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意思。

分一下情況

1、放日常食用糖,然後在20~100攝氏度的水中蒸發,最後得到的還是你一開始放進去的糖,只不過看你的溫度和蒸發速度,到時候的結晶會有差異。

2、放日常食用糖,較高溫(比如說>200攝氏度),那麼有一些糖可能就會水解/分解了,你到時候拿到的是什麼就不一定了。變重。

3放日常食用糖,高溫(比如說500攝氏度以上)大量糖會碳化,到時候你拿到的糖可能就是黑色的了╮(╯_╰)╭(摻了很多碳)然後變輕了。

4、加化學定義上的糖(那這裡就太多了,我以纖維素為例),正常溫度蒸發。那麼因為纖維素是高分子化合物,然後因為其特殊的結構,最終得到的「糖」會是皺巴巴的。(為什麼說皺巴巴的呢?因為紙啊,植物的皮什麼的主要成分都是纖維素,想比原來就是會變皺,想想看洗完衣服后里面的面巾紙)具體原理未知,科學上也沒有定論,只是說和氫鍵有關。

5、也以纖維素為例,條件同2。水解,你得到的糖不僅和原來不一樣,還會變重一點,不過因為水解不徹底,所以你也不知道你拿到的糖當中是否有葡萄糖,如果有也不知道有多少。

6、條件同3。碳化了唄,輕了嘛。

因為你沒說是什麼糖,所以只能暫且這麼說,要不然有機物太多了。


一不一樣 取決於加入糖之後多久熬幹 以及有沒有無菌措施。(溫度已經有人說過了)

100斤水?1斤糖 啥概念呢 約為1%的糖水

常用的pdb培養基大概就是1000ml土豆湯裏 加入20g葡萄糖

你這鍋糖水,實際上就是一鍋天然的培養基,微生物的最愛

我們小時候都喝過甘蔗鮮榨的果汁——甘蔗水,有沒有小朋友跟我一樣,買了之後沒有一次性喝完,放到第二天後 變酸的?實際上就是微生物在裡邊繁殖……這時候喝了可是會有大概率鬧肚子的。

你這鍋水,要是敞口放上一個星期(鍋最好也沒消毒,煮過洋芋的效果更明顯),裡面應該就會有肉眼可見的菌絲,有的是綠色的,有的是白色鼻涕狀的……

這時候你再把這鍋水熬幹,糖估計沒多少,菌絲體會很多……


就高中所學而言,是一樣的。但是實際上糖水熬完會變糖漿.....


晶型會變??白砂糖變成冰糖??

或者會變成糖色

會變吧,會反應了


糖?

假設,放的是白糖。

然後,熬乾的過程很慢很慢,

最後,獲得冰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