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自由,我想應該沒有答案比這個更合理的了。

鑒於有人連自由是什麼都不知道,所以我先講個故事。

在十八世紀的法國,一位伯爵,他有一個正式的妻子,也有一個情婦,他的情婦和妻子相互都知道對方的存在,三個人和睦相處。

伯爵夫人並不在意伯爵在外有多少情人,因為她只想做伯爵夫人,身為新資產階級的她有的是財富,而在守舊的法國僅有錢是不夠的,她還需要地位,所以才嫁給了伯爵。

伯爵娶她也是為了她的錢,雖然是伯爵,但在資產階級革命的浪潮中錢才是最重要的,他需要一個能富有的方法,娶一個有錢的資產階級就是個不錯的選擇。

而伯爵的情人毫不在意伯爵夫人的存在,她知道伯爵對他的這位夫人沒有什麼感情,她所需要的也不是伯爵的財富和地位,她需要的是伯爵熾熱的胸膛和強壯的臂膀,讓她空虛寂寞的內心被火熱的激情填滿。

伯爵看上這個女人也不是因為愛,這個風情萬種的女人,至少是巴黎一半男人的夢中情人,得到這個女人可比當上公爵更有成就感。

這三個人的事在巴黎幾乎人盡皆知,這是可以擺在明面上說的,還有一件事很多人不知道,伯爵還豢養了一個8歲的女童。

在巴黎郊區的一棟房子里,有人看管著這個女童,負責她的起居飲食,只要伯爵同意還會教女童識字,繪畫,鋼琴,舞蹈,女童只需要給伯爵一點肉體上的「安慰」就可以了,這是伯爵內心暗處的需求。

這個孩子也非常樂意接受這樣的生活,因為她知道,如果沒有這個伯爵,她這樣的孤兒多半還是要淪為雛妓,運氣不好甚至還可能餓死在大街上。

故事就到這,伯爵夫婦,伯爵的情人,八歲女童誰是不自由的呢?誰是最自由的呢?

一種答案,女童是最自由的,因為她所收到的束縛最少,她幾乎只受到生存的束縛,而這種束縛是每個人都有的,她才真的算是最接近「無拘無束」。

而最不自由的是伯爵,因為他放棄了自由,放棄了理性的抉擇屈從了自己的慾望,侵犯一個八歲的女童在多數文化和法律中都是不可饒恕的,對於這种放棄自由的人應該成全他,把他關起來。

還有一種答案,每個人都是不自由的,最不自由的是女童。

其他人多是受情慾和觀念束縛,而女童受生存束縛,這證明其他人已經從生存的束縛中解放了出來,女童的解放程度最低。

繞了半天其實我想說的就是這個尋求解放,有些解放前輩們通過戰爭革命已經做了,所以我國的軍隊才叫解放軍,還有一些要通過教育完成。

雖然我們不是故事裡的女童,但我們自然受生存束縛,且一直會受生存束縛,所以人需要學習,學習實踐是人類的生存模式。

不僅如此,我們也如伯爵夫人一樣受世俗觀念束縛,認為決定女人地位的是男人,所以人需要學習,價值應是由自身勞動所決定的,男人不決定女人。

我們也像伯爵的情人一樣受自己的情慾束縛,寂寞空虛需要一個火熱的男人填補,所以人需要學習,人應該知道除了情慾之外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填補內心的空虛,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值得我們去做,那時的心也是火熱的。

更多的我們都像伯爵一樣受慾望束縛,人心中都有惡,或多或少都會有邪惡的想法產生,所以人需要學習,了解人性中的善和惡,接納人性中的善和惡,最新選擇揚善棄惡。

我非常同意盧梭和康德的描述,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彰顯人性的偉大,而人性最偉大的瞬間就是再你經歷了無數惡之後仍選擇善的那一刻,這樣教育才算是成功的。

這才是人類所追尋的終極自由。


從廣義來說,我們接受教育,是為了成為不同於原始人的文明的社會人。

從狹義來說,我們接受教育,是為了立足於社會,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有的謀取生存之道,有的服務社會,有的報效國家,人各有異,人各有志。


有能力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在人類種群中獲得相對較高的社會地位,更好地認識社會與自然,進而更好地認識自我


受教育是用來打基礎的,受教育是用來進入社會生活維繫社會正常運轉的。為自己,學的是做出覺得之前的分辨力,為別人,學的是參與工作能較好完成工作內容。你不學習不受教育,首先你沒文化就容易受騙上當,其次死是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哪怕工作門檻低,交接工作你啥都說不清楚給同事增加了很多負擔,人際關係也會因此變差。

我們受教育的目的是改善生活質量,所以要做的不是討論受教育的意義,而是要研究,怎麼能讓自己把受過的教育根植在腦子裡,並且自己學會思考而不是照搬。


從社會的角度來說教育有三個作用:

1 建立社會共同認識,普世價值觀,這樣能夠保持社會穩定和諧

2 培養合格的社會建設者,培養認真的工作態度和一定的工作學習技能

3 社會階層突破的階梯,這個功能就像窗子一樣,時而敞開時而緊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