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為什麼,先問是不是。

首先,自然科學的定義;其次,自然科學有沒有的統一理論;再次,如果有的話,那心理學是不是也有,如果沒有的話,是不是心理學也沒有;最後,如果不是的話,才問到你這個問題。

順便說一點,心理學是自然科學,也是社會科學;心理學是中心科學,也是邊緣科學。你這個問題就好像問男人為什麼沒有人的統一特徵一樣,很莫名其妙的問題


自然科學也沒有統一的理論。

心理學裡的統一理論都很細碎,只針對一個小的領域。


並不是沒有,而是還處於萌芽狀態,根本挖不到根。比如心理學各種流派,都是外部觀察,開始猜測。就跟一堆人隔著屏幕觀察外星蘋果,進行各種推測一樣。

真正的心理學,應該是心理疾病治療消除。心理疾病根本不可能影響多大,能直接根治纔是對的。現在,顯然不可能做到。心理疾病也是世界最大難題。

因此,心理學,是不完整的,也是半科學。


因為我就在整理所謂心理學的統一理論,所以就用這個理論本身給個回答吧。

首先是學習行為的排他性。為了保證解決具體問題的理論系統的邏輯結構,人天然的通過運用限定的要素來處理限定的問題,甚至發明特定的術語來獨立於其他知識體系。單心理學內部就能發現各種描述方式的不統一,擴大到更廣的知識領域,這種不統一就更明顯了。

對自然科學理論的理解不足。這涉及到傳統教育領域的知識構建過於機械化問題,或者說你在專業分化前所獲得的自然科學知識以及世界觀是不完整的。這使得很多心理學家在運用自然科學思想的時候顯得很不成熟,這在一些心理學書的理論中能注意到。其實這也是前一個因素的結果。

我關注的主題是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係,準確的說不是追求所謂大一統的終極理論,而是對不同的知識形式建立一致的描述形式。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關係就是很重要的問題,而產生這種想法的起源,只是我偶然在同一時期同時接觸物理學和心理學的基礎內容,讓我感到自然本身應當是一致的。


如果要論「統一」,首先要有「統一」的標準,否則就無從談起這個問題。

任何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是特別時代社會實踐的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原來正確的可能錯誤,原來覺得錯了的現在發現正確了,這也是科學也在不斷修正和補充的原因,因為人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是有侷限性的。所謂的統一,也只是相對的統一。

自然科學有統一的理論,主要是自然科學涉及的變數、亞變數相對較少,大家研究的成果容易趨於一致,也容易重複,所以理論上的意見就容易接近。

而心理學是非標產品,首先是研究對象-心理現象是非標準化的,而且人的心理現象受到隱性變數的影響較大,同一個實驗,因為研究的對象批次不同,即使研究的方法完全一致,得出的結果也可能產生很大偏差。因為人的心理,即使性別,年齡、文化、經濟、血型等因素相同,對刺激的反應也會很大,因為不同的人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刺激不同,積累的反應經驗不一樣,所以接觸刺激後,作出的反應也是各不相同的,即使大體上相同,但在細微處肯定存在區別的。

心理學研究的是人性的心理學,即使人性存在共性,但個性差異更大,心理學既與自然科學有關,也與社會科學有關,是橫跨兩個領域的中間科學,心理學研究出來的成果,往往都是站在自己這一派來表述問題的,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和利己成分,容易產生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現象,誰也說服不了誰,產生了門派林立的現象。

所以套用自然科學的標準,來衡量跨界的心理學,很難產生「統一」。


心理學太複雜了。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

心理學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哲學,像笛卡爾的唯理論,另一個是生理學的發展,比如神經學說。

關於心理活動的研究,五花八門,且紛繁複雜。

早期的心理學主要分成以下幾個流派:

(1)構造主義。代表人物馮特,他們認為心理活動應該研究元素,元素構成了整個的心理活動,也就是說,馮特等人研究的是心理的構造,至於心理活動和現象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作用的,沒研究。

馮特作為現代心理學創始人,貢獻還是很大的,至少,讓心理學獨立了出來,成為了一門學科。

但是構造主義的缺點也是有的,研究的內容有些侷限和片面,而且研究方法不太嚴謹,實驗內省法(精準報告心理狀態等)這種有些主觀的方法很難再次檢驗。

(2)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這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心理學家了。他的貢獻也不小。他提出了潛意識,在他之前,主流是研究意識的,而弗洛伊德卻提出了和往常不一樣的觀點。他主張研究潛意識,他認為潛意識是人們被扭曲、被壓抑的慾望,而這種慾望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正常或異常的行為。

雖然他有很大的成就,而且潛意識,防禦機制這些觀點也被主流心理學所接受,但是他太注重性了,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和性掛鉤,當然,這個性和現在的意思還不太一樣,它是指一種生的本能(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除了這個被眾多心理學家所詬病外,還有他的研究方法,比如夢的解析,催眠,自由聯想等等,這些方法雖有一定可取之處,但是還是沒有科學的嚴謹性,很難重複檢驗。

(3)機能主義。代表人物詹姆斯,他們研究意識的作用,認為心理活動是具有適應功能的,強調意識的功能。詹姆斯的美國的心理學代表人物,開創了心理學在美國的發展。

(4)格式塔。代表人物韋特海默等。他們認為意識是一個整體,應該研究整體,而非當成元素來研究。比如學習中的頓悟等等。

(5)行為主義。代表人物華生,他認為研究心理應該研究行為,只有行為纔是可觀察可測量的,意識什麼的纔不靠譜呢,要想將心理學引向科學,那就得研究行為。比如強化理論。確實是有一定理論支撐的。

(6)人本主義。代表人物馬斯洛,羅傑斯,他們認為要有人性觀,要從人的本身為出發點,探究人。比如人性本善,人都有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等。

(7)認知學派。這是現階段研究最頻繁的領域,新興的學派,通過研究腦機制來探究人的心理活動,比如人的情緒和丘腦有關,記憶與海馬體有關等等。

單單學派就已經分成了這麼多,每個學派的理論都有一定道理,但又有些侷限,所以現在的研究已經不區分學派了,而是研究取向,我可以用行為主義研究取向,我也可以用認知心理學取向這樣子。

這些理論是沒有辦法糅合到一起的,因為它們本就是從不同的方向來研究的心理學。

直到現在,心理學對於我們而言,就像披著一層面紗,想要解釋裡面的奧祕,我們只有不斷的加快發展心理學。


雖然樓上有說自然科學也沒有統一的理論的。但是自然科學中毫無疑問是少了許多流派、理論之爭。關於心理學為什麼如此紛繁複雜,我認為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和所有社會科學一樣,心理學無法像物理一樣設定絕對的理想狀態。心理過程存在著許多的「額外變數」,是無法排除的。所以在人們歸納總結的時候自然而然無法得出統一的結論。

第二,心理學研究的主體是人。人是身處於社會中的。人的心理除了基礎的生理部分,還具有著高度社會化、高度組織化的心理特徵。比如心理學可能要研究你的工作滿意度,那你首先就得有個工作。那工作的內容和工作的外部環境又在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化不斷變化,同時人們對工作的要求也在隨時發生變化,所以是無法得出一些簡單的公式和定理的。而人類目前的認知能力還不能像認識自然現象一樣去如此複雜的混合體。

第三,人的心理現象是一種主客觀相互摻雜的現象。根據唯物辯證法,人的內心主觀意識,源於客觀世界。但是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同時還能發揮主觀能動性來改造客觀世界。這就造成心理學是一門永遠不可能達到完全統一的學科。舉個例子,比如你今天研究出來一個心理學定律告訴你有一種方法更容易受到異性的喜愛,來年有人用這個PUA,再過了一年大家聰明瞭不上這個當了。之前的那個心理規律就不再適用於當下了。這個時候就會出來新的心理規律,新的和舊的就又會有爭論。(例子不太好)

所以,心理學永遠都會具有社會性。一直都會有五花八門的理論。

當然,看領域,有些老師研究的比較基礎。也許是可以達到一些統一認識的。但是越是往那邊靠,就越像生理學……是吧,文章好發。


心理學有很多很多理論,對於任何一個心理學研究的主題或者現象都有很多理論來說明,而且這些理論往往是互相矛盾的。不過心理學迄今為止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各個心理學分支之間隔閡很嚴重。這是因為自然科學是通過實驗和測量(心理學還依賴統計)來研究現象,根據實驗的結果作出理論和假設,只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而影響人的變數太多太複雜,難以完全控制,很有可能換了一批被試結果就大變樣了。心理學的實驗可重複性和生態效度都很差,這也是心理學一直不被承認為「硬科學」的原因。而對於各種現象和實驗結果,我們總想要提出理論來解釋的,至於這些解釋的水平如何,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目前來說進化心理學有試圖構造心理學統一框架的野心,不過卻存在著不能進行實驗研究的致命缺陷。

就個人的看法,或許依賴於大數據和統計計算的發展,心理學可以建立一個「普通人」模型,一個個體對於各種刺激的反應的概率模型。

不過真的發展到那一天,其實挺可怕的,因為你的所思所想一舉一動都可以被精準預測,而被精準預測的同時還意味著你可以被操控。

出於我個人對心理學的熱愛,我是希望心理學可以有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和堅實的理論基礎的。希望心理學可以成為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人文科學的基礎,猶如數學物理對於自然科學的地位一樣。

路漫漫其修遠兮,還是暫且觀望吧。


不太懂題主說沒有統一理論是什麼意思......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一切自然科學一樣,基於實證主義的方法,理論的建立和推翻標準也和自然科學別無二致。

如果你說的是「沒有一個理論從誕生之初就得到學科內部一致認同」,其實任何科學都一樣,理論會不斷被後人否定,後人的新理論會不斷誕生。

所以,即使在自然科學,也沒有一個理論是不被懷疑和檢驗的。

如果題主說的是建立理論和推翻理論的方法論,實證主義就是統一的理論。一切科學,都使用著實證主義的方法從而進行自我更新。


可能是腦瓜子比啥都複雜吧


其他答主都認為是因為人性本身太複雜,但自然科學也挺複雜的..對吧?

問題的關鍵在於,過往心理學脫胎於哲學,不同學派有自己的假設,並沒有像自然科學一樣有實證的基礎,很難說誰的假設符合事實,誰的假設不符合事實。但現在心理學慢慢向心理科學發展,從生理學、神經科學、精神病學以及統計學中汲取養分。不能說一定會形成大一統的理論,但在方法層面上會形成共識。


其實自然科學也沒有統一的理論。就以物理學為例,在以前往往都認為經典物理學可以解釋一切,然後發現在微觀和高速領域它就不適用了,只不過我們平時遇到的事物都處在經典物理學可以解釋的範圍內,所以我們覺得似乎像物理學這樣的自然科學有一個統一的標杆。

其實心理學也有類似的在某一領域比較有統治力的理論,比如行為主義中的社會學習理論,心理諮詢中常見的精神分析等。但是由於不同心理學家對人心理與行為的切入點不同,導致了不同理論對於問題的解釋往往帶有獨特的風格,所以各流派理論不論是敘述語言還是擅長的領域都各不相同。這就導致了看起來心理學內部一團亂麻的狀態,再一對比其他學科,很容易得出題主這樣的結論。

但是也正是由於人心理現象與行為的複雜性,所以我們可以把這些不同的理論看成一個個解釋這複雜問題的思維模式,不同思維模式當然具有不同的優勢,但是目的都是對人心理現象與行為的描述與預測,在目的層面上,他們是統一的。並且心理學作為一門中間學科,包含有實證的成分,在對於理論的實證方面,理論的驗證方法,統計工具也確實是統一的。


哲學我統一理論嗎?也沒有呀!


因為人心不可窺探

且變化較大,不具穩定性


可能研究的是人,人性太複雜了,而且多變


因為意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心理學只能從不同的側面對主觀意識進行探究


因為心理學很多理論無法用實驗論證或者說目前還沒有特高效又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所以各家爭論,說法都不一樣


好的,請問什麼是心理學?

我真的服了。

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精神活動規律的學科,怎麼不是自然科學了?

天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