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能說說理由


晉國

「一部春秋史半部晉國書」,晉國在西周立國之初 , 叔虞封唐時 , 晉國地處河汾東 , 建立在夏的廢墟上 , 周邊儘是戎狄國家。周王室曾授予其「 啟以夏政 , 疆以戎索 」 的治國方針。其地域大體始在運城臨汾一帶的晉南地區,地處北鄙,國土狹小。後來發生長達70年的內戰,晉國小宗取代大宗:曲沃桓叔姬成師一系徹底打敗姬仇一系,奪得晉國正統地位,正式拉開了稱霸的序幕。

晉獻公即位後,通過一系列行動摧毀了宗法政治制度,廢除其影響;同時改革誕生了新得政治制度:任用異姓為公族,推行郡縣制代替分封制。這樣,打破了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政治改革,使得晉國能夠「尚賢」任人唯賢的進行人才選拔,同時加強了君主集權。

後六世勵精圖治,終開啟百年霸業:晉襄公在&和&中大敗秦國,維持中原霸主地位;晉景公,經略北方,&中大敗齊國,又在&中攻入楚國本土[3];晉厲公,繼位後後連敗秦、狄,並在&再敗楚國,復霸天下;晉悼公,晉國在其治下時國勢鼎盛,軍治萬乘,獨霸中原,達到晉國霸業的巔峯。達到晉國百年霸業的巔峯,鎮齊、懾秦、疲楚,天下不能與之爭衡。

即使這樣強大的晉國,還是秉持「尊王攘夷」,捍衛華夏文明。

「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

一個強大的諸侯國,更是捍衛了一個時代的強大文明。

晉文公,圖源網路。

東齊,西秦,南楚,北晉

齊以水得名。古有濟水,國以為齊,淄河之濱,都名臨淄。縱橫800年,地廣千里,車馬萬乘。

春秋首霸,桓公是焉,君臣勠力,尊王攘夷。及為田氏所代,國運日盛。桂陵馬陵,魏霸無光;桑丘同心,秦國賓服;夜襲垂沙,荊楚俯首;西摧三晉,北克弱燕,威服秦楚,號為東帝,欲並周室,自為天子。又率諸侯伐秦,秦不敢出。奈何主次不分,強秦當前,而背諸侯以侵宋,五國伐齊,終得重創。

然齊之風,異於秦人甚也。臨淄商賈如雲,揮汗成雨;稷下高朋滿座,比肩繼踵。


秦晉齊楚,古之大國,後世王爵,必以此四國為尊。

——————

西方語音的Cin或Sin,即來源於北方遊牧民族對秦和晉的稱呼。


廧咎如,就是覺得名字好


魯國

我家就在魯國故地,從小到大被過去的一些傳奇故事耳睹目染,魯國和周天子真正繼承了周禮,在國祚將近八百多年裡,誕生了墨子、孟子、孔子一大批思想家。

魯國國力並不強盛,但卻身世顯赫,於列國中為周天子的嫡系諸侯國,天子的禮節魯國照樣有,從周公旦就護佑周天子左右,可謂忠誠的一匹。魯國地處中原,從始至終到頭來默默無聞,沒有春秋五霸,沒有成為戰國七雄,卻恪守著一個諸侯國不應該有的佛系和沉默。在第二梯隊裏,當衛國、鄭國相繼被滅,自己卻苟延殘喘活到了戰國。魯國盛產人才,從孔子到孟子,再到子貢、季路等一大批知識分子沒有得到重用,卻在國外四處遊說,護佑了魯國三百多年。魯國不乏明主,曹劌論戰的魯桓公,長勺之戰,挫敗北方齊國的進攻。

魯國是一個縮影,沒有蓋世的文治武功,像個優秀的三好學生,文質彬彬,活在亂世,思考治世良方。

魯國應該被銘記,曲阜的孔廟還殘留著他的古風。論語中的國君,叛亂的三桓,充滿人性的聖人,活形活現的諸多弟子。他充滿漢魂的色彩,是我們遠古祖先豐富思想的醞釀載體,從泰山到嶧山,風土人情,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我們過去的家園,找到我們漢族人過去的文化本源。

魯國也會被銘記,他鑄成了大山東人的樸實性格,沉穩內斂,是我們國家忠誠的後衛,從周朝就一直這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