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經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十大元帥還是這個座次嗎


1945年的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成員名單

1954年的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成員名單


主要看七大時期軍威排名,樓上已經發了。

毛周劉可能還是不會授銜,畢竟是大佬。

其實和歷史上人員沒什麼區別,最大的變動就是排名。

朱彭作為正副總司令,陳老總新四軍一把手,而且當時新四軍還沒有拆分,聶、賀、徐、劉,分別代表當時的晉察冀、晉綏、山東、晉冀魯豫,林總抗大校長,葉總作為總參謀長,羅榮桓作為徐的繼任者,整合山東,也可作為代表。

林羅排名下降

朱彭陳聶賀徐劉林葉羅


毫無疑問前兩位朱老總彭老總,林總還沒有解放戰爭率領百萬雄師從北席捲海南島那麼大功勞,抗戰打了平型關之後很快就去蘇聯了。而劉帥一直處於一線,所以大概率劉帥第三,林總第四,賀龍陳毅第五第六,鄧第七,徐聶葉八到十不變。

前兩位任何時候都不會變,林總和劉帥的地位一直拉不開差距,直到解放戰爭四野壓倒性的戰功才壓過劉。

鄧當時是北方局書記,八路軍總部工作,華北地區敵後根據地黨政軍全面工作,羅帥當時是山東分局書記。所以鄧取代羅。

徐帥總所周知的原因不變,後面兩位一樣


如果45年授銜,我黨根本授不出十大元帥。在雙十協定下,我黨一共就只能保留二十多個師,這點軍隊怎麼可能選出來十個元帥。況且也未必會學蘇聯的軍銜制,應該是按國民政府軍制,授五星上將制。鑒於光頭是特級上將,毛理應與其平級,然後朱彭林劉賀陳授一級上將


55年授銜順序: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及葉劍英。

個人拍排個順序吧。

朱德,彭德懷,羅榮桓,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徐向前,聶榮臻和葉劍英。

關鍵是羅帥的排名會升高。因為羅帥的在45年的時候統領整個山東解放區的20幾萬大軍,大約佔共產黨總兵力的30%。

第四野戰軍巔峯期佔解放軍總兵力也差不多是30%。


前兩個朱彭不變,八路軍正副總指揮

(其實不管什麼時候授銜這兩個都是前二)

三四五是八路軍三個師長

個人覺得應該是劉賀林(劉帥多強就不過多敘述了。賀老總抗日戰爭時期也是猛的一批,一大堆勝仗。林總裝了個b被閻老西的小兵打到蘇聯治病了,抗日硬戰績肯定不比前兩個,不過平型關大捷在手前五還是可以穩)

第六個人覺得是聶帥,115師副師長,接了林總的班,晉察冀軍區司令兼政委,瘋狂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充分發動羣眾,為抗日勝利打下牢固基礎,功不可沒。在雁宿崖還幹掉了小日本在中國犧牲的級別最高將領阿部規秀,第六不過分

第七羅榮桓,115師政委,把山東搞成全國最強大的抗日根據地,坐擁27w正規軍,佔共軍三分之一,共軍裏兵最多的,夠猛

第八徐向前,129師副師長,跟著劉鄧在太行山建功不少

第九第十葉帥陳毅老總,葉帥八路軍總參就比陳老總高點吧,跟前邊幾個確實難比。陳老總得看解放戰爭。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哈哈


1945年的話,很多人還沒脫離軍界投身政界,有資格競爭元帥的遠超10個

1945年選出的中央委員: 中央委員:毛澤東、朱德、劉少奇、任弼時、林伯渠、林彪、董必武、陳雲、徐向前、關嚮應、陳潭秋、高崗、李富春、饒漱石、李立三、羅榮桓、康生、彭真、王若飛、張雲逸賀龍、陳毅、周恩來、劉伯承、鄭位三、張聞天、蔡暢、鄧小平、陸定一、曾山、葉劍英、聶榮臻、彭德懷、鄧子恢、吳玉章、林楓、滕代遠、張鼎丞、李先念、徐特立、譚震林、薄一波、陳紹禹、秦邦憲

其中有十一人55年依然留在軍界,最終10元帥,一人辭帥(排名蔡暢、陸定一之間那位),一人替補但是已經身處政界,不符合軍委委員授元帥的條款,僅授大將,但享受元帥待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