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湖北自己都用「楚」來簡稱,車牌照卻用「鄂」


中國各省的簡稱是中華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對漢語漢字的使用者來說,找到各省簡稱在歷史、風物上與這個省的聯繫並不困難。它們也因此成為了串連居民共同記憶的鏈條。

不過由於歷史的流轉,很多省簡稱原來選定的原因已經被很多人遺忘。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正本清源看看中國省份的這些簡稱是怎麼來的?

河南

在眾多省份簡稱中,還保留先秦時期最古老「九州」概念的,只有兩個:。從地理概念上,河南、河北繼承中原文化正統,優勢得天獨厚。不光如此,這古九州的「豫」字,還透露了一段鮮為人知的中國地理氣候大變遷。

禹貢九州

在金文中,「豫」的字形,好像是一個人看著大象。《說文》里說,「豫,象之大者。」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也經常發現商朝貴族田獵捕象的信息

這說明,在商代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中原是存在大量野象的。野象、犀牛等種群的存在,證明中原地區曾經長期處於「全新世大暖期」,這一氣候期大致在9000年前到5000年前,基本吻合我國的新石器時代到商朝這段時間。進入周初,氣候發生顯著變化,野象棲息的地域也整體難移到淮河流域。

北方真的是越來越冷了

一個顯著的例子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曹沖稱象,這頭象是孫權從江南吳國境內進獻的。三國時期,已經很難在中原發現野象了。我們只能從「豫」字里捕捉最古老的中國地理信息。

四川/福建

四川和福建其實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態。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省份為什麼放在一起?是因為他們的簡稱蜀、閩都帶有「蟲」。難道在上古時代,四川和福建的部族是蟲族嗎?

四川的簡稱「蜀」實際與距今5000餘年歷史的古蜀國有直接聯繫。《史記》記載,黃帝的正妻嫘祖,出身於西陵,所在地即為四川境內岷山南段。說文·《虫部》釋蜀為:「上目象蜀頭形,中像其身娟娟。」其實甲骨文中的蜀並沒有虫部。它的形象是一個眼睛十分突出的幼蟲。

《詩經》里說,「蜎蜎者蜀,蒸在桑野」,講的就是蠶桑文化在蜀地的興盛。早在張騫鑿空西域之前,蜀地就開闢了遠達印度、巴格達的國際貿易通道——蜀-身毒道。在今天,它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南方絲綢之路。

福建簡稱「閩」中的蟲,卻不是蟲,而是。福建的文化可以上溯到距今3000年以前,在周朝形成了七大部落,史稱「七閩」。後來同被楚滅國南遷入閩的于越人融合建立了閩越國。

說文·《虫部》解析「閩」,這麼說,「東南越,蛇種」。蛇在古代又被稱為「長蟲」。直到今天,福建各地仍有崇蛇的風俗,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南平樟湖坂的連公廟,奉祀連公蛇神,每年元宵節到正月二十五,就有游蛇燈、鬧蛇燈的活動。

蛇王廟來一個

廣東

金文中,粵字是由「雩」演化而來,它的字形像是海洋上的氣流受阻,巫師祈求降雨。

《詩經》里,粵常和「越」通用,含義也是一樣。在先秦文獻中,中原文化對長江以南沿海部族,統稱為「百越」,包括吳越、閩越、揚越、駱越、于越等。從簡稱上看,粵(通「越」)是唯一保留下來的和越文化有關的省份。

楚國雖是南方大國

但在百越看來卻是北方大國

字形上看,「越」又同,指的是生產「戉」這種兵器的南方部落。具體的兵器形態,可以看看良渚文化出土的玉鉞。

廣東的「粵」起源於南越國。這是一個已經完成中原文化融合的政權。它的建立者是秦朝南海郡尉趙佗。聽名字就像中原人。沒錯,趙佗的祖籍就在今天河北的正定縣。這個縣城這幾年可是新聞的大熱點。

正定先屬中山,後屬趙國,後有「趙」佗

在南越國建立之前,秦朝就已經完成了大範圍的民族融合。最著名的一次是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發逃亡被捕者、入贅者和賈人進入百越。這批人口共有50萬,其中大部分是商人。由此可見,嶺南人的經商血統是一脈相承的。

為了進軍和拓殖嶺南

秦朝開通了著名的靈渠

湖北

幾年前,一個代表提議改湖北的簡稱,說「鄂」不吉利,通「惡」。此話一出,海南省不答應了,難道你說我「窮」(瓊)?黑龍江也不黑啊?這個諧音梗有點尷尬。鄂不僅不惡,裡面還隱含了一段十分曲折的歷史密碼。

在商代,「邘」(音於)。《戰國策》里曾提到:「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可見,比起魯、晉,鄂的歷史更為悠遠。說起這個鄂侯,一半以上中國人會很熟悉。他就是《封神榜》里被商紂王做成肉乾的那位。

考古專家研究,鄂城位於今河南沁陽縣境內。為什麼河南的「三公」跑到湖北去了?歷史上,鄂國是商朝便有的古國,實力不可小覷,在西周初年,周鄂關係密切,但到了周夷王時期,周室衰落,鄂侯率淮夷反周,引起周天子震驚,舉國之兵令西六師、殷八師全面出擊,無遺壽幼,滅了鄂國。

鄂族不得不南遷,直到今天,在今河南偃師東南有一處古地「鄂嶺關」,鄂族曾在此暫住。後經隨棗走廊,進入隨州、鄂州定居。這麼看來,湖北人、河南人都是本家。

不知古人用了多少代人

才能完成這樣的跨區域轉移

江蘇/浙江/上海

說起包郵,江浙滬包郵總比京津冀響亮一些。包郵江浙滬,三省一家親。三個省的簡稱,從字形上看,說明這裡歷代以來是魚米富饒之地。

江蘇簡稱「蘇」字的篆文,包含草、魚和稻禾的元素。年長一點的南方地區居民很熟悉,如果用樹枝或稻草穿腮提魚,可以給魚保鮮,甚至落水復活。這就是蘇的本義。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司為江蘇布政使司,由此得來江蘇之名。

浙江的「浙」字,帶有斧頭、江水和林木,它專指橫貫浙江全境、孕育了吳越文化的錢塘江。這幾個字,都顯示出江浙滬優越的地理位置,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不是徒有虛名的。

至於「滬」的來歷,還得借唐時陸龜蒙的《漁具詩十五首並序》一窺端倪。其詩一共介紹了13類共19種漁具和2種漁法,其中一種漁具,便是「滬(滬)」。江南一帶的漁民,將這種漁具稱為「魚籪」:在灘涂上,密密麻麻列幾排竹竿,「潮生魚滬短」,潮落則把魚留下來。唐時,吳淞江已經成為蘇州最重要的出海巷道,日本遣唐使往來也經由蘇州出海。

安徽

眾人印象中,安徽的簡稱難道不應該是徽嗎?為什麼是皖?實際上,徽商是在明清之後才形成全盛,發展相對晚近。

真正安徽人的氣質和性格用「皖」來形容,再恰當不過。《說文》對皖的釋義十分簡潔,皖,大目也。從字形的演義來看,有學者認為,皖字象徵著黎明時,屋裡有人起身,屋外已露白光,所以有可能,皖在古代是奉晨光為圖騰的部落。

我們今天見到的「皖」,直接出於《漢書》,記載在春秋時期古皖國的存在。皖國國君被周天子封於皖,也就是今天安徽潛山縣到安慶一帶。

皖公執政時期,政治修明,體察明情,十分為後人敬仰。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安徽境內看到紀念皖公的地名,如皖公山、皖水、皖城。相較於徽商文化,皖文化雖然經商興財相對遜色,但文質兼備,書院興盛,積習仁風,人才輩出。有史志說,「惟皖多君子,經緯區宇,表率邦國者,振振於前,繩繩於後也。」這已是很高的評價了。


再奇怪的基本也比不過安徽江蘇。

兩省的簡稱皖和蘇既不取自於古國名(如楚燕秦),也不取自於文化認同(如湘閩越),而是直接白剽安徽布政使駐地安慶的簡稱和江蘇布政使駐地蘇州的簡稱。

你可能就要開動你靈巧的小腦筋了:「那為什麼不用文化認同或者古國名呢?」

因為沒有


試想一下,在某個平行世界線里,南直隸分家之時,安徽/江蘇就採用古國名作為簡稱進行州府大會討論。

選項1 楚

蘇南:(沉默)

蘇北:(沉默)

皖南:這國家和我們有關係嗎?

廬州:我想起來了,這是隔壁武大哥家的,我這就給送回去。

壽州:雖然我連直轄州都不是,但我好歹以前也是個國都好嗎

江寧:鳳陽把你家小弟管管,府州大會散州就別混進來了

選項2 吳

移至文化認同世界線討論

選項3 越

江寧:這不是隔壁杭姐家的嗎?

蘇州:無所謂,我隨意。

揚州廬州:南蠻一生黑,趕緊否了。


現在在另一個世界線中,安徽/江蘇就採用文化認同作為簡稱進行府州大會討論。

選項1 淮

蘇州:剛波寧

廬州:這個好,我城門上當年掛的淮南西路說不定還在呢

揚州:侉的一批的淮西人不要說話,這個字就是我大江都的寫照,我們淮揚菜淮揚人blablabla

淮安:所以這字說的不是我嗎?

江寧:我算江淮人嗎?不對我明明在江南。可我說的明明是江淮話(錯亂)

徐州:嘖,蠻子唧唧歪歪的,淮夷果然登不得廟堂,否了

選項2 吳

江寧:說到吳這個字,我就想到吳國當年的都城,那就是。。。

蘇州:沒錯,就是在下。

廬州:你們說的是我家楊行密建的那個嗎?


散會後

穎州鳳陽徐州:我們中原人就沒有話語權嗎?河南山東老表我現在就來投奔你們55555


1.北京:戰國時期稱薊,是「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京城。遼國稱燕京。金國改稱京都。元朝稱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稱北平,永樂帝朱棣改北平為北京。簡稱京。 2.天津:明朝,燕王為爭奪皇帝位,在這裡發兵渡河南下,打敗他的侄子明惠帝而篡了位。為紀念在這裡渡河起兵,所以稱「天津」,意即天子經過的渡口,簡稱津。 3.上海:北宋初期,這裡已形成居民點,從這裡上海洋,所以稱上海。上海原來是捕魚的地方,當時漁民創造了一種捕魚工具,叫「邕」(它是由竹子編成,插在水中),後來邕改為滬,所以上海簡稱滬。 4.黑龍江省:由黑龍江而得名。因為江水呈黑綠色,蜿蜒地流著象條游龍。簡稱黑。 5.吉林省:清朝在松花江沿岸建立吉林烏拉城(今吉林市),滿語吉林是『沿』 的意思,烏拉是「大川」的意思。就是沿著松花江的城市,後來建省時,就用它命名叫吉林省。簡稱吉。 6.遼寧省:由於它在遼河流域,取遼河永久安寧之意,簡稱遼。 7.河北省:相對於黃河為北。唐朝時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地區為河北道, 1928 年稱河北省。因代屬冀州地區,所以簡稱冀。 8.河南省:相對於黃河為南,主要部分在黃河以南,因為古代屬豫州地區,所以 簡稱豫。 9.山西省:相對於太行山為西。明朝設置山西省,春秋時是晉國領土,所以簡稱晉。 10.山東省:相對於太行山為東。明朝設置山東省,春秋時是魯國領土,所以簡稱魯。 11.湖南省:相對於洞庭湖為南。由於湘江縱貫全省,所以簡稱湘。 12.湖北省:相對於洞庭湖為北。清朝時省會武昌屬鄂州管轄,所以簡稱鄂。 13.浙江省:境內的浙江盤迴曲折,浙江就是富春江。簡稱浙。 14.江西省:唐朝為江南西道,簡稱江西道。清朝時改為江西省。因贛江縱貫全省,所以簡稱贛。 15.陝西省:是指現在的河南省陝縣西南陝陌以西的地區稱陝西。現簡稱陝。古代時 是秦國領土,又簡稱秦。 16.安徽省:以清朝時的安慶府(今安慶)和徽州府(今歙縣)的頭一字組成。因境內有皖山(天柱山),因而簡稱皖。 17.江蘇省:是以清朝時的江寧府(今南京市)和蘇州府(今蘇州市)的頭一個字組成。簡稱蘇。 18.甘肅省:是以古代甘州(今長掖),肅州(今酒泉)的頭一個字組成,簡稱甘。境內的六盤山又叫隴山,故又簡稱隴。 19.貴州省:明朝設置貴州省。簡稱貴。因古代屬黔中郡,所以簡稱黔。 20.四川省:唐朝初年現在的四川省劍閣以南設東川,西川。這裡的川,是平川廣野的意思。宋代分設益州,榨州、利州、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元朝設四川省,簡稱川。三國時是蜀國領土,所以簡稱蜀。 21.雲南省:因為在雲嶺以南而得名。相傳漢武帝時有人在白崖看見彩雲,派人追彩雲到這裡,因為設立的縣在彩雲的邊,所以叫雲南,簡稱雲。因為昆明附近是古代滇國,故又簡稱滇。 22.廣東省:五代時叫廣東。明朝設廣東省,因為古代是百越(粵)地區,所以簡稱粵。 23.福建省:古代設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個州,取前兩個州的頭一個字就是福建。明朝設福建省,因是閩族人居住地區,所以簡稱閩。 24.台灣省:古代台灣稱「夷州」或「流求」,又稱「東番」、「北港」、「大員」、「大灣」,後來又改為「台灣」,清光緒年間建立台灣省,簡稱台。 25.青海省:因青海湖而得名。1928年建青海省,簡稱青。 26.寧夏回族自治區:這裡原為古代西夏地區。取夏地安寧的意思,因此叫寧夏。1928年設寧夏省。1958年設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 27.廣西壯族自治區:明朝初年建廣西省,1958年建廣西壯族自治區,因古代是桂林郡,故簡稱桂。 28.西藏自治區:元朝、明朝稱西藏地區為烏斯藏,「烏斯」是藏語「中央」的意思,藏是「聖潔」的意思。因為它在中國西部,稱西藏。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簡稱藏。 29.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古代稱西域,公元前一世紀起,成為漢王朝的一部分, 因為是新開闢的疆土,習慣上稱新疆。清光緒年間設置 新疆省,解放後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 30.內蒙古自治區:是蒙古族聚居地區,清朝時,為區別外蒙古,習慣上稱為內 蒙古。1947年成立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是所有簡稱中最長的一個。

陝派相聲演員苗阜曾經調侃自己的省份,陝西,簡稱陝

陝西是陝縣以西的意思,一個省份一個省份的簡稱竟然要用河南的地名

太挫了

然而更挫的在建國後

重新定了拼音音標啊,還要國際化啊

然後山西陝西怎麼辦呢

山西就是Shanxi,而陝西是Shaanxi。

四千年老省啊,憑什麼要多個a啊


就說說我省周圍吧

八百里秦川,一百里在河南,同東邊崤函古道第一防線落入外省,一百里在甘肅,漢中明明像四川可確實正兒八經的陝西人。

藏區跨了四川,青海,西藏。

蒙古族地理單元本來就不夠完整更何況挨著黑吉遼,京,冀,晉,陝,甘,感動嗎?

南陽盆地被河南湖北分掉,信陽民系明顯偏湖北,不好意思要在河南老實待著。

其實元朝最大的貢獻就是行省制度,為了防止割據,很多地理單元的門戶被划到隔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