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

看《追風箏的人》,我想知道胡塞尼老師是如何將阿米爾的懺悔寫的如此牽動人心的。

看《活著》,我更關心餘華老師是如何將富貴寫的如此活靈活現,人物的心酸血淚躍然於紙上。

看《百年童話》,我想明白曹建偉老師是如何能將劇中人的幸福與悲劇穿插的如此自然而貼實的。

最近看劉慈欣老師的《流浪地球》原著,我第一關注的不是這部作品如何受到歡迎,如何出名的。而是想知道,劉老師是如何將科幻素材嵌入到現實框架中?關於《流浪地球》的時間,地點等背景設計,是否進行過深入的考究?又是如何安排到情節中?整本書的主線推動動力來源於什麼?

所以我想請各位寫過文章的,或者常閱讀的朋友,說一說自己在看一本書時最關注什麼?

假如為了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一名文章者又會瞭解一本書中的哪些內容?

請指教。


我看小說的時候,故事在我眼中不是故事,是一堆力學結構


作家魯迅,會注意到一些別人不大注意的技巧。有一篇文他提起,某一個世界有名作家,寫人物幾乎不描述外貌和動作,全靠對話,可是哪個是哪個,讀者一看就瞭然。

他還注意到文學以外的藝術,認為中國戲不佈置大量的背景,中國畫也不像油畫一樣把墨塗的滿紙,這樣簡練的表達勝過繁雜的大量描述。這樣他就形成了既有充足的現代性,又不失民族性的獨特風格。

他從中國的《水滸傳》,果戈裏《死魂靈》學到了怎樣給人起諢號,而運用的出神入化。


瀉藥。題主在提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是基於,作家看別人的作品,一定是和讀者看別人的作品,不同的,基於這點才提出了這個問題,而我看了下其他的回答,好像也確實是這樣。

其實不是。

希望題主首先明確一點,那就是作家也是人。那些說他們在看別人的書的時候,回去研究對方的作品,研究對方的套路、文筆、遣詞和技法等等的,首先說明一點,會說這種話的人不是作家,他們只是走在成為作家路上的人。

真正的作家,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創作方法,並從這套創作方法上延伸和擴展自己創作思路的人,他們不會說很刻意的去研究和學習別人的作品,因為別人有別人的寫法,我有我的,每個人的思路是不一樣的,學習別人,反而有可能破壞自己的風格和系統,得不償失。

所以一個作家或作者去看別人的作品時,和一般的讀者看別人寫的作品,是一樣的。至多,對於那些感嘆作者竟然能寫出這麼感人肺腑的作品的讀者,作者看作者的書,更多的是理性,他們不會平白無故的感動,而是在感動之後憑靠自己的經驗判斷對方使用什麼方法達到讓讀者感動這一目的的,但也僅此而已了。


。。。。。。

在讀一本書之前,我不知道這本書講了什麼故事,所以我怎麼知道我要幹什麼,讀書就一定要帶著什麼目的讀嗎,就像我們老師逼我們去做讀書筆記,哪怕這片文章並沒有觸動我什麼,但是我還是要把這篇文章歌頌到不拿諾貝爾獎真是老天瞎眼的地步

有些書的確是別人安利你你纔看的,但是對於我來說,別人安利是安利,我看是看,別人推薦我看什麼什麼書,我不會對這本書有任何看法或者好感,有時候我還會感覺他是不是言過其實,畢竟流量當道,有些腦殘粉是不講質量只看臉的(嗯,我說的是影視作品,畢竟不只是看書)

所以我就是隨緣的看而已,不抱著什麼目的,要說注意的話,就是背景設定吧,包括人文背景和科技背景,還有就是金融和力量體系的描繪(比如後期大佬遍地走的情況)

畢竟我就是個渣渣,看書不帶腦子的那種,所以我從來不勸親戚家的孩子看書提高什麼能力,畢竟我自己都做不到,任何從書中學到的東西都是潛移默化的,刻意的去看,反而什麼都看不到


謝邀。

首先,我最想看他是怎麼炫技的,以及他故意炫技和自以為得意的不露痕跡的炫技時,我自己能不能看出來。大多數時間都行,但有一些狡猾的傢伙,我得回味的時候才能發現。

第二,我想看他在解決一些寫作發生的問題時,用什麼樣的技巧。情節的拐點、坑點如何解決,故事推進怎麼順暢。我自己比較欣賞場景和情節轉換比較巧妙的作者,直來直去會比較考驗文筆。

第三,我想看他如何講故事,如何把故事講精彩,通過他對筆下人物命運的安排,我還會特別促狹的去臆測作者的性格和經歷,並且對是否準確並不在意……嗯,這個可以忽略不計。

第四,我還會儘可能的去了解書背後的一些事,他是如何宣傳的,如何過稿的,如何提高自己曝光度的,後續還會有怎樣的版權開發,是什麼刺激了他寫這樣一個故事。

第五,跳出情節之外,我想看他對一些母題的觀點,那些他藉由角色所說出來和所表達的話。


謝邀。

也許因為我算不上什麼作家的緣故,很抱歉,我看書最想知道的就是它講了什麼,後面怎麼樣了……

讀書於我,最重要的就是讀的過程中收穫的樂趣。一切主題、情節、技巧,都為這個樂趣服務。而這個樂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沉浸感,所以我閱讀時不會為任何其他念頭破壞這種沉浸感。

我寫東西也一樣,我沉浸於其中,希望讀者也能如此。如果讀者不能如我一般體會到這種沉浸感,那大概率是因為我自己也還沒有想好。如果我切實地構思好了所有情景與情節,怎麼寫出來本身並不存在什麼障礙。

時至今日,我仍相信「功夫在詩外」,大概也可以算作一種反文學理論的文學理論了……


寫得差的(這是什麼屎玩意兒?這種垃圾也能上榜?)

寫得好的(這句那句這段那段截圖存起來,我怎麼沒想到這個句子能這樣用?哇太秀了吧?這個居然還能這樣寫嗎?)


能瞧得起我也是寫作的真的很榮幸……

不過我要先 @荒玉 她比我更有發言權

作為一個編劇的話,宏觀看對主題的切入視角和對主題的表現,因為主題就那麼多,為什麼別人能寫得別出心裁;還有就是是否牽扯到母題啊改編啊的問題

微觀看結構,幾段幾幕,每一段怎麼安排情節的;看節奏,主情節線如何取捨啊,幾條線如何勾連啊;看人物,人物如何出場,是卡列尼娜式的千呼萬喚始出來,還是達洛維夫人上來就要去買花……還有很多就不提了

當然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人只能對一定數量的話題感興趣,我一般看的都是我感興趣的話題,並且我以後創作同類作品的時候該怎麼行文

如果是要提升自己寫作能力的話,不如先確定一下自己要寫什麼,然後看同類題材別人是怎麼處理的,舉個例子,如果你要寫王子復仇的題材,那你就要把從哈姆雷特到夜宴到獅子王到黑豹全部都看一遍,就知道同樣的題材,別人怎麼做的,有什麼是別人還沒做的

以上


工具書的話關注實用性。

為了喜好閱讀的話,會挑跟我文風相近的,這樣不容易被帶偏。

其他的書只是純粹覺得有意思,沒什麼目的。


謝邀。

看見解。


會關注人物性格特點,情節編排及矛盾衝突的鋪墊和爆發……看完書會思考這本書的格局和作者的思想……很累……


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麼,用了什麼樣的手法和方式。


哪裡可以修改一下,將來借鑒


最關注的是,別人為什麼這樣寫,我為什麼寫不來這樣的?我如何把這種技巧運用的自己的文章中。 當然也有,名氣這麼大,寫的也一般般嘛


我猜應該是內容與情感


側重點因人而異吧,如果是寫作人那就主要看他缺少的部分或著作中的優勢,想要什麼就從書中發掘什麼,並不需要拘泥於表面文章。


想像、筆力與深刻程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