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点说明


为了回答你的这个问题,我还特意去查了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因为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概念。后来也在网上找到了一些相关的资料,现在先发你看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转眼,2017年已经渐近尾声。最后这几天,本来应该是辞旧迎新的时候。但是,稍微留意一下,你就会发现,不管是微博上、还是朋友圈里,负面情绪层出不穷。

实际上,「丧」文化的流行,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无助、焦虑,乃至绝望,似乎总能轻易包围我们。甚至,有商家推出了以「丧」为主题的产品。

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丧」得不行呢?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一折就挠的狗

20世纪50年代,是行为主义的全盛时期。心理学家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试图找出外界刺激和动物行为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小鼠面前摆一个开关,只要小鼠按压开关就可以得到食物;或者反过来,准备一个信号灯,在信号灯亮起之后,给小鼠施加电击。

结果显示,在趋利避害这件事上,动物和人是一样的——无比坚定,百折不挠。

然而,就在心理学家们的自信心日益膨胀的时候,出现了一个不够和谐的小插曲。

读者朋友们可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用一根细细的铁链,把小象拴住;等小象长大以后,即使它的力气已经足以挣断铁链,它也不会这么做。马丁·赛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的发现于此类似。

在1967年的一次实验中,赛利格曼给一些狗施加了无法逃避的电击,然后把它们转移到一个可以逃避电击的环境中。倘若以往的行为主义理论是正确的,即,动物会根据外界刺激,调整自己的行为,那么,换到可以逃避电击的环境中以后,狗狗们应该迅速学会新的行为策略才对。结果却出人意料:这些狗「一折就挠」,压根放弃了逃脱的念头。[1]

科学家的三板斧

如果说,实验动物是科学家们攀登高峰时的助手,那么,在发现问题以后,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就是科学家们披荆斩棘的巨斧了。

在注意到这些狗的异常之后,赛利格曼猜测,狗的无助感和电击的不可控性之间,存在著密切的关系。

为了验证这一点,他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实验。

这个实验由三组狗组成:第一组,狗处在可以逃避电击的环境中,比如说,亮灯以后,在笼子一边施加电击、另一边不施加电击,狗只要从笼子一边跳到另一边,就能脱离电击;第二组的狗和第一组的狗一一配对,只要第一组的某只狗受到了电击,就给第二组的相应狗施加同样的电击,反过来,倘若第一组的某只狗逃脱了电击,第二组的配对对象,也可以避免电击;第三组是控制组,不会受到电击。

在电击数次以后,赛利格曼把所有的狗都转移到了可以逃脱电击的环境中。结果显示,第一组狗可以充分利用已经学会的逃避策略,在亮灯以后,迅速跳转到箱子另一边;第三组狗,也在数次之后,注意到了亮灯和电击的关系,学会了逃避电击;而第二组,则完全放弃了逃跑……[2]

实验结果,左,平均反应时间,右,失败的比例(图片来源: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M]. 白学军等,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屡战屡败的人

接下来的问题是,人类身上有没有这种现象呢?

答案是,有。

大量的研究实验表明,这种现象,不仅动物会有,而且会出现在人类身上。[3]习得性无助,就这样被提出、被证实。

之后的故事,可以分为两条线:一条是寻找习得性无助的生理基础,一条是解释习得性无助背后的心理机制。

任何心理行为,背后都有生理结构支撑。不过,要想在诸多生理因素中,找到最关键的那一种,却并不容易。目前我们知道的是,很多神经递质都参与了习得性无助过程,比如γ-氨基丁酸(GABA)。

γ-氨基丁酸大脑内主要的抑制性物质。打个比方的话,它就像是商场里的空调。当人体处于焦躁、抑郁等不良体验中时,γ-氨基丁酸的活性就会增加,抑制相应神经元,使大脑冷静下来。[4]学者们发现,经历过习得性无助的实验动物,大脑内的γ-氨基丁酸显著降低。也就是说,习得性无助的动物,可能会陷入非常恶劣的情绪之中。[2]

心理机制

当然,我们更关心的是心理机制。

人类和动物有著天壤之别,作为地球上适应能力最好的物种,真正不可控的因素并不多,即使有,也未必影响到你我。所以,人类的习得性无助,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可以从控制点学说、归因理论等角度进行解释。

为了方便描述,我们还是打个比方。

张三在一种考试中考砸了,很自然的,他会试著进行分析,「我为什么会考得这么差」。

首先,这事儿怪我,还是怪别人?是「我」最近不够努力,还是出题人故意刁难?如果是后者,那么,没什么好担心的,所有人的分数都会很难看。

其次,倘若原因出在自己身上,是稳定原因引起的,还是偶然因素导致的?如果在考试前恰好感冒了,可能感冒影响到了发挥;也可能,和感冒无关。

最后,要是和感冒无关,就只能是能力问题了。是「我」缺乏数学天分,还是「我」对学习不在行?

归因的类型(原图出处:ABRAMSON L Y etc. 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J].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78, 87(1): 49.)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一个人把考试失利的原因归结于「缺乏学习能力」,有多伤自尊。愚蠢是一个内在因素,而且影响深远,一时半会很难出现明显改善,此外,它会影响到全局,蠢人不光学不好数学,往往语文成绩也不怎么样。由此,一个不可控事件诞生了,张三以后便可能会调整自己的预期,「反正我怎么努力都没用」,对学习「放弃治疗」……[5]

由此,我们就得到了习得性无助的模型:在经历负性事件的以后,当事人会进行归因;假如归因为全局性、稳定性、内在性因素,便很容易产生失控感,预期没有什么行为可以改变结果;进而,引起悲伤、焦虑等典型症状

习得性抑郁的模式图(图片来源:克里斯托弗·彼得森 史蒂文·迈尔,马丁·塞利格曼. 习得性无助[M]. 戴俊毅,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后果与对策

习得性抑郁可以引起很多问题,除了学业或工作上的倦怠以外,最普遍的是引起负面情绪,严重时可以导致抑郁。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心想事成,终究只是一句空话。而社交媒体,在传递在新闻和动态的同时,可能也会传播负面情绪。如何应对这些自发的和外界的「丧」呢?

其实,根据前面的习得性无助的模型,就能想出不少方案。

第一,是提高自己的预期。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的无助感就越少。[6]人们常常大张旗鼓的庆祝元旦、制定新年计划,其实有几分道理,这些事都能提高自己对未来的预期。

反过来说,为什么一到年底就「丧」得不行呢?可能是年终盘点,忽然发现自己年初的计划有很多没有达成的;也可能是时间所剩无几,做什么都来不及了,增加了不可控感。

所以,第二个建议是,制定新年计划的时候,不妨找一些小的、简单的、易于实现的目标。

第三,万一遇到挫折,一定要学会谨慎归因。比如面试失利,可能是因为你策略有误,也可能是所有人都被针对,即便是前者,也只是一次失误而已。尽量为自己寻找不稳定的、特定的原因,避免习得性无助引起更大的损失。

习得性无助--为什么你总是「丧」得不行??

baijiahao.baidu.com图标

首先,你是否也正处在这种状态呢?

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直接百度「习得性无助」,你会得到比较客观的解释,包括该名词的来由和一些相关事例。

较之在这里提问,不如主动去搜寻相关资料。


这是广大屌丝阶层的通病吧!让我们在哪儿无助,就坐哪儿歇会儿吧。


建议看下我这个几乎相同的回答

怎么走出习得性无助,摆脱懦弱型人格与消极的心理暗示,与自己和解??

www.zhihu.com图标

详细讲了习得性无助的发现者,以及应对策略。马丁·塞利格曼教授多年的研究所得。

习得性无助,来自于,马丁·塞利格曼教授在一次行为学实验中,发现,受到电击的狗狗,一开始的逃避,由各种方式试图规避封闭笼子中的电击伤害,先给铃声,然后施以电击(这是狗逃避不了的),从狗狗尝试多种方法,都无法避免电击之苦。到它明白了自己无法解决此问题,而之后,一听到铃声,便主动的爬在原地,等待电击的到来。等待在最大心理建设的情况下接受这「无法」通过自我努力解决的「困难」。以此用消极的「认命」来尽可能降低反抗带来的痛苦。这就是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教授的经典狗的实验,本身在大学行为学专业的塞利格曼由此发现了此行为,并命名为习得性无助。——对于困难暂时无法改变(因停止尝试的所谓「认清本质」「无意义抵抗」「选择放弃」「认命」「消极抑郁」)等负面结论和行为。

希望你看下我链接里的内容,也可以自己买书看看他的《幸福五部曲》系列,相信你会受益匪浅的。 加油↖(^ω^)↗!世事无绝对,事在人为,别停止尝试,找到多种方法,并考虑到每一条的后果,再择优行动。一定要想应对策略。事实上,在实验中,他们是有想,如果这条狗狗,不放弃努力,在一定次数后,会把它放走,可是它却提早认命,但是也感谢这条狗狗。才有了解决全球人类共同问题的,习得性无助的发现,及教授几十年的相关解决方法的研究,也才有了积极心理学,以及其解决人类问题的普世意义。

他便是积极心理学之父,以上图片有他作品的名称。可以在网上买正版来看看。 我是学习的《教出乐观的孩子》,里面的思维训练方法,我是认真做了的,里面有有一些题。就是教你培养应对策略,和通过实际行动获得掌控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最最关键的一条是,要找到多种方法应对问题,先在脑海里,想出相关策略的实施结果,能收到怎样的效果,比如消极做法,积极做法,行动与不行动,分别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再从优到不佳,从容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一条一条的试,找出能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不放弃,当找到最佳方法时,如果发现结果不尽如人意,也不放弃,而且再次尝试,直到成功。把不好的的事归结于偶然的,暂时性的,客观的因素。而进行成功尝试。把好的事情,归结为自己的能力体现,而非运气。这样以后,便会遇到必须解决的问题,不抑郁,不逃避。而通过不同的方法,多次的尝试而最终取得应有的成功。而不是一旦不好的事发生,结果不理想,便放弃。便认为自己无能,等白白因错误归因而失去本应得到的好结果,和成功。

谈得有点多,详细请见书籍,塞利格曼教授,我认为是一个好的作者。这些年来,因为成长的过程,也看过不少书,也因为自己的职业培养等,在书海徜徉,而这本,确是不可多得之佳作。 加油↖(^ω^)↗!推荐给你。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习惯吧,习惯退却,习惯放弃,最后内心深处麻木,让自己开心,然后努力。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的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

从习得性无助的概念来看,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你是一个生物有机体

二你受到接连不断的挫折

三这些挫折让你觉得对一切问题都无能为力,怀疑自己,丧失信心。

就像此时此刻的你,遇到问题来到知乎求助,其实这种问题在百度百科官方回答更靠谱一点,但是你没有,因为以往的经验让你觉得官方回答太书面化,太繁琐,你觉得自己看不下去,总结不出来,这其实就源于你内心的习得性无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