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明白,這四個專業的學生大多天天泡實驗室,學習並不比其他專業輕鬆,是什麼導致就業後的薪酬偏低呢?比如從事醫學等專業辛苦,但是工資至少沒有那麼低呀。


又是一個幾家歡喜,幾家憂的問題。

不說生化環材,跟您說說一個醫學和生物相關性都很強的學科,它叫做基礎醫學。

別看臨牀醫學畢業生放眼全國範圍內找個工作還是容易的,基礎醫學不是,這個學科屬於醫學卻又無比的尷尬。它名為基礎,也實為基礎,找工作卻一點也不基礎。

經常被要求看第一學歷,要求博士,投簡歷無果。基礎醫學對於醫學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通過病理學擔建與臨牀醫學的橋樑,為臨牀的開展奠定了基礎與理論,實驗論據。但是它的產業化之路,在中國乃至世界走的都是如履薄冰,資本不願意做,投入太巨,收效太慢。

現在不僅年輕人學精明瞭不搞基礎學科,其實美國的那些醫藥巨頭也精明瞭,它們現在除了更新自己原有的拳頭產品技術鏈和特有優勢的方向,也很少再像以前一樣斥巨資去做研發,而是選擇收購做研發的低階葯企。為什麼?因為人類太還太基礎了,Windows的bug都沒有修復明白,何況是一臺能自己消化食物並工作接近八十年的超精密設備。

說到生物,人類是非常自信的,特別在工業革命後的一段時間,以為自己能輕鬆征服世界,到最後發現,自負更多。舉個例子,生物學科最火是在什麼時候?1999年到2012年,那時候每年幾百萬高考學子的志願填報書上,要麼是試管,要麼是基因鏈,還會應景的來上一句,二十一世紀是生物的世紀。

這裡要特別說兩個人。

第一位是北大前副校長陳章良,87年從美國留學歸國,98年左右說出了那句驚世駭俗的中國名言「二十一世紀,是生物的世紀。陳教授在2000年提出要在北京圈地建「中國生物城」,現在這座城還在,它最大的優勢是地價已經達到了12萬/平米往上。

另一位,就是前清華副校長施一公,沒有施公這把火,2007年後的中國生物之火哪裡燒的起來。2007年,施公在清華召集了全中國頂級生物學家開會,施公演講的引言就是我相信21世紀就是生物的世紀,並且我們中國人會在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像上面二位這樣到處放炮的生物海歸還有很多,有做生物晶元的,有做生物機器人的,應有盡有。

其實大家從來都沒有想過,為什麼近30年歸國博士最多的就是生物,反過去思考一下,其實就是因為生物在美國也不好找工作。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發達地區文理科前十報金融,高考大省的理科前十報的就是生物,再後來的故事大家也清楚了,不讀到博士實在是不知道到哪兒找工作,許多985院校生物學院就成了博士量產基地。

生化環材,後三個加起來都不如第一個坑,為什麼?因為很明顯,21世紀初就不是什麼生物的世紀。那些拿著ppt去騙經費的生物保健公司,甚至一度上過央媒,最後基本上被證明,不是騙子就是傳xiao。但是您再去看,絕大部分二本院校即便沒有工科都有生物學院的存在,您說神奇不神奇?

後面的化,環,材,大致也是如此,為什麼坑?因為沒有產業,產業不成熟,成熟了人也不願意投資回報太低,投了資的投資人就一定虧錢,您說,這樣的環境下,如果ppt沒有套到錢,誰願意來給您發工資?

除了上面基礎學科成型太難,基礎學科轉化為應用的難度也遠遠超乎了大家的想像。

1,技術問題

2,倫理道德問題

3,前期投入太過巨大

各種問題層出不窮,現在的投資商已經不願意再把信心集中在基礎轉化上面,除了國家,沒有幾個人對此還抱有信心的,還不如買幾股茅臺,五糧液來的實在。


你信不信如果放開環化材生考醫學院的研究生,以及考行醫執照的門檻。醫學院會和環化材生一樣內卷。


馬經學多了,還以為,價值是由勞動時間決定的。

如果拼工作努力,這麼看來煤礦工人應該工資最高,環衛工人數九寒冬掃大街,不比你在實驗室刷瓶子辛苦?

金沙裏篩篩就能篩出來純天然的單質金豆,單質鋁還得用複雜的技術電解,難道鋁比金子值錢?物依稀為貴,金子再好開採冶煉,也比鐵鋁值錢。

事實上價格是由供需關係決定的

生化環材天坑其實本質原因很簡單:嚴重供過於求。這類幾類專業就業市場能提供的對口就業崗位遠遠不足。

幾乎所有的非文科學校都開設這類學院,綜合性,理工科大學都開,什麼能源,化工,生物工程,環境工程,材料學院,亂七八糟一堆。(相比之下,機械土木自動化學院尚未有生化環材學院那麼遍地開花)

很多學校,這類學院的畢業生數量比計算機,金融學院的畢業生數量還要多。

其實嘛,本質原因說起來很詭異:這類學院就業不好,但發文章灌水,申基金項目那叫一個猛,還有實驗設備儀器耗材老鼠鼠糧,那都是產業鏈呀,學校是科研主業教學副業,文章基金項目院士纔是關注的重點,學生嘛,只是這個機器上的副產品:反正就業率總是能上99%的不是?

但是就業市場上,這類專業對口的就業崗位可能連畢業生數量的1/10甚至1/100都不到,碩士以下,幹啥的都有,唯獨幹本專業的不多。過分競爭,也嚴重壓低了高端崗位的薪酬:這類專業的博士數量業遠遠比別的專業多,現在幾輪博士後那是常態。

馬經學多了思考問題容易犯軸。


【無內鬼,來點蘇式環境笑話】

①環境工程七大謎題:

1、專業不斷發展,卻一直沒有成熟的理論體系;

2、沒有成熟的理論體系,但paper論文滿天飛;

3、paper論文一大堆,可很少鼓搗出實用的東西;

4、沒有實用的東西,但是大家都說環保事業前途無量;

5、環保事業大有前途,可是畢業後能堅持本專業的寥寥無幾;

6、明知道畢業即轉行的人那麼多,但絕大多數環境學子仍然相信考研讀博後會有出路。

②在會議上,有人問資環學院院長:「為什麼我國環保產業附加值低?」院長回答:「原因在於我們環境工程學術界正在突飛猛進,而工業跟不上我們的發展速度。」

③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的院長在動員大會上說環境工程很有前途,你們的未來=財富+環境科學。所以:

?環境科學=未來—財富

?財富=未來—環境科學

【娛樂向,存在諸多不嚴謹之處】


生化環材不能和醫學比。

因為所謂的「生化環材」四大天坑,即便把這四個玩意兒放在一起看,它們背後所涉及到的市場還是拍馬都趕不上醫療產業。甚至除了環境科學之外,其他三個都只能成為醫學的附庸。

當然它們不僅是醫學的附庸,而且可以是其他產業的附庸。

生化環材之所以待遇這麼差,究其原因還是它們根本就不缺人,也沒有生化環材er和精神生化環材人們吹噓的那麼重要。

這就是四個泛用性很低的專業,除了超級大佬,註定了大多數從業者這輩子都不會有什麼成就,這跟學起來,工作的時候累不累完全沒關係,人本來就不是越累越成功的。

醫學其實待遇也不見得好,勸退醫學的照樣一堆,畢竟不是還有人說「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