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演算法也開始給我推冷門問題了,那麼為了不辜負冷門問題搶答者這個自封稱號,我來試著說一下我的感受。

因為本人是歌詞作者所以首先說歌詞。題主認為五條人的歌詞寫得很「朦朧」,我反倒覺得,相較於其他很多歌詞來說,他們的歌詞對我來說算是言之有物的。

因為我可以感受到他們是出於「先有想表達的內容」而進行創作,既然已經有了內容,也能將情感表達到足夠到位的程度,就不必要刻意增添冗餘的形容技巧。複雜形容與修辭技巧 之於 歌詞 好比 視覺效果 之於 電影,它的理想應用效果就是作為內容的輔助、完善情感與敘事,並不是說多就是好,少就是差,拿捏程度的標準應在於合適與否。

比如五條人有一首讓我初聽時感到被驚艷了一下的歌詞:

《陳先生》

「1878年,伊生於海豐;

1933年,佢死於香港;

1934年,其葬於惠州。

陳先生。」

歌詞只有這幾句話,直接看當然每一句都是最基本的構句結構。文字內容上沒有添加更多的修辭形容,但我個人感覺三句話變換方言演唱的方式已經給它添加了修辭效果,因為已經足以讓人感受到「時空轉換」或者說「滄海桑田」吧。

既然修辭效果已經給到了,還有必要添加形容詞比方說寫成 「他滿懷希望白白胖胖地生於海豐」「世事輪轉、時光荏苒,他愛了恨了哭了笑了最終死於香港」「他的葬禮滿城縞素悽風苦雨」……有必要嗎?增加了多餘的形容反而顯得意味不明,偏移了重點。

而且正因為他們表達的方式可以脫離那種易總結的技巧或者說套路,只直白地傳達內容,反倒不易被模仿。你可以僅從語法層面去宣稱他們的歌詞容易寫,但真的叫你寫,你又寫不出來,因為你心裡沒有那個自己想要去為之感慨的「陳先生」。

而後來瞭解到「陳先生」可能指的是具體歷史人物陳炯明後,便覺得更有意味。不過不瞭解也不妨礙獲得以上感受。

回答問題不想只回答一半,所以雖然音樂性方面我不專業,但也認真諮詢了一下我的曲作搭檔。他也挺喜歡五條人。

盡量總結他的評價:著眼於全流派全類型的音樂界,五條人樂隊歌曲的音樂性相對而言是偏簡單的,但是,相對的類型過分寬泛毫無意義,編曲複雜度之於歌曲也像是我上面所說的修辭形容之於歌詞的作用,本來我們就沒必要非得拿一首流行歌和古典管絃樂作複雜度的比較,技術應被用於合適的風格表達,而非用以堆疊。所以如果僅僅從五條人風格更偏向於的「民謠」類型領域來說,他們的編曲其實是有特色和精度的(當然他們在實踐的創作方嚮應該更偏向於民謠元素的融合)。「手風琴加得很風騷。」這是他的原話。

我自己作為聽眾對於歌曲的審美就是詞曲題材的結合度、情緒的統一性。歌曲之所以為歌曲,詞曲唱應當作為一個整體去欣賞,如果彼此分裂在呈現效果上難免會互相削弱。有些音樂專業人士對「曲」僅著眼於技術的評判標準恕我直言是不適用於歌曲的。旋律對不同歌詞語種語感的貼合度、編曲對人文情緒的把握、題材元素的巧妙運用、段落張弛的設計,絕對值得納入創作水平的考量。

很可惜,不少市面上的歌曲創作都是欠缺這方面的思考的,然而五條人在這方面則是做得非常好的。所以即使我自己寫的歌跟他們風格差異超級大,不妨礙我認同他們的音樂很不錯,甚至能感受到許多創作思路上的共鳴。

抓不抓耳?因人而異。一不一流?根本無從答起,一流的參考標準是什麼?非要逼問我我就咬死自稱一流,誆你們去聽我的歌。


五條人的歌我聽得不全,只聽過三四十首,所以以下都是瞎bb

從我的角度來看,他們很顯然是以歌詞為中心的,不過這與好的音樂性也並不矛盾。音樂性的定義並不應該很狹隘,好像只有好聽的旋律加上高超的技術再加上複雜的編排的作品,才能稱為富有音樂性一樣。我覺得音樂性是很寬大的範疇,尤其是在評價泛搖滾類型的音樂的時候。在我認為的音樂性標準下,五條人是很好的,因為他們的旋律(有時甚至沒有旋律,就是念白而已)和編排全都是為了歌詞(歌曲的核心)中所講的故事或現象或感慨等而服務的。比如說《城市找豬》,這首歌的歌詞可以自己去搜來看一下。它的開頭用了挺多奇怪的音效,加上不是很和諧的風琴、吉他旋律。我在聽的時候覺得,這麼一個開頭後面配上的總體基調估計就是詼諧、荒謬的,當然看歌詞也確實是這樣。《夢幻麗莎髮廊》裏用了一個有點塑料的底鼓音色(也不是塑料,應該是鼓皮上沒貼東西消泛音),軍鼓聲應該是用鼓刷輕輕刷出來的「沙沙」的聲音,鍵盤的音色也很塑料,有的時候樂器還沒有完全對在一起。。。即便拋開歌詞,光聽唱以外的部分,也可以從這種輕柔感和塑料感裏聽出似乎是在一個潮濕的經濟不太發達的地方的氛圍,這個氛圍的底色下再加上歌詞才構成了完整的這首歌。

類似的例子在五條人所有歌裏幾乎都可以找到,他們一切的樂器編排都是完全圍繞著歌詞的,器樂完美地配合、輔助了核心的歌詞。如果沒有這些,歌詞想表達的東西就會單薄無趣,或者讓人覺得太遠。歌詞只是調動聽眾關於語言的那部分,感覺上還是「隔了一層」一樣。歌詞以外的東西,包括樂器、聲效、唱腔,纔是調動聽眾各種感官和豐富聯想的方式,在這個基礎上去理解歌詞,就不再覺得單薄,這也就是我理解的所謂「personal connection」。光聽一個小混混的故事用音樂以外的方式講出來,可能只有有相似經歷的人會覺得有共鳴,沒有類似生活的人會覺得這離自己的生活太遠 。但如果加上了營造了南方潮濕小破鎮的器樂演奏,再加上有弔兒郎當的感覺的flam,那纔是讓沒有混過的乖學生(e.g.我本人)也能get到的道山靚仔。

說到五條人,我還想再說幾句Mandarin,他們和五條人是我這季樂夏最喜歡的樂隊之二,可是Call Out卻必須淘汰一個,好傷心。。。。Mandarin更多的是用歌詞去配合器樂演奏,核心的信息量都在器樂部分,歌詞只是用來保證聽眾不要在理解歌曲時找不到方向。Jerry Says是用大量的不和諧和絃與非常規節奏(指both鼓and吉他,鼓就不用細說了,Chace在主歌的吉他似乎是介於三連音和332之間的奇怪節奏,很有意思)來傳遞追逐感和緊張感的,所以在沒有歌詞出來之前,聽眾就能get到這種感覺了。後面的歌詞只是將這種追逐和緊張感具體化到一個故事情景裏(順便提點一下還沒get到的聽眾。。。),並不是傳遞緊張感的核心,當然這也確實是必要的,要不然有的時候聽著還會覺得有點迷茫不知道在講啥。(再瞎提一句我覺得Mandarin這首歌有種Tool的既視感,特別是那個5/4拍裏多出來一拍的「頓了一下」的感覺,還有中間的tom過鼓那段,用重音移位把常規拍的聽感打碎的手法以及tom的音色都挺Tool的。。。)在我看來這種方式等於是與五條人完全相反了,但並沒有高下之分,我都非常喜歡。

總之,雖然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嚴謹定義音樂性的好壞,不過至少應該對這個詞有個比較包容的觀唸吧。我覺得歌曲作品中,一切歌詞文本以外的,都可以納入音樂性的考察範疇。技術上不複雜的歌,它可能在用歌詞以外的部分來進行氛圍營造和調動感性聯想這方面做的很好,那麼就也不能說它音樂性差,比如說五條人。順便小聲bb一下張亞東老師,他說五條人音樂性差真的可能是有點太偏見了,理解他喜歡Mandarin的心情,我也巨喜歡Mandarin,要不然也不會把他們拿出來跟Tool比較,但是怎麼能因為這個就否認五條人呢。他也妹解釋為什麼覺得五條人差,總覺得好像就是他混雜主觀喜好的stereotype而已,兩個會寫歌詞的小混混做出來的歌就一定音樂性差?。。。。


「我看那歌詞很像初學寫詩的人的裝逼之作,反正語言解讀的空間很大,只要寫得朦朧一些,總感覺很有味道」

別改問題啊,這可是你說的。別浮躁,來安靜聽一首《阿炳耀》

阿炳耀今年40有8

小孩子都叫他「炳耀伯」

他的樣子長得不是那麼好看

身高也就一米五齣一點點

我……想到了炳耀呀,真是可憐喲

我……想到了炳耀呀,真是可憐喲

他時常坐在門檻上盯著對面一堆石頭的旁邊幾枝竹竿架上晾著的衣服

有些時候還喜歡端著一個茶壺從早坐到晚**動也沒動過一下

他喫飽晚飯後喜歡去村裡的空地聽那些老頭喫**,但他從來不出聲

那些老頭問他:「阿炳耀, 你啥時候討老婆啊?」 他也不說什麼

我……想到了炳耀呀,真是可憐喲我……想到了炳耀呀,真是可憐喲

朦朧?裝逼?


有的人是因為音樂作品出彩從而帶動了人的知名度,有的人是因為人出彩從而帶動了音樂作品的知名度。

有的人欣賞音樂是從音樂本身的角度上去欣賞的,側重於聽編曲、音色、以及音樂藝術本身,歌詞聽不聽得懂無所謂。有的人欣賞音樂則是從社會人文的角度上去欣賞的,側重於聽歌詞意境,並不怎麼關注音樂本身的編曲質量以及其音樂性。

形形色色的人中,有的是阿珍阿強,有的則是羅密歐與祝英臺。各式各樣的音樂作品中,有的是五條人味,有的是Mandarin味。

可是,高低貴賤與我何干?能與我建立起鏈接的音樂就是好音樂,至少我自己認為是好音樂。

曾幾何時我只聽Beyond,之後思維逐漸跳出(依然敬仰Beyond),慢慢開始聽「傳統」搖滾樂,如槍花、Metallica,Nirvana這類類型的,歌詞聽不聽得懂無所謂,夠勁就行。後來又開始聽輕搖滾和流行樂,誰的編曲聽著舒服我就聽誰的,如Eagles,Pink Floyd,外加很多日系樂團... 再到後來,什麼類型的歌曲都聽,曲編得好我聽,歌詞寫得好我也聽,文藝流氓我也聽......所以,我聽歌就不再分人(樂隊),也不再分歌曲類型了。


分割線以下的內容都是新追加的,我比較想說,有很多人聽音樂都很「專一」,喜歡上一類類型(某個人或者某支樂隊)的音樂後,眼裡便只有這類類型的音樂了

我曾經就是我說的這類人,現在回想起來滿是青澀。從最開始只喜歡一隻樂隊,討厭普通流行音樂;到後來接觸到一些國搖(如老崔、唐朝、零點);再到後來開始聽歐美樂隊了,尤其是Metallica,在聽了很長一段時間國外搖滾樂後,我逐漸變得瞧不上國搖(很可笑的想法)。再然後開始聽一些布魯斯了,聽Eric Patrick Clapton和BB King的演唱會,驚嘆於這些人的即興solo能力。

我第一次認知的轉變,是因為有一次我聽到老鷹樂隊的 I Cant Tell You Why ,哇,真的是酷,intro中的貝斯和電鋼的融合度真的是舒服,細膩的和聲(老鷹的招牌),尾奏中的電吉他和貝斯的「纏綿」真的是讓我聽覺高潮了;這時我才發現,光聽燥的音樂其實真的是一種損失,眼界還是要放開點好。總體來說,這個時候的我還是以聽樂隊化的作品居多,除了關注搖滾度,也開始享受舒適度了(細膩程度),只不過這個時候我沒怎麼開始關注歌詞。

我是啥時候開始關注歌詞的呢?是在玩2K時聽到coldplay(酷玩樂隊)Viva La Vida,按我以前的喜好,沒有吉他的歌曲我是很少去聽的,可是遊戲玩多了,發覺這個歌還挺有味道,於是就想看看歌詞是啥意思,一查,再配合音樂一聽,那感覺真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再者,最初的夢想這首歌,中文歌詞其實是非常好的,但是一聽中島美雪原版的歌詞(騎在銀龍的背上),瞬間雞皮疙瘩都起來了,歌詞整個換了個意境。出社會工作幾年後,再重新關注國搖,重新品味老崔的詞,重新品味張楚的詞,瞬間明白了那個年代的那一批搖滾音樂人被定義成了國搖的巔峯是有原因的,可笑以前自己還瞧不上國搖。

除開歌詞,毫無疑問,音樂本身是有情緒的,只不過大部分聽眾並不是搞音樂的,更不是樂手,他們聽歌主要還是聽旋律或歌詞,有時候歌詞顯得更重要, 畢竟,藝術來源於生活。如果說,音樂脫離社會,脫離生活, 那麼這個音樂就只有創作者自己會喜歡了。

話說回到五條人身上來,仁科個人魅力這不必再說,主要是他們的歌詞很世俗也很文藝,反正我個人是很喜歡的。所以,眼界放寬點,感覺其實是很重要的,當然,題主不喜歡也有不喜歡的道理,這都無所謂。另外,經常在樂夏的彈幕上看到,「這特麼也算搖滾?」,「椅子也太流行了吧」,我想反問兩句,樂隊就必須是搖滾?搖滾到底是什麼?在我看來,有一些表面很搖滾的音樂,還沒有某些說唱音樂(如rapper→in-3-兒)的搖滾味濃,此處不再細說。

真的,好的音樂不一定需要好的音樂性,當然,還是那句話,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法。題主把之前問題的補充給刪了,我補個圖放在這裡,只是單純的放在這而已,無關對錯。


這個題主提了太多對五條人的懷疑的問題了。這個行為讓人費解。

如果你堅定了這個疑惑,並有自洽的理由,大可不必來自提問。

現在就是你自己既無法自圓其說,又無法理解各位知友的解讀,更無法理解五條人的創作內核。你又何必執著於五條人呢?他們肯定沒騙你的錢,你的感情。有這個時間,真不如去聽聽自己喜愛的歌。

回到問題本身,五條人的音樂真的沒那麼好,技術不是頂級,創作者不是科班,歌詞集中在平凡而又無聊的市井,沒什麼宏大的命題,也沒什麼刻骨銘心的情感。但是這種聲音非常真實,記錄了在特定時期特定空間特定人羣的點滴,很多忙碌而迷茫的人們身在其中卻從未感知的地氣。這種記錄的意義,遠大於他們音樂本身。不過這種記錄也必須是用這種略顯粗糙的音樂進行承載,不然的話,那又是一種災難。

最後,我很好奇題主的成長經歷,你沒過過普通的生活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