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的發展本身就在消滅私有制,《共產黨宣言》中這樣寫道:

那種小資產階級的、小農的財產……工業的發展已經把它消滅了,而且每天都在消滅它。

以至於,在資本主義社會中,

私有財產對十分之九的成員來說已經被消滅了。

系統性地消滅私有制併產生無產階級是資本主義最偉大的革命性質。

而現代資產階級的私有財產(資本)則是:

集體的產物,它只有通過社會許多成員的共同活動,而且歸根到底只有通過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活動,才能運動起來……資本不是一種個人力量,而是一種社會力量。

這種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同生產的社會化之間的矛盾,給現代社會帶來嚴重危機:

在商業危機期間,總是不僅有很大一部分製成的產品被毀滅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經造成的生產力被毀滅掉……社會突然發現自己回到了一時的野蠻狀態;彷彿是一次饑荒、一場普遍的毀滅性戰爭,使社會失去了全部生活資料;彷彿是工業和商業全被毀滅了……

但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無力解決這種危機:

資產階級用什麼辦法來克服這種危機呢?一方面不得不消滅大量生產力,另一方面奪取新的市場,更加徹底地利用舊的市場。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辦法呢?這不過是資產階級準備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機的辦法,不過是使防止危機的手段越來越少的辦法。

因此,馬克思認為要解決現代社會的弊病就必須消滅資產階級的所有制,將資本這種社會的力量重新交還到社會手中。

把資本變為公共的、屬於社會全體成員的財產,這並不是把個人財產變為社會財產。這時所改變的只是財產的社會性質。它將失掉它的階級性質。


1,嚴格地說題中的「生產資料私有制」應該是「生產資料資本私有制」。因為封建社會也是私有制,但那種私有制是屬於資本私有制所要替代的。這不是咬文嚼字,因為如果比資本更為落後的私有制不能先被資本私有制所替代的話,那麼說明資本私有制還是屬於先進的,是屬於

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2,必要性

生產與消費失衡的經濟金融危機是必要性最集中的體現。事實就是如果沒有危機帶來的巨大痛苦,那就沒多少人會去搗鼓這種事情。安安穩穩過好小日子,比什麼都好。因為大家也都看到了這種事情已經讓人們付出太大的代價了(除了某些葉公和別有用心的人)。

3,可能性

如果這件事情僅僅只是有必要,那麼它所帶來的痛苦也就意味著忍一忍過去就算了。所以更為關鍵的是可能性。參見:SINGULARPOINT:社會主義ABC V1.0

結論:正確的說法是:一種特殊的生產資料個人共有制才是生產資料資本私有制的未來。


兩大矛盾:

1.生產資料私有化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矛盾。

2.相對有限的消費能力和生產的相對過剩的矛盾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日益尖銳,最終埋葬資本主義私有制。


馬克思本人沒有拿出這個結論的必然推理,但是我們可以根據最先進的與時俱進的博弈論來推理:

生產資料的合作制帶來的群體收益遠大於生產資料的競爭制帶來的群體收益。

由單一囚徒困境推廣到70億人囚徒困境,計算機可以建模和求解。

最終,不難得到博弈論下的人類社會利益最大化結論:

1.生產資料公有制可以保證人類整體群體收益最大化。

2.生產資料私有制可以保證人類單一個體收益最大化。

理論上,完全可以證明,對於全人類來說,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最好策略。

但是,實踐中,單一群體和個人控制了地球70億人的文+武的掌控權,而私有制可以實現這些人的最大利益,那麼,他們掌握了核心的社會管理工具,自然無限制的保護這種私有制!(所以馬克思本人開始,就反對地區、國家、民族、宗教等的新精神鴉片主義,這些全部是實現私有制的少數掌控者群體利益最大化的工具,真正的勞動者要放棄這些思維枷鎖,勞動者要追求沒有地區、國界、民族、種族、宗教等的限制)

也就是說,當少數利益最大化的人群力量碾壓多數利益最小化的人群力量的時候,理論上的符合全人類利益的事情,不會在現實裡面出現。

那麼,雖然博弈論可以證明公有制最好,但是現實里,你沒有力量推動。

這才是對馬克思理論研究的科學態度!

而不是天天文宣,無知念書的教條主義。

當然了,教條主義在道德上面,可比修正主義好多了。

Ps.

補充知識:

涉及利益分配,本質就是零和博弈,天上不會掉財富,所有財富都是人耗費自己生命力去結合自然界的資料一起創造的!

全部每時每刻社會新增財富,都是直接的人類生命力耗費!

那麼,A和B同樣耗費自己生命力,按照統一標準去勞動創造,他們所得自然是他們各自完全生命力的耗費等價物。

但是,競爭導致,A或B可能分的更多一些,這個競爭規則恰恰很多時候不按照他們生命力勞動時間去計算!比如,一個競爭勝利後獲得1個億資本的人,他就可以存銀行或者投資,獲得更多的資本,這個過程中,他沒有用自己的生命力結合自然資源去創造新的財富,完全是一個內卷競爭資本遊戲獲利。他每多獲得一元錢,就有其他勞動者少獲得一元錢。

所以,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競爭。

競爭下的零和博弈遊戲,必然導致各行各業的少數人獲勝,成為首富和壟斷者,馬太效應和貧富差距必然不斷擴大!

因為,前面推理,競爭下的博弈,必然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群體利益最小化!

而到了科學計劃經濟時代,完全零和博弈遊戲規則不變,但是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會無限接近公平分配模式,最終實現群體利益最大化---因為每個人的獲得全部靠個人勞動,不再有投機和內卷。

蘇聯是另一種資本主義,所以蘇聯本質還是競爭市場,最終實現了掌權者利益最大化,勞作者利益最小化。

沒有名義上的資本家,但有實際上的分蛋糕者。

所以,只要經濟模式不是合作,只要經濟模式是競爭,人類總體利益就不會最大化!


1798年,馬爾薩斯提出人口爆炸理論,建議控制人口增長(只對勞動群眾和貧困階級),公開宣揚財產私有制有助於抑制人口增長,同時極力反對社會救濟事業。

對,窮人容易導致更多社會問題,他說的也有他的道理。

腦子一激靈就想到種種特朗普事件,手動感謝馬克思大大 共產黨大大……

但是作為窮人的我,就連感謝都這麼無力。因為我現在什麼也幫不上忙。

長期貧窮造成的恐慌、焦慮,會抑制再生產的能力。

長期貧窮造成的不確定性,讓人害怕不確定,從而思想單一,固執己見。

……

代代相傳。

即使是這樣,即使那麼多貧窮的人在掙扎的同時都放棄了相信自己,馬克思還是堅定地相信"人",

就像我在最叛逆、最不懂事的時候,身邊依然有人堅持相信著,我是很棒的。

這份相信,往往能讓我真的走出情緒問題,去創造有意義的事情。

導致社會問題的並不是窮,如果追溯貨幣的起源,窮只是一個相對而言的概念,本身沒有對錯。錯的該是那些比較、蔑視、傲慢和冷漠,即便能夠創造一時的利益。

我知道我現在窮,我知道打破這些看起來牢不可破的階級是多麼困難,但是還是有人相信著我,願意給我希望,我怎麼能夠放棄自己?

人所蘊含的巨大的主觀能動性才只探索到了冰山一角,而人和人在一起所能創造的價值,難道不比那些私有制,有更加持久的力量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