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劉翔的跑鞋是當時世界最輕的跑鞋,猜測當時國產球鞋技術應該排的上號,為什麼近兩年纔有匹克的態極,安踏的蟲洞,李寧的雲緩震研製成功?

可從緩震技術發展歷程、與研發相關的技術環境和必要生產設備、與球鞋材料相關的分子學發展歷程、市場大環境等方面作答。


修改一次:我覺得這樣說或許是對國產品牌目前狀態的一個總結:在急著賣東西賺錢的時候忘了回頭看自己賣的是什麼;當消費覺得買到了好的東西(物有或超所值),品牌自己也不清楚為什麼好;而相對的,當消費者覺得買到差的東西(物無所值),品牌也不清楚為什麼差。趕緊出下一代,想一個好噱頭,好再撈一波錢!

修改第二次:緩震確實不錯。但其實國內的大多數緩震材料都處於一種「試穿軟」的狀態。目的就是吸引並沒有那麼深入瞭解球鞋的消費者下手。有的國產品牌不求消費者變成追隨者,只想消費者幫忙清貨。品牌這樣不去培養消費者忠誠度的行為也自然不會在費時費力的緩震材料上下大功夫研究。換個名頭,變個樣子,自然會有人來買。

我認為國產的緩震材料其實不差,但在一些細節上缺少打磨,如:李寧「雲」的調教,買來的巴斯夫drivefoam運用讓人疑惑(馭帥12上出現drivefoam+雲的搭配,wow6上面也是,可是在音速7、馭帥13與其高端版本上直接放棄這種材料),安踏flashfoam過於追求軟而忽視了過軟帶來的弊病等(kt4pro版本上搭載碳板纔是解決整體鞋子剛性不足的解決方法)。

缺少明顯的優點,說通俗一點就是沒有特色。在這一點上我相信peak發布的態極科技一定讓人印象不能再深刻了。而轉觀其「魔彈」、「梯度加速」等科技卻有些「泯然眾人」。

市場定位方面,缺少區分度。高端籃球鞋與中低端籃球的差別在何處。國產籃球品牌大多數還是定位於中低端籃球市場,在中低端籃球市場中人們對於籃球的要求大多數集中在一個方面:緩震。在我印象中國品牌似乎沒有一個運用很久的緩震材料,一直在推陳出新以滿足市場的需求。但國產品牌的研發水平或是對於科技的運用還是比不上阿迪與nike。zoom的長盛不衰只是個例,阿迪的boost也只是etpu的一種表現形式。最讓我不解的便是wow7上搭載的?緩震,在wow7發售至少一週之後都沒有關於這種新材料的消息。

2019年是不一樣的一年,下半年不管是李寧的馭帥系列還是安踏的kt系列,我相信都能給我們消費者帶來更好的產品。

我並非專業人士,也只是對於球鞋喜愛


國產球鞋的緩震科技與Nike,adi的緩震科技差的主要是耐久性問題,這基本上是eva發泡技術的缺點,例如李寧雲,flashfoam之類的只是eva配方的不同,匹克的態極也是p4u和eva混合發泡而成的,而且國產科技過度追求軟,平時壓馬路還可以,真的上球場的時候過度的軟可不是好事情,雖然國內廠商意識到了這一點,調教了自身球鞋的中底,但最後還是耐久性不足,有好科技卻不懂得怎麼去更加高效的使用,無法做出能打的球鞋,哪怕堆料有時候都堆不好,這就導致了為什麼題主認為緩震科技差在哪裡,其實更加主要的問題是在球鞋廠商對於如何讓球鞋擁有更好的設計理論和優秀設計


軟的不穩定

彈的不耐磨


因為對於劉翔這種比短距離的運動員,不會追求緩震啊,首先追求的肯定是力量的直接傳遞和輸出,對於緩震肯定考慮會降低啊


國產的緩震材料過分追求腳感,即踩屎感

就拿nike的react來說,跑鞋,休閑和籃球鞋的體驗是完全不同的

國產鞋過分追求腳感,以及靠腳感腦補出來的緩震,忽視了很重要的啟動和場地感

anta就是這樣的,李寧也差不多,跟巴斯夫買的材料運用不是很到位,peak的籃球鞋是沒啥問題,設計不太好看,態極跑鞋太軟了,需要調教


劉翔的跑鞋是Nike造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