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歸還兵權,會變成像呂須說的一樣嗎?

若不歸還,硬磕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勝利呢?


辦法:1.天助:給劉盈續命。

如果劉盈活著,呂后不可能把兒子的家當軍權全給侄子。呂氏會永遠只是劉盈的 守護神。呂氏一門也會活下來。漢朝400年,外戚的活法都差不多:死個把國舅正常,滅門的罕見。當然,除了開國的和末年的。

2.人和:呂家在呂后死後,迅速啟動應急方案。全體擰成一股神,選出盟主(呂祿滾出),用後少帝做正統盾牌,南北軍聽命盟主,帶領大家擊退亂臣賊王。總之,牢牢把握軍權。非死不交出。

其實呂后該做的都做了。她跟幾百年後武則天做的都差不多。

1.給孃家權力

2.孃家婆家反覆聯姻。

但呂家跟武家結局有差,為什麼?

只有兩個原因。

呂家輸在:劉盈死早,呂祿智硬

1.劉盈死在呂后前面。李顯死在武后後面。

如果劉盈死在呂后後面。。。除非呂家造反,否則再犯錯,劉盈也不會讓外公家滅門。。而且呂氏一直都是劉盈以及劉盈這支的保護傘。。

劉恆跟呂氏沒有血緣關係。所以呂氏無一倖存。斬草除根到什麼程度。連樊噲的兒子,因為媽媽姓呂,都被處死了。

久居外地,一朝登基的李顯就是需要武三思集團的協助。武家的結局到這裡是很美好的。李武合流,紅紅火火。甚至還超過了武則天在世時候的親密。。當然,這些都是武則天生前就預料到的,一手促成的結局。

如果不是李重俊這個飛來橫禍,以及李顯腦溢血突發而死,武家還能持續很久。這屬於天災人禍。誰也料不到的。誰也預防不了。不關武則天的事情。

李隆基也沒有對親奶奶家實行滅門政策。李隆基針對的是韋後勢力,太平公主勢力。不是沖著武家來的。武家只是正好跟這兩位女性粘得比較緊。

比如要麼是韋後的女婿,要麼是太平的兒子。武家人裡面,有威脅的,坐朝堂的,殺掉。但是殺戮沒有擴大化。呂氏一族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連樊姓外甥都殺光。封號一律褫奪。功績一律抹去(比如史記中若隱若現的呂澤)。但是武氏沒有,比如武懿宗,他仍舊在碑文上是國公封號。女的代表有武惠妃,男的代表武元衡。

2.掌舵人智商,呂祿明顯低於武三思

這個不想多說。

曹爽幹這蠢事,交出兵權,至少是無奈之舉,老婆孩子在別人手裡。還情有可原。

但是呂祿除了腦子進水。。好像沒有別的理由了。

有人說呂后不會用人。察覺呂祿智商問題,換了他多好。

我想問你,假如有人兒子太蠢,他要不要換個兒子。


諸呂沒有退路,只有背水一戰奪取大權,如果抱有僥倖心理歸還兵權只求活命,則必死無疑。

這是血淋淋的政治!

呂后死後,漢朝統治者內部有三個集團:劉氏皇族集團、呂氏外戚集團、功臣集團。

呂氏外戚集團是呂后(呂雉)一手打造的漢朝第一個外戚集團。諸呂能力平平,全靠呂后福蔭。

呂后架空了漢惠帝劉盈,劉盈死後,又先後扶植兩少帝劉恭和劉弘,臨朝稱制,廣封諸呂,奪取大權,打破了劉邦「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盟約。

前188年,呂雉追封他已故的兩個哥哥,大哥呂侯為悼武王,呂釋之為趙昭王。

高後元年(前187年),封侄呂臺為呂王,呂產為梁王,呂祿為趙王,侄孫呂通為燕王,追尊父呂文為呂宣王,封女兒魯元公主的兒子張偃為魯王,將呂祿的女兒嫁給劉章,封劉章為朱虛侯,封呂釋之的兒子呂種為沛侯,封外甥呂平扶柳侯。高後二年(前186年),呂臺去世,謚號肅王,封其子呂嘉代呂臺為呂王。高後四年(前184年),又封其妹呂嬃為臨光侯,侄子呂他為俞侯,呂更始為贅其侯,呂忿為呂城侯。呂后先後分封呂氏家族十幾人為王為侯。

為了奪權,不可避免的得罪其他兩個集團:

——劉氏皇族集團,她害死了趙王劉如意、殺掉趙王劉友和梁王劉恢,逼齊王劉肥獻出城陽郡與魯元公主。

——功臣集團。呂后重用審食其,逼走王陵,陳平和周勃敢怒不敢言。

呂后死後,諸呂手握重器,有懷璧之罪,與劉氏皇族和功臣集團的衝突已不可避免。

——劉氏皇族割據著地方,尤其是齊哀王劉襄實力強盛。雖然漢少帝劉弘是劉姓,算皇室正統,但他是傀儡,而國家大權掌握在呂氏手裡,這對於劉襄及朱虛侯劉章、東牟侯齊興居都是不能容忍的。

——功臣集團周勃陳平在軍隊中有很大的聲望,他們也不滿呂氏專權的現狀。

諸呂也不是沒有機會:

——呂祿呂產控制著北軍(保衛長安城)、南軍(保衛未央和長樂宮);

——呂氏控制著漢少帝劉弘,所以劉氏皇族和功臣集團的的討伐名不正則言不順;

——功臣集團周勃和陳平被架空。

然而諸呂無能力、無威望,故為劉氏和功臣一舉擊潰。

齊王劉襄發起叛亂時,他們竟然派了功臣集團的灌嬰去應戰,灌嬰至滎陽與齊王勾結。

呂祿嚇得手足無措,聽從酈寄的建議,竟把北軍軍權交給功臣集團的周勃,只求活命。在血淋淋政治上,哪能錯過這個機會?

於是周勃、陳平和朱虛侯劉章手握軍權誅殺了諸呂一族,立漢文帝,弒劉弘,一舉蕩平了呂氏外戚集團(這場事件竟然被稱為「諸呂之亂」,做亂的真的是諸呂嗎?

你說諸呂有機會嗎?

有,牢牢抓住北軍和南軍軍權,控制住漢少帝劉弘,清除異見者。劉氏皇族沒那麼團結,長安城的功臣集團也不敢輕舉妄動。

然而呂祿呂產無能力、無威望,連野心都不大,還不夠心狠手辣,缺乏果決殺伐的決心,在關鍵時刻竟然把兵權拱手相讓(呂嬃也指責他們「若為將而棄軍,呂氏今無處矣」)。所以呂后一死, 僅一個來月時間諸呂就被滅族。

當然了,根子還在呂后這裡,既然侄子們能力不足,為何還要扶植他們起來?

武家就比呂家的強多了。

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發動神龍政變,推翻武則天。政變後,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範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

在岌岌可危的情況下,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果斷抱了韋後的大腿,重新當權,罷免了五王,五王或病死或被殺。若非逆天的李隆基橫空出世,武氏集團仍會異常強大。


漢文帝劉恆入宮當晚 ,後少帝劉弘還在宮中未被廢,後來是功臣們強行說劉弘並非惠帝後代,將他和幾個劉姓諸侯王誅殺,若劉弘是惠帝的兒子,那麼功臣一派的做法就是實打實的造反弒君了 ,所以這個話題成了無解,功臣們為了保住以後的榮華富貴,鐵了心要扶一個孃家相對弱勢的劉姓王子當皇帝,你哪怕是貨真價實的漢高祖子孫,現任的皇帝,也只能認命受戮,更何況是已經失勢的呂家人,死得痛快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


不贊同高贊的沒有退路。

下了權力場,都想抓緊,捨不得退罷了

呂太后死前的安排,實際上把功臣系逼到了角落裡,大權全在呂氏手裡掌握著,只要他們想,隨時可能對功臣大清洗,各位有誰體驗過每天活在恐懼裏?——不排除權力場野心家的大量存在,但同樣還有大量的人願意求同存異,但凡還能苟且,大家多半都願意苟著,被逼到絕路了,那不拼也得拼了。

政治不光要鬥爭,還要學會妥協,要顧及平衡。

漢是功臣集團、劉氏、呂氏共同建立的。呂氏分一份,這沒問題,但你不能既霸著代表劉氏的皇帝這一份——控制小皇帝;自己又切最大一份——呂氏死後的中央軍政大權全由呂氏把持。功臣集團的利益被嚴重傷害了,又有隨時被清洗的危險,擱誰都得反。

反之,瞭解功臣的訴求——他們不要推翻劉氏,這件事因為大封同姓,危險係數極高;他們要參政議政,對朝廷有重大影響力。那麼,為什麼不能一開始就給周勃、陳平們軍政大權呢?把他們的利益跟現任皇帝綁架到一起,他們難道就做不了霍光——呂后死的時候,少帝劉弘比昭帝還大一點、霍光們對閹割了諸侯王也沒什麼顧慮。

另外,還有一條路,惠帝死後,就不要試圖一定保住漢家皇帝裏的呂氏血統,直接從劉邦其他幾個兒子裏找個親呂的繼位,也不是不可以。

不過,這條路,得有聖人胸懷才會走,就不苛求呂太后了。

再說個題外話。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呂后活到61歲,生了惠帝劉盈、魯元公主一男一女。

則天大帝生了李弘、李賢、李顯、李旦四個兒子,安定公主、太平公主兩個女兒。這保證了,她在政治鬥爭中犧牲掉一半子女後,還比呂后子女多。而且她67歲登基稱帝,足足活到82歲。

呂后比則天大帝,差就差在生命力上啊!


呂氏之所以被滅,史記漢書裏隱晦之處不少,我傾向於認為並不是呂氏本身要作亂,而是地方諸侯聯合朝中反對勢力作亂成功後,將罪名強加在呂氏頭上。很多關於呂氏橫暴殘忍愚蠢的事例,未必可信。

但呂氏本身如果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處境,想要全身而退就只能讓權、讓利,不要坐在爐上。

漢初時大一統觀念還沒深入人心,此前秦統一沒多久就滅亡分裂,楚霸王還搞了個分封,更早春秋戰國分裂打了幾百年,再早的歷史恐怕漢初那些大老粗功臣和皇室都沒聽說過,沒人會覺得天下天然就該歸於一統,功臣尤其不會覺得就該歸劉氏一統。劉邦分封諸將慢一點,就有人計劃造反。劉邦在時已經為平叛而疲於奔命,漢廷對於全國的控制力其實很弱,不但功臣有異心,分封出去的劉氏諸侯也有異心,大家都怕自己飯碗端不穩或端不久。

所以呂氏想要自保,就要推進分裂的趨勢,承認諸侯國事實上的獨立,並保障他們的權利。從後來功臣和劉氏諸侯的反應看,呂氏不但沒有這樣做,反而侵害了他們的權利,所以呂氏奪王等事,大概應該是真的。呂氏能夠奪其他人的王位,是因為呂后帶來的皇權,但呂氏對軍隊的控制情況卻不樂觀。

軍隊不是電腦遊戲裏滑鼠點上去就聽話的兵,而是通過人身依附、經濟控制等各種手段組織起來的,劉邦能控制全部的漢軍及其將領,呂氏就只能控制一部分,因為劉邦不是當了皇帝才能控制這些軍隊,而是控制了這些軍隊後才當上皇帝。

劉邦死後,皇權、軍權、地方政權在事實上分離,中央是呂氏得皇權而呂氏以外的功臣集團得軍權,地方則是劉氏諸侯坐大。史載周勃以一句左袒右袒而奪軍,我卻只看出周勃在軍中影響運作之深,後來周氏父子的作為和遭遇,也可看出他們這樣的功臣對軍隊的影響力和控制力,更看得出來漢朝皇室對其忌憚乃至憤恨之深,以擁立之功、保國之功,仍不得倖免,根源恐怕就是在這裡。

呂氏此時也控制一部分軍隊,通過皇權又有加成,但必然無力與功臣集團對抗。這時呂氏的明智做法是依靠自己能控制的資源和軍隊,讓出帝位,自立呂國降為諸侯。皇權的問題讓劉氏諸侯與功臣自己狗咬狗,爭取恢復戰國時代格局或西楚霸王時代格局,呂氏本身還能從中協調得利,如果談得好,說不定能保留關中作為封地,甚至擁有劉氏虛君的控制權。

歷史上呂氏沒有交出中央權力,反而希望通過對中央君權的控制而攫取功臣和諸侯的權力,自然會遭到對方聯合起來的強力反擊,軍力、政治能力又不及對方,自然只能落得這個結局。

以當時的形勢,無論誰在中央的位置可能都難以保全。文帝即位後一直戰戰兢兢小心做人無為而治,動不動自我批評,多還是因為恐懼自己成為第二個呂氏。

後來景帝靠著文帝的安排和自己的運氣搞定了諸侯,武帝承接了這個趨勢,還要熬死、搞定功臣集團並藉助外戰形勢、扶植外戚集團,最終才能成為真正獨掌大權的大帝。

所以,呂氏沒有辦法的辦法,其實就是後來文景和武帝實際採用的辦法。文帝讓權讓到幾為虛君,但為景帝做好了安排,積蓄了力量。景帝差一點搞砸,但是有一點運氣,武帝雄才大略扭轉了國勢。遇上三代明君,漢朝才真正崛起,其中要是有一個弱雞,中國可能會進入第二個戰國時期。

不過呂氏沒有文景武三代皇帝的時間,也沒有這三位的能力,即使按這種思路來應對,最終的結果還是要靠運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