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人是雜食動物,但我只想知道人類更偏向於食用哪一種。


人到底是喫素,還是喫肉?今天就我們來捋一捋

隨著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越來越多,或者其它各種原因出於對食品安全的關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素食。

有些人可能會擔心,喫素會不會導致某些營養素的缺乏。

如果你有這個疑問,請問自己一個問題:這種營養素動物能不能合成?

如果能的話,那我們自己也可以,因為我們也是動物大家庭的一員,所以我們不需要喫動物的肉。

如果不能的話,那麼動物一定是從某種食物中獲取的營養素,最終一定可以追溯到某種非動物性來源上。

所以從邏輯上,人類是不需要喫肉的。

哦,大致就是這樣的。

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應該喫什麼呢?

據生物學研究發現:

人類消化道的長度是脊柱的8~10倍,而肉食動物的消化道長度是脊柱的3倍,比如老虎;草食動物,比如牛的消化道長度是脊柱的20倍左右。

於是有人說,人是雜食動物。

稍微想一下,這句話有很大問題:

9倍於脊柱的腸子用來消化肉就太長了,肉類裡面的毒素會過度積累和吸收;用於消化草又太短了,沒有足夠的容積供植物纖維儲存和發酵。

那麼人類究竟適合喫什麼?

我們來看看人類始祖的選擇:

大約450萬年前出現的南方古猿,被認為是最早的人類祖先。

根據對它們骨骼化石的研究,人類學家認為,這些古猿的腦體比(腦量/體重)超過當時地球上所有其他物種,接近於現代的大猩猩。

和大猩猩一樣,它們能夠喫很多不同種類的植物性食物,像果實、嫩葉、堅果、花,甚至樹皮等等,只是偶爾喫一些昆蟲。

隨著時間的推移,動物的生存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劣:森林面積減少,被草原所代替,營養豐富的果實類食物越來越不容易採集了。

這使靈長類和人類的祖先面臨著重要的選擇:要麼繼續保持原來相對定居的生活方式,但是需要增加葉類食物的攝入,降低食物的營養與熱量密度;要麼改變行為習慣,擴大採集食物的範圍,保證優質食物的供給。

選擇前者,即增加葉類食物的攝入,意味著增大消化道的容量,加強發酵膳食纖維的能力,以便從中提取熱量和營養。

選擇後者,即擴大採集食物的範圍,就要有能力記住較遠的路徑,記住哪些地區有什麼食物,在眾多食物種類中分辨哪些沒有毒,甚至一羣個體協同覓食,而這個選擇需要更強的大腦功能。

從現來看,毫無疑問,人類的祖先選擇了後者,讓今天人類的大腦功能變得越來越強了。

水果與腦容量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靈長類學家Kathrine Milton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對140種靈長類的研究發現,唯一與腦量相關的因素不是喫不喫肉,也不是社會複雜性的大小,而是喫樹葉還是水果,以水果為主食的靈長類腦容量更大。

這種飲食的特點是,高果膠(膳食纖維的一種)、高維生素C,食物較快通過消化道。

再張開自己的嘴巴來看看

肉食動物嘴巴的功能是撕咬和吞嚥,它們的嘴巴可以張開很大,牙齒鋒利,下適於切割和撕裂食物;

草食動物的嘴巴用於研磨和咀嚼,牙齒比較平;

認真比較下,人類牙齒和果食動物的牙齒非常相像。

……

無論是生物學研究來看,還是從人類始祖的選擇上來說,人類,包括你、我、他都更適合於喫果實和種子。

所以,不用再糾結人的本能到底是喫素還是喫肉,喫果實、喫種子就好了。

(上述觀點僅供參考, @改變派 )

(我是任習光,從事減肥3年有餘,以專業嚴謹的態度和你一起評估生活方式,改變隱藏在生活中的發胖習慣,助你早日實現減肥不反彈的願望,成就健康優雅人生)


素,準確的說是各種果實。

這點看你的味覺認為什麼好喫就行

不加處理的肉,你會本能的覺得很難喫

不加處理的草,你也會本能的覺得很難喫

只有果實,在沒有任何處理的情況下,你都能覺得味道還不錯。


遠古的時候,人是連人肉都喫的。這有眾多的考古證明,見下圖。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類能夠控制自己的本能。


從三個角度簡要分析一下:

一是生命觀,二是生活,三是生存。

一、聖經創世記記載9:3-4「凡活著的動物,都可以作你們的食物,這一切我都賜給你們,如同菜蔬一樣。9:4 惟獨肉帶著血,那就是它的生命,你們不可喫。」

佛言:殺,眾生頭等罪。

儒:君子遠庖廚。

道:清口。

先聖都是嚴格要求不能喫肉。

二、人類的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源頭在於「心」的躁動,仇恨,慾望。

而維持人類生存的能量來源就是食物。動物在死亡時的情緒能量,潛移默化形成我們的一部分。--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自春秋之後,人類的智慧境界就在不斷下沉。

三.生存層面。「雜食」只是個概念,意味著我們能喫,這樣雜食不死而已。

而人類的生物構造(消化系統)是完全和食草性動物相同。


本能這個東西並不是1或0那麼簡單。

一切為了生存,我們的對食物的味覺就是根據這一大前提進化來的。

留意一下,我們日常喫起來覺得「非常美味」,「非常可口」的食物往往是高糖分、高熱量的食物,因為喫這些食物我們可以活動的時間更長,更抗餓。而活動時間更長代表著面對危險時生存幾率更高。根據生存選擇,我們的大腦決定對這一類食物產生「愉悅」的味覺。

在人身體有疾病的時候,我們的本能會讓我們的味覺變得奇怪。比如體內有寄生蟲導致人體缺鈣的時候,你的本能會讓你對牆皮之類能補鈣的食物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孕婦懷孕期間,胃功能衰弱,這種時候孕婦會變得喜歡喫酸。即使她什麼也不懂,甚至她不知道自己懷孕了,她身體的本能也會為了生存改變她的味覺。

所以人的本能(源自祖輩的基因記憶)絕不是單純的喫素或者喫肉,人的本能是有多套預案來針對不同情況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