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存著只趨於一個身體軀殼和另外的精神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做好人或者壞人也在於自己,意識能控制的東西太多卻不是原本自己的本意,人就是一個騙子。天天提供想像力來束縛自己。例如現在的時間,規矩,神靈……


是的,意識就是我,非物質存在,身體只不過是意識的載體,很多人意識清晰度不高,分不清,老把大腦創造出的心理流當自己,靜坐,就會慢慢清晰。


孫清照. 論休謨的「自我同一性」[D].

「自我」觀唸作為西方哲學的核心議題之一,洛克、貝克萊及休謨等經驗主義哲學家都對「自我」觀念進行過重點論述。雖然同為經驗主義立場,休謨在實體問題上卻走得更遠。不同於洛克與貝克萊對心靈實體的保留,休謨徹底取消了「實體」這個哲學概念,認為「實體」既無基礎也不可理解,也因此不僅取消了物質實體,也取消了心靈實體。基於他的知覺原子論,休謨對「自我」的界定是知覺的集合體,或者一束流動的知覺。休謨對「自我」的實體性存在的否定是其徹底經驗主義的必然結果,然而他卻遭遇了心靈實體被消解以後需要面臨的重大問題——自我同一性問題。將心靈等同於知覺集合體,使得心靈既不具有單純性也不具有時間中的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成為無法被證明也沒有相應印象基礎的一種想像的虛構。可即便如此,「自我同一性」仍然是人們普遍認同的信念,因此休謨從自然主義的立場出發解釋了這種對「自我同一性」的信念的來源。可是休謨的這種自然主義解決並沒有令許多哲學家滿意,甚至他自己也意識到問題仍然存在。引起無數紛爭的「自我同一性」問題從其誕生就使得無數哲學家為其著迷,而帕菲特在《理與人》一書中以更極端的思想實驗使得這個問題在現代科技前景下更為突出而緊迫,而他試圖在其還原主義的基本立場下用關係R對其進行替代,達成對這一問題的消解。


我,不是意識

很多人把腦海裡面那個會自動回答問題,當做自己,覺得這是一個潛意識。哲學系,有一句這樣的話,我思故我在。在思慮的時候,我出現了。而它考慮的事情很簡單,對我有益,對我有害。然後去抉擇。其實有很多人可以意識到這個問題,也發現了腦海里的那個他,它的形成來自於此生的經歷,所有的認知與理解,也許是道聽途說,也許是認真學習。

而你真正意識的時候,你會第一時間害怕,然後選擇遺忘。

那麼意識是什麼呢,它是在相對事件裏,你在明悟事件本質後,你開始意識到事件的多元化,在這一刻中,意識出現了,而自我是那個抉擇者,它去做這個決定。所以意識是四維空間裏多一個維度的產物。

古人叫他元神,它是人性中更高維的產物,也叫高我,而自我,它在西方哲學裡,叫小我。


如果我不是客觀存在的,那我意識到的我就是意識。如果我是客觀存在的,那我意識到的我就不是意識。前者是我思維想像出來的一種意識,後者是所有人都能感知到的現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