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學了許多康複線上課程,發現大部分技術本質上一樣,只是換了個名字和框架。有些技術感覺實用性不強或者多餘。

臨床思維的推導,由A推B。而往往A卻找不了證據支持。A往往是解剖、生理、病理的支撐點。


先聊換湯不換藥的現象。

在歐美百年的物理治療發展史當中,確實會有同一時期湧現出一批同質化康復技術的現象,這通常是由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創立出技術或體系之後,促進了後續的衍生技術再不斷發展。這跟國外臨床與科研結合的模式成熟有很大關係,能批量產生許多康復技術。

比如最早的拮抗鬆弛術之後衍生出了擺位放鬆療法、加壓擺位放鬆等各種變體,針對問題的範疇和具體操作有所改變,但遵循的基本原則和生理學機制假說是相同的。如果是這一類型,那麼屬於樹榦與分支的關係,但是有改良、有創新。

如果真的是從更新穎的角度做了整合或改良了框架,我們並不應當把它歸為「換湯不換藥」。畢竟康復科學發展到現在越來越細化,現有的成熟體系和理論框架也越來越多,想要有翻天覆地的創新非常難。

但真正所謂的換湯不換藥,應當是技術的理論根基、使用原則以及操作都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換了一種更吸引人的描述方式或名稱。

圖文無關

這種現象在國內康復培訓市場比較普遍,沒有什麼原創可言,基本上還處于山寨、複製與拼湊的階段。要麼就有個洋文名字的課程都往國內盲目引進,要知道國外巧立名目、雜七雜八的技術也同樣是胡拼亂湊,真正的整合都很難,更不要談創新。


再說線上課程。無論是結合課件教學,還是視頻展示,都無法替代線下課程的體驗與效果。

線上講基礎知識非常適合,做案例分析也可以,但是實操想從線上學很難。動作訓練還好,但是手法治療沒有足夠的經驗和基礎,幾乎不可能通過自己看書或者看視頻學會。


再談實用。「實用」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概念。是否實用要看能否滿足學習者目前的需求,能否給予其現階段實踐中問題的解決方法

而學習者在不同時期,遇到的問題以及需要的解決技術也各不相同。我們可以把解決方法粗略分成三個層級,或三種類型。

a.解決具體問題的底層技術

這一類底層技術由於能解決一個非常微小的具體問題,因而針對性很強,如果用對了時機,則效果往往立竿見影。

比如腰方肌的擺位放鬆療法、肱骨前-後滑動的關節鬆動術、調整骶骨扭轉的肌肉能量技術、肌筋膜扳機點的局部松解或某一個訓練動作等等。

b. 解決區域性問題的流程

對範圍更大、更複雜的問題,通常需要特定的原則和套路,把不同的底層技術組合、按合理流程使用,才能達到最佳療效。當然,流程不是死板的,而是應當結合具體情況靈活應用。

c. 綜合的整體策略

這往往需要從連鎖反應的角度去理解人體各個系統內部以及系統之間如何相互作用和代償,一個專業人員不可能面面俱到,通常需要跨領域協作。但作為專精於肌骨康復的從業者,應當在運動系統內儘可能把整體策略研究透徹。

比如,面對一個長年慢性疼痛、多個部位有損傷和功能紊亂的患者,該如何解決,而不僅限於局部處理,應當如何規劃短、中、長期方案,就用得上整體策略。僅是用一些技巧獲得即刻的改善,並不等於解決了他人的問題。?

三個層級的解決方法,抽象程度遞增

在解決具體問題層面還未掌握足夠方法的時候,學習a類——底層技術是最有必要、最實用的,而此時學整體觀就是不實用的,既難以理解也無法轉化使用。

而隨著底層技能的豐富,一個從業者會對整合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才可能會逐漸意識到合理的流程和策略對於解決問題也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從業者分析自身局限所在,選擇適合自己目前階段需求的課程,才是最實用的。


康復治療屬於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專業,想要真正幫到患者,理論根基要打牢,評估與治療實操上手的功夫要到位,而且臨床思維在分析問題、規劃康復方案中也至關重要。既要「想通」,也要「做到」。

光重視理論磨嘴皮子是空談,只強調實操、輕理論則是無腦的表現,有人整天標榜自己是「實戰派」,難不成是在練格鬥?


我覺得不算,因為很多康復技術的形成和興起基本都在同一時期。他們基本都是從同一個知識理論上構建出來的。但是細看還是能發現不同,所以不存在換湯不換藥一說。


首先我不知道你看的都是什麼網課?

哪位大仙的課?還是網紅的課?具體什麼內容?

所以方式方法最終的目地都是為了幫助患者恢復,從這個角度講,叫什麼名字不重要,有效就行。

如你所說,康複本身就是實操技術,線上學習一下,就敢給別人身上使用,不是傻子,就是缺心眼。

應該說這種技術在網上學習就是不靠譜的!

真正做臨床的,在職的,有本事,有經驗的康復師(不管在醫院,還是康復中心),每天忙得屁眼朝天,還有時間做教案線上課?

找我諮詢的都得提前預約時間!

專門搞培訓的,有幾個是有足夠臨床經驗的?

拍的視頻,抖音里,B站里,知乎里,當笑話看看,做專業群里的談資還行,確實沒有什麼可用性。

人家只是用弱智視頻騙小白用的,根本不是用來做專業教學的,他本身也沒有那個資格。

我只能建議你找正經康復師多交流,先確定自己需要什麼,不要到處花冤枉錢,都給網紅了,狗屁也學不到.........


我覺得單純直接去學技術有點本末倒置了,實際上我建議你找個地方去學一下臨床推理,除了解剖生理這些基礎課程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臨床推理,根據患者主訴猜測患者最有可能的問題來源,再通過相應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識去針對這個問題來源去處理。比如患者主訴和你的客觀檢查發現關節受限+疼痛,那麼你猜測這個疼痛可能是由於關節受限所導致的,這個情況下你就用關節鬆動術就好了,Maitland也好mulligan也行本質上沒有太大差別都是為了處理患者的關節受限的問題,改善了患者關節的受限情況你再去測量疼痛有沒有減輕來重新驗證你的猜想是否正確,這就是在評估的意義了。

所以一個正確的康復其實是:

患者主訴——豐富問診——提出猜想——(對你覺得正確的猜想)評估——嘗試性治療——在評估(驗證治療方案是否正確)——健康宣教

這個會比單純的治療技術重要很多,只要你能掌握這個技能+基礎知識,就算是硬懟也能把患者的問題改善。因為歸根結底關節鬆動術的來源就是關節的被動附屬運動+生理運動的末端加壓。肌肉牽伸本質上就是將肌肉放在拉長的狀態。還有各種交互抑制之類的更不用說了


謝邀,我認為可以從以下這幾個方面來解釋這個問題。

一、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

在上學的時候,老師強調康複評定與臨床思維建立的重要性。在正確合理的臨床思路引導下,使用正確的評估、評定方法,才能更加準確的發現患者的問題。我們康復師對於某一種或幾種技術的過分追求,可能會導致我們「誤入歧途」。

二、線下市場凋零,線上彌補

現階段大多數康復機構根本達到不了醫療機構的水平,說到底還是服務行業。線下市場如此凋零的情況下,自然要到線上來彌補。麻煩的事大部分所謂的康複課程都是由線下那些半吊子「康復師」來講授的,能夠學習到什麼就非常值得懷疑了。

三、線上課程質量堪憂,噱頭多數時大於內容

這也是題主發現的問題,同質化的課程層出不窮,很多所謂的線上講師可能就出自「同一師門」,題目換了但是內容可不好換。

線上康復教育的資質、認證都存在問題,線下的一些高質量的課程內容和品質反而能經受住考驗。希望我們都能沉得住氣,疫情再好一些早日能夠投身到正規培訓當中。


我覺得,可能是理解的問題,不同的病人,需要的方式不同。


一部分是網上辣雞課程帶來的錯覺,一部分是真的原理差不多。

你說pnf、主動抑制和什麼肌肉能量技術等等花里胡哨里的放鬆技術說到底還不是腱反射和交互抑制?當然各有各的特色,甚至極端的授課老師還會貶低其他,但是相信臨床用起來肯定是幾種技術揉碎了哪種手法順手用哪種。

而覺得支撐理論不太豐滿的,那也沒感覺錯。各種技術多的是先上車後補票的(不過醫學上這種也不少嘛,好聽點叫循證),麥肯基先生之前一個名不經傳,去推廣技術都找不到人站台的無名小卒,(沒有貶低的意思)你覺得這技術發揚之前光靠一個人做理論補充能搞得多完善,現而今看到的較完備的什麼流體力學,疼痛的觀念之類也還是靠之後有名了成立的mckenzie學院,開始名氣大了研究的人多了才慢慢搞出來的,但有些理論你去深究為什麼還是得不到答案。

別說網課了,有些組織協會的見面認證課,實操的時候你要是問認證教師為什麼,說不定人家還回你一句「XXXX就是這麼說的。」

有些網課的質量就是ppt做得還不如個word,然後找個人往那一念,成了


知識付費割韭菜。一個ppt能講一輩子,改來改去目的都在圈錢,而沒有專心研究技術。技術是要理論實踐的,天天趕場子一樣到處割韭菜,哪有時間深究技術問題,哪有精力實際技術成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