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現象分為先天和後天

先天:遺傳,羣體影響,以及先天性格形成不可被改變。

後天:個人特質,後天形成的一種能力,以及後期被影響而形成的一種心理情緒表達,可以被改變的。而心理現象又分為過程、狀態、以及特徵。敏感、果斷、冷靜、激動、沉默等都屬於心理表現形式。由而說明人的大腦對客觀事物存在的一種反應。

心理現象以下:

1.旁觀者越多,越難獲取幫助

2.或越是親密越會給對方帶來傷害

3.無助的時候,就會聯想到是否會有人能夠幫助到自己

4.有人離得近一點自己便會選擇保持1米的距離

5.越熟悉的人見面越尷尬。

這些心理現象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中,不能夠輕易被改變或者說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心理現象。

在此說明我們應該更去準確的認識我們自己的心理,從而我們應該對自己的心理持有關懷以及能夠被改變的想法。


人們各種心理現象無非就是自己的感受和對別人的揣摩,一般都是在生活工作學習中遇到不如意的時候才會產生一些心理現象,壓力,攀比,虛榮心,驕傲,蠻橫,虛偽,羨慕~太多的心理現象表達當時的心情,沒有人會毫無氣力的活著,每一口氣息都摻雜著各種各樣的心聲,這些都來自於生活、社會,除非不是生物。


沒讀了


知識就是力量,力量也是知識!


一言難盡


自卑心理,對自己沒有信心


在生活中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在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你會有各種反應,這些反應都會是你當時心理現象的寫照。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上課時,掌管你生殺大權的班主任在後面坐著,你就會乖巧一點。沒有管事的老師,一個和藹可親的老師在前面絮叨,你就會皮一點。

這是一種潛意識中判定你是安全的之後,警惕性的放鬆。

再直觀一點例子:

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他們都表明並不痛恨歹徒,並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並對警察採取敵對態度。更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竟然還愛上劫匪,並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錯綜轉變下,這四名人質抗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

這個種類似的現象我們叫斯德哥爾摩症。

這些心理現象還有好多,簡而言之一句話,行動是在心裡驅動下的外在表現。


不要整天抱怨生活欠了你什麼,實際上生活根本不知道你是誰;


大部分的心理活動都是滿足心理需求,而那些心理需求源於主體意識「我」,可以解釋成存在。

另一方面解釋源於「慾望」,即潛意識「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