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兵變之後並沒有把唐朝的節度使、藩鎮都消滅掉,全盛時的版圖也沒有唐全盛時大,那為什麼他能被算作朝代而不是割據勢力?(大概理解我的意思就行了,純小白,要是我問題描述哪有不對請幫我改一下)


宋是實現了中原王朝傳統疆域內大部統一的中原王朝(除雲南、幽燕、遼東、河西以外),可以算作統一王朝,這跟史學界對宋是否是大一統王朝定位的爭議嚴格來說是兩碼事。

PS:此宋僅認證太祖宋,非高宗宋


我覺得你們是在借古諷今


輝煌的大唐滅亡了之後,留下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一大群軍閥開始了大亂斗,這個時代被稱為五代十國。


後來北宋橫空出世,終結了亂世,重新統一天下。


可是,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形容北宋,你會用哪個詞?


積貧積弱。


是的,按照我們對宋朝的一貫印象,它確實是個有點窩囊的朝代。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這種印象到底對不對呢?對詩詞又有什麼影響呢?


下面,我們就用 30 倍速快進,了解北宋風雲!



五代十國以來,內亂不斷,皇帝是個高危職業,手下的武將動不動就篡權。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靠篡權上位的,怎麼才能讓皇位穩固,是個讓他頭疼的事兒。



為了避免這種事再發生,北宋朝廷採用了一個新的政策:


重文輕武。



文官方面,宋朝設置了大量的官職,同時放開科舉對考生身份的限制,錄取更多的知識分子來做官。


武將方面,為了不讓武將有機會籠絡士兵,經常調動他們,同時刻意降低他們的社會地位。



總之,所謂的重文輕武政策概括下來就是:壓制武將,重用文官,削弱地方,強化中央,把權力儘可能收到皇帝和中央手裡,避免軍閥割據的出現。


於是,北宋的官特別多,兵也特別多,再加上巨額的對外賠款,因此開銷非常大,最終形成了這種局面:



「三冗」問題幾乎伴隨著整個北宋時期,關於它是如何形成的,還有很多複雜的因素,咱們就不一一展開了。

對內重文輕武,對外就要吃虧。北方有個五大三粗的遼國天天盯著北宋,北宋初期跟遼國沒少打仗,但是勝少敗多。後來乾脆和談,花錢買平安。



咱們說了這麼多有關重文輕武的東西,那麼宋朝人重文輕武到了什麼程度呢?


當時有人說過一句話: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及矣。意思就是,當高考狀元,比收復國土都有面子。



於是,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宋朝形成了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這種社會風氣,又滋生了北宋的各種問題。


我們可以拿唐朝和宋朝做個對比,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半小時漫畫宋詞

陳磊·半小時漫畫團隊 等

讀客文化出版社

¥54.90 會員免費


宋不算統一朝代,但也不能算割據勢力。

統一和大一統感覺上有區別,其實仔細想想應該是沒區別的。你不能說我內部統一了就算統一,否則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哪個都是內部統一。你要說宋是不是大一統,那他肯定不是大一統。別的不說,幽雲十六州你要說可以不算華夏故土,那石敬瑭就太冤了。幽雲十六州算華夏故土,宋又沒有收復,後邊甚至連黃河都丟了,那這怎麼也不能算大一統。

但你又不能說他是割據。為啥?因為正統這事很要命。為什麼東晉衣冠南渡了,但歷史上說的是兩晉呢?因為前秦顯然不是正統,後面的十六國更不算正統,而東晉雖然偏安,但歷史認定他是正統(綜合考慮文化等方面)。到了南北朝,這時候還是北邊一個南邊一個,但歷史口徑這個時候就不承認南邊那個是正統了,否則兩晉之後應該是宋、齊、梁、陳,然後轉入隋。而同時,北方的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北齊,也不能算正統。正統,居正遠比統一重要,所以,就算沒統一,東晉還是正統。但是這事又挺奇怪,你後邊隋是篡的北周,北周不是正統,但隋是正統,好像這時候統一的權重又上來了。畢竟你統一了那也只有你有資格居正了。

那說回宋。終宋一朝沒統一,但說居正,遼、金、西夏,都沒有宋正。所以,宋不能是割據政權,他得是個正統王朝,塞北三朝才是少數民族割據政權。

你看這到了忽必烈的時候吧,這元朝的禮儀文化可一點也不比塞北三朝正,但是歷史又算元是正統了。


你們或許是這樣認為的,可我認為大一統朝代意味著同時中國只有一個皇帝,一個政府。不稱臣,不納貢,不約為兄弟,不認賊作父。同時要保證領土完整,收回前代石敬瑭割讓的幽雲十六州。嗚呼,千年絲路就此絕矣。


統一,顧名思義,一個皇帝一個國家,單一宣稱無人挑戰即為統一。

大一統體系是與帝制雙生的一個概念。

周天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打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政治口號的統治者,以前的統治者最牛就說老子天下第一誰不服我我揍誰,比如夏後殷帝。周王不一樣,我是全天下的爸爸,我給你的才是你的,我不給你你不能要。

這是個新概念,以前的部落混戰都是打,先打一架才有勝負有對錯,周天子說不用打,我是爸爸我說的是真理我就是對的,然後把不服的都打一遍,久而久之,挨揍多了大家居然都接受了我挨打是因為我錯了的邏輯。這個就叫做政治合法性,或者所謂治統法統。

不要被譚其驤的孫子決定爺爺論搞昏頭,在宋人眼裡,世界就那麼大,出了大西北風沙迷眼睛,到了大西南浪大還暈船。自始至終,宋人都只嘗試解決河西走廊和幽雲山嶺,這些地方有漢人,其他政權可以挑戰老趙家的法統,宣稱我才是皇帝,對面是冒牌貨。

但後來發現耶律家特實在,居然不自稱燕王南下,遼王雖然也有名分,但畢竟人家更多叫自己契丹。久而久之,幽並遊俠也心無大志,忘記了幽州的理想,安心做起了南院大王。這相當於主動放棄了道統爭奪,把燕地當成了自留地。澶淵之盟本質上是確認了雙方的底線,你不惦記我的大燕京,我也不琢磨你的寶座。老趙家覺得挺實在,行,就這麼擱置爭議,稱兄道弟嗨起來。契丹人可能是有德光老哥稱帝被掀桌子的前車之鑒,始終沒有挑戰中原的底線。

後來女真人來了,誒,這椅子瞅著挺順眼,坐上去看看舒不舒服。女真人的原始,不僅表現在對敵國都城的大規模燒殺淫掠,也表現在對對手的文化全盤接受。漢學中毒的歷代金主,開始了抽人嘴巴讓人叫爸的瘋狂道統爭奪。

所以北宋是大一統從來沒有什麼爭議,只是到了南宋,皇帝叫別人爸爸實在說不過去,統一合法性大打折扣。

但是蒙古人實在,看了眼女真人,你也配真命天子?中原皇帝誰都能做?那得是天潢貴胄啊,這皇位我得從老趙家拿過來才實在。

於是大元宣稱繼承大宋天命,老朱也敲了個章表示贊同,乾隆一見可以蓋章格外興奮,對對對,唐宋元明清,朗朗上口,窮親戚一邊去。

至此,大宋雖然誰都打不過,但經過忽必烈朱元璋乾隆一大票當爸爸愛好者欽定了正統。別人叫你兒子不要緊,要緊的是別人認你是爸爸才能讓全天下叫爸爸,嘴上都是大義,心裡都是生意。


北宋的話,漢人主體算統一了,沒有第二個漢人王朝存在,並且佔據了華夏大部分。但邊邊角角的異族,卻基本沒搞定一個。党項本來還算羈縻統治,結果還自立稱帝了。

所以一般來說,不算大一統,但算是統一王朝。


因為與宋並存的那幾個國家,諸如遼、金、西夏、大理、吐蕃,他們都算不上是華夏政權。所以宋朝作為唯一的華夏政權,就稱得上是統一中華。宋朝時期的中國不是分裂,而是被異族入侵,國土被侵佔。

同樣道理,現在說祖國尚未統一,不是因為外蒙外興安,只是因為灣灣的中華民國。

黃帝之戰蚩尤,為中國也;

堯舜之徵有苗,為中國也;夏啟之徵有扈,為中國也;周宣之伐獫狁,為中國也;炎漢之逐匈奴,為中國也;李唐之服突厥,為中國也;

趙宋之備遼金,為中國也。

盡天下之力,竭天下之財,斂天下之怨,亦不足惜。凡以懼其異類入我區宇,裂我冠裳,盜我名字,亂我名器,故治之惟恐其不深也。

統一的對立面是分裂,收復的對立面是侵略。我們講鄭成功收復台灣,因為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回來。今天,我們講解放台灣、統一台灣,如果再用收復台灣就不太合適了。北宋時喊的口號收復燕雲,南宋時喊的口號還我河山,不會講統一契丹,統一女真。因為統一這個詞用在異類身上不合適。

最後,希望國家繁榮昌盛強大穩定,先統一中華,再收復故土,重現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又想了想,中國統一的標準,可以參考:我國地理上的 三大平原、三大丘陵、三大走廊、三大半島、四大盆地、四大高原。

其中,華北平原 + 長江中下游 + 山東丘陵 + 四川盆地(巴蜀) + 黃土高原(晉陝),就差不多是統一的樣子了。

讓我們看看統一中國的模板:秦朝統一六國,東到大海,北到長城,南到兩廣丘陵,西到川隴高原

河套、兩廣、雲貴是完成統一之後的拓展區,可以不作為統一的標準。遼東是戰國後期燕國的拓展區,遠離關內腹地,要統一有些難度。

從夏商周,到秦漢

再看之後的歷朝歷代:

雖然漢武帝才吞併南越、閩越、甌越,但巴蜀、晉陝、華北、山東、長江中下游,在劉邦擊滅項羽,再剪除異姓王之後,就已經到手,所以西漢從那時已經完成統一。新莽、東漢亦然。

ps 存疑的是,漢初行分封,山東、長江中下游遍布與中央離心的諸侯。但至漢武帝時,事實大一統。

曹魏統一北方,有華北、山東、晉陝,但對長江流域染指得有限,東吳有長江中下游大部季漢有巴蜀+漢中,遂成三國,西晉才完成統一。

後趙統一北方,有華北大部、山東、晉陝,未能得到長江流域。前秦也是統一了北方,又攻佔巴蜀,在下游被東晉擊潰。東晉末年、劉宋有長江中下游、巴蜀、山東、華北一部。北魏統一北方,與劉宋、南齊對峙於河南山東。北周缺長江中下游,由隋朝完成大一統。

唐朝在621年同時吞滅河南王世充、河北竇建德、兩湖蕭氏,江南杜伏威入降,則大局已定。安史之亂,史氏敗亡,河北降唐,算形式上統一。之後的局部叛亂,總不長久,只是自治權確實大(類比漢初),到元和中興肯定算統一的。

後梁有華北大部、長江中游,缺晉陝(晉王+岐王)、巴蜀(前蜀)、長江下游(楊吳)。後唐百戰滅梁,再吞蜀地,唯缺長江下游。後晉時,華北一部已入契丹之手,北方已不全。後周僅次於後唐,但依然缺之較多。

北宋比中晚唐,少幾塊

北宋吞後蜀(巴蜀)、南唐(長江中下游)、北漢(晉),實現漢人割據的統一,但華北平原不全。亦即,北宋比大部分南朝、北朝都強,在宋人自己看來,算是個統一朝代。經濟重心南移以後,長江取代黃河的地位,珠江流域也漸重。

但無論是站在前面的唐人(定難、靜海都是唐亡後的割據,幽州、靈武也是重鎮),還是後面的明人(北伐大都、西征走廊),還是現在的中國人(首都北京竟不在宋版圖內),都很難接受宋是統一王朝。

西夏建立後,北宋對北方的統治又缺了一塊。西夏既是唐朝定難節度使割據的延續,又是漢魏晉隋唐明長期擁有的郡縣。

趙匡胤備受推崇,甚至能與唐太宗並列,他到底有哪些過人的功績??

www.zhihu.com圖標為什麼總有精神氐族人給前秦和苻堅哭喪??

www.zhihu.com圖標

結束了中原戰亂,發展了國家經濟,讓中原漢人有了歸屬感。但是我覺得嚴格來講,它不是統一王朝。


教科書歷史是服務於當代政治需求的。

然而,解放戰爭尚未結束。


嚴格來說宋並非大一統王朝,秦朝做為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實際上給後世大一統王朝提供了一個入門的門檻,那就是領土至少應該有秦那麼大。而且歷史課本上關於宋朝時代的定位也是宋遼西夏對峙時代。宋朝在領土疆域上肯定算不上大一統王朝,不過宋朝文化水平科學技術水平還是很不錯的,經濟發展也還可以。

另外,宋朝自己也不認為自己是一個統一的王朝,北宋一直認為只有拿回幽雲十六州才算真正統一


二月己亥,羣臣再奉表請加尊號曰一統太平。上曰:「燕、晉未復,遽可謂一統太平乎?」不許。羣臣請易以立極居尊,上不得已,許之。《續資治通鑒長編》

開寶九年,群臣請上太祖尊號曰應天廣運一統太平聖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上曰:「幽燕未定,何謂一統?」遂卻其奏。《涑水記聞》

——說宋朝是大一統王朝的,問過人家宋太祖的意見嗎?


宋算不算大一統,只需要看看24史就足夠了。24史裡邊秦,漢,隋,唐,明時期都是天下獨一無二的,沒有其他王朝並列修史,因為同一時期四海之內只有唯一的皇帝!唯一的帝國!

而北宋呢?有遼,西夏,大理堂堂正正的做皇帝,我大宋敢不認可么?南宋更別說了。所以24史有宋遼金西夏蒙古並列。

因為從北宋至元朝三百年間,天下沒有共主。

就這麼簡單。


如果是澶淵之盟以前還能考春秋筆法遮掩一下,澶淵之盟一簽訂,宋朝的大一統王朝資格算是被廢了。

楊家將中的最大反派,能統軍作戰的太后,打斷了宋朝的脊梁骨?

www.bilibili.com圖標

這個問題很有趣,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為什麼宋朝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我們先猜猜之前的歷史學家在劃定歷史的時候,是怎麼劃定歷史階段的。

實際上,傳統意義上,中國歷史學家並不以王朝作為主體去研究歷史,而是以某個時期到某個時期,比如下面這張圖,非常有說服力。

我去,圖片系統撲街了。勞駕各位去看鏈接了。

中國歷史紀年表的搜索結果_360圖片?

image.so.com

可以看到,歷史學家在斷代上,其實是非常客觀的,把所有在中華大地上,被中國文化影響的王朝全都囊括進去了。

但沒有被中華文化影響的政權沒有被統計進去,比如五胡(評論的兄弟說的也對,雖然這不是我本來想表達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一些在處於遊離狀態的政權,也許用明朝時期的蒙古,唐朝的吐蕃會比較恰當)。那麼什麼是中國文化?

很多人認為中國文化就是儒家文化,但其實不是,不然,道家文化怎麼辦?法家文化怎麼說?佛家文化也表示他們組成了中國文化的重要一環。

百家爭鳴雖然都衰敗了,但他們的思想多少都流傳下來了,混合交織成了中國文化。我們可以說儒家文化是漢代之後的主流文化,但不能說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甚至,儒家文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不能算做主體文化。

因為主體文化的含括是多個方面的,比如法律文化,教育文化,統治思想,社會活動文化,對外文化等等等等。

我個人認為,歷史學家用來斷代的評判標準,應該是在中華大地上存續的政權,以中國傳統的農業治國為基準,具有長時間穩定性,具備可發展性,有歷史記載轉播,可以研究的政權,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歷史發展(文化,經濟形式,技術進步,國際影響)的政權,符合以上條件的,可以認為這些都是可以承認的中國歷史政權。

而在這些政權里,主體政權就是當時歷史階段的代表性政權,怎麼確定主體政權?還是上面說的條件。

所以,你會發現,在紀年表中,從唐之後,政權很多,宋朝只是眾多政權里崛起的一個,契丹的建國比宋朝早,而且很早就活動在北方了。但在契丹建國之前,我們幾乎不知道他們幹了什麼,只是從別的政權的歷史記載中知道他們的存在,以及在和其他政權的接觸中(戰爭,外交,貿易),知道他們大概發生了什麼事。

嚴格來說,契丹的影響還是有的,甚至這個影響是國際性的,比如斯拉夫語系中(不僅僅是俄語),中國的發音基本都是 китай(ki,da,yi),這個發音就是契丹的意思。

這是因為,當時的基輔羅斯公國(莫斯科公國還在姥姥家),主要和契丹貿易,所以他們認為,東方那個大國就是叫契丹,而不是阿拉伯人說的a shi nu,阿拉伯人和中國的貿易始於隋朝,這音是從這裡來的。

而拉丁語中中國就有兩種寫法了,一個是sinae,一個是Cathay,前一個基本也是隋朝,後一個也是契丹的意思。

可想,契丹這個政權的影響力。

但國際影響力只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一部分,除了在這方面之外,其他的方面沒太多建樹,因為契丹的整個政權模式是非常不穩定的,他們是半農耕,半游牧的社會。

文化和工業上也沒有什麼特殊之處,雖然有強大的武力,但強大的武力並不能推動歷史的發展。

甚至於,他們的文化和工業是完全COPY南方政權的。

這種COPY,到了宋朝時期,達到了巔峰。

汴梁城有什麼新的詩作,有什麼新的技術,有什麼新的商品,很快就會傳到遼國,也就是說,在文化,技術上,遼國是下游國家,甚至在國際影響力上,遼國的影響力也是基於宋朝的。這一點,在阿拉伯帝國和宋朝展開大規模貿易後,宋朝在國際上的地位甚至比遼國要高。

而宋朝的治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對歷史的發展做了很多貢獻。在我看來,當今中國的很多治理模式,和宋朝是非常像的,或者說,宋朝已經開始探索比較現代化的治理模式了。宋朝人的生活方式也非常現代化。

宋朝內部的民族也很多,治理也都算是比較有成效。對歷史發展的貢獻顯然多於遼國,所以歷史學家會認為宋朝是當時的主體政權,而不是在武力上看起來更加強大的遼國。武力是暫時的,強大也是暫時的,只有強大的文化才是延續民族傳承的根基。

西方也是如此,在現代,他們會經常提到18世紀的一大票思想家,說他們的光榮革命,說他們的人權宣言,在那個時候,他們又經常提文藝復興,在文藝復興時期,又經常提羅馬,提希臘民主時期,這同樣是文化的溯源,歷史發展的溯源。

只不過,他們的文化溯源並不是統一在一個強大的政權中的,分散在各個政權主體中,所以只會說是某某時期。

而中國的歷史發展,往往由一個統一的集權政府推動,能很快達到世界的頂峰,甚至於中國在長期以來,都是世界頂峰,就連我們一般情況下認為是弱宋的宋朝在當時,如果放到世界上,也可以吊打其他政權。

西夏之所以能長期存續,那主要是因為宋朝只要想發動對西夏的全面戰爭,遼國就會介入,這和美蘇冷戰是一樣的。不然,西夏早就撲街了。宋神宗時期,王韶找到這個方面的「解」,那就開拓河湟地區,用河湟地區的本地資源,和秦鳳路夾擊西夏,搞得西夏極為難受。如果能一直貫徹下去,就通過這兩路的資源幹掉西夏也不是不能。

可惜後面王安石的變法被玩壞了,河湟開邊從妙棋變成了臭棋。

從這些方面來說,宋朝除了在武力的建設比較少(不能說是差,因為宋朝有先天的不足,能頂住當時武力最強的遼國已經是非常了不得了,就好比步兵擋住了坦克集團軍一樣)之外,其他方面都是非常強的,政治,經濟,文化,技術,國際影響力,都符合一個大國的形象,所以,歷史學家會認為宋朝是當時的主體王朝,也就是統一王朝,因為他們統一了歷史發展的要素。

這裡的統一,恐怕不是疆域或者民族上的統一,而是歷史發展要素上的統一。


首先,你要怎樣定義「統一」。

在蒙元以前,基本上,我們把漢人內部的統一稱為統一;蒙元實現了中國最大範圍內的民族融合,於是,在此之後,我們把中國境內各民族的融合稱為統一。

於宋朝而言,基本上維持了漢人的統一,也保留了大部分中國主體部分。這一點,和漢唐的統一是一樣的。有些人會拿漢唐出來說事,說北宋連幽雲十六州都丟了,怎麼算統一?那麼,漢唐之於蒙元、滿清,乃至現在而言,連西藏也沒有收錄進去,何談統一?所以,我們每一階段的統一,都不是一個概念。

具體如下:

第一,在版圖上,宋朝保留了中國的主體骨架。宋朝的版圖和唐朝的版圖相比,主要丟失了三塊:一塊是西北西域那一部分,被西夏給佔去了;一是北方的燕雲十六州那一部分,被遼國給佔去了,一是南方原屬於唐朝的安南等東南亞地區,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局面。

不過,雖然失去的比較多,但是這些失去的都主要是邊區,而作為中國的主體部分是沒有失去的。

北宋王朝版圖

中國的主體部分是什麼呢?也主要有三大塊:一是中原地區,一是巴蜀地區,一是江南地區。北宋是擁有這三個地區的。所以北宋算是統一的王朝。

三國的情況不一樣。魏、蜀、吳三國,剛好分別擁有中原地區、巴蜀地區和江南地區。主體骨架分成三部分,當然只能算分裂的朝代。

第二,古代中國是一個從小到大,各民族不斷融合壯大的過程。宋末元初無疑是一個分水嶺。在此前,整個中國存在著北方少數民族和南方漢民族拉鋸戰的一種狀態。北方少數民族本身,也在極快地分化發展,在一定的時期,某個民族會異軍突起,強大起來。比如秦漢時期北方的匈奴,隋唐時期北方的突厥,宋朝時期,北方的遼、夏、金、蒙。當北方某一民族強大起來以後,在和南方漢民族的對抗中,就會讓南方漢民族所擁有的版圖變多變少。不過,宋末以前,整個大格局基本不變。由此可見,宋朝的地緣割據,和唐朝、漢朝是一樣的。

宋末後,元朝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統一,實現了中華民族最大的一次融合。後來清朝再一次實現了漢民族和周邊少數民族的大統一,這種割據一直延續到現在。

從這個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宋末之前關於「統一」的概念,和宋末之後關於「統一」的概念是不太一樣的。宋朝是沿襲了漢唐的「統一」概念。漢唐叫做「統一」,所以宋朝也叫做「統一」。

第三、宋朝保留了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中國古代主要是農耕經濟,作為農耕經濟,也分為三大塊:中原地區的秦川之地、巴蜀地區的成都平原、江南地區的長江中下游平原。這三大塊,支撐著整個中國的經濟命脈。漢朝、唐朝是這樣。宋朝(尤其是北宋,南宋丟掉了中原地區的一部分)也是這樣。

為政治中心,在宋末以前,政治中心主要是中原的長安、洛陽、開封等地。宋朝把這個中心保留下來了的。在宋末以後,由於元朝的建立,燕京(後來的北京)才成為政治中心。而明朝雖是漢人建立的朝代,因為朱棣的潛邸在北京,所以,政治中心移到了北京。

當宋朝的政治經濟中心和漢朝、唐朝一樣的時候,也因此可以稱宋朝為一個統一的朝代。


有個說法叫「本部十八行省」,有很多問題,我們不會承認,但確實近似的說出了中華民族的基礎盤。

在明以前,統一了陰山恆山燕山以南,賀蘭山橫斷山以東,加上河西走廊,就算統一中國了

北宋基本是這個範圍,少了燕雲十六州和河西,可以算統一

南宋就不能算統一了,但依然繼承著道統


我記得有一版中學歷史教材上的表述是「基本統一」(原話記不清了)。

我的理解是,對比於大分裂的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它統一了秦漢以來的「中國」故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漢唐的基本盤除了幽雲地區之外,大致都在北宋的控制之內,並且穩定統治了一百六十年,所以認為它是一個統一的王朝。

然後說點題外話:

某些人自定義的所謂「大一統」、「分裂割據」,純屬用現代領土衡量看待古代王朝,簡單地用軍事擴張作為衡量問題的價值尺度,這是非常短視的。

從歷史上看,各個封建王朝沒有不腐朽的,他們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也各有不同,漢人、唐人、宋人都是中國人,鮮卑、蒙古、女真也早就融入了中國,現在要追究的,不應該是這些我們的歷代祖先孰強孰弱、孰優孰劣,而是要搞清楚,他們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又有哪些失敗的教訓,這才叫「以史為鑒 可知興替」。

一群人在哪朝代斗獸,互相挖掘對方的黑材料,乃至於以偏概全,拿一時一地的勝敗強弱,去評價整個王朝的興衰史。恰如路邊過家家的黃口小兒,一個自稱奧特曼天下無敵、一個高喊降龍十八掌戰無不勝一樣,極度幼稚。


因為北宋在所有非軍事領域的成就都比肩於唐,而其他朝代軍事雖盛你卻未必有什麼印象。北宋的許多領域成就超過不少大一統的王朝。

你去研究中國美術的發展,中國書法的發展,中國音樂的發展,中國水利的發展,中國漕運的發展,中國陶瓷的發展,中國農業的發展,中國文學的發展,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中國科舉的發展,中國史學的發展……同時代的研究主體全是北宋。

你能說出幾個遼金夏的畫家畫作?遼金有像司馬光這樣的史學家嗎?有像蘇軾柳永這樣的文學家嗎?有像王安石這樣的改革家嗎?有幾個出名的官窯和民窯?……別說遼金,許多大一統的王朝成就都不及北宋。

要羅列下去的太多了,不要像有些民族吹來吹去,就吹幾個軍事強人,說到別的領域都得閉嘴。我們民族其實遺產還算豐富,但是還缺科技領域的強人,缺阿基米德、牛頓、高斯;缺達爾文、孟德爾;缺門傑列夫、拉瓦錫;缺愛因斯坦、波爾、普朗克……當然牛逼的人還有很多,我無法一一羅列。我們未來的目標就是把這些短板補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