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這樣講:李清照南渡之後經歷了真正的苦愁,對比一下,我們就可以理解這裡的閑愁

我:?當時李清照未經歷過苦愁,怎麼知道現在是「閑愁」?她在詞的最後寫「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對當時的她來說已經十分愁苦,為什麼又用「閑」字來寫愁?

期待各位大神的回答 (⊙o⊙*)


易安語:「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全篇照抄范文正公舊詞。

所以閑愁什麼的,看看原詞就清楚了。

「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

無非是孤枕難眠、身邊缺少個人兒相待,這麼著難麼著。。。不可描述,不是閑得慌是什麼?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生於官宦之家,嫁官宦人家之子趙明誠為妻。早期生活優渥,夫妻感情甚篤,志趣相投,家庭生活充滿了學術與藝術氛圍,但趙明誠於新婚不久負笈遠遊,李清照無法隨他前去,幫忙打點行囊,備下菜食,為丈夫餞行。相思兩地,離愁難遣,於是她寫了《一剪梅》,表達相思情愫。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剪梅》抒寫因夫君外出而有所牽掛的秋日別情,面對荷殘席冷、萬物蕭瑟,觸景生情,思夫情緒縈繞胸懷。不論白天或夜晚,出外或者歸家,無時無刻不掛念著心上之人;花落水流比擬自己的寂寞寥落,兩地相思難以消除。末了二句最是打動人心:柳眉剛剛舒展,內心又翻騰不已……

一直喜讀宋詞,尤愛蘇東坡、李後主、李清照的作品。

年輕歲月裏,字字句句低吟「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沉浸在詞人傷別離、訴相思的情境中,以為別離必然多苦、相思必定難遣愁緒,當時善感思緒也藉由詞人的作品而得以紓解。及至年齡漸長,走過種種人生洗禮,如今再讀這些詞作,另有一番不同體會,深深覺得後人可欣賞其文學之美,卻不必以此態度面對別離。

無論出於自願或非自願,近年許多家庭都面臨夫妻、家人分離,一方必須遠赴他鄉謀職的情況,時下這種型態,儼然已成為現代牛郎織女,只是一年一會改為數月一會。每一個守候在家的妻子,必須照顧孩子、面對工作等現實生活,如果心靈像易感的詞人,見到秋日荷花凋零,觸著生涼的竹蓆,便和枕邊人不在身旁相連結,這樣的沉重,怎一個愁字了得?

自從外子離鄉背井遠赴海外工作,許多親朋好友關心我,還好嗎?一直以來,我都是心思細膩、感情豐富的特質,因為神經線細微,雖不致傷春悲秋,但受外在波動所影響程度也相對高些。因此年輕歲月裏,遇到不適意時,往往愁緒難遣!慢慢地,慢慢地,我體會到,紅塵俗世有太多令人不滿意的環境和人事物,更有許多人力不能掌握的無常,如果我的心,經常受外境影響而隨之起伏,豈不太辛苦了?

可是,這種「不以物喜、不為己悲」的自在,是一種深刻自我修練,談何容易呢?

慢慢地,慢慢地,我發現「修行就在紅塵中」。因此有意識地掌控自我情緒,並以「倒推法」檢視自己,當失望、難受、擔憂或不安等負面情緒產生,會抽絲剝繭地找出源頭,剖析受到何種念頭幹擾,藉由改變原有心念或期待,以維持心靈平靜。

近年,面對多次冷冽刺骨的生命寒冬,身處其中感受深刻,而痛苦是改變的契機,藉此激勵自我,讓生命充滿喜樂。於是,當年那個女孩,不再多愁,浪漫感性中多了幾分理性。

如果能夠,他不會想要老大離鄉;如果能夠,我也不希望他離鄉背井。

我清楚地瞭解,外子遠赴異鄉工作,是現實所迫而不得不的選擇;我清楚地明白,人生很多事不是人力所能掌握,一旦碰上了,設法在最短時間內沒有抗拒地「接受」,讓心不受影響,纔是真正愛自己!我清楚地知道,如果我不能好好過日子,無法輕鬆自在,會讓遠在異鄉的他,更添一份牽掛。

以前,我的情絲過細,不斷地把自己網住了,不容易掙脫出來;以前,我看待事物定焦在「自己欠缺的」,不停地把福氣擋住了,向幸福說「撒喲娜啦」。

年過不惑,識盡人生百般滋味,逐漸學會了「記住今天很好的」、」體驗這一刻的好」,最重要是心靈轉個彎,「只看自己所擁有的」!

深刻體認到,人的幸福與否,並非取決於碰到何種狀況,而是把不好的事往好的方向想;將簡單平凡的經驗,看成幸福;遇到不適意或生命逆境,不將思緒定格在「眼前我所沒有的」,才能讓自己從負面情緒抽離,使心情回暖,讓逆境中的心不起波瀾,進而感恩!

身邊,以前他所分擔的生活瑣事,轉移到我的身上;假日沒人陪我上市場,無法嘗到他做的美味鹵牛肉、麻油雞;颱風前夕大雨滂沱中,我一個人採買大包備用品;孩子生病或出狀況,他不能分憂解勞。這些是「眼前我所沒有的」,慶幸現在能控制心念在先,不覺得自己「可憐」,也不怨懟排斥,當下多半是愉悅或平靜心情。

「文學是苦悶的象徵」,李清照因兩地相思、愁緒難遣寫下《一剪梅》,成為千古流傳的名作,落實於現實生活才驚覺,傾訴苦悶的創作內容,表達出有類似經驗者的心聲,彼此間起了共鳴,但欣賞文學之美不等同學習處世態度,否則,面對每一次別離,豈不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麼?


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妻相親相悅,感情甚篤,這首詞寫於趙明誠在外地為官,兩人兩地分居之時。此時李清照生活安定閑適,只是丈夫不在身邊,感到孤獨寂寞,相思之情自然縈繞心間。所以這時的愁是閑愁,傷春悲秋懷人之愁,彷彿輕雲淡霧,揮之不去反而有一種朦朧夢幻的美。

等到北宋滅亡,丈夫死去,李清照逃難到江南,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窮困潦倒的時候,她再也沒有這樣的愁了,那種感覺「怎一個愁字了得」?!


所謂閑愁,表示無所事事,要做的,又不能做。透露出寂寞、無奈之意:

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摘自《摸魚兒》辛棄疾


先有一種相思,再有兩處閑愁。其中,「相思」有兩種情況:甜蜜的相思和痛苦的相思。

甜蜜的相思適用於兩情相悅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當時清照正是新婚不久,愛情甜蜜之時。這種短暫的分別更能增進感情,「小別勝新婚」就是這個道理吧。

就像銀行裏的一筆存款,你知道它屬於你,想取出來時可以隨時取出來,這是一種安心的相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