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兩歲時,已經能初步表達如內疚、害羞、妒忌和自豪感等複雜的情緒。五歲的孩子,需要進一步體驗和辨別各種情緒,學習控制及正確表達情緒。這其中,有快樂、滿足、安全、依戀、信賴、自豪等正向的情緒;也有憤怒、自卑、沮喪、失望、悲傷、害怕等負向的情緒。他要在體驗中辨別,在辨別中學習控制和表達。

這個年齡的孩子,還沒學會辨別情緒,更缺乏有效的情緒控制和合理的情緒表達能力。

對此,我們要正確理解和引導。孩子亂髮脾氣,是他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他用發脾氣的行為方式來告訴父母他的不滿、失望、恐懼等等,尋求父母的注意、幫助。

而我們用哄勸、懲罰等不當的反應來對待,很可能讓孩子覺得通過發脾氣可以獲益,固化了孩子通過發脾氣來表達情緒這一不當行為,從而培養出壞脾氣的孩子。

這個時期我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情緒的成長。

首先,要接受孩子的負向情緒,不生氣,不惱怒,更不做性格評判;以一種平和的態度引導孩子識別自己的情緒,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情緒表達方式,促進孩子自我疏導與管理各種情緒。孩子將會在我們的幫助下,逐步學會可以在合適的地點、合適的時間表達自己合適的情緒,從而成長為一個情緒穩定、受人歡迎的人。


小朋友不會無故發脾氣的,每天好玩有趣的事情那麼多,怎麼會拿時間來發脾氣,除非孩子從小沒被好好引導,沒人陪他玩,也沒人教他怎麼玩


人的本質就是復讀機,所以為了孩子,家裡誰脾氣大誰滾蛋就好了


看看原因,如果真的是閑的沒事發脾氣口頭教育一下,真不聽的話就物理幫助他


通俗的講就是欠收拾,一發脾氣就打


首先,人類做每一件事,都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有的目的是你能看的到的,有些潛在目的則是不容易被發現的。

首先,你的小孩子經常無故發脾氣,這種行為的出現第一次也許是不經意的,但是如果是經常發脾氣,那麼肯定是這種行為,肯定滿足了孩子某方面的需求。

孩子認為,發脾氣=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比如,你的孩子不想吃青菜,可能一開始受到了你的拒絕,但是經過哭鬧發脾氣之後,你選擇這次就不讓他吃青菜了吧

這樣在孩子的潛意識裡就會認為,我不想做的事情,只要我發脾氣就可以了

那麼他每次不開心的時候,不舒適的時候,就會通過發脾氣來尋求解決。

那麼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呢?

首先,找到孩子發脾氣的需求點是什麼。

然後,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達到下面這個公式。

正確的解決辦法=滿足孩子的需求點。

什麼意思呢?

比如孩子這次在大街上無故發脾氣,可能是想要一個玩具。

那麼首先你要知道,他是剛才看到了一個喜歡的玩具,這個玩具就是需求點。

那麼,當他發脾氣的時候,你不應該去給他買這個玩具。

而是應該引導他,今天聽話不哭鬧,我就給你買玩具。

當他一直哭的時候,你就靜靜的看著他,不要做出反饋。

當他停止哭泣,乖乖聽話的時候,你馬上給他買一個玩具。

那麼建立起來的潛意識就是,我乖乖聽話=我的需求就會滿足。

然後,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上面都是本人的一點點見解,希望能幫到你。


你好,五歲還來得及,一定要及時引導。

一、看一下孩子發脾氣都是在什麼時候,什麼事情上,原因一定是有的,在於你是否有認真觀察。陪伴是很重要,花點時間陪陪孩子,多點觀察他的情緒,原因慢慢就知道了。

二、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愛孩子之前,父母要自愛。看看自己是否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這些都會遺傳給孩子的。反問自己,孩子是否身體健康,心理是否健康。要以以身作則。

三、在孩子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的基礎上,再為他的發展做出努力,可以給他提供適合他的成長環境。(而不是溺愛,給他提供過多的無用的物質。什麼零食啊,手機啊,電腦啊。)

例如:環境更好的幼兒園,一群身體和心理素質更好的小夥伴,一隊身體心理素質高,愛孩子的老師。這才是當前最重要的。

身邊的親人也很重要,也要做個表率。父母的目的不過為了孩子能夠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幸福,在這基礎上讓孩子發展他的特長,思想。

最後用魯迅先生的一段話送你。

原文:總而言之,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國尤不易做。中國覺醒的人,為想隨順長者解放幼者,便須一面清結舊帳,一面開闢新路。就是開首所說的「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這是一件極偉大的要緊的事,也是一件極困苦艱難的事。


對症下藥,他已經明白很多事情了,聽聽他的想法,如果是無理取鬧的話,說教,告訴他無緣無故的發脾氣是不對的,或者延遲滿足,如果他發脾氣就不給他想要的東西,等他平靜下來再給他


這個問題要先從家長自己開始改變,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


先冒昧的問一下

這是有兩個孩子嗎?脾氣都不好嗎?

看得我很迷茫


多溝通,找原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