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ana Grande的《Sweetener》是她第四张专辑。对于一个自出道起就受到广泛关注的流行女歌手而言,第四张专辑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Beyonce的第四张专辑是《4》,Lady Gaga的第四张专辑是《Artpop》,Katy Perry的第四张专辑是《Witness》,Britney Spears的第四张专辑是《In The Zone》……要么承前启后,要么至关重要,要么大力转型,总之都是改变的关键点。基本代表歌手生涯新阶段的开始。

流行歌手一般的运作方式,首张专辑开辟疆土,第二张趁热打铁,第三张发挥余热伺机转型,第四张专辑则是换个路线确立下一阶段方向的时机。

因此这张专辑对A妹来说至关重要。而她在做这张专辑时,面临著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流行价值的挖掘问题。

如果对欧美音乐类型的问题意识做一个大致区分的话,可以粗浅如是理解:

小众流行/摇滚/民谣源自中产阶级对自身的叛逆,主要探讨的问题是「追寻人生意义」与「批判社会现实」;

嘻哈源自底层人群/少数族裔对中上层阶级的向往(因此那么爱说我多有钱我将来会怎么怎么slay),主要(至少原初意义上)探讨的是「生存问题」与「现实的梦想」;

而大众流行乐,不消说,其目标是为了娱乐大众,是解决了生存问题的阶级娱乐同阶级的产物。

但随著川普的上台,世界对新一轮冷战的恐慌,民众对新世界形势的焦虑,整个社会层级对自身的预期下沉了。大众的焦虑落在了更为现实的层面(毕竟人生意义都是解决了生存问题的人思考的问题),对现实的焦虑更为显著,安全、生活、政治问题成为讨论的重心。一方面小众流行更多地关注现实问题,嘻哈中的一大部分也向小众流行靠拢。而焦躁的大众对流行乐的需求,也从歌舞升平锦上添花变成了麻醉与释放。

这也是A妹选择不再做《Break Free》、《Into You》那样的Big Chorus Pop的原因。那些是属于盛世的骄傲。如今的阴霾国土里,过度的听觉刺激趋于边缘化,大众喜好转向了逃避现实的靡靡之音。所谓的「娱乐大众」,从对美国梦的自得幻想,转变成了一种麻醉式娱乐。

第二,曼彻斯特事件带给她的冲击与思考。

印象里她应该是这一代唯一一个演唱会遭遇恐袭的国际流行歌手。这对于一个表演者来说是莫大的心理阴影。这也迫使她去重新思考对自己音乐的定位,重新思考她所做的流行音乐对大众的意义。

这也是她在专辑中的结尾曲《Get Well Soon》中所表达的乐观态度,当人生遭遇阴霾时,她用她的方式与各位同在(「So we have to stop and just ride it, you can work your way to the top, just know that there』s up and downs and theres drops」)。

因此,她抛弃了《Dangerous Woman》中试图向大女人式gay icon艺术人格发展的路线,抛弃她音乐中的压迫感,转而拥抱一种更为轻松舒适的音乐路线。

毋宁说,一直以来,她的目标其实就不是成为大女人式icon,或许只是想做一个美国甜心。从前的美国甜心贩卖性感与梦想,如今梦想在阴霾之下隐没,她演绎的东西变成了欢愉与甜美。

这也是我对专辑封面的解读——倒转自我,同时第一次使用彩色封面,表示她脱离了之前希望尽可能用深沉的Artwork来塑造严肃内涵的黑白封面路线,而是以彩色的方式迎接了一个轻松甜美的新阶段,一种甜美式的性感。

综上二点,所谓《Sweetener》,甜味剂,两层含义,麻醉式娱乐与甜美式性感。

在阴霾世界里,她大方拥抱了自己甜蜜的流行价值,用这种方式卸下听众不堪的重压,给予陪伴、光明与温暖。

同时,她也把原本高亢明亮的演唱方式调适到了相对轻柔、低沉、慵懒的气质中。在新的声音设定中,她的演唱更加自信笃定,完成了一次温和转型。

专辑整体仿佛都沉浸在Pharrell Williams活泼到显得有些轻佻的节奏里。他制作的歌曲基本没什么单曲流行价值,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作为一层棉花糖般的基底保持住专辑甜蜜松软的整体性。拜他所赐,专辑在前半段听起来像是一张菲董的mixtape或是气氛相似的单曲循环,但也拖他的福,A妹的专辑摆脱了流行曲拼盘的指控,成为了一张指向性与向心力都更为清晰的作品。

而专辑中具有单曲流行价值的歌曲基本集中在后半段,但也尽可能避免了大鸣大放的能量感,而是用下沉感强烈的节奏、合成器与她轻盈的和声使之维持在《Sweetener》的氛围之中。A妹在专辑中的声音表现也与以往的明亮高亢不同,更加松弛低沉,以咬字和节奏控制带动性感意味的蔓延。如果说形容专辑统一在「甜美」中显得过于抽象的话,一个更脚踏实地的形容——它统一在细碎、松散、轻盈、不断盘旋、重复、令人麻醉的RB美学之中。

专辑中几首值得一提的歌:

《blazed》

《raindrops(an angel cried)》简短的intro是对阴霾世界的勾勒、描绘,作为第一首正式曲目的目标是立即将听众带往另一个令人愉悦的世界。菲董在此摩拳擦掌宣告「这张专辑大半由我承包啦!」——也就是他的制作思路展示。趣味盎然的节拍、热带感的合成器音色点缀、菲董喜感的几声帮衬,与A妹不断徘徊在在中低音区的温柔气声,如水气一般包裹著耳膜。

《sweetener》

专辑标题曲,也最能体现专辑甜美与麻醉兼备的中心色调。主歌有著类似《Daydreamin』》那样甜美的复古百老汇式旋律,但副歌却没有像《Daydreamin』》那样一路明亮上扬,而是在菲董的操持下变成碎碎念经的中毒气味。当然或许菲董不要在里面怪叫我会觉得这首歌更加好听一些。至于它的后一曲《successful》,就是《Happy》的姐妹篇,一听就出自菲董之手。但这一部分的曲目在专辑当中相对寡淡。

《the light is coming》

贡献了专辑里最有趣味的节拍、最具政治意味的人声采样(「you won』t let anybody speak and instead」),以及A妹不断重复的说唱段落——也是专辑中回旋重复低回中毒气息的反复呈现。

《God is a woman》

它是专辑中体量最大、最丰满的歌曲,光芒万丈的福音段落在RB的明暗交织后洒下一片圣洁之后,竟与专辑整体的疏松气氛显得如此格格不入。作为单曲它有它作为门面的价值,以及作为女权icon的社会讨论意义,但在专辑中却显得有些突兀,对于性的探讨拔高到了一个能量十足的层面。或许只能理解为专辑前半段的情绪兴奋点。

《R.E.M》

前半段曲目中最集中展现她声音中的性感气息的作品。R.E.M表示rapid eye movement,表示浅睡眠阶段。因此,菲董的制作有意识地用合成器音色、人声贴耳的「ha~ha~ha」与简约节拍配合出了一种如处卧室的私人氛围,又有轻柔的梦境感,A妹从咬字到乐句都表现得如梦呓般慵懒、暧昧而富有挑逗意味。

《no tears left to cry》

专辑另一略显突兀的调剂点。这首歌也有著能量强大的副歌旋律,但不同以往的是,这首歌的能量被细碎的结构与写作切碎了,切成了一个有点戏剧化色彩的RB美学杂糅产物。

《breathin》

Max Martin制作的这首歌是专辑后半段单曲流行特质最强的歌曲,层层递进到后半段的能量爆发之中,也是最接近以往A妹pop hit的歌曲。《breathin》中的悲伤感来自A妹之前遭受的心理创伤。她甚至因此去看过心理医生。难以呼吸的压迫感在曲子中迸发出的求生力量感是这首歌的能量来源。

而Max Martin制作的另一首《everytime》则像是《breathin》的姐妹篇,制作偏向流行化,受trap美学影响,《everytime》更低回,《breathin》更高亢。两首歌与《no tears left to cry》构成专辑中后端的情绪峰值,是对以往A妹风格的一次回眸。

《better off》《goodnight n go》

《better off》是专辑中我最喜欢的歌。一首感性细腻的RB,在她疏懒的气声里回旋的合成器hook仿佛在暗室中绽放的情感火花,最后的弦乐温暖优雅异常。《goodnight n go》和《better off》互成姐妹篇,同是细腻慵懒氛围中搭配亮眼合成器的作品,《goodnight n go》则贡献了专辑中最唯美的听觉瞬间,当合成器与她的多层和声交织在一起时,她温柔带著空气感的高音如此感性、脆弱、细腻而美好。

《get well soon》

如前所述,写给曼彻斯特事件受害者的歌,以温暖、抚慰人心的阳光主题点题,为专辑画上句号。这首歌强调多层次的人声交织的效果,像一个人声组成的阿卡贝拉乐团结合简约的伴奏,。她依然是如此地温暖,用极为原始而温暖的方式带来她的抚慰。我们在「where are you, are you home, call me right on the phone」, 」I don』t care who is gone, you shouldn』t be alone」等乐句中,她是如此地感性而动情,我们读出了她的悲伤,更能读出她的坚定。

如此梳理后,专辑结构也清晰了。

《raindrops(an angel cried)》是阴霾外界的线索与开场,《blazed》、《the light is coming》、《R.E.M》打下专辑注重咬字细节、律动驱使与低回性感的基调。《God is a woman》、《sweetener》、《successful》是色调明亮的中段(尽管《God is a woman》略显严肃跳脱),《everytime》、《breathin》、《no tears left to cry》是pop hit版A妹在专辑中的客串,《borderline》菲董实验气息跑来中和一下pop气息把专辑拉回sweetener的麻醉气氛,《better off》、《goodnight n go》、《pete davidson》三首细腻RB继续深入探索挖掘私人情感,《get well soon》拔高主题诉说自己温暖人心的初衷。歌曲整体质量相对平均,氛围统一,明确勾勒出她这个阶段的音乐意图,完成了和缓的形象切换,向更成熟的形象迈进。

但对于我个人而言,出于聆听顺畅度的考虑,我或许会拿掉track 5、6、7去维持一个更紧凑的专辑格局。菲董的同质化曲目是这张专辑最大的聆听障碍,适当缩减能够多少避免前半部分曲目同质化带来的迷惑感。目前的15首歌体量存在不小的消化难度。

另外,专辑对旋律性的消解带来了流行听众头几遍难以分辨曲目个性从而引发聆听焦虑的问题。但经过多次聆听后,捕捉到这张专辑令人愉悦的节拍、耳膜按摩般的和声铺陈与她压低后的成熟、女性化性感声音表达之后,我倾向于认为,这确实是A妹目前整体性最强的作品,也是最具先锋意味的作品。

尽管它不是那种制作得密不透风的流行大作,但的确堪当令人愉悦的性感甜味剂。

至于被部分人诟病的「没有艺术人格」,我个人认为,她塑造的是另一种特性。诚然,专辑写作上,她拿出的歌词文本相对单薄。但她靠的是挖掘嗓音中的特质与音乐风格匹配,去做到一种听觉上的辨识度,而非视觉、思想上的辨识度。

当她不再试图用力扮演一个黑暗系的dangerous woman,不再用高亢炫技的表达博得听众喝彩,而是回到更加私人而本源的角度,去拥抱自己嗓音中轻柔的甜蜜色彩与日益成熟的性感表达后,她的音乐路线反而愈发独特而明晰。

THE END

微信 微博:呆若木一

作者:木一

编辑:洗澡


Ariana Grande - 《Sweetener》

评分:B+

(文/蘼迷猫)《Sweetener》自打发行后,在国内的欧美粉丝圈受到了很多非议,一些A妹的粉丝和路人纷纷表示这张专辑有些难以入耳,甚至有些粉丝直呼菲董应该退休养老了。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毫不意外,Pharrell和A妹的音乐受众基本是两条平行线,前者向来是以天马行空的节奏律动打天下,经常挑战著听众的听觉习惯;而后者又是以悦耳旋律和美妙歌喉见长,吸引的大多是偏爱旋律性的欧美流行粉。

在《Sweetener》的主线里,A妹可以说把自己在之前专辑中最擅长的旋律性完全抛到九霄云外,而是把重心转移到菲董所擅长的多变beat上,这也让这张专辑乍听起来更像是Pharrell占据了主导地位,A妹更像是她请来的客座嘉宾,所以这张专辑在国内评价不高也见怪不怪了。

在详细解读《Sweetener》的音乐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Ariana Grande小姐目前在欧美乐坛的境遇,作为同辈歌手中声音条件最出挑的一位,A妹的前三张专辑已经为她累积了相当不错的商业成绩与良好的业界口碑,出于事业上升期的A妹正一步一步逐渐向新一代流行天后的宝座靠近。

A妹目前商业价值的颠峰出现在她的第二张专辑《My Everything》时期,这张被唱片公司填鸭式塞进13种曲风的专辑可以用大杂烩来形容,从EDM、RB到Ballad、拉丁,所有市面上出现的流行风格A妹都照单全收。虽然专辑中的几首单曲都相当强势,却在冲榜的时候时运不济,一直未能染指冠军宝座。于是乎,唱片公司一气之下找来另外两位当时境遇相似的好姐妹——Nicki Minaj和Jessie J,三人强强联合组成「缺冠单三人组」以一曲《Bang Bang》强势攻榜,但就像三个人的名字首字母缩写「J.A.M」一样,《Bang Bang》在Billboard上的夺冠之路依然屡屡受阻,被你霉的《Shake It Off》打得节节败退,甚至还不如A妹自己的《Problem》争气。

在被唱片公司以最大形式榨取商业价值的《My Everything》后,接下来的专辑《Dangerous Woman》在整体性上的把控则更靠近A妹的首张专辑《Yours, Truly》,不同于上张专辑的五彩斑斓,《Dangerous Woman》将优雅的复古格调与悦耳的精致旋律完美的调和,Ariana Grande的vocal魅力在这张专辑也发挥到极致,可以说将艺术和商业平衡得相当完美。从《Dangerous Woman》中我们也能看到A妹绝对不仅仅满足于制造商业热单,她对自己的风格走向一直都有著自己的小心思,毕竟以她的声音本钱找几首榜单当红曲风的资源易如反掌,但《Dangerous Woman》的整体风格还是与当时的榜单大环境不尽相同的,这也为她这次新专辑的转型埋下了重要伏笔。

《Sweetener》中改变最大的地方是什么?一是撸主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摒弃旋律的主导地位(几首主打歌除外),多变的节奏和密集的制作唱主角;二是在Pharrell的调教下,A妹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展示她傲人的唱功,在专辑的大多数时候,菲董只保留了她甜美磁性的音色,完全压制住了A妹大嗓diva的属性。在失去了自己招牌式的左膀右臂后,A妹几乎是强制性的让自己在先前几乎完全陌生的领域摸爬滚打,换来的就是国内大部分老歌迷和路人粉们大呼不适。是不是乍看起来很像你果姐去年的作妖大作《Witness》?

但问题来了,为何《Sweetener》在国外粉丝中的口碑并没有像国内一样一致唱衰?很多欧美听众纷纷表示这张专辑挖掘出了A妹前所未有的另一面,这还是和国内听众重旋律轻节奏的听音习惯有很大关系。当面对Pharrell这样喜欢在节奏上天马行空大做文章的主,他最爱玩的将旋律线和节奏线明分暗合的伎俩对于大部分国内传统的流行听众显然是一种挑战。遥想当年菲董自己的solo专辑《G I R L》提名「格莱美年专」,国内欧美粉一众MMP的反应……

《Sweetener》的歌曲资源弱?EXO me?菲董几乎把这两年他最具灵气的制作都赠予了A妹,甚至去年他自己团队N.E.R.D的回归专辑和好基友Justin Timberlake的新专都没有拿到这么鲜活的编曲。与年初在贾老板的新专《Man of the Wood》动不动就长篇巨制,把编曲结构向试验音乐一般的复杂配置看齐,《Sweetener》里菲董终于化繁为简,操刀的几首歌曲节奏都很轻巧,编曲重心也很集中。《Blazed》用鼓机做出来的非洲质感鼓点密不透风的统领全曲,辅以电子碎片和弦乐铺陈点缀;《The Light is Coming》中开场80s的Talk Box beat混搭西游记般的电子合成器奇幻音效,以及整曲反复的洗脑人声采样,让这首歌的制作如怪味豆一样干脆又魔性;《R.E.M》中转而又用叮咚作响的bell结合人声的哈气声作为beat主线,旋律上反而是菲董式的RB风格,开场三首歌中的节奏花样可以说比A妹过去一张专辑都丰富。

《Successful》是Pharrell制作的几首歌中比较与众不同的一首,没有执念于beat上的花样,转而用一种塑料感伸缩的groove和娇嗔的喘息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这也是撸主个人很喜欢的一首,歌曲有一种雅痞的质感;反而是拉来了Missy Elliot的《Borderline》在节奏和制作上都趋于套路化,而且Missy大姐的声线老化严重,初听时吓撸主一跳;结尾曲《Get Well Soon》终于释放了A妹的diva vocal属性,这首歌是Pharrell这张专辑中操刀的所有歌曲中制作最返璞归真的一首,基本就是几个键盘的和音配合零星的鼓点,前半段几乎接近于无伴奏演唱,但在歌曲的中段菲董用了一个转调,把整首歌的走向掉了个头,后段又用重复的「I』m with You」念白配合福音和声击碎了前半段构建的melody氛围,可谓一波三折了。

就像《Witness》里有《Chained to the Rhythm》,《Joanne》里有《Million Reasons》,《Sweetener》的打歌重任落在了与整张专辑风格截然不同的两首主打歌《No Tears Left to Cry》、《God is a Woman》以及专辑中的另一首旋律担当《Breathin》,攻克市场的重任,A妹还是老老实实的请来了热单制造机Max Martin以及自己的老朋友Ilya和Toby Brown。三首歌中当属《Breathin》最讨喜,hook简单洗脑,歌曲最后guitar solo的加入更是瞬间提升了歌曲的档次,当然,从风格上来讲这首歌放在《Dangerous Woman》里更合适。

在Pharrell势弱的后半张专辑中,《Sweetener》的整体风格偏杂糅也偏模式化,但旋律性上也更符合流行听众审美,比如任谁都忽略不掉的《Goodnight n go》,这首在静谧中uprising的 EDM Pop,歌曲中仿佛隐约散发出希望的光芒,令人神往;而献给男朋友的《Pete Davidson》即便只有短短一分钟,起承转合的编排容量也高出一个interlude的责任,「大七夕的,撒狗粮时间太长,怕你们受不了」。

说了这么多好话,那么《Sweetener》在撸主心目是一张很优秀的专辑咯?远不够格。《Sweetener》的缺点和它的优点一样明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曲目排序,这边厢悼念粉丝的清唱intro《Raindrops (an angel cried)》眼泪还没擦干,下一首歌就跟著菲董的欢脱节奏跳起了舞。《God is a Woman》的流行小调后是不是也要回归主流旋律?事实证明粉丝想太多,《Sweetener》《Successful》菲董二连击分分钟教你做人…… 而后半张在菲董的制作比例下降后,专辑的整体性也有所失焦,执行的不彻底让《Sweetener》的转型也停滞于尝试,当然,多数国内粉丝应该也不大希望她彻底走火入魔。

而关于很多人吐槽的艺术人格问题,撸主个人觉得有些言重。毕竟对于一位25岁的流行女歌手来讲,她现在更重要的是趁著年轻尝试与不同的音乐人合作,而开发出自己体内的音乐潜能,A妹连续4张专辑几乎都在一个正向的探索阶段,目前出来的效果都称得上可圈可点。毕竟她这么好的声音条件更像是一位模特, 能够驾驭设计师们不同类型的靓衫才是最具价值的,艺术风格定型恐怕还得等一等。而她本人事业上一路走来的顺风顺水也缺乏一个足够强劲的外界刺激去激励她做出一张诸如《Blackout》或《Rated R》这样从音乐到思想性上真正成熟完整的masterpiece。倒是歌词内容和歌曲题材方面一直是A妹的薄弱之处,有著相当大的可提升空间。

对于听惯了A妹前几张专辑的听众来说,《Sweetener》难以适应是正常的,就像专辑封面上那个颠倒的A妹头像,对于很多粉丝,这一次A妹的音乐确实是颠覆性的。本来你以为整张专辑会像两首主打歌《No Tears Left to Cry》和《God is a Woman》一样,是纯流行风格的Sweetener;但当专辑到手才发现,这居然是一盆莴苣、苦瓜和紫甘蓝搭配鹰嘴豆和牛油果五味杂陈的蔬菜沙拉,那两首主打歌倒真成了Sweetener。

当然,撸主本人非常能理解歌迷们听完《Sweetener》之后的愤怒之情,毕竟提前的两首主打歌都是A妹以往类型的重旋律的流行歌,当你洋洋洒洒花了20元大洋买完专辑后,发现专辑里的一多半歌曲都跟之前的主打歌完全两码事,这基本上已经构成商业欺诈了惹。

推荐歌曲:《Blazed》 《Breathin》《Successful》《Goodnight n go》

《The Light is Coming》


欢迎加撸主的微信公号:

蘼迷猫音乐站

mimimao1069


Sweetener再甜也只是添加剂,或许真正的dessert还在后面

& 3.5

说Ariana Grande是超生代最有diva潜力的女歌手不是没有理由的。

&里作为处女秀惊艳四座,在九十年代的成人抒情的基础上用RB,hiphop还有soul的元素把她少女心事和美好梦想灌注了优雅的格调;&是她正式跨入主流pop后的流行大杂烩,把时下所以流行元素涵盖在内但也做到了悦耳动听,虽然走性感路线有些牵强,但是不可否认她贡献了2014年不少让我沉醉不已的精彩的流行时刻(直到Taylor的&<1989&>的出现),整体素质非常过硬。

而2016年的&做到的可不只是让她攀上事业新高峰那么简单,尽管这张专辑有著非常糟糕的概念,但是纵观A妹的职业生涯,这张专辑离她确立一个稳固的艺术人格就差一步之遥——怀揣著少女甜蜜心事的百老汇复古女伶摇身一变黑白银幕上的妖艳美人,肆意挥洒性感和静止。虽然她那张专辑没有把这步做得彻底,但在许多流行歌手开始尝试背离主流的作品却事与愿违的时候,她却做出了许多复古情怀和时下潮流和谐交融的精彩作品,诚恳真实的悦耳,也是当年极佳的流行范本。

所以今年AG4要发行的时候,大家都对这张专辑充满了期待。

纵观2016年至今,经历美国大选之后许多艺人被无奈的现实刺痛,都纷纷在自己的音乐作品里灌输自己的思考,于是我们看到Katy Perry呼吁大家witnessed残酷的社会现状,用表面上满腔怨恨实则束手无策的政治态度去发泄。而一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Lana Del Rey在迷茫和无助之中选择继续坚定地keep on dancing,把那些让人担忧的困扰变成beautiful problems,淡然处之,佯装用理想粉饰太平,实则净化内心。

而对于Ariana而言,2017年曼彻斯特演唱会的爆炸事件才是真正让她感受到了改变的紧迫,在某种程度上她想要革新自己的音乐形态,或者说甩掉「娱乐大众的流水线产物」的标签(虽然我觉得前三张专辑素质都相当好,是流行性和艺术性兼顾的较好的作品了)。于是,我们拿到了&这样一张初听并不算特别悦耳的产物。

曾经我担心她如果致力于挖掘更多的音乐性艺术性与自己的艺术人格而走上剑走偏锋的路线,会不会导致商业和口碑双败的结果(这种担忧在The Light Is Coming释出后变得尤为明显),另外菲董的制作让我更是放低了期待——鉴于他给Madonna制作的&的作品里将八十年代的流行元素硬生生地炒成了半熟米饭;而第一遍听&的第一感受确实不尽人意———这是一张需要反复聆听的作品。

开篇的Intro,从一片宁静之中杏菜的vocal悄然引出,云层上的天使在泪水中洗刷伤痛,仿佛一丝阳光穿过层层乌云,露出了一丝silver lining。

&应该是被听众诟病最多的作品,极其明显的菲董制作痕迹,刻意弱化旋律,但是它闪耀著的tropical感确实给歌曲本身增值不少(但我依然不能忍受菲董的鬼喊鬼叫)。

令人忧心忡忡的&其实做出了整张专辑最有意思最饱满的节拍,在弥漫一片压抑气流的beat中居然涌现出隐约的巫毒气质,麻辣鸡Nicki Minaj的开场抢尽了风头,导致后面杏菜的声音都没有那么吸引人了。可惜的是,挺有创意却运用极其糟糕的采样"You wouldnt let anybody speak and instead"(真的没必要重复那么多遍)进一步组织了这首立意肤浅却强行政治意味/影射枪支问题的作品成为一首精彩的实验大作,菲董的极简主义风格杏菜还不能很好地驾驭,声音处理方式太过寡淡——这也是为什么不希望再让菲董参与杏菜音乐制作的原因之一。

而下一首&很好地缓和了专辑的情绪转变,这首以Beyonce的&为基础的歌曲抛弃了杏菜以往中板RB里的廉价质感,返璞归真的意向明显,突出人声对歌曲整体的支持作用,同样也弱化了旋律。她营造的私密丝滑的氛围太过符合歌名,也是专辑里迷人的性感时刻。&里暗恋男生的小女孩终于在卧室的大床上和爱人共度午后慵懒时光。

专辑为数不多的大歌之一&,有著和其他作品相比相对激进/革命的气质,同样用刻意突出杏菜vocal的形式在暗流涌动的RB中泛起警世的浪潮,而歌曲后半段大把大把的Gospel和她的高音配合得相得益彰,庄严圣洁感四溢,虽然MV存在过度隐喻的嫌疑,也担心杏菜对于这样体积庞大的歌曲的驾驭能力,但是放在专辑里突然顺耳了起来。

&的同名曲也是一首出自菲董的作品,这也是专辑里最显甜蜜气质的歌曲,制作是中规中矩的,典型的A式小调,除了菲董的那些声音的加入乱入让人太过恼火,后面的&是整篇里最寡淡也最肤浅的粪曲,对于成功女性自我认知的骄傲和喜悦的刻画非常无趣,连背景里的喘息声也挽救不了,更别说相当差劲的songwriting了。

以上七首歌曲可以看做是专辑的前半部分,这里集中了典型的精简时髦的菲董风格、弱化旋律的「实验性作品」,回归更加传统的RB的尝试非常明显,整体性相对统一,所以也是反映听众对于歌曲难以消化的「重灾区」。而后半部分,杏菜则拥抱了悦耳美好的pop风格, Synth Pop和RB水乳交融,还有迷人的欧陆电音穿插其中,构成了不亚于Dangerous Woman贡献的美好流行时刻。

&冰冷清冽的合成器搭配著和整体氛围有冲突trap的」脏「竟非常美妙,还有一丝丝让人想到Azealia Banks的&,气泡音效非常俏皮,对于「control」、「blank stares」的咬字和副歌里「why oh why」的声线修饰是专辑里最可爱的部分。

深受乐迷喜爱的&则让人想起以往她大热的hit单曲,Max Martin主导的pop作品成功再次重现了&里Synth Pop和New Wave浪漫拥抱的暖流,Bridge里的电吉他更是锦上添花,夜空下烟花璀璨夺目的绽放感随著chorus的再次响起喷涌而出,同样清冷的氛围在节拍层层递进之下聚集了专辑最温暖的听感,而歌词里对于呼吸这一概念的解释更是让这首歌充满了survival的正能量。

首单&则是全专最优秀的歌曲,在曼彻斯特爆炸事件之后的第一首作品,杏菜拒绝用抒情中板去抒发情感,而是下足了功夫,用舞曲框架填充故事,欧陆电子的冰冷冷冽在合成器中显出了清新晶莹的质感,贡献了不亚于&的仙气,搭配MV食用还感受到了一丝赛博朋克风,尽管主副歌衔接有一丝不协调,但这是专辑里真正意义上流行性艺术性兼顾最好的歌曲,也反映了她的成长,也是近几年超生代流行女歌手的翘楚作品之一。

和米线阿姨Missy Elliott合作的&又用冰冷的电子线条拉回了菲董的风格里, 也是专辑里相对来说薄弱的作品,两个人在这里的表现就像毫无感情的机器人,充其量也就是filler的感觉。

&用迷人细腻的RB勾勒出云朵的质感,仿佛黄昏的时候看天边的云层染上一层柔软的少女粉色,比&还要梦幻甜美,杏菜的气声异常温柔,歌词讲述的是她告别一段感情后振作起来,这种情绪让人联想到Taylor Swift&的第一段主歌,后边的弦乐像是轻柔的温水悄然荡漾起心虚。

&采样了Imogen heap2005年提名第52届格莱美音乐奖最佳非古典类工程专辑奖的&的同名曲(知道Imogen是杏菜的偶像之一很惊讶,&也是我今年恶补的流行佳作),这首歌延续了原作里电音勾勒出的清美画面,极光的美轮美奂、夜晚都市灯火阑珊的斑驳感,杏菜多个和声交织一起和氛围融为一体,合成器营造的空灵飘渺的质感非常精致。

送给未婚夫的小品后段用唯美的弦乐描绘出云开日出的绚烂感,也能感觉到她沉浸在爱情中的甜蜜。

最后的&则提高了&的立意,作为曼彻斯特爆炸事件和专辑的一个总结,用哼唱的人声堆砌起中规中矩的RB,尽管bridge听感极好的段落仿佛&百转千回的精彩旋律,但说是蜜月大道升级版倒是有些夸张了,这首歌的意义大于音乐性——用真诚和温暖去拥抱受伤的心,尽管经历再多的苦难也要坚定地走下去,但其实个人觉得作为专辑的outro其实可以再下点功夫。

这张专辑的整体基调是一种轻盈感和压迫感相互融合的粉色氛围,仿佛高空的云层姿态万千的感觉,充盈著性感气质的歌曲都是带著温柔细腻的,似乎又从Dangerous Woman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蛇蝎美人初长成回到了Yours Truly的情愫满怀的小女生质感。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确实添加了自我思考进去。

之前我也认为杏菜还没有足够的阅历和资质去讨论所谓的艺术人格和艺术感悟,但几遍循环下来,可能杏菜想要塑造的根本不是一个明确的艺术人格,她只是受到社会的种种改变而想要在这张作品里表达一个抚慰爱人传递温暖的形象,是一个主动去关怀主动去爱去呼吁的形象,这样去想,这或许就是杏菜的女性意识和女权意识的成长吧——我们以前总是戏谑于她心智尚未成熟而去随大流地呼吁女权,其实她已经渐渐把握住了两性平等的关键,这也就是她成长的历程。

遗憾的是,专辑没有太过清晰的故事脉络,整体性有但也模糊,以从黑暗中伴著自省一步步走向光明的主线并不是太过明显,主要是由于菲董的制作的曲目和专辑基调以及她本身的驾驭能力存在一定的冲突——她还不能很好地体积较大的素材和命题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中表达出来。而另一大问题就是songwriting,整张专辑的词作非常浅淡了,特别是对于&这样的歌曲来说,实在是有些美中不足。

但是现在我依然选择为她喝彩。她没有继续选择在主流工业上复制流行,而是遵从内心选择另一条可以表达自我的道路。尽管有些失望,私人化与成熟化,还有音乐上的尝试,以及个人风格的巩固,&不是一张精美万分的流行专辑,但也是一张制作精良的有趣之作。我对她还是有很大的期望,sweetener再甜也只是添加剂,希望AG5是真正的甜品。


怎么说的,下午把整张专辑听了三遍,内心还是有一点失望吧。至少对我来说,我认为是不如DW的。可能我比较喜欢DW的曲风?四专目前加进列表的就无泪,同名,光来,呼吸四首。不像三专的几乎每首都可以听好久不烦。

唉,有人说杏菜是想表达一些自己的内容,当然还是支持的嘻嘻,巡演也一定会抢票的。

期待AG5啦


作为从put your hearts up开始粉上A的第一批老粉以及混欧美圈10年的人我很认真的告诉各位小可爱我们A这张专辑能够做出水平,并不愧对她的天赋和流量。我们都知道从顶级处女座yours truly圈粉利器my everything封神之作dangerous woman她从来没有让我们失望质量上乘,音色绝佳让她在RB以及POP领域有了充满个人特色的代表作我还在英国上学的时候当时DW刚出,伦敦大街小巷,餐馆express都老是放这张专辑腐国人民向来对歌手作品质感要求很高参照阿呆,黄老板,啪姐等在英国好口碑的歌手所以在20出头的年纪她取得了根本不像一个新人的成绩这张专辑仔细听就会发现,我们的A从来就没有放弃她擅长的曲风和唱腔。让我一听就知道这是AG的作品我一直认为一个歌手如果能够唱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那她这张专辑就是成功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你可以觉得她的歌没有之前的好听但是这张专辑没有辜负歌迷的期待它的成绩也是目前A所有里面最好的91国登顶25岁的A希望继续陪你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