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唯物論觀點來說,是物質推動形成了思維,思維方式決定認知角度和深淺。

社會就是一個不斷發展,並形成了共有認知的集體,主觀思維的出發點不同,但是終點相同,那就是和諧發展。

社會分為物質形態和意識形態,物質形態不因意識形態改變而改變,意識形態是物質的反射,依賴關係一目了然。

社會影響構成主觀思維,如何看待世界,是一個發展變動的過程,最終達到全面完善認識世界。

每個人都是一面鏡子,時常擦拭,能從別人身上看清自己。


主要思路受社會影響看待世界和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去看待這個社會的是兩種不同的人。或許這就是內傾型性格和外傾型性格的不同定義吧。


兩者互相選擇又互相改變

例如

「我想要錢」其中 我想要』,是主觀思維

『錢』是社會影響

如果你因這句話被打擊深受傷害

那就變成「我不想要錢」或者「我想要吃的」

其中『我想或不想』還是是主觀思維

但是因為之前的社會影響,主動改變了自己的訴求

但還有一種情況,被打擊但是不願改變,所以訴求沒變,還是繼續「我想要錢」

所以人如何看待世界,首先受主觀思維影響,後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性改變(能不能改變,改變多少取決於主觀思維)

你如果夠牛逼,你可以二十歲還保持十歲的認知


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

打個比方,社會影響像是冰箱的食材,冰箱是你的記憶。而主觀思維像是廚師,你所表達的就是菜肴

這些食材可能是廚師自己去菜市場挑選的,也有可能是其他人不經意間放進去的,當廚師面對冰箱這麼多食材時,他可能按照以前的經驗製作菜肴,也可能突發奇想製作新菜肴。

但是,再多的菜,沒放進冰箱,沒被廚師發現,就不會變成菜肴,反之,自覺再好的廚師,面對空空的冰箱,也不可能做出滿漢全席。

廚師成全了食材,食材也成全了廚師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