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吧,既然各種三觀(人生觀,消費觀,處事觀)在這個問題下已經從討論到地圖炮等各類方式都被擺了一遍,我再把它們拿出來當車軲轆話講也挺沒意思的,那我就講個段子吧。

這個段子是真事,發生在我還在某公眾號兼職的時候(認識我的朋友應該記得是哪個公眾號)。

事情是這樣的。和大部分自媒體一樣,當你做到了一定規模,就會有各種企業主、廣告主或者個人客戶找上你,想跟你合作。形式呢,也就無非是做做推廣。總而言之,我們跟一家企業主搭上線了。

確切的說,我們跟路易威登搭上線了。

沒錯,你想的那個路易威登。

路易威登屈尊找上我們,是想推廣他們的一款新運動鞋,「打開年輕人消費羣體的市場」。畫風大概是這樣的:

說實話,錢給的不算很多,但是作為一個混跡在這個領域的小公眾號,能有幸得到路易威登的垂憐,是一件跟一個「第一次參加鋼琴比賽的小孩兒拿了三等獎」一樣,臉上有光也有成就感,還能蹭點小福利(一點錢)的事兒。所以我們就十分有幹勁兒的接了。

但是,LV不愧是LV,來對接的工作人員在要求上還是不低的。

第一版廣告案,內容上有點用貶低以前的自己來抬高現在的意思,不行。

第二版廣告案,有點兒市儈,主要消費羣體不會喜歡,不行。

第三版廣告案,提到了友商(耐克,阿迪,銳步),不行。

第四版廣告案,雖然我們沒明著提,但是影射了友商,不行。

腦漿兒都想的冒咕嘟泡了。

最後,組裡有位前輩,一拍腦袋想到了這樣一個點子:

「哎喲,不是要打開年輕人的市場嘛!好辦!」

「我們就說,現在的年輕人啊,花七八倍的價格去買一雙耐克兒阿迪兒李寧兒的球鞋,幹著花七八千買一千的球鞋的事兒,不值當哇!」

等等,在這裡停一下。

這種論證的邏輯方法,眼熟麼?是不是在這個問題下,很多人都用了這種邏輯來論證達到一個結論?

只是,當時我和我的小夥伴們,得出的結論是這樣的:

花八千買一千的鞋子,不如花八千買八千的鞋子呀!

」一分錢一分貨,值!「

最後,效果好不好我很難跟你形容。總之金主很爽快的交了錢,我那個月非常愉快的給我的 STEAM 喜加二。

回過頭來,你會說了,」偏題了啊,那你怎麼看待這個視頻?「

不看內容只看效果,空前的成功。

第一方發布的平臺我不知道,但是在知乎上,短短几天可以在這個問題下爆發出將近七百條回答,總數幾十萬贊,評論區無數你來我往,這都是真金白銀的流量啊。

別的不說,現在美東時間下午四點,知乎熱榜上相當一部分的回答數量都比不上這個問題底下。

成功啊,非常的成功。

所以啊,在潮流時尚這一塊,一個忠告:

不管是奢侈品豪門還是街頭潮流,不管是原價折扣還是炒價飛機。不管你對這個問題的反應是怎樣的,好或者壞,鄙視或者欽佩,生氣或者開心。

當你開始關注這個問題,敲鍵盤跟人對噴,點贊收藏的時候,發表自己的意見的時候,這個問題裏所有的品牌相關方就已經贏了

就像我們當時寫的那篇推廣文,放出來的評論看起來和風細雨一篇叫好,但是我分明記得在後臺,有不少人可是追著我們從頭到腳一頓唾沫星子。

寫的正確麼?不一定正確。

寫的好麼?一定是好的,這麼多的流量,我管你是點進來罵還是褒的,只要你哪怕動了動手指貢獻了一丁點的關注,這都是我的成績。

在這個行業,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做不出好的產品,最可怕的事情更不是被萬人唾罵當成過街老鼠,最可怕的事情甚至也不是被一羣人抵制杯葛。

最可怕的事情,是被人忘記

最後,如果你覺得我的故事是編的:


前半部分不管扯的邏輯如何,罵一罵以文化自居炒鞋的大販子小販子,無可厚非,也跟眾多持這個角度的人立足觀點差不多。但是聽聽幾分鐘之後,看得出來,他應該不太懂這個「圈子」,哪怕只是現在這個門檻超低所謂的「鞋圈」,並且觀點都比較浮,猜測基本都是搜來的整理的,給更外圍的路人看看也就罷了。(宣導「不要咬著牙去買消費品」這個觀點我也認同,這時候已經嘚嘚嘚8分鐘了)

好了,然後開始生硬地凹「鞋是有專業技術的」(整篇視頻來看這裡的轉承是準備引出爾克的「技術」)認可Nike、Saucony、Brooks……blablablabla,這邊一堆很明顯是看出來各種文章資料搜來的堆砌排比,跟小時候你寫作文時候硬找什麼名人事蹟硬排比差不多。(這時候就開始離譜了,爾克生硬地被搬出來- -,腳趾蜷縮地不適)

然後,後面這一段就明顯看的出是爾克品牌部給的東西了,包括一些「你必須要講的,且不能講錯的統一口徑的話」(類似安踏那段噁心的「軟的剛剛好」,雖然是廣告的底層邏輯,但是全網軟的剛剛好,真他媽的);和一些只可能是品牌部門才能給到的品牌視頻片段。

接著,要回頭點題保持自己頻道的調性了。殊不知他罵的重營銷blabla,這些最開始難道不就是Nike麼?過去30年的玩法順應這個時代走到龍頭老大地位,他纔是這個品類的開創者,現在後面的品牌們不都是看著大哥腳步走的?這時候又看出來他其實真不太瞭解所謂鞋圈了,Nike這幾年從破2計劃開始重點發力跑步事業部,把之前一直雞肋被跑圈瞧不上的印象掰回來了,其他品類呢基本都喫老本生意導向差不多就行。(所以纔有很多老鞋頭都懷念那個時候的Nike,罵一罵現在的不思進取一心生意,不是嗎?)這麼一大段繞來繞去不知道在表達什麼。

好了,又繞回爾克了,這時候很容易猜出來那個對接半佛的品牌的人說「後面升華一下吧,加上我們品牌高度的東西」,纔有了這麼一段東西,讀稿……。

最後下結尾,上升一下,讓大家支持國產。


總的來說呢,就是一個半佛為了保證自己頻道視頻調性,又得滿足爾克品牌部門要求的,一個非常爛的命題作文。

素材資料東拼西湊,輔以自己主觀(他自己可能確實不是個喜歡搗鼓鞋人)個人視角,又拙劣地堆疊一堆好像很順暢的,從觀點到恰飯必須講的話之間繞來繞去。最後呢?他媽的估計一堆人買假鞋去了……

我當然不覺得恰飯有什麼問題,硬恰的就早點知道想看就看不看就關了拉倒。煩的是這種非要繞一個彎感覺自己很用心且順暢自如的東西浪費我18分鐘,並且爾克真的有點被匹克安踏的營銷帶著節奏,沒有針對性的去做seeding挑選和長期的線性規劃,最後呢,怕是成為品牌部門季度彙報上一頁給老闆看的自嗨罷了。


關於膠水那邊的回復:

正規所謂授權工廠生產的產品都要過產品質量標準,滿足各種標準(就是你們看到的GBXXX XXXX XXXX)(GBT XXX XXXX),出口的要滿足目標國家和地區的要求 。有的標準是國家強制執行,有的是推薦執行的,有的特殊還沒統一標準企業自己立標準然後報備後自己執行。

所謂正品授權代工廠一定是要按照,不管是國外、國內還是企業備案標準去生產的。因為,鞋到消費者手裡,出現質量問題,真正受損的是品牌方自己,要負責的也是品牌本身。所以基本都會設立「質量管理中心」在鞋設計和開發到大貨生產前階段,來把把關。當然肯定有疏漏,所以基本都很忙也很不容易(早些年整天跟職業打假人鬥智鬥勇,現在法院收緊了一些就好很多)。

扯回來,環保膠水的使用什麼的是標準裡面的一個非常小非常小的一部分。可能包括彎折部位能否在三包期限內不開膠,氣味標準是否在可接受範圍,廢棄後的處理可降解等等等。

而假鞋,自然沒有真正需要負責的人或者法人,當然可以隨便用。哪個便宜、哪個效率高用哪個。所以很多宣揚假鞋用所謂「工業膠水」質量更好,也不過是賣假鞋的販子給自己PR的一個說辭罷了,但是半佛反過來DISS品牌方;用「環保膠水」容易壞和假鞋用「工業膠水」不容易壞,哪個更環保?純屬於純路人的一個思維角度,因為他不知道裡面發生了什麼,沒DISS到點上,也不具備討論意義。



1.所謂鞋文化和炒鞋屬實無聊 ?

2.實體店和官方店真假混賣 無法區別 ?

3.跑鞋科技最重要 ?

4.鴻星爾克牛批?

說實話一直很煩一個事情加上幾個表情包摻水到十幾分鐘,幾期阿里恰飯視頻水平也屬實低,這期到中間我還以為是nike恰飯,現在公司找流量只看關注量不看是否match的習慣是不是該改改了?如果讓華農去推奢侈品,黨妹推手機電腦,何同學去推農產品效果真的好嗎?

取關了取關了


沒想到一時的情緒之作能有這麼多人點贊,那就再寫一些。俺不是鞋圈,一年買鞋也就不到2000塊,關注半佛是從大火的瑞幸咖啡那集開始的,後來又看了幾期就對這種表情包配標準文案的視頻有點厭倦了,這幾個恰飯視頻噁心到我了。說回這期,半佛的邏輯是:

  1. 買鞋最重要的是科技和設計
  2. 大品牌科技強,價格貴
  3. 大品牌的價格都是被營銷炒起來的
  4. 大品牌不僅貴,你買到的很大可能還是假鞋
  5. 所以不如買同樣科技又便宜的鴻星爾克

首先每個人買鞋訴求不同,不是人人都是運動員,雖然我覺得跟風很蠢,但網紅經濟的大火證明不是每個人都這麼想的,混淆真鞋假鞋的界限大可不必。其次很明顯被炒熱的款式一般都不會是跑鞋,AJ1這種的腳感大家都懂。反觀當家跑鞋,ad的boost,nike的飛馬做活動時官方更是能做到300一雙。支持國產蠻好,悟道和態極剛出我也有關注,但無根據的踩一捧一屬實不可取。


我看到他說

運動的時候可以扯斷分子的化學鍵,該軟的時候軟,該硬的時候硬

我學化學的我就想笑


我竟然看不完,先說幾句,看完再補上。

現在開店數據監控非常仔細,細到讓你覺得品牌方還比你還瞭解你的生意。就是因為這種監控,你不能突然間有來歷不明的貨源和鞋款,突然冒出這種東西是行業的紅線。其實最重要的還是我們只是負責和品牌方交接,渠道監控和管理設定好就能利益最大化。

不是我們不可以做鑒定,可是長期下來就知道工業線的流程,同一個鞋款有著細小的區別,就好像不同時期的白冰淇淋都有微小的差異。更何況我們只是接觸官方渠道給予的鞋款,完全沒碰過「莆田鞋」,根本不知道「莆田鞋」有多真,因為不需要,如果你遇見一個經銷商對著它瞭如指掌的,你不會對著他有著任何質疑?

從交易平臺提供的資訊,最容易看出差別的還是味道,環保膠水確實味道比較清淡,至於為什麼要使用使用環保膠因為要符合工廠生產規格,聽說普通耐用的膠水含有致癌物質,所以不能使用(未求證)。我認為如果是允許使用的,品牌方還是會用的,他們也是商人。

以耐克來說,質量最好的不是大陸,而是臺灣,越南其實也都不錯,也確實聽說很多東南亞工廠背後老闆都是中國人。還有,耐克阿迪是不會授權讓你做你自己的商品(大活動特定商品另說)。

而且現在的信息掌控力度越來越大,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知道近未來會發售什麼鞋款的,要去搞真假混賣,還真不是想像地容易,當然...我說的是萬人瘋搶的鞋子。

————————分割線—————————

看完了他吹牛了數分鐘的鴻星爾克,然後再說別相信營銷,這看得我有點懵...

說的道理其實全部人都懂,科技確實是品牌方所要依靠的突破點,可是鴻星爾克明顯借鑒了安踏的 a-什麼什麼,再模仿了 361° 的 Q彈,最後文案再蹭了匹克的科研營銷,這樣嘗試堆砌出來的品牌,你居然還敢大言不慚的說這些東西。

鞋子加了碳板就是牛逼?測試報告呢?你的科研說到了各種提升,實質數據呢?夜光效果不也是營銷賣點嗎?尬吹了那麼多,鞋子到底能跑馬拉松嗎?如果不能,你加碳板不就是噱頭了嗎?

可能這就是鴻星爾克的做法,實實在在的研發搞不起來,正規推廣又沒預算,只能搞偏鋒混亂邏輯,把全部品牌都 Diss 了一篇,最後把自己靠在莆田鞋身邊...顯得自己高級一點?

可是,自己卻也還是女茶婊啊~

————————分割線————————

再更,我是覺得這一次鴻星爾克用錯策略,至於半佛仙人說的,我也覺得並不太對,可是不需要開噴和評論,畢竟我也一直提倡量力而行。

還有,我是一級市場發售方,專門策劃發售那些很多人要搶的鞋子,利益相關我是不能做鞋販子,這也是行業的紅線。

說我是鞋販子的,呵呵。

——————-分割線———————

有沒有想過,你要想看到什麼,確實就會看到什麼。

鞋子炒作你看不慣,可是市場就是這樣,你就算大罵特罵也還在,這風氣確實越來越不可控。可是當然,你能夠選擇不去看它,不去在意它,別為了工業流水線生產的商品付出昂貴的價值。

很多東西你覺得不值得,可是它有存在的理由,Off-White 就是個街頭品牌,卻賣個奢侈品價位,一件 Tee 賣到了兩千塊,從性價比來說,它毫無道理可言,可是事實上來說,那個主理人卻被邀請去了 Louis Vuitton 做男裝的創意總監。

這合理嗎?不合理,可是我明白。

我瞭解這事情是怎麼運作,同時我也選擇不去消費它,我從來沒有一件 Off-White 的 商品,我不覺得值得。可是同時間,我並不能說消費它品牌的人就是無腦不理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他們寧願把錢砸在那,我管不了。

為何願意砸錢買呢?那就是你我都看不到的「品牌溢價」,你為此品牌,願意付出多少溢價?這一條尺在大家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人覺得坑,有些人覺得超值。可是能夠成功地創造出「品牌溢價」的品牌,都是有它存在的理由。回到正題,鴻星爾克的品牌價值塑造,已經落後非常多。

我也不知道我屬不屬於高贊玩鞋大V車隊,我只能說,如半佛仙人把視頻的切入點想好,把它說得更專業更有說服力,讓一些跟風的小夥伴可以理智一點,其實真的挺好的。可惜這是恰飯視頻,輸出價值觀同時換上了在市場上不受待見的品牌方,有點...可惜,導致最後的受益者,是莆田假鞋商家。

如果半佛願意不恰飯,然後做一個正確球鞋觀的輸出視頻,那真的非常讓人期待,對此如果他不介意,我也願意提供協助,免費義務幫忙,當然...他可能...看不上我。

—————分割線————

這問題涉及球鞋可是出了圈,我在說說我自己。我二十年前就涉及球鞋,一直到現在差不多任何身份都幹過,品牌方顧問或者私募基金顧問都有。

現實生活也是管理著球鞋生意的大盤子,大到很多人無法想像,我也沒想到我會有今天。至於球鞋應不應該被炒成這樣瘋狂的地步呢?這問題我真沒答案,我相信就算沒球鞋,也會有其他的替代品。這東西值不值得那把尺,只有自己知道。

可是...還是有很多人,是真正的喜歡球鞋的,比如我自己,請你尊重我的愛好。

最後的最後,視頻...我還是沒看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