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方言 還是生活習慣 都跟內蒙及其相似!


查查走西口是怎麼回事,看看清朝山西省地圖什麼範圍,再想想晉綏軍為啥不是晉陝軍,你就明白了。百度一下就都能找到。

簡而言之,你覺得內蒙古和山西相似的地方,包括集寧、歸綏、包頭在內等等好多地方,只是內蒙古很小的一部分,而這些地方往上倒兩百年大多都是從山西搬家過去的移民。一個家裡兄弟兩個,大哥留在家照看老娘,兄弟去口外打拚出路的家庭很多很多。

多讀書多走動吧……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在文化地理(語言習俗飲食)方面,可不要把行政區劃看得太重要。我國現代省界的劃分,本來就是幅員遼闊所不得已而為之的產物,各個省區的幅員放到世界上,都可以算作是一個中小規模的國家了,這麼大的規模,怎麼可能完全實現域內文化的整齊劃一?

更何況,像山西、福建、四川、陝西、甘肅這樣的多山省份,域內被不同山脈區隔,自然地理的天然屏障在文化地理因素的形成時期阻隔了充分交融的可能,在大規模高速與高鐵建設以前,怎麼可能實現文化地理方面的充分融合?別忘了,大規模基建帶來的高速網與高鐵網,也是本世紀初剛剛完成的。

具體到山西省,不論是文化地理方面的語言、飲食、習俗,還是經濟地理方面的人力、資本交流,還是自然地理方面的省內山脈關隘區隔,桑乾河上游大同盆地(雁北)、滹沱河上游忻定盆地、汾河中游太原盆地、呂梁山區、晉東山區(太行)、漳河上游長治地區(北上黨)、丹沁流域晉城盆地(南上黨)、汾河下游臨汾盆地(平陽)、涑水流域運城地區(河東)各自都有各自的特色,任何一個都不能單獨代表所謂的【山西】。如果題主所謂的【山西】主要是指山西中部地區之面貌的話,那麼晉東南兩地與晉南兩地也會被這個標準所篩掉,而顯得不那麼【山西】。

簡言之,呂梁山區在某種程度上與陝北更加相似,晉東南地區則與冀南、豫北有所接近,晉南地區則與關中、豫西更加相仿,雁北地區則與呼包、張家口更加相似。能說它們都與【山西】格格不入么?顯然不能,否則【山西】這個概念就被肢解到毫無意義了。我就這麼說吧,省級概念是不能細化的,一旦你試圖比較地級市層級的風土人情,就不能再用省級印象來了,比較的對象只能是同樣的地級市或兩三個地級市大小的區域,這樣才有意義

結合題主在備註裡面把【內蒙印象】等同於區府所在的【呼包印象】來看,題主可能是把【太原晉中】視為【山西印象】了,這就是「癥結」所在。

質言之,我們試圖通過一個省級行政區劃來認識一片地區風貌的思路,是有問題的,是刻板而機械的,是脫離基層實際的。任何一片區域風土人情的形成,並不是行政區劃這種頂層設計的結果,而是在每一個地理單元內部經由基層交融而形成的。與其去用一個模糊的【山西】來衡量【大同】像不像【山西】,還不如深入到大同所處地理單元的自然地形、風俗人情,來了解一個基於桑乾河上游盆地而逐步團成的【雁北】文化區,去比較【雁北】與周邊【呼包】、【忻定】、【張家口】等文化區的區別,這樣方才是一個更符合文化地理實際的視角。

綜上,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大同】與【山西】的格格不入與否,而在於【山西】這個概念本身就是模糊而籠統的,至少是無法細化到一項項文化地理因素上去苛求每一個山西省下轄市縣去滿足的。觀者可能因為先去過山西的某個地方,便以那個地方為基準,建構了一個所謂的【山西印象】,然後試圖拿這個印象來套在山西的其他地方,顯然是不合理的。

謝 @錦熙 邀請。


其實,反而是臨汾和運城跟山西其他地方格格不入的感覺。

1.臨汾運城講中原官話,山西其他地方基本講晉語。

2.飲食上臨汾運城以小麥為主,山西其他地方粗糧佔得比重會大很多,甚至很多地方以土豆為主食。

3.交通上受地形地勢影響,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向陝西方向開口。去往陝西只需要跨過黃河,去河南三門峽只需要跨過狹窄的中條山。運城市區到三門峽市區的直線距離只有三十公里而已。

綜上,臨汾運城在山西反而是特別的那兩個。


此言實是差矣

內蒙很大,基本可以劃分為蒙東、蒙中和蒙西

蒙東一帶的漢族生活習慣更加偏向於東三省

蒙西一帶更偏向於甘肅省

而題主所說的應該是指蒙中地區呼包鄂一帶

而這個就不得不提一件史實--走西口

「走西口」是清代以來成千上萬的晉、陝等地老百姓湧入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的移民活動。「走西口」這一移民活動,大大改變了內蒙古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同時,占移民比例極高的山西移民,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將山西的晉文化帶到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使當地形成富有濃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晉文化作為農耕文化的一部分,通過人口遷移,與當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豐富了中國的文化。--(此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並非是大同的生活習慣與蒙中相似,而是當初的移民後代將晉北的生活習慣帶了過去,若要強求,也是蒙中的生活習慣和晉北的相似,須分清主次

接下來就說到山西

從地圖就可看出,山西的地界成南北狹長

因此分為晉北、晉中和晉南,其中晉南又分為晉西南和晉東南

晉中往北語言更偏向於晉語,生活習慣由於地處高寒乾旱地區,因此與晉南也是略有不同,主要以莜麵、土豆為主

晉南,尤其是晉西南的語言更接近於漢中方言,再準確一點是西安話,因為有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的存在,自古便是山西的糧倉

山西多山,自古便交通不便,互相交流較為困難,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但語言和太原來說也算是同出一脈,同屬晉語一系

這本來就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怎能說大同和山西格格不入呢?

晉北一帶的民俗生活習慣還是極為相似的

而大同

自元太祖七年(1212)置警巡院。至元二年(1265)省雲中縣入大同。元劃為省、路、府(州)縣四級制,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西京道大同府為大同路,隸屬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管轄一領事八州。

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於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實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

1949年大同市為察哈爾省轄市,後設雁北專區,專署駐大同市。轄大同、陽高、廣靈、靈邱、渾源、應縣、懷仁、山陰(駐岱嶽鎮)、朔縣、平魯、右玉、左雲等12縣。

1952年雁北專區劃歸山西省(--此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1288年至今,六百多年的歷史都和山西息息相關

真不知題主所感從何而來


答主想差了,是內蒙(呼和浩特,舊綏遠省)和山西像,從方言上講,都同屬晉語區,飲食,習慣,生活習俗都與山西類似,你說和內蒙像讓東內蒙包括赤峰的人怎麼想,人家連你大同話都聽不懂,答主覺得差異大,只不過是因為去的地方少,去的地方大到全國,你就會發現,雖然山西各地方言可能差異種種,甚至有些聽不懂,但是在全國範疇內那是絕壁的同文同種,方言詞典歸納的晉語區就是山西文化的區域範圍。

答主認為的差異,是同屬晉語區內部的綏遠,察哈爾,與晉中,上黨,河東,陝北的區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