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反抗朝廷的壓迫的古典小說,為何《封神演義》、《隋唐》等名著沒能像《水滸》一樣成為四大名著之一?或者達到《水滸》這樣的高度?


"反抗朝廷壓迫"不是成為優秀作品的必要條件,也不是決定性的理由。或者說,這東西跟文學價值無關。題材一致水平有高有低很正常。

《水滸傳》不僅僅是一部反抗壓迫的小說,它的價值在其他的方面。另外其實另兩部也不是。


廢話,抄個冊子凈他媽為過癮,能成名著麼?!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知乎萬能原則。第一個將通俗小說排名的是金聖嘆,按他的說法他當時計劃評點六部才子書,《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和《西廂記》。後清康熙年間毛宗崗父子委託金聖嘆之名將修訂的三國名為《第一才子書——三國演義》(他們託金聖嘆之名而不是更早的人也能說明一些問題)。那時有「明代四大奇書」的說法,它的提出亦當是書商們的商業手段,再後紅樓代替金瓶梅成為「明清四大奇書」,四大奇書至此定型。「四大名著」做為是「四大奇書」的現代說法,時間自然也不會早了。因此,現在「四大名著」(四大奇書)的提法一定是出現在《紅樓夢》成書之後。

【轉自百度用戶遽央先生。侵刪】

關於四大名著是怎麼提出的,一般比較普遍的看法都是由「明朝四大奇書」演化而來,由此可以看出,最早四大奇書就書商用來賣書用的,就跟現在商家炒七夕節一樣,商業意義大於實際意義。那時候應該處於清初明朝小說剛剛成風的時期,所以沒有紅樓夢,那就是後續的了。以上討論只是說明「四大名著」只是一個稱謂,僅此而已。就像香港有個「四大天王」,他們席捲全國,但不能說同時期的黃家駒就一定不如他們。四大名著這稱號太有誤導性,導致中國人以為這四部書就是天了。稱號,向來不該成為拔高一部文學作品價值的手段。


看《封神演義》你會發現,如果去掉「紂王老特麼昏庸了,天子之氣在我家」和「去你丫的,造反還有理了」的大篇幅同文不同人的陳述,書薄了一半,再去掉各種祭法寶,又沒了三分之一。《隋唐演義》則更狠一些,你只會有看完封神之後對聞太師前期徵北海的印象,對,沒錯,只有戰爭結果沒有戰爭過程。《水滸傳》則相對有意思了,大部分人他都確確實實是個活生生的人,好像就是隔壁村的潑皮或者菜市場的屠夫,它是小人物的薈萃,不是前兩者史書般的記載。
《小時代》跟《紅樓夢》也挺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