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人文社科話題的問題下看到包含「人文學科研究需要有高的情商」,「或是研究人文學科能夠培養情商」之類的論點的回答(不在此舉例,各位可以自行同時搜索人文學科和情商兩個關鍵詞)。然而此中邏輯聯繫並未被解釋。因此在此詢問,這兩者是否真的有聯繫?有的話,是怎樣的聯繫?


跟你聊人文科學需要高情商的人,可能誤解了人文科學的範疇。

比如,把人文社會科學誤解為人文科學,即把社會學、社會工作學、心理學等都放進人文科學之中。(社會學、社會工作學、心理學等學科可能涉及與現實中的人交往、共情等,也許還能夠與「需要高情商」扯上關係,但由於我本身不是這些學科的研究者,因此也不能妄下定論)

而實際上,人文科學從屬於社會學科,它僅僅是社會科學的其中一個範疇,大致包括了文、史、哲,再廣義一些才包括語言學、藝術學等。

而我們身邊人文科學的大師,往往都是從一個研究缺口入手,比如研究某一種思想、某一個階段的歷史、某一些歷史事件與人物,直到最後將文、史、哲三者結合而成為「大家」。而要經歷這個過程,獨立進行哲學思考、挖掘史料、整合口述史、時刻把握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視角、開展枯燥又漫長的理論創作的時間絕對多於出去與人打交道的時間。換句話說,他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來實踐、提高「情商」。

當然,也許有人把「高情商」與人文科學的研究者的課題數量和金額放在一起。你不出去應酬、拉關係,就很難拿到省級、市級那些課題。我不否認存在這樣的狀況,有些老師之間、老師和領導之間確實有這種課題上的交往,但如果以這個為衡量標準的話,實際上就異化了人文科學(尤其是狹隘一點指文、史、哲)的研究本身與研究者的關係。實際上,國家重大立項、社科基金立項的那些課題,基本上還是要拼研究者的真才實學和課題本身的研究價值的。

說這麼多,只是想表達,人文科學研究,比起情商來說,更需要研究者靜下心來,去積累,去思考,去寫作。


其實學習任何一門科學都離不開嚴密的邏輯思維,學人文地理,研究人類社會各要素相互聯繫,更是需要強大的理性思維而不是想當然……詞藻再華麗描述再誘人,沒有數據支撐,沒有嚴密邏輯都是空談,特別是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讓一切數據分析都變成可能,用數據說話,用嚴密的邏輯推理,才能讓人信服,說到這,你看知乎上的經濟學,社會學大神們,哪個不是拿數據說話。

個人認為沒有聯繫。


毫無聯繫
人文學科跟情商有關係?純粹是扯談。社會社會,情商高的早就去從政腐敗,經商致富了。真正的人文大師都是個性傲立,不屈世俗的。

我情商高,研究剛被斃。。。。


人文地理和人際關係完全是兩碼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