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元,清等少數幾個少數民族的政權建立呢?不應該也有斷層嗎?又或者說四大文明古國都得到了傳承


因為其他文明連文字和語言都保存不下來了啊。

古埃及文明不斷被外來侵略者同化,作為文明重要載體的文字,在公元四世紀左右,隨著神廟祭司的隱匿而徹底失傳。

  古印度文明就更加離譜了,先是被雅利安人入侵統治,在孔雀帝國滅亡之後,又被外族不斷入侵,先後建立貴霜帝國、莫臥兒帝國、英屬印度……傳至今日,就連母語都快要改成英語了。

  至於古巴比倫文明,位於傳說中的歐亞非大陸交匯地,已經記不清被打爆多少次了,如今的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還是一團亂麻。

  只有中國的華夏文明傳承至今,漢字作為世界上唯一還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從甲骨文開始,一脈相承,你甚至能從今天的簡體字向上推,看到中國文字的完整演化過程,所以才會說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倖存的。

  當然,中國能延續至今,我認為地理位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你打開一張世界地圖,就會發現中國的地理位置十分奇特。

  北面是極寒之地。

  南面是叢林+大海。

  東面是大海。

  西面是世界最大的高原。

  這種封閉式的保護地形,

  讓中國在1840年之前,幾乎沒有遭受過大規模的外來勢力入侵。

  (除了和沙俄的邊界摩擦)

  歷史上有兩次可能引發東西方大戰的事件。

  一:亞歷山大東徵。

  面對茫茫大漠和高原地形,亞歷山大還未能靠近西域就無法前進。

  (如果亞歷山大真的攻入中國腹地,首當其衝他將面臨中國最西方即將崛起的秦國的抵抗,面對威力無比,無堅不摧的馬其頓方陣,已經完成商鞅變法,戰爭體制完備戰力強悍舉國皆兵的秦軍將如何應對?那樣的歷史該如何,大家可以發揮下想像。)

  二:阿拉伯帝國崛起。

  正好遇到了鼎盛時期的大唐王朝,雙方打來打去,誰也沒奈何誰。

  (除開地形不說,以當時大唐的國力和唐軍強大的戰鬥力,就算沒有地形的阻隔,阿拉伯帝國也很難佔到便宜。)

  除了這些,中國歷史上華夏族遭受的危機大多來自北方。(明代倭寇入侵算是小插曲)

  兩次少數民族統一中國,蒙古族(元),滿族(清),也都由於漢族先進悠久的文化+龐大的人口基數,最終少數民族被漢化。

  也就是單從中國四周的地形來看,

  已經極大可能的避免了被其它文明大規模入侵導致的文明覆滅事件。

  再從中國內部的地形來看,

為什麼這塊土地能誕生一個頂級文明?

  文明的誕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口,想要人多,就必須得有糧食,想要糧食就必須要土地和水源。

  中國最早的文明就誕生在黃河流域。

  黃河流域有什麼講究呢?

  處於北緯30度左右,核心地帶在北溫帶,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天的氣候又會殺掉很多寄生蟲和微生物,不冷不熱的溫和氣候,讓黃河流域先天擁有了適合生存的環境。

  (古代的黃河流域與現在不同,那時候植被茂密,水源充足。)

  再加上黃河流域,山少平原多,全國三大平原有兩個在北方。而且北方山地大多集中在四周,中間平原遼闊無垠,種過地的都知道平原和山地開墾的難度相差有多大。

  外加黃河流域獨特的地理位置,

  它上可控制蒙古東北地區,下可過長江控制南方,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南方地區僅靠長江天險為障,就算是全部佔領,也只能是偏隅一方,不會對全國產生決定性影響。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從南方用武力奪取全國的,只有一個朱元璋的原因。(這還是南方人口超過北方的前提)

  再來看看世界其他文明的地理條件:

歐洲:

  複雜的地形將整個歐洲切割成碎片,太多的山脈和河流,只有西歐和東歐兩塊不算大的平原,所以文明間的徵戰不斷,規模不大。

 美洲:

  很多人說美國有超過一半的土地是平原,超過中國的平原面積,為啥美洲沒有誕生頂級文明呢?從現代的角度來看,美國的地理位置無疑是極其優越的,緯度適中,沃土千里,這都是誕生頂級文明的必備條件,可大家都知道,美國原住民是一個什麼層次的文明,為啥呢?

  美洲的地形和中國不同,美洲南北貫通,山脈是南北走向,無法阻擋來自北冰洋的寒冷空氣,

  極短時間之內,溫差能達到20度以上,所以美國多暴風雪天氣,農作物活不了,人也很難繁衍啊。再加上南方墨西哥灣的颶風北上,又是沒有地形阻擋,一場大災難。當冷空氣和熱氣流相遇的時候,那就變成龍捲風了,賊刺激!中國就不同了,不僅有蒙古高原擋著,還有秦嶺這道天然的屏障,幾波下來,極端天氣削弱到大家可以承受的範圍了。

非洲:

  人類的發源地,為啥人類會從非洲走出來呢?

  靠近赤道,天氣炎熱,多沙漠,中部是熱帶雨林,多蟲獸,確實不那麼適合生存啊。

南亞:

  溫度偏高,植被過於茂盛,農耕文明清除難度大,再加上山脈隔斷,地形阻隔,分裂成幾百個國家。所以即便雨水充沛,海洋資源豐富,文明也無法延續。

中東:

  核心要道。

  但是正因為處於要衝之地,幾千年下來,不知道被其他文明滅了多少回了。還有,兩河流域面積太小,不足以支撐起一個龐大文明的延續和發展。

澳洲:

  自己查查地圖,澳洲看起來很大,適合居住的地方基本就在東面的沿海地區,地理分割過於嚴重了。

  所以,依次看下來,縱然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有諸多不足:

  1.與世隔絕,與西方交流不夠。

  2.海洋島鏈限制嚴重,很難通過海洋對外發展。

  3.平原面積僅三分之一,人口壓力大。

  但這些條件依然足夠支撐華夏成為一個燦爛的頂級文明。

  且最大程度的避免了被其他文明消滅。

  附:

  1.中國除了三大平原(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最適合生存就是四川盆地。

  所以中國歷史上的政權基本也都建立在這四塊區域。

  2.南方不適合生存,至今都是,為啥廣東發展這麼久了,發達地區還只是珠三角一帶,你看下面這張圖就明白了。

  3.中國歷史上有兩次南北人口大遷移,一次是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一次是南宋時期(靖康之恥),所以嚴格意義來說,北方是漢族和少數民族融合的人種,純粹的漢族人,大概只存在於江浙一帶。

  當然,地理因素只是眾多因素之一,由於篇幅有限,其他原因改天我單開一篇續寫。

原文首發於公眾號「文史少年」。

這是原文鏈接,大家喜歡可以關注下。

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剩中國??

mp.weixin.qq.com圖標

如果歷史他就是什麼,那麼他就是什麼。歷史神話是那些不是什麼的歷史,是那些不可接受「客觀的現實解釋」的人的歷史。

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傳承至今的只有中國,至少狹義上,不是歷史神話而是歷史。


回答一下 @黯天 提出的問題。

1.四大文明古國的概念是如何產生的?判斷標準是什麼?

在截至到19th的歷史研究中,西方學者提出了four ancient civilizations這個概念,用來指代埃及,兩河,印度,中國四個最早的文明發源地(現在有時也將中美洲和祕魯加入其中)。其產生蓋因其發源最早且相互獨立,可以說是之後所有文明的源流。

Quora上搬的圖

而在其後,梁啟超在1900年寫了《二十世紀太平洋歌》

初為據亂次小康,四土先達爰濫觴:支那印度邈以隔,埃及安息(1)鄰相望(2),厥名河流時代第一紀,始脫行國成建邦。衣食衎衎鄭白沃,貿遷僕僕浮茶糧,恆河鬱壯殑迦長,揚子水碧黃河黃,尼羅埃及河名一歲一泛濫,姚臺蜿蜿雙龍翔(3)。水哉水哉厥利乃爾溥,浸濯暗黑揚晶光。

在其注釋中寫到:

2.地球上古文明祖國有四:中國、印度、埃及、小亞細亞是也

這應該是四大文明古國這個概念的第一次產生。值得注意的有兩點:

其一,在這個翻譯的過程中文明變成了國家。這種翻譯是梁啟超本人故意為之還是其英文資料本意如此已不為人知。

其二,亞細亞在這裡更可能指代的是當時處於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愛琴海(米諾斯與邁錫尼)文明與兩河文明,當時正處於愛琴海文明考古發掘的一個重要時期。謝裏曼(Heinrich Schliemann)於達達尼爾的希薩利克(Hisanlik)對特洛伊遺址的發掘和埃文斯(Arthur John Evans)爵在克里特島克諾索斯遺址的發掘是當時最重要的考古發現。

當然,就今天的研究而言,邁錫尼與米諾斯文明是埃及文明與兩河文明在克里特島上的遇合,所以愛琴海文明的誕生是源於後兩者的。今日學界對於四大文明這個稱呼的確有著許多不同的見解,許多西方學者往往將埃及、兩河和希臘視作一個大的文明中心,印度作為第二個,中國作為第三個。今天的學界也往往將祕魯的小北文明和中美洲文明作為一個早期文明中心。但無論如何,中國是文明搖籃或者說文明中心這個概念還是毋庸置疑的。

2.我們如何去定義「傳承」?這種定義究竟是一種普適的標準,還是為了讓中國文明「傳承」而定義的「傳承」?

這是一個我沒什麼能力回答的問題,傳承是一個過於容易各執一家之言的詞,每個人都根據其需要對其下了不同的定義。而且,既然能問出這個問題,那想必對傳承這個詞有著獨到的見解,我就不在這自取其辱了。

不過我們可以根據答主這個歷史神話的概念,來看看其所認同的霍布斯鮑姆這位馬克思主義學者如何界定傳承這個詞。再來看看這句話究竟是不是歷史神話,畢竟「如果不在『是什麼』與『不是什麼』之間做判別,就不可能有歷史,羅馬人在布匿戰爭中打敗並摧毀了迦太基,我們就不能說迦太基打敗並摧毀了羅馬。」

如果沒有文化連續性的崩潰,這使文化連續性即使在最基本的園林和花卉文化水平上人們也能感覺到。那麼,「復興運動」一一經過一千年之後試圖回到一種被遺忘了的、但想當然地被看作更優越的文化或技術傳統中去既沒有必要、也不可思議。在中國,誰還需要再回到古典作品中去呢?每位考生都要把它們背得滾瓜爛熟,然後參加自從紀元之前很久就已開始而從未中斷過的、一年一度的科舉考試。

關於科舉考試,霍布斯鮑姆似乎有一些誤解。但對於什麼叫做傳承,他似乎給了我們一個角度——文化的連續性。

那麼,埃及、兩河和印度是否仍然保有其文化的連續性呢?

印度河文明的代表是哈拉帕(Harappan)和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二者今位於巴基斯坦境內),他們有著大約五百個文字,兩座可以稱之為最早的格狀城市,完善精美的下水道。可是文字無人解讀,歷史無人知曉。我們今天對印度河流域除了考古發掘之外,我們從印度本身難以瞭解到印度河流域一絲一毫的歷史,那我們應該是可以斷定印度河文明消亡了的。

埃及和兩河流域的文化連續性是一個差不多的問題,今日中東與北非的伊斯蘭文化中,還能看到二者的孑遺嗎?今日的阿拉伯語和其他的中東北非地區語言中,我們能看到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的留存嗎?

所以,我們有理由承認中國的確是唯一傳承至今的古文明這一歷史事實。用一個歷史神話去形容一個歷史事實恰恰是一種歷史神話。


看一個文明,標誌看它的文字。

中國人現在還說漢語寫漢字。不是蒙古文滿文。恰恰相反,現在滿族大部分說漢語寫漢字,沒幾個會說滿語寫滿文。

現在伊拉克敘利亞等不寫楔形文字,寫的阿拉伯文。

現在埃及寫的不是聖書字,是阿拉伯文。

印度倒是有梵文,但現在印度官方語言文字主流是英語英文。本土十幾種語言文字不統一。


甲骨文和漢字有沒有傳承關係?

有,以至於你不管是現代還是宋元明清都可以循著漢字接收春秋戰國甚至商周的文化,你用的成語都是幾百上千年的玩意兒表達你現在的思想,你用的一些常見詞語可能已經沿用了幾千年,你的語言結構和思維方式和秦漢文獻沒有多大區別,而你覺得翻譯腔很彆扭——儘管他們還被翻譯家用漢語結構使勁加工過。

這不就結了嗎?

說中國文化斷層的,你扯別的犢子有用嗎,你說古中國和現中國沒有關係麻煩你別在這打著漢字說著漢語喫著飯就罵廚子,最起碼喫完了把嘴擦乾淨裝的像一點還體面點,為了一點點特立獨行語出驚人的快感連自己家譜都撕了?


我知道你們想聽什麼,我就是不說。


因為這是近代為了民族自強等目的而締造的歷史神話。


還是解釋一下。

在看到「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傳承至今的」這種表述的時候,我們首先應該問這樣的問題:

1)在那個社會巨變的時代提出這樣的觀點,目的是什麼?

2)四大文明古國這個概念是如何被生產出來的?判斷標準是什麼?

3)我們如何去定義「傳承」?這種定義究竟是一種普適的標準,還是為了讓中國文明「傳承」而定義的「傳承」?(注意,我並沒有對傳承進行否定)

我僅僅嘗試回答第一個問題。

可能很多人並不瞭解「歷史神話」這個概念,這實際上是霍布斯鮑姆創立的一種理論體系:他通過對這個概念的解構來保衛歷史的「客觀性」陣地。關於他這個理論具體的內容,可以去看他的《史學家—歷史神話的終結者》。

歷史神話是伴隨著民族主義敘事興起的,這讓歷史神話從誕生之初就帶上了政治色彩(其實也是一種目的論的史觀)。這種史觀往往會罔顧歷史的事實(可能是對的,但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編造的)、製造歷史神話為政治目的服務,這讓歷史的「客觀性」原則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也讓歷史學彷彿淪為了政治的微不足道的腳註。

我們知道,「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傳承至今的」這種表述誕生在近代,這是一個中國民族主義形成、社會劇變的年代,同樣也是一個極其容易產生歷史神話的年代。社會的轉型(以及屈辱外交、戰敗)使得國民心理出現了空白——當中國人引以為豪的華夏文化被「蠻夷」全面擊倒時,中國文化失去了一個紐帶,而新的民族主義紐帶尚未完全形成,人們迫切需要一個心理寄託。此時一般而言有兩個選擇:前和後。向歷史尋求自信是更容易引起共鳴的方式,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傳承至今的」這種神話的產生幾乎成為了必然。

你以為這個神話解讀的是歷史,其實是以過去為載體對現代進行解讀。

所以為什麼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傳承至今的呢?與歷史的事實其實關係並不大。原因只是因為,人們需要中國是唯一的上古傳承者。

最後說一下,我只是站在這個角度來分析一下這個歷史神話產生的原因,並沒有否認這個歷史神話是否存在著真正的史學依據,我也沒有這個水平在「文明」這個極其龐大的體系中進行什麼研究。

以上,如果冒犯了一些人的信仰,那麼請當成一些胡亂的囈語。


另外這個說法產生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當初的文明觀念大行其道,基佐、斯賓格勒、湯因比這些人在那個年代將這種文明觀念發揚光大——雖然這種文明既難以定義又受限於某些模式。

冷戰結束後文明觀唸的回歸併非對一百年前的說法舊事重提,而是基於反對歐洲中心主義與全球化浪潮下的一種解釋(或者叫回應),世界格局的變化讓這種解釋格外的有吸引力。各種中心主義的興起是這種現象的表徵之一,而中國中心主義(也許我們可以將其稱作儒家中心主義或者東亞中心主義)是其中最有力的一個。這是對中國實力增長和崛起的一種回應。或許,「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唯一傳承」這種話語能在這個時代找到自己的位置,為多元的現代性做出貢獻。

誰知道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