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努爾哈赤在知乎上被黑的最慘得一次。

最主要原因是:楊應龍根本沒有一個明確的造反目標,而努爾哈赤有。

如果楊應龍的目的是老老實實當播州土霸王,那一開始他就應該老老實實的,不要三番兩次挑戰明朝政府底線。

如果他的目的是想割據西南,那早在朝鮮之役膠著的時候,就應該動手,出兵席捲西南。更何況他招募的兩個軍師也建議他速取重慶、成都,挾持蜀王,以謀取西南。

如果他的目的是為死在重慶的兒子報仇,那他就不應該一直龜縮在海龍囤,試圖憑藉播州地利抵抗明軍。明明最初實力佔優,卻把戰爭的主動權拱手相讓給明軍。

楊應龍的眼界比後來的奢崇明、安邦彥都不如,奢、安二人有較為明確的造反目的性,雖然成都、貴陽都未能攻下,但叛亂度比播州之役大多了。楊應龍沒一明確目的,所以他最終也只能自絕於海龍囤上。

楊應龍連奢、安二人都比不過,哪來的臉比努爾哈赤呢?


我說個偏頗的原因:

奴兒哈赤造反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只需要防備西面、南面,而明軍限於遼東邊牆也是以防為主;等奴酋全占遼東之後,能對其造成威脅的明軍進攻方面只剩了遼西走廊一條路。東南的朝鮮、西北的科爾沁、東北的女直各部都不用太過考慮,而明軍也不太可能效仿明初,從登州大規模渡海北上攻擊金復海蓋和三岔口。

而楊應龍則不然,播州地界川湖貴三省之間,而且北界長江航道,南抵入滇主路,從這點上來說,起碼楊應龍要以播州五司七姓一隅之地同時應對川湖貴三省的直接圍攻,長遠來看還有明廷調集浙直閩粵六省的能力,而雲南出於重新打通與朝廷交通聯絡線的考慮,也會積极參与,如此一來,對楊應龍的圍剿路線就會非常多,而歷史上也是如此,最後楊應龍面對的是八路進剿的明軍各路兵馬,裡頭但凡有一路他播州叛軍不能及時擋住,其他的幾路就能一發入魂。


自古無據西南成事者

無論巴蜀還是雲貴,在中國地緣版塊上都屬於邊角和困地。

夜郎,滇國,南詔,大理,南明

蜀國,蜀漢,前後蜀,大夏,大西

這些政權最多依託西南割據一時,當中原政權回過神,滅亡就是時間問題。

楊應龍之所以連割據都做不到,除了他戰略上的短視外,就是因為他的播州處於明朝腹地:四川,湖廣,雲南的兵馬都能打過來

努爾哈赤身處的遼東雖然也是邊角,但東北縱深廣闊,東接朝鮮,西靠蒙古,在地緣版塊上是壓著華北平原的

狹窄的遼西走廊,又使明軍投入的兵力不可能和平播一樣多,這讓努爾哈赤有了滾雪球的機會

等到皇太極整合完朝鮮蒙古,清朝的地緣優勢已經徹底壓制住了明朝北方,入關是遲早的事


非常簡單的說一下我個人的理解,由於我比較懶,就直接白話說一下,不摳細節了。

1,地理和兵力優勢

大家看過地圖就會發現,遼東土地,孤懸塞外,千里之遙。對明朝來說是個兩面皆敵一面藩籬的不利地形,正北是女真、西北是蒙古、東北是朝鮮。雖然前期朝鮮對女真存在威懾、抑制作用,在成化年間還出兵一起剿滅建州,但經過壬辰戰爭之後,朝鮮國內有生力量遭到極大破壞,人口銳減,北方常年與女真交戰的精銳騎兵也損失殆盡,因此對明朝來說猶如雞肋,薩爾滸之戰中朝鮮軍隊甚至出現成建制投降並叛變出賣明軍的情況。而因為地理原因,明朝動員大規模兵團也遭到極大限制,因為遼東兩面受敵,所以本地軍隊是不能遭到太大損失的,不然蒙古人趁虛而入局面只會更糟。所以明朝只能從其他地方動員軍隊入遼作戰,但各地軍隊近的百餘里,遠的則上千里甚至數千里之遙,集結時間大大加長,而且地理限制下明軍只能出山海關走遼西走廊這一固定道路。而在大兵團戰敗後,明朝便沒辦法迅速重新集結大軍進攻,這就給了後金充足的時間攻城略地消化勝利果實補充損失。比如薩爾滸戰敗後,熊廷弼兵力嚴重不足,只能先布防遼陽,等到了援兵稍集後才發兵前往瀋陽等地布防。之後袁應泰上台,準備集兵十八萬收復旅順再次決戰,結果在等待援遼軍隊的過程中分散防守又被後金以優勢兵力依次攻陷遼瀋各城。與之相比,奢、安就沒這麼好的運氣,夾在四川、雲南、廣西之間,更重要的是,明朝在西南擁有一大堆可以在現場隨時徵調的土司軍隊。所以天啟三年二月,明軍集結11萬大軍分兩路討伐,結果在陸廣河中伏戰敗,損失士兵四萬多人,其影響不亞於薩爾滸之戰,整個西南大震。但奢、安就沒有後金的地理優勢,四川、雲南、廣西停止援遼,之前囤積的援遼物資全部轉為平定奢安之亂的供應,四川一省甚至為此動員了十六萬大軍數十萬民夫。所以儘管奢崇明安邦彥取得了另一場薩爾滸大勝,卻沒有時間慢慢消化,不過八個月後明軍再次集結十萬大軍討伐,並於十二月五路進兵生擒奢崇明。也就是說在短短一年內,奢、安連續遭受明軍兩場共二十多萬人次的大規模持續進攻並最終戰敗,而這在遼東則困難很多。楊應龍則更慘,其播州處於四川、貴州、湖廣、雲南四省夾縫之中,明朝勢如泰山般調集漢土官兵二十四萬八路並擊,這八路跟薩爾滸那三路還不一樣,在地理空間分布上從出兵開始就已經把播州包圍了,所以即便楊應龍南出殲滅童部明軍也無法複製薩爾滸各個擊破的奇蹟,因為明軍太多方向太廣了…只要他不下決心出走,就必然要自困于海龍囤死地。

除了地理優勢,後金還存在兵力優勢。由於後金早期牛錄人數多寡不一,少的一百多,多的三百人,不能一概而論。因此陳佳華與傅克東先生以皇太極時期所規定的200丁一牛錄為平均數進行推算。1588年以前,努爾哈赤有戰兵3400人,人口在一萬七千名之上,到1601年建立四旗,有戰兵八千人,人口當在四萬名之上,到1615年建立八旗時候,若後金有男丁6~8萬人,控制人口當在35~45萬人之間,1618年努爾哈赤攻陷撫順後更是獲得了大量人口,力量得到極大增強。而在1619年薩爾滸之戰時,後金八旗兵加上蒙古宰塞部一萬五千名精騎組成聯軍以及其他各部落聯軍,兵力已經能達到8~10萬人之多,所以明軍四路分兵可以被後金以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等到後金佔據整個遼東之後,大量漢人歸入其統治,根據《舊滿洲檔》的記載,天命五年(1620年)努爾哈赤設置十六游擊管轄各地諸申、漢人男丁,每游擊轄兩萬丁,可見此時後金已經成為了擁有32萬男丁的強大力量,按三抽一或二抽一為披甲來計算,後金極限狀態下可動員10~16萬大軍。而對明朝來說,遼東最強時也不過關內關外(山海關鎮城+遼西走廊)主客兵加起來不到十三萬邊軍。因此,後金在1620年就已經成為了遼東最強大的軍事集團,他不需要強過明朝,只需要保證強過遼東明軍力量,就已經能立於不敗之地了。而且與一般人想像的不同,遼東並不存在幾百萬漢人,甚至一百萬漢人都沒有,由於兩面受敵千里孤懸,遼東經濟一直很難發展起來,而且境內基本上以衛所軍戶等軍事人口為主,根據《全遼志》和《遼東志》的統計,明朝時期遼東人口在45~50萬人之間,增長緩慢,與統一女真各部後的努爾哈赤相比,也沒有明顯優勢。等到了皇太極時期,明朝內地戰火連綿,皇太極擊敗林丹獲得蒙古統治權,在喀喇沁部蒙古的幫助下繞道入關,之後的十幾年裡六次入關劫掠獲得了大量人口,加上對朝鮮的進攻掠奪而來的50~60萬人口以及黑龍江附近、海西等各地女真部落和原有人口,保守估計皇太極時期後金在遼東擁有人口至少兩百萬左右。

2,經濟生產方式的轉變。

人們一般都覺得女真人是漁獵民族,仍以原始的狩獵採摘作為生活方式,是邊緣地區的原始野蠻部落。但這只是人們一廂情願的想像罷了,雖然女真人在明末依然保留漁獵習慣,但早已轉入農耕。實際上這種轉變很早就開始了,15世紀女真人在「惟知射獵,本不知耕稼」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變化,比如正統年間前往建州部的官員吳良就驚奇地發現建州女真「家多中國人,驅使耕作。」朝鮮官員也稱「潛渡婆豬江,直抵兀喇山北隅吾彌府,見水兩岸大野,皆率耕墾,農人與牛散布田野,而馬則不見。」嘉靖六年(1527),監察御史盧瓊發現女真人「諸夷環徼而居,皆有室廬,而建州為最。」海西女真甚至讓這位明朝官員有了「俗尚耕稼」的極深印象。萬曆年間,有兩個去過建州的朝鮮人申中一、李民郄帶回來一份報告,他們發現建州部此時「無墅不墾,至於山上亦多開墾;田地品高,則一斗落種,可獲八九石,瘠者僅收一石;土地肥饒、禾穀甚茂,旱田諸種,無不有之。」由此可見,到了萬曆末期,女真人在跟遼東漢人長達兩百年的接觸下,雖然採獵仍佔一定比例,但已經慢慢普及農耕,且農業技術在跟漢人的學習過程中也不短加強,最終成為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生產來源的民族。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還把俘獲來的漢人、蒙古人實行編民戶政策,統一分配到各處去開墾耕地。根據統計,後金僅在遼河以東地區就有三十萬日耕地,其中興京2441日、奉天258937日、開原11667日、鳳凰城7590日、蓋平16274日、南金州5150日、牛庄28114日,共330173日,每日六畝,因此遼東以東地區後金共有耕地1981038畝,而後金佔領遼東之後,遼東的大片耕地盡為其所有,加上大量的貴族莊園托克索和皇莊,後金耕地規模巨大。又根據《瀋陽狀啟》中所記載的瀋陽附近各屯田產出數目,得知「老家寨屯所:各谷落種25石13斗零,所出各谷932石4斗2升;屯監禁軍所私賃田,自備種子所出各谷數:各谷落種10斗零,所出各谷32石;以上屯田及屯監等私田並各谷落種26石8斗零,所出谷964石4斗2升。土乙谷屯所:各谷落種23石9斗零,所出谷857石;王富樹屯所:各谷落種23石2斗零,所出谷各761石12斗6升;沙河堡屯所:各谷落種24石13斗零,所出谷736石;以上落種98石2斗,所出各谷3319石1斗8升。」

由此可見,瀋陽附近各莊田產出比例最高的1:36,最低的1:30,平均在1:31之間,而屯監禁軍私賃田由於是私人耕地,因此積極性較高,產出比例高達1:48。這些都比較明顯的反應了後金耕地的農作技術,其糧食產量可見一斑。在糧食產出的極大富足下,後金也改變了以往那種用地窖儲藏糧食的落後做法,這種貯藏方式很容易造成糧食腐壞。因此,後金學習漢人的糧倉,在各地設置建造專門貯藏糧食的大型倉庫,保證了糧食安全。後金甚至在遼東開辦市場來販賣多餘的糧食。

而憑藉著農業的高速發展及伴隨著的手工業發展,後金也擁有了大量工匠技人,薩爾滸之前努爾哈赤已經在赫圖阿拉聚集了大量鐵匠,還出現了專門的冶煉鍛造區,而遼東本身就產鐵,明朝在遼東一共設置了鐵廠十八處,失陷後也為後金所有,這都成為了後金軍隊盔甲武器來源的重要保障。松錦之戰洪承疇繳獲的後金盔甲,頭盔身甲裙甲臂手一應俱全也就算了,牛錄甲甚至還鍍了一層金粉,騷包至極。而在明朝降軍和工匠的幫助下,後金的火器製造工藝和規模也大幅度增強,遼陽之戰就已經開始使用炮兵和火槍部隊,天啟二年更是擁有了比較系統的火炮訓練活動,到在大凌河之戰中後金已經能一次性出動火炮用藥一萬餘斤,彈重8斤~20斤各型加農炮45門,各型炮彈一萬六千多個,這也是後金與蒙古等其他少數民族最大不同的地方。後金也得以憑藉這些優勢能夠長時間保持一支戰鬥力強悍、規模龐大的軍隊與明朝相抗衡。


其實努爾哈赤一開始也沒這麼大的野心,畢竟正統外圍官軍出身,他更多的是想接李成梁的班做遼東王,所以所謂的「東李西麻」,李家這個世襲將門在養寇自重方面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默許了努爾哈赤攻滅了遼東所有忠於明朝中央政府的勢力以及反對自己的勢力,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也是遼東將門以及遼東鐵騎火速墮落的過程,以至於努爾哈赤做大以後沒有反制的力量。還有一件事說明努爾哈赤其實和楊應龍一樣,沒有遠大的規劃,那就是驟得遼東以後以「殺窮鬼」「殺富戶」等為名,將三百多萬漢人幾乎屠殺殆盡,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三順王漢奸部隊,其家族開始的時候都是努爾哈赤不死不休的仇敵,而後金真正意義上像一個政權,要到皇太極的時期,造反初起的努爾哈赤更像一個大型馬匪團伙的頭子。


最簡單的,努爾哈赤強而楊應龍弱

古時中原大敵從來都是北虜,而非南蠻,這不是一兩個雄主就能改變的態勢,這是客觀原因造成的必然

騎兵對北方乾旱大平原的威脅遠高於南方多雨的崇山峻岭中的輕步兵,不提西南土司如果不憑藉莽荒大山能否對抗明軍,就算楊應龍這幫子輕步兵殺出了十萬大山,西南之地隨處都有高山大河可以依託防禦,土司兵能打到重慶?能打到成都?還是能打到長沙廣州?北地只要長城關口一破,就是直逼京城,甚至一馬平川的河北河南山東多地也全在五日馬程之內

其次,個人認為楊應龍對手的川軍實力要勝過努爾哈赤正面的廣寧,關寧諸軍,一個渾河血戰就比擅長未戰先潰鼓噪而回的關寧軍要強老了,然而客兵遠征千里終究戰力受限,當年薩爾滸時的西南諸軍表現也要比東北軍強

再次,努爾哈赤成功了嗎?想比敗亡的楊應龍確實算成功了,但比之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卻遜色許多,也就堪比拓跋珪之流,努爾哈赤留下的是一個名為後金的部落聯盟,各旗主有很高的自主性和權威。當努爾哈赤去世時,留下的是一個三面皆敵的爛攤子,雖然女真人仍然兇悍,但後金卻非常疲弊,老奴後期視無糧人為仇寇,殺人省糧的事都能做出,更何況愛塔事件後對女真團體中的老漢奸們都信任不過,大肆屠戮遼東漢人,幾番操作,三面封鎖,田地荒蕪,人心不穩

可惜老奴有個好兒子,繼位以後革弊興利,率軍搶了關內,斗殘了三大貝勒,松山賭贏了國運,最終才有滿清入關,顯得乃阿瑪遠超楊應龍之流


幾個原因。

第一,努爾哈赤前期一直受到李城梁的包庇,不斷打怪升級。等到正式造反的時候,已經很強大了。楊應龍沒人包庇。他周圍都是其他的土司,不可能神不知鬼不覺的發展勢力;

第二,很多人講到了戰略位置的原因,我就不多講了。楊應龍的戰略位置不好;

第三,楊應龍造反沒啥明確目標。他造反之前是明廷的鐵杆支持者,明廷打仗,他都帶兵支持。後來之所以造反,是因為覺得我付出了這麼多,你還總不把我當回事,面子上下不來,就造反了。把希望寄托在明廷會安撫自己這上面。所以整件事沒啥深思熟慮,沒啥後手計劃,沒啥戰略目標,純屬傲嬌病犯了。


楊應龍根本不想反,萬曆皇帝也不想打。都是文官集團逼著打了這麼一場不該打的仗,可以說播州方面也提前沒做多少要打的準備,結果只能死守海龍屯。野豬皮呢?在給李成梁當狗的時候就磨刀霍霍了,1616建立後金,1618侵略中國,1619薩爾滸之戰。都是一步一步來的。


戰爭潛力差了,見《平播全書》


因為楊應龍這個人 沒有戰略 糊裡糊塗 造反不像造反 居然玩劫掠 屠城 就是氣上頭了 在泄私憤 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該怎麼干!!!真要有戰略 想造反 就應該趁著 舉國第2次抗倭 川貴空虛時 起兵造反 直驅成都!!!這樣的人就會勇猛打仗 卻不知道 為什麼打仗 事情不過腦子 衝動好鬥 和 韃虜頭子努爾哈赤 根本沒法比!!!


努爾哈赤對女真各個部落的統一戰爭鍛造出了當時東北亞最強大的野戰兵團。

後金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八旗,八旗士兵平時務農,戰時從軍。這軍事制度有一點類似於中國在南北朝時期的府兵制。初期八旗軍隊人數雖少,但是卻有比較強大的戰鬥力。努爾哈赤建國後金之後滿洲處於不斷膨脹時期,不僅征服了蒙古,而且壓迫朝鮮與明朝斷絕朝貢關係。滿洲的軍事制度相比較於明朝方面效率更高,也更有戰鬥力。因此在遼東不斷壓迫明朝,明朝為了應對遼東危急的局面不得不加征土地稅,又因為明朝稅制的不合理導致農民造反,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又不得不再加稅,於是陷入到惡性循環,最終覆滅。

我們其實還是應該反思一下,為什麼像宋朝,明朝這樣的社會軍事上會弱於游牧民族,明明我們的社會組織更複雜,人更多,物質更豐富。為什麼這樣的社會組織無法在軍事上取得勝利?究竟是什麼地方出現了問題?這或許是更重要的問題。


有句話好像是這麼說的,

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

這是司馬遷說的。

有些人附會為,起兵造反的人大都是東南富庶地區的,而能成功建立政權者是西北貧窮區域的。

這是有些以今觀古了。

司馬遷是西漢初年的人,從古至當時,北方黃河流域才是政治經濟發展繁榮先進的區域。

楚國在南邊,但不是南方。漢水淮河區域才是其與晉更霸、七雄並立的資本。

歷來造反者,成功於落後地區的多。為什麼?

可以參照一下世界近代史與中國近代史。


歷史具有很大重複性。把明朝看成大號的國民政府你會發現很多有趣的地方。tg力量看成李自成和蒙滿八旗以及張獻忠的合體你會發現非常貼切。鄭成功就是彎彎所謂的殘餘力量。1616到1646有28年。1919到1949也是28年都是在北京建都。


因為楊應龍造反造太早了。你讓努爾哈赤早20年造反一樣完蛋。


楊應龍政治上的幼稚導致了其戰略上錯誤。楊應龍造反的目的只在於報復其名義上管轄,實際上早已不受控制的五司七姓。

楊應龍的政治幼稚

1.認為朝廷會認識其復仇行為。實際上楊應龍的每次復仇都在挑戰朝廷容忍底線,當然,這種愈演愈烈的矛盾來自於黔省官員的貪功心理與五司七姓的頻繁越線。

2.缺乏政治忍耐,重慶死子案和播州商賈被殺是播州之亂最後的引爆點,這兩件事的發生導致楊應龍最終作亂,實際上,楊應龍若是能直訴京師,事情說不定會有迴轉餘地,但這很困難。

戰略錯誤

1.1590-1600 對於楊應龍來說正是日本侵朝的戰略機遇,但因其早期並無造反意圖而喪失。

2.楊應龍攻佔綦江後,四川省守軍只有萬餘人,若其聽取孫時泰言挾持蜀王,佔據四川,則有一線生機,而此時楊應龍又顯示出其政治上的幼稚,兒戲一般地立新的播州界碑,喪失最後一個戰略機遇。平播後,李化龍亦言楊應龍若聽取孫時泰之言,必為大患。

但除了政治上的幼稚,楊應龍不想佔據四川亦有其特殊考慮,一是四川與播州聯繫頗深,明朝官員曾稱「而蜀中士大夫率謂蜀三面鄰播,屬裔以十百數,皆其彈壓」,二是佔據四川在楊應龍看來是徹底的反叛,不然其也不會以豎立界碑的方式顯示其並無造反之心。

另外,楊應龍雖然號稱十四萬軍隊,但精銳大概只有二萬,其它是苗兵和民兵。


因為萬曆死了,努爾哈赤造反,遼東精銳盡墨,然後萬曆幾個人事調動,半年多時間就把局勢穩定下來了,努爾哈赤做大是萬曆死後,明朝陷入無窮無盡的黨爭之後


兩者時間相隔,是策略的不同?所處地方的不同?還是短短時間明朝的情況發生重大的變化?


他有兩個好兒子:皇太極、多爾袞


一個打的是0天命的大明 另一個乾的是100天命的大明


到1601年,朱常洛被封為太子前,萬曆只是不上朝,三大征背後都有萬曆在操盤。

1599~1600的播州之役,算是萬曆想利用戰爭勝利的威望加強專制的最後努力,這個時間點皇權已經事實上衰落了,皇帝和大臣之間的矛盾也十分尖銳了,但只要權力還在被使用,明朝依靠體量還是東亞無可爭議的霸主。

播州之役打完,萬曆已經意識到了,別說三大征,三十大征打完大臣還是不買你的賬(大臣本質上是在和皇帝爭權),然後開始破罐子破摔。最後造成的局面就是,大權理論上在萬曆手裡,萬曆心累了不想用(大臣也不讓他好好用),更不想給大臣用,缺官不補,任由國家機器朽壞。

此外,大臣之間還要搞黨爭,萬曆不理朝政改去大肆斂財。九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九年深度的內耗、怠政、暴政,足夠讓本就不年輕的明朝癱瘓了。


很簡單地利,努爾哈赤北邊是蒙古南面是朝鮮,明朝要對他用兵只能從遼西走廊運兵,然後在遼陽瀋陽集結。楊應龍 奢安。已經後來的李自成張獻忠都沒有這種地利,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朝打楊應龍平奢安之亂動輒出兵20多萬,打努爾哈赤只出兵不到10萬的一個重要原因。兵力投送能力不足,這還是遼瀋在手有一個完整的遼西走廊的時候。而努爾哈赤本人又很好的利用了這種地利,初期起兵時只屠城搶東西不佔地 薩爾滸之後才擴展但是並不急於拿下遼瀋這樣的大城。等明朝撤換熊廷弼才拿下遼瀋。但是始終在東線不跨過廣寧。廣寧以東直到寧遠一直是以劫掠為主。這樣使得後金充分的利用了地利掌握了戰略主動權。而明朝從瀋陽失守以後就很難再集中薩爾滸那樣龐大的兵力於遼東了。直到後來松錦大戰,集結十餘萬兵力,沒有分兵,結果被後金直接斷去後路困死在遼西走廊。


清朝人寫明史故意把努爾哈赤往割據外藩方向寫,實際明清代際是為邊軍造反,並非外族入侵。舉例說清代並不遙遠,北京方言實際脫胎於明末遼東軍話,滿語始於努爾哈赤造反後多源於蒙古語,這在滿文老檔可以找到。明末遼東軍主力就是努爾哈赤部,衛所兵為主的經制之兵在李成梁時代前就沒有野戰能力,明朝以遼東馬市為犒賞,努爾哈赤專門負責攻擊蒙古人和黑龍江南下的通古斯各民族,林丹汗為首的蒙古人始終和努爾哈赤死磕源於此。撫順不戰而降是因為那就是努爾哈赤專門做買賣的地方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