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本書好多遍,也看過林奕含相關的訪談和新聞報道以及外界對於這本書的解說,我在想如果她不寫這本書,她是不是就能夠活下來。我能想到的是她寫書的動機僅僅為了人類與生帶來的表達欲。


我看了一些別的回答。我認為要真正理解她,得把自己帶入到她的位置。站在旁觀者位置上,自以為「理性」,不過隔岸觀火。

我不敢看這本書,但我看過對她的訪談,和她的婚禮演講。

在訪談中,她一看就是個嚴重的抑鬱症患者,她說話的時候,很不容易地說出那些字,每句話說完我都能感到她沒力氣了,然後間隔一陣子,又有了一點點力氣再說。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停了好幾停,說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屠殺,是房思琪式的強暴」時,她用盡了全身的力氣;說完時好像她吐出了一個比她身體還重得多的東西,她的身體已經輕飄飄地不穩了。空了。我認為這是她攻擊性最強的、最能代表她痛苦之深的一句話。

人們都覺得她看著好好的,漂漂亮亮開開心心的,他們只看到她的皮面,看不到她的痛苦已經把她的身體能量都喫空了。她在鏡頭前的平靜和邏輯性,是她用盡了所有力氣換來的。否則,她隨時可能就倒下去了。

她的婚禮演講,也是在說她的痛苦,她是在借這個機會表達她最真實的、別人卻一直拒絕看見的那個自己,那是她人生裏為數不多的機會。但我覺得很遺憾,仍然沒有人能夠回應她,因為這是個大喜的日子。包括她爸爸最後那句「沒有」,有人聽出了愛,我聽出了(一貫的)麻木。

她在求救,而座中沒人聽明白。

知乎回答上甚至有男生看了書後翻出她的案件審理過程,因為最後她父母敗訴,所以認為,不能被書裏的她「牽著走」。

其實她父母等她自殺後意識到她的痛苦有多深,已經晚了。這時候去狀告那男人,已經晚了。

美國就有抑鬱症患者案例,一直接受治療,看著也好好的,結婚了,大家都覺得ta好了,但某天ta突然自殺了。

我認為她是世上最善良的人,也是世上最狠心的人。最善良的人,她的痛苦,也是她人生的最重要的部分,被周圍所有人包括親人無情地忽視和拋棄了,他們一定以為那樣是「為她好」。但他們拋棄了她的痛苦,等同於拋棄了她。等同於殺了她。「如果誰都沒錯,那為何我如此痛苦?」她不願主動傷害任何人,最終一人赴死,用最決絕的態度表達了對世界的失望。

她沒有攻擊任何人,只殺了自己。這裡面的意思,我的翻譯是:「我對你們太失望,我寧願一人赴死,也不願與你們共同再生活在這人間。」

那是非常強烈的願望!就算她沒有主動表達,她周圍的人也一定能感受到。他們一定會感受到悔恨。那個男人也一定會。就算他們再在人前怎麼裝,再拚死把她忘掉,也不過是頭腦遊戲,在夜深人靜時恐怕就很難。這恐怕是比她自殺更痛苦的痛。生不由死的痛。

也許這樣,她身邊的人們,才真正會願意翻開那本書,去了解她真正是怎樣一個人,她的痛苦到底是什麼;也許那個男人,一輩子都不敢看那本書。

最後回答問題:對於痛苦的人來說,讓這份痛苦被人看見,還是以書這種最私密,(作者)最主觀的形式,對於她來說,就像產出了一個孩子,產出了她所有的痛苦,和麪對痛苦的不管是自欺欺人也好,精神麻醉也好,暴露在世間。她就相當於活下來了。一直活下來了。無論人們怎麼評價她,就算否定她,貶損她,但只要她的書,曾觸動了你心裡的某個地方。這就夠了。


林奕含自己的說法是:寫這部小說前,經常有很多關於這個故事的句子以字句的形式在腦中出現(不是畫面,是字句),她遂在行走坐臥間在腦中修改,最後決定一定要提筆把這個故事寫下來。

下面是我的猜想:

大江健三郎是林奕含非常喜愛的作者之一,2016年9月2日,林奕含上傳了這張圖片作為臉書背景,是大江健三郎的書裡面的一段話

並且一直作為背景至今。

文段的內容是:

我的母親看到那張照片,覺得很佩服,說道:「這個人好帥啊。他丟了什麼?」我說:「他丟了小石頭。」我母親的名字並不是櫻花、百合等日本女性中常見的名字,她叫作小石,很小的石頭。然後她看了我尊敬的英俊的、偉大的薩伊德的照片,從中得到了勇氣。她說,「我可不是那到處都有的一百萬個小石頭裡的一個,我可是薩伊德先生丟的那個石頭。」然後母親也曾這樣說道:「健三郎想起了我說的一小句話,寫進了書裏:『我沒有辦法重新活過,可是我們可以重新活過』這一句話。健三郎寫那句話,就跟把那句話寫在小石頭上丟出去是一樣的。健三郎所投出去的就是『我』這個小石。」

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這本書裏也寫到了

然後再聯繫林奕含用作臉書背景的,大江健三郎的那段話——「我沒有辦法重新活過,可是我們可以重新活過」,我猜想「我」是林奕含(這裡強調:房思琪是書中人物,林奕含不是房思琪),「我們」可能是房思琪們,那些已經被侵害,或者將受傷害的女孩,林奕含因為創傷後應激綜合徵或者抑鬱症、和自己被誘姦的經歷,無法「重新活過」,但是她希望那些受傷的女孩子們,能重新活過。這個小石頭是她或者是《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這本小說,她把自己(或者把這部小說)化作石頭,投到水裡,希望激起漣漪,讓人們關注大量女性被性侵的事實,正視、理解精神病患。

無論如何,林奕含能夠寫出這本書並且出版(這部書的出版之路並不順利),是極有勇氣而且極其真誠的行為。她不是為了她一個人來寫的,她是為了有同樣境遇的女孩子寫的,而且在寫小說的時候她就已經知道,即使寫了這本書,並也不會讓那個罪犯得到懲罰。但是她堅持下來了,即使婚禮前一個晚上還把自己關在廁所裏抱著自己,哭著用一個指頭打字。她說「寫文章像賣血」。

如果林奕含沒有自殺,我覺得她一定會成為當代華語文壇最優秀的作家之一。

可惜斯人已去。

希望大家能認真對待這本小說吧,《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也希望大家能尊重林奕含,不要帶著獵奇的心態去圍觀這個女性,要真的去了解她、同理她,即使奕含已經去世,也請尊重這位女性。她真的很偉大。


操,我真的忍不住要爆粗口,已經2020年了,怎麼還會有這種論調。林奕含要洗白,不說出來是最好、最少人知道的辦法好嗎?她不說出來根本沒有人知道她抑鬱症的病因是什麼。她為了洗白,還寫一本小說出來告訴大家高中被老師強暴的事?

麻煩這位網友發表意見前閉嘴多想想好嗎?你知道誘姦是什麼意思嗎?林奕含2015年的部落格文章說「她花了7年的時間纔想清楚那是「奸」」。如果誘姦跟強暴一樣地直接,林奕含這麼聰明的人會不知道?

我認為林奕含是崇拜老師的(在還沒發生這樣的事之前),正是因為誘姦界定的模糊性,陳星把誘姦美化偷換概念成了「愛」。

「被強暴」是多麼羞恥的事情,而且老師那麼好,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呢?如果把那次的性遭遇說成「愛」,就可以說過去了,「老師是愛我的,正是因為愛我,所以才發生了那樣的關係」。所以林奕含努力告訴自己,老師是愛她的,她也是愛著老師的。

所以在法庭上,閨蜜世世才會說「他們當時相處像熱戀的情侶」。世世說的是真的,因為她看到的可能也是那樣的。林奕含努力欺騙自己,同時也告訴別人「老師和我是相愛的」,這樣來洗刷被強姦的巨大挫折感和羞恥感。

可是不愛,怎麼能說明是愛呢?根本就沒有愛啊。林奕含的自尊心,在看到陳星帶著另一個女孩子蓓蓓出現在她面前,並向她介紹的時候,徹底坍塌、毀滅。

後來世世和林奕含在大學時絕交,林奕含花了7年時間纔想明白當時陳星對她是「誘姦」。所以在庭上世世作證的證詞,是她18歲時認識的林奕含,是那個努力想要證明老師對她不是強暴而是愛的林奕含。

當時臺南檢查方庭審,有網友提交了其他的證據上去,但是臺南檢查方好像根本沒看,林奕含的父母又不願意交上林奕含的日記和筆記本電腦供檢查,所以陳星被判無罪,但這並不是事實。


她的心理醫生說過一句話,有的女孩會從你的文字裏看見自己

其實反過來說,我以為正是「其他人關於痛苦的共鳴」,讓她寫這本書,讓她有了不斷活下去的動力。

之前在老福特貼過一段翻譯,是一個超冷坑的作家關於有爭議話題的演講。

有時候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信件,會讓我無法冷靜、無法寫作,讓我走出門——這些事情很傷感,又很讓人擔憂,許多人會對一位不曾見面的陌生人、手抖著寫下滿滿六七頁紙,講述些甚至不願告知自己主刀醫生的內容

這就是本人渣翻譯。

然後我把這段話的鏈接發給過別人,認識的人,還跟沒見過面的人聊過,有人的私信有人聊天——結果我真的就像最初做這個演講的作家一樣,知道了許多大家甚至不願告訴親人的事情,而我也無法冷靜。

當他們說,謝謝你的翻譯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很多地方根本沒翻好。

這是我在2020很珍重的一段記憶。


林奕含的名字再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還是幾個月前的李星星和梁穎事件,明顯感覺林奕含的熱度不如幾年前了。

有人大概認為林奕含是被誘姦,因為誘姦才愛上陳星,說這種話的人,我只能說是島國動作片看多了,據我所知,一些AV公司就很愛拍攝這種類型的作品,店員或者護士被強姦,然後逐漸沉淪,最後主動。

翻遍全書,給我的感覺,那是有預謀的強姦。

強姦是不會產生愛情的,不然素媛案的女主應該不會天天晚上做噩夢了,素媛所遭受的傷害不亞於林奕含,但是兩者之間的經歷卻完全不同。

而且陳星應該不是很隨意的去做了這件事,他挑選的對象是精心準備的。

根據警方的資料,林奕含大概是在十七歲那年遭遇了這件事,因此,故事裡餅乾被帶到小旅館的情節恐怕是最符合林奕含遭遇的。

林奕含的父親,根據資料顯示屬於社會名流,臺灣名醫,但是陳星和她父親並無來往。

因此,我一直有件事不理解,陳星有一個女兒,也有自己的事業,他應該很清楚林奕含記得自己的長相,而且林奕含十七歲,他們之間也並非熟人。

陳星恐怕是斷定即使即使自己做了這件事也不會受到懲罰。

因為林奕含愛他。

我不認為林奕含是被強姦以後才愛上陳星,在這以前,她就愛上了陳星,只是那種愛,可能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戀愛,更接近於女兒對父親的那種愛。

陳星的行為講這種感情強行變成了男女之間的愛情,我想對林奕含來說最痛苦的是被一個像父親那樣的人傷害,卻又無法面對這件事,只好告訴自己那是愛情,只有這樣纔可以接受現實。

因為父親是不會強姦的,但是男友會做這種事情。

通過這種方式,維持了心理上的平衡。

陳星斷定了自己這麼做不會出事,他不可能自毀前程,他很清楚林奕含的弱點,在小說裏,第一次完事後,李國華是這麼對房思琪說的。

這是老師愛你的方式,你懂嗎?你不要生我的氣,你是讀過書的人,應該知道美麗是不屬於它自己的。你那麼美,但總也不可能屬於全部的人,那隻好屬於我了。你知道嗎?你是我的。你喜歡老師,老師喜歡你,我們沒有做不對的事情。這是兩個互相喜歡的人能做的最極致的事情,你不可以生我的氣。你不知道我花了多大的勇氣才走到這一步。第一次見到你我就知道你是我命中註定的小天使。你知道我讀你的作文,你說:『在愛裏,我時常看見天堂。這個天堂有涮著白金色鬃毛的馬匹成對地親吻,一點點的土腥氣蒸上來。』我從不背學生的作文,但是剛剛我真的在你身上嘗到了天堂。一面拿著紅筆我一面看見你咬著筆桿寫下這句話的樣子。你為什麼就不離開我的腦子呢?你可以責備我走太遠。你可以責備我做太過。但是你能責備我的愛嗎?你能責備自己的美嗎?更何況,再過幾天就是教師節了,你是全世界最好的教師節禮物。

單看這些話,其實放在一個父親送給可愛女兒聖誕禮物的場景下也說得過去,但是結合上下文,纔可以明白這些話背後的殘忍。

你當然不是,但是我一個禮拜有半禮拜不能陪你,我心中有很多歉疚,我多想一直在你身邊,照料你,打理你的生活,一點點錢,只是希望你喫好一點,買喜歡的東西的時候想起我,你懂嗎?那不是錢,那只是我的愛具像化了。

還有這句話,單拎出來就像從一個父親口中講出來,誰能想到這是一個強姦犯的話呢?

這樣的話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去提了,林奕含對陳星的依賴,更像是一個女兒依賴父親,陳星明白這一點,所以才用這樣的口吻說話騙去林奕含的感情和身體。

林奕含和父母的關係並不好,但更重要的是,小說裏房思琪和父母是沒有交流的,林奕含對於父母的描寫,完全是停留在想像中。

林奕含出身優越,就讀於臺灣一流的中學,又讀了精英專業,但我可以想像,這樣的女生,在自己的一生中,並沒有得到溫馨的家庭生活。

如果林奕含有朋友,或者早戀的話或許不必如此,她的朋友會告訴她那裡是懸崖,如果有男友,那個人會教會她愛情的正確方式。

我想這些人她都沒有,林奕含沒有受到肉體控制,也沒有受到具體的威脅,她可以報警,或者遠離。

素媛案的受害者沒有原諒兇手,是因為法律制裁了罪犯,五千萬韓國人聲援她,但如果這個世界上只剩下了趙鬥順和小素媛呢?如果她被迫和這個人在世界上孤零零的生活呢?

幾年前爆出過地下性奴案,那些被囚禁的女生不僅相互爭寵,還逼死過其他的受害者。

但是後來,當警察解救她們的時候,她們不但沒有抵抗或是為罪犯包庇,反而全都放聲大哭。

林奕含是出於什麼原因愛上陳星?會不會在林奕含看來,這個世界上的人,其實都是充滿了欺騙和偽善,和陳星並沒有什麼不同?

有一次,一個男生寫了信給她:「星期二要補習,每次騎車與你擦肩而過,漸漸地,前前後後的日子都沾了星期二的光,整個星期都燦爛起來」──她當然知道是哪裡抄來的句子,可是連抄也奢侈。她真恨他。

男生總是問:「要不要來我家看DVD?」學長趴在她身上抽搐,她總是把頭越過男生的脖子,側過去電視的那一邊,認真地看起電影,只有純情的男主角和重病的女主角接吻的時候,她才會默默流下眼淚。看著看著,她漸漸明白電影與生活最大的不同:電影裏接吻了就要結束,而現實生活中,接吻只是個開始。

故事裡的男性只有這兩個模樣,而且是在這兩個模樣中來回跳轉。

一個是表白,一個是做愛,但生活中的男性並不是那麼簡單的。

我中學的時候也曾對喜歡的女孩子說過她宛如一道陽光,每個星期都在計算著離見到她還有幾天,彷彿見到她的那一天,生命都充滿了意義。

男生就是這樣,總會銘記那個讓自己覺得很特別的人,特別是看過《神奇寶貝》或者其他文藝作品後,期待著身邊有一個像小霞那樣可愛的女孩。

兩個極端的反差,在書的前後出現,宛如荒誕的對比,只是這個對比毫無意義,這個描寫很有文學性,但缺乏藝術的那種崇高感覺,因為並不是所有說著這樣的話的男生都是虛偽的人,都是說著從書裏抄來的話,這種荒誕的對比只能說明作者不瞭解男性,或是對缺乏藝術上的原創力,因此強行拉伸矛盾,與看不見也不存在的力量對抗,簡單的說,強行深刻。

我覺得林奕含有一種包法利夫人情結,《包法利夫人》是一部現實主義文學作品,故事描述了一個女人兩次出軌背叛丈夫,因為無法忍受婚姻和生活的平庸,最終債臺高築,情人也離她而去,最終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殺。

福樓拜在創作小說的時候,為包法利夫人傾注了相當多的同情,小說出版後一度引起當局起訴,但也有女性讀者寫信給福樓拜,直言書中的愛瑪就是自己。

愛瑪看不到希望,因為她真正傾心的子爵是她無法牽手的,是絕望讓她沉淪,素媛相信兇手該受到懲罰,因為有許多人支持她。

如果一個人見識過光明,他就知道黑暗是什麼樣子,如果一個人生活在黑暗中,他就會覺得世界原本就是黑暗的。

我想林奕含的一生,應該從來沒有被人好好愛過吧,尤其是他的父母,恐怕就像虎爸虎媽一樣,專治嚴酷,一個人被強姦卻誤以為是愛情,不是因為不懂,是因為那個人的愛,即使是虛假的自己也想要。

沒有那個人的愛,這個世界,不過是一片漆黑的荒野,什麼都沒有,只有空虛和絕望。

我想林奕含是無法愛上普通男生的,而且我相信她依然愛著那個陳星,故事裡她從來都沒有對李國華憤怒過。

如果沒有那份愛,對林奕含來說她就真的只是一個妓女,王佳芝也說過類似的話,在這裡,在小說裏,當房思琪說那句話的時候,或許是將自己代入了王佳芝的角色中,只要自己愛過,那麼無論李國華是怎麼對自己的,都可以將一切解釋為愛情。

她也許是無法理解,為什麼易先生愛上了王佳芝,勖存姿愛上了姜喜寶,胡蘭成對張愛玲有過愛,為什麼陳星卻不會愛自己?那個美麗,文雅,聰明,年輕的自己?

她是張愛玲迷,但是張愛玲的作品往輕了的說都是陰鬱的,當她說,文學裡是否包含了一種巧言令色,那麼我在想,是否說的就是故事很美麗,但是現實並非如此?

易先生無疑是張愛玲對胡蘭成的想像,但張愛玲並不像王佳芝那樣幸福的死去,而是孤零零的死去,熟讀張愛玲作品的林奕含,是否也將自己帶入了張愛玲的作品中?

嚴格意義上來講,中國的小說並不出彩,中國文學一向是以戲劇、詩詞、散文見長,辛亥革命後,一批條件優越的文人接觸了西方文學,然後開始模仿西方的作品。

然而,這種模仿往往是拙劣的模仿,以日本私小說為例,就有人指出中國作家的攀模僅止於皮毛,學不到精髓。

說句不客氣的,民國時代中國被西方殖民者掠奪,富裕階層本就不多,一小批二流文人統治了民國文壇,如今這些人卻成為了中國文壇舉足輕重的人物。

魯迅說過,那個年代出書都要自費的,大多數中國人苦於匪患和兵患,誰又有能力去寫作?

張愛玲的作品很棒,但是不客氣的問一句,和勃朗特姐妹相比如何?和簡奧斯丁相比又如何?

我想張迷會不樂意了,但是請思考一下,如果用張愛玲式的愛情觀指導我們的生活,那麼會產生什麼結果?

簡奧斯丁,勃朗特姐妹和伏尼契的作品,裡面的三觀直到今天也能夠指引當下的年輕人,這就是名著的永恆性。

但是張愛玲的觀念是不可以用來指導今天的年輕人。

李安的《色戒》和馮小剛的《芳華》有一點不同,馮小剛自始至終都是用第一人稱去講述故事,我們很容易知道蕭穗子是觀察者,《色戒》中,李安去掉了旁白,讓觀眾自由評判,將張愛玲的浪漫主義風格變換成了自然主義的直描。

林奕含是在通過張愛玲的眼睛看待周圍的世界,看待愛情的,她對感情的認知,也許和現代人不一樣,那種愛情,是易先生纔可以給的。

李國華難道不像一個易先生嗎?其實林奕含自己也說過李國華是劣化版的胡蘭成,那麼林奕含難道不是劣化版的王佳芝嗎?

而她周圍的男生,又何嘗不是《色戒》裏的王佳芝同學?

現實是如此的悲慘,故事卻又如此迷人,我認為林奕含說的那句文學是否是巧言令色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

林奕含對愛情的認知和看法,或許更接近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風格,那種愛情要求人們逃離工業化的冰冷,追求夢幻,逃離本身就成為了一個對抗的方式,浪漫本身就是對抗平庸的方式。

如果陳星和妻子離婚,娶了林奕含會怎樣?

曾經有人這樣評價《包法利夫人》,如果愛瑪和羅多爾夫以及利昂在一起,還會出軌嗎?

答案是會的,愛瑪追求的是逃離,愛瑪深受浪漫小說的影響,她的命運也是和逃離密不可分的,林奕含也在逃離,逃離那個家庭,那些平庸的同齡人,她會逃跑,無論是和誰在一起,她都無法真正接受自己身邊的那一切。

她愛上陳星,或者說李國華是命中註定的,正因為現實是平庸和冰冷的,她要逃跑,比起李國華的傷害,現實似乎是更大的傷害,所以房思琪做不到像素媛那樣,擁抱現實,只能逃到那個惡魔懷中,因為在她看來,那惡魔的溫柔話語勝過她的父母家人同學還有這個社會。

而我們這些男生,都是劣化版的李國華,這個世界,比李國華骯髒的多。

上世紀流傳著這樣一種觀點,比如《天生殺人狂》中,殺人狂對警察說:我這一刻的純潔勝過你一生的謊言。

或是《古惑仔》裏:我們這些古惑仔起碼有情有義,不像你們(這些警察)建功立業可以出賣兄弟出賣感情,你們要捉我,就堂堂正正的捉,不要搞這些鬼祟卑鄙的勾當。

這些觀念如今看來匪夷所思,但在上個世紀,嬉皮士運動,殺馬特非主流,日本的暴走和不良文化都在極力渲染這種觀念。

李國華是真實的,小說開頭樂園的那一幕,那些人卻是虛偽的,樓上樓下的鄰居當面誇送許伊紋,背後就指指點點,故事的結尾一羣人道貌岸然,但是卻很下作。

就像是《包法利夫人》的結局,羅多爾夫過著平靜的日子,利昂和有錢人的女兒結了婚,深愛妻子的夏爾最後死了。

愛瑪的遺書中這樣寫道:請什麼人也不要怪罪。

林奕含留下的是一句對不起。

愛瑪追求的是愛情,那麼林奕含追求的大概是那點溫暖吧,這個殘酷的世界,至少是她眼中殘酷的世界裡一點虛假的溫暖,愛瑪不甘平庸想要衝破現實的束縛,林奕含卻在逃避,拚命的逃跑。

寫作的原因,我個人覺得,她也許還愛著陳星,書裏,沒有真正充滿仇恨李國華的語句,或許她在等待著那個人至少說一句曾經愛過,但直到最後陳星都沒有說過,那樣是絕望的,因為如果陳星不愛她,那麼她和妓女有什麼區別?

林奕含在書中說過,我不是妓女,她也在訪談中反反覆復強調,房思琪是愛過的,是有愛的,對房思琪來說,性是愛的升華,她無法理解為什麼一個人可以上她卻不會愛她。

許伊紋也有同樣的困惑吧,錢一維打她的時候,她說:你不可以下午上我,半夜打我,如果一個男人想要佔有一個女人,那麼那個人一定是愛她的,怎麼可能會不愛呢?年輕的身體,漂亮的容貌,還有文雅的談吐,以及鋒利的思想,遺世而獨立的人格。

我看她的文字,我想起的另一個作家,她的文字很像亦舒,開頭很鋒利,最後卻變得像磨鈍的刀子。

亦舒也是張愛玲迷,香港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房思琪的一生,她的觀念和想法,她的語氣和談吐太像姜喜寶了,唯一不同的是,房思琪少了金錢,多了感性,結局要悲慘的多。

但是林奕含至少有一點做到了,徹底擊毀了亦舒式的愛情,電影《喜寶》被傳上映的時候,我看過原著,對比房思琪的故事,無比相似。

故事裡的房思琪沒有被人搭救,但是喜寶得到了愛情,得到了財富,電影出來罵聲一片,大概是林奕含的遭遇讓無數沉迷於亦舒的女性感到清醒了吧。

她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亦舒式的感情,但結局卻完全不同。

PS:林奕含的小說其實水平一般,相當一般,之所以這麼轟動,很簡單,任何人經歷了這種悽慘的事情都能寫的很好,拉貝日記,安妮日記莫不如此。

許伊紋那條線纔是林奕含的真實水平,房思琪可以看做是非虛構寫作,但是許伊紋代表了一個小說家林奕含的真正實力。

有多少人真正探討過關於許伊紋的劇情?並不是我有意貶低林奕含,而是你們大家用腳投了票。

大多數人都是看了小說後,把林奕含所有的隱私全部挖了個一乾二淨,然後得意洋洋的說幾句痛恨的話,然而全文百分之八十以上大概都是關於林奕含的隱私。

一次次在節目上讓林奕含重複揭開以前的傷疤,一次次討論著她被強姦的情況,樂此不疲,卻沒有想過這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卻對林奕含真正的小說視而不見,我是她也會自殺的。

難道林奕含下一步作品還是關於她被強姦的經歷?

她真不是老天賞飯的類型。


普列漢諾夫曾經論述過這種現象,當一個人和周圍環境陷入極度的不協調時,他就會產生創作的慾望。其實有很多作家走上創作之路根本不是懷有作家的夢,純粹是生活太苦,比如巴金,巴金寫作就是在法國留學時作為弱國的學生心中有難以排解的苦悶,加上摯友去世造成直接打擊。

林奕含在臉書的文章上可以看到,她最初的夢想是科學家,她理科多強也不用贅述,她父母把文學看成她理科道路上失敗的補償品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太痛苦,只能寫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