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上班族,準大叔,用時下的話語而言,是「油膩」的轉折點,但對我而言,卻是再次踏上一條新的學習之路的啟程點。

2015年末,當時也算機緣巧合,正在規劃2016年的出行計劃。當時的歐洲還算是一片「靜」土,巴黎成為了我的度假勾選地。

就旅遊而言,其實用英語做簡單的交流也是綽綽有餘,但就是這麼一瞬,「法語」與「高逼格」兩個詞突然就這麼毫無預兆地出現在了我的腦中,這兩個詞被聯繫了起來,一個不曾有的想法化作「彈幕」飄了過去:要不再簡單學個法語吧,到時在家人面前「炫」一下,裝個「逼」。

後來,我覺得我這種看似很傻的想法,卻是對的。

當初也算得上完全是憑興趣,上海話叫「譬如不如」。我記得最初報的班是「0-B1」的課程,對於起初的課,我的「興趣值」是爆表的,算得上是屬於「刷課」的節奏,恨不得馬上能蹦出單詞、句子;說實話,音標課屬於基本功,真的算不上有意思,什麼大嘴、小嘴,開口、閉口、母音、輔音等等,反倒是走法A1-A2每課的課文頗為好玩,有種看美劇的感覺,有時還會往後翻想要「劇透」。

就這樣,差不多學習了一年左右,當中由於工作等諸多因素,這門課後半段走法的B1沒能完全學完。之後,我又報了B1全程班,感覺更「嚴肅」一點,難度比走法要高一點。

其實,網課有利有弊,「利」自不必說,但是「弊」就在於學習得完全靠自覺,對於我們這種從小被老師在屁股後面盯著的人而言,基礎會不太牢固,老師課上說這個要背、這個作業要做,這個要讀,我呢,卻是以佛系的思維,一切隨緣……

隨之而來的後果就是,一不開口、二不背詞,三不總結。只有接收而無輸出。學了一年多還是有些懵,只敢在朋友圈寫幾個簡單句糊弄他人,收穫敬仰。

對了,似乎中國的學生都有這樣一個習慣,至少我是這樣,覺得學習一樣東西至少得有個「證」來證明一下自己,畢竟「證書」是一個可以量化的評判標準。

對於我而言,考法語證書的目標很清晰,一是最好終身有效,二是權威部門頒布,三是適合自己。於是DELF就成為了我的選擇。想系統學習法語,不知道在哪學,戳我立即進入法語學習小組,學法語,不迷茫!

其實,3月到9月的這段時間我也是學得「優哉遊哉」,一方面是工作的原因(也算是藉口),另一方面也是沒有壓力。

直到今年9月5日,我上網報好名,付了1650元,我纔有了真正要考試的那種緊迫感,2個半月,時間還是有些緊張,好在一對一的老師很負責,梳理基礎,強化重點。我呢,就兩個字「刷題」,綠皮書自不必說,還刷了高分突破(這本能掌握,真的可以拿考分)、TEF閱讀分冊、TCF250,聽力等等。

時間基本就是下班時間(對於上班族,尤其是金融機構的,時間還是很緊張),口語和寫作我完全是利用「碎片時間」一起練,早上出門前先看一個口語話題,然後路上(家離地鐵站走路也得10多分鐘)自己一邊走一邊碎碎念,就當是3分鐘的口語表述,然後上了地鐵,把剛剛的口語表述再用手機記錄下,就當是寫文章(有智能拼寫,文章寫起來還是很快的)。

每天,就這樣緊張地準備著,於是很快,便迎來了最終的考試。

最後,我覺得,學習外語無論年齡多大,都可以學習,能應用到工作上,那是最好不過,如果沒有工作或是留學需要,完全可以作為興趣來培養,豐富下個人情操,看看音樂劇,欣賞下發過音樂和電影都是很棒的!


我是外國語學校的學生,從初一開始學的法語。我覺得我開始的有點早,英語還不紮實就開始學法語,現在法語學六年了又回去撿英語……

法語是非常嚴謹而瑣碎的語言,從發音、動詞變位到更大的語法都有一套自己的邏輯和規則,肯定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努力。而且等發音真的熟練了很多英文單詞你看著就覺得怪怪的,張口就想拿法語發音念,挺煩的。要是以上這些都想好了,還是要學,那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零基礎學法語還是報個班比較好,師傅領進門嘛。教材的話,馬曉宏老師的法語1234、新大學法語、走遍法國都不錯,選一套教材學就成,記得加一本毛意忠老師的《法語現代語法》。APP的話每日法語聽力和滬江開心詞場就不錯。微信公眾號我關注了外研社法語、法語世界、滬江法語和法語同傳哥。

我剛成年,對三十歲沒啥概念,大概很忙很累很辛苦吧。不要焦慮,語言是可以細水長流慢慢學的。加油哦?(ˉ?ˉ?)


任何時候學都不晚,只要有動力就行啦!我是23歲開始自學的,當時也感覺有點晚,後來這種想法就逐漸消失了。要對自己有信心。


活到老學到老啊

只要你願意學習都不算晚

我都遇到好多工作幾年辭職去學法語的出國的


大哥你有時間在這裡提問等答案,發音已經學好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