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規律性、重複性,還要有客觀性


客觀性

適用性

普遍性(可重複性)

發展性

可證偽性

用一個比較著名的科學實驗做例子。伽利略鐵球落體實驗,得出結論「均勻重力場中,不受其他外力的物體下落速度與物體質量大小無關」。

客觀性:實驗條件相同情況下,實驗結果和結論不會因實驗者不同而變化。無論這個實驗是伽利略做,還是牛頓做,教皇做,和尚做,女人做,文盲做,瞎子做,訓練一隻猴子做,機器自動扔,外星人做,結果都相同。

適用性:所有科學理論必須有其適用範圍。比如伽利略落體實驗結論就需要滿足「均勻重力場」「不受其他外力(忽略空氣阻力)」的約束條件才成立。無條件「包治百病」的不是科學理論。即使是所謂的終極理論TOE,它仍然有適用範圍——我們的宇宙,人類的已知。

普遍性(可重複性):在科學理論適用範圍內,科學實驗的結果一定是百分百相同可重複的。兩個鐵球從比薩斜塔,金字塔,埃菲爾鐵塔,幼兒園鞦韆架,月球,火星,河外星系某星球,旋轉空間站的等效重力場扔下來,只要是均勻重力場忽略其他外力,那實驗結果全都是兩個鐵球同時落地,沒有意外。

發展性:科學理論在適用範圍之外可能不成立,這時候科學理論就會發展,適用於更廣泛的範圍。新理論並不是「推翻」了舊理論,而是發展了舊理論,新理論在小範圍低精度會「退化」為舊理論,比如廣義相對論弱引力下可以用牛頓引力理論近似,弦論可以推出愛因斯坦場方程等等。人類科學發展其實就是探索更高精度更廣適用範圍的理論。

可證偽性:這個不用多解釋了吧。科學理論得出結論必須準確,不能模凌兩可,並且(從邏輯和理論上)可以設計實驗證實或證否。


可考試性。


簡單解釋:哲學的方法論:歸納法+演繹法。科學的方法論:歸納法+演繹法+實證,其中實證需要進行對理論具有可證偽性的實驗。


科學的目的不是分辨是非,是發現規律並利用規律重複的做一些事情,通過重複過程樹立權威,然後以此評判某些真偽,但這都是局部的,有限的。


就題答題,還有可重複性。


可證偽性不是科學的必備特點。

波普爾提出了證偽主義,注意,這是主義。是一種觀點,並且被廣泛接受。但,這並不嚴謹,不是科學的必備特徵。

科學和哲學在這方面相似,並沒有被嚴格定義,它的界限有時候甚至是模糊的。不過,科學有一系列鬆散的特徵可供參考。具體是什麼,買一本科學哲學相關的入門著作進行閱讀就可以了。


邏輯,科學的邏輯很大程度上是靠數學保障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