食,馬援據鞍,今君未老而自謂已老,何與廉、馬之相背邪?其思安邊境,惠此中國。」

田豫、滿寵、王凌也有短暫擊退過。

《三國志:張遼傳》: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退。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

《三國志:甘寧傳》:建安二十年,從攻合肥,會疫疾,軍旅皆已引出,唯車下虎士千餘人,並呂蒙、蔣欽、凌統及寧,從權逍遙津北。

孫權攻城十天,因為會疫疾而撤退。只攻城十天而已!

《三國志:凌統傳》:時權徹軍,前部已發,魏將張遼等奄至津北。權使追還前兵,兵去已遠,勢不相及,統率親近三百人陷圍,扶扞權出。敵已毀橋,橋之屬者兩版,權策馬驅馳,統復還戰,左右盡死,身亦被創,所殺數十人,度權已免,乃還。橋敗路絕,統被甲潛行。權既御船,見之驚喜。統痛親近無反者,悲不自勝。

《江表傳》曰:權徵合肥還,為張遼所掩襲於津北,幾至危殆。齊時率三千兵在津南迎權。權既入大船,會諸將飲宴,齊下席涕泣而言曰:至尊人主,常當持重。今日之事,幾至禍敗,羣下震怖,若無天地,願以此為終身誡。權自前收其淚曰:大慚!謹以克心,非但書諸紳也。《太平御覽》引《江表傳》:權與呂蒙、蔣欽、凌統等在後張幔飲食畢,垂當發。魏將張遼帥六、七千人奄至,圍遮數重。《建康實錄》:孫權軍陸續撤退,最後留下孫權及其諸將與車下虎士千餘人殿後,在合肥東北的逍遙津南,與軍將舉酒樂飲。前部渡將欲盡,張遼覘望知之,密使人斷橋,率步騎來襲。

孫權作死,帶千人斷後還喫早餐,結果被張遼突襲。

《三國志·卷五十六·吳書十一·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第十一》:曹休、張遼、臧霸等來伐,範督徐盛、全琮、孫韶等,以舟師拒休等於洞口。遷前將軍,假節,改封南昌侯。時遭大風,船人覆溺,死者數千,還軍,拜揚州牧。

《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二十八·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與張遼等至廣陵討孫權。臨江,夜大風,吳將呂範等船漂至北岸。凌與諸將逆擊,捕斬首虜,獲舟船。《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二十八·王凌傳》:與張遼等至廣陵討孫權。臨江,夜大風,吳將呂範等船漂至北岸。凌與諸將逆擊,捕斬首虜,獲舟船。《三國志》:帝徵孫權,以休為徵東大將軍,假黃鉞,督張遼等及諸州郡二十餘軍,擊權大將呂範等於洞浦,破之。拜揚州牧。明帝即位,進封長平侯。吳將審德屯皖,休擊破之,斬德首,吳將韓綜、翟丹等前後率眾詣休降。增邑四百,並前二千五百戶,遷大司馬,都督揚州如故。

張遼到死都不是主將,曹休領軍統帥臧霸、張遼,正好呂範船翻了,一舉大破孫軍。

至於徐晃:

故市之戰:

《三國志》:太祖遂與紹相拒於官渡。軍食方盡,攸言於太祖曰:「紹運車旦暮至,其將韓猛銳而輕敵,擊可破也。」太祖曰:「誰可使?」攸曰:「徐晃可。」乃遣晃及史渙邀擊破走之,燒其輜重。

《三國志》:荀攸曰:「韓猛銳而輕敵。」

《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五》:紹運谷車數千乘至官渡。荀攸言於操曰:「紹運車旦暮至,其將韓猛銳而輕敵。擊,可破也!」操曰:「誰可使者?」攸曰:「徐晃可。」乃遣偏將軍河東徐晃與史渙邀擊猛,破走之,燒其輜重。《三國志·諸夏侯曹傳》:紹遣別將韓荀鈔斷西道,仁擊荀於雞洛山,大破之。由是紹不敢復分兵出。復與史渙等鈔紹運車,燒其糧谷。

三打一沒什麼好說的,還是荀攸計策。

《三國志·徐晃傳》:使晃以步騎四千人渡津。作塹柵未成,賊梁興夜將步騎五千餘人攻晃,晃擊走之,太祖軍得渡。

這操作看上去沒什麼問題……然而:

《三國志·許褚傳》:太祖將北渡,臨濟河,先渡兵,獨與褚及虎士百餘人留南岸斷後。超將步騎萬餘人,來奔太祖軍,矢下如雨。

《三國志·許褚傳》:褚白太祖,賊來多,今兵渡已盡,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賊戰急,軍爭濟,船重欲沒。褚斬攀船者,左手舉馬鞍蔽太祖。船工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並溯船,僅乃得渡。

曹操差點掛了……

《三國志 卷十四》:及關羽圍曹仁於樊,孫權遣使辭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軍之圍,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備。」太祖詰羣臣,羣臣鹹言宜當密之。昭曰:「軍事尚權,期於合宜。宜應權以密,而內露之。羽聞權上,若還自護,圍則速解,便獲其利。可使兩賊相對銜持,坐待其弊。祕而不露,使權得志,非計之上。又,圍中將吏不知有救,計糧怖懼,儻有他意,為難不小。露之為便。且羽為人強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太祖曰:「善。」即敕救將徐晃以權書射著圍裏及羽屯中,圍裏聞之,志氣百倍。羽果猶豫。權軍至,得其二城,羽乃破敗。

徐晃用董昭計策動亂關羽軍兵心。

《三國志:徐晃傳》:晃揚聲當攻圍頭屯,而密攻四冢。羽見四冢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沔水死。

《三國志:趙儼傳》:羽軍既退,舟船猶據沔水,襄陽隔絕不通,而孫權襲取羽輜重,羽聞之,即走南還。晃所將多新卒,以羽難與爭鋒,遂前至陽陵陂屯。太祖復還,遣將軍徐商、呂建等詣晃......未攻,太祖前後遣殷署、朱蓋等凡十二營詣晃。權內憚羽,外慾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曹公且欲使羽與權相持以鬥之,驛傳權書,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猶豫不能去。——《孫權傳》閏十月,權徵羽,先遣呂蒙襲公安,獲將軍士仁。——《孫權傳》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冓鹿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呂蒙傳》《三國志趙儼傳》:諸將皆喜,便作地道,箭飛書與仁,消息數通,北軍亦至,【並勢大戰】。羽軍既退,舟船猶據沔水,襄陽隔絕不通,【而孫權襲取羽輜重,羽聞之,即走南還】。

然後用十二營兵力攻擊關羽五千人,然而由於沒船還是打不贏,最後靠呂蒙才解圍。長驅直入、聲東擊西只是吹牛而已,在這種兵力碾壓的情況,根本不用考慮。

《三國志》:晃揚聲當攻圍頭屯,而密攻四冢。羽見四冢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沔水死。

《資治通鑒 卷六十八》:羽圍塹鹿角十重,晃追羽,與俱入圍中,破之,傅方、胡修皆死。《三國志》:太祖令曰:「賊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三國志》:晃振旅還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會。太祖舉卮酒勸晃,且勞之曰:「全樊、襄陽,將軍之功也。」時諸軍皆集,太祖案行諸營,士卒鹹離陳觀,而晃軍營整齊,將士駐陳不動。太祖嘆曰:「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矣。」

可見關羽多厲害。

補下馬超的部分:

《列女傳》:及昂與楊阜等結謀討超,告異曰:「吾謀如是,事必萬全,當奈月何?」異厲聲應曰:「忠義立於身,雪君父之大恥,喪元不足為重,況一子哉?夫項託、顏淵,豈復百年,貴義存耳。」昂曰:「善。」遂共閉門逐超,超奔漢中,從張魯得兵還。異復與昂保祁山,為超所圍,三十日救兵到,乃解。超卒殺異子月。凡自冀城之難,至於祁山,昂出九奇,異輒參焉。

《三國志》:隴右平定,太祖封討超之功,侯者十一人,賜阜爵關內侯。阜讓曰:「阜君存無扞難之功,君亡無死節之效,於義當絀,於法當誅;超又不死,無宜苟荷爵祿。」太祖報曰:「君與羣賢共建大功,西土之人以為美談。子貢辭賞,仲尼謂之止善。君其剖心以順國命。姜敘之母,勸敘早發,明智乃爾,雖楊敞之妻蓋不過此。賢哉,賢哉!良史記錄,必不墜於地矣。」《曹瞞傳》曰:公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牀不起。張郃等見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騎追射之,矢下如雨。諸將見軍敗,不知公所在,皆惶懼,至見,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幾為小賊所困乎!"《三國志·夏侯淵傳》:馬超圍涼州刺史韋康於冀,淵救康,未到,康敗。去冀二百餘裏,超來逆戰,軍不利。汧氐反,淵引軍還。《三國志·夏侯淵傳》:超奔漢中,還圍祁山。敘等急求救,諸將議者欲須太祖節度。淵曰:「公在鄴,反覆四千裏,比報,敘等必敗,非攻急也。」遂行,使張郃督步騎五千在前,從陳倉狹道入,淵自督糧在後。郃至渭水上,超將氐羌數千逆郃。未戰,超走,郃進軍收超軍器械。淵到,諸縣皆已降。《三國志·許褚傳》:太祖將北渡,臨濟河,先渡兵,獨與褚及虎士百餘人留南岸斷後。超將步騎萬餘人,來奔太祖軍,矢下如雨。《三國志·許褚傳》:褚白太祖,賊來多,今兵渡已盡,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賊戰急,軍爭濟,船重欲沒。褚斬攀船者,左手舉馬鞍蔽太祖。船工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並溯船,僅乃得渡。《三國志魏書曹操傳》:是時關中諸將疑繇欲自襲,馬超遂與韓遂、楊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討之。超等屯潼關,公敕諸將:「關西兵精悍,堅壁勿與戰。」秋七月,公西征,(魏書曰:議者多言「關西兵強,習長矛,非精選前鋒,則不可以當也」。)公謂諸將曰:「戰在我,非在賊也。賊雖習長矛,將使不得以刺,諸君但觀之耳。」與超等夾關而軍。公急持之,而潛遣徐晃、朱靈等夜渡蒲阪津,據河西為營。公自潼關北渡,未濟,超赴船急戰。校尉丁斐因放牛馬以餌賊,賊亂取牛馬,公乃得渡,(曹瞞傳曰:公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牀不起。張郃等見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騎追射之,矢下如雨。諸將見軍敗,不知公所在,皆惶懼,至見,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幾為小賊所困乎!」)循河為甬道而南。賊退,拒渭口,公乃多設疑兵,潛以舟載兵入渭,為浮橋,夜,分兵結營於渭南。賊夜攻營,伏兵擊破之。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請和,公不許。九月,進軍渡渭。《三國志》:馬超圍涼州刺史韋康於冀。淵救康,未到,康敗。去冀二百餘裏,超來逆戰,軍不利。

曹操幾次差點死了,還要靠丁裴放牛才成功逃命,張郃趕到前馬超就被羣攻了,趙昂多次出計才擊破馬超,張郃後面才趕到,馬超只能馬上撤退,你確定這不是撿漏…馬超把夏侯淵擊退,涼州刺史韋康都投降了,後來還是靠楊阜、王異他們才奪回的涼州,曹操和楊阜對馬超怎麼評價極高,曹操被馬超打到死者萬計,然後關中經濟直接被打廢,京兆連續換了4個太守都沒有起色。

《三國志倉慈傳》:【太和中】,遷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喪亂隔絕】,曠無太守【二十歲】,大姓雄張,遂以為俗。

太和是曹睿的年號,這個年號始用於227年,最終用到232年。227-19=208。根據倉慈傳的信息來看,敦煌郡和朝廷失去聯繫,20年沒太守,很可能是馬超韓遂之亂導致的。

張遼徐晃的水平與關羽差距較大,兩個的事蹟也因為選擇性篩選和誇大評價導致不少人高估了兩人,而不斷黑五虎、呂布、李傕、袁紹、公孫瓚、劉備諸葛亮、于禁曹洪夏候惇的用兵,個人覺得三國時期將中一流水淮和二流在《三國演義》中已經劃分很清楚了。有關個人對軍閥用兵的考察:

腹黑的朱溫:個人對五子良將的考究(完整版上)中原的霸者?

zhuanlan.zhihu.com圖標腹黑的朱溫:個人對五子良將的考究(番外篇)從五子看曹魏變遷?

zhuanlan.zhihu.com圖標腹黑的朱溫:個人對五子良將的考究(完整版中上篇)逐鹿中原!?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三國志?魏書?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從討韓遂、馬超於潼關。太祖將北渡,臨濟河,先渡兵,獨與褚及虎士百餘人留南岸斷後。超將步騎萬餘人,來奔太祖軍,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賊來多,今兵渡已盡,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賊戰急,軍爭濟,船重欲沒。褚斬攀船者,左手舉馬鞍蔽太祖。船工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並溯船,僅乃得渡。是日,微褚幾危。

曹操被馬超逼的逃上船,箭如雨下,許褚用馬鞍作盾,船工被射死……這不嚇人麼……

如果說他水平一般,那曹操被水平一般的人打成這樣,那曹老闆水平又如何呢?

至於曹瞞傳裏各種黑魏武帝的更多,我就不談了,畢竟曹瞞傳真實度有一定問題。今日幾為小賊所困乎!這種話未必是真。


知乎莫名黑馬超,張遼張郃徐晃故強,怎麼和馬超相提並論,這三個人充其量只是打手,曹仁夏侯淵還能拿來比一比。

劉備不是不重用馬超,相反是極其重視馬超的,馬超鎮守西涼不比關羽鎮守荊州責任小,主要是馬超死的太早了,如果關羽死在攻打襄陽之前,那是不是也有人說劉備不重視關羽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