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努力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攢錢轉行嗎?做生意?我不太能理解


看到很多大佬搬出了風靡了很久的一萬小時定律

我研究生就是專門學這個背後的理論的,那時候《異類》這本書還沒翻譯成中文版

其實也很簡單,叫deliberate practice

核心就是專註、反饋、調整

每一步,都非常非常非常的難

暢銷書為了賣得好,隱去了這些艱難的部分,只告訴你一萬小時的沉浸就行

但最好的鋼琴師,每天練琴十個小時,中間能做到DP的時間也就最多2小時

我們中國人用詞更加文雅一點,用心流來描述,但是心流的時候是舒服的,而DP是痛苦的

所以說在一個領域「沉浸」一萬個小時就變成領域的專家,本來就是偽命題

學術界在DP上堆了了上千份論文和無數的調查研究,我十年前就發現選擇的「行業」都是那種萬年不變的,比如鋼琴、圍棋、網球

而現在面臨35歲危機比較多的行業,大多數本身出現的年頭都沒有超過10年,而且迭代的速度特別快,比如IT行業

我還記得當年大學畢業,好幾個關係好的小夥伴,不論是讀新聞的還是讀機械工程的,都去騰訊阿里位元組當產品經理了

但是每個人具體做的事情,聊出來完全不一樣,而且去年和今年聊得東西也都完全不一樣

在這樣的行業裡面就很難做到深耕

我經常參加行業論壇(為了蹭免費的豪華自助午餐),我發現所謂行業深耕了的大牛,給大家展示出來的一面只是「把行業本質看清了」,比如知道很多內幕八卦、瞭解很多行業內機會、知道把持行業主要資源的大佬們是誰

而「過經過脈」的硬技能,這些深耕大牛不是每個多做到了的,他們也是最早被擠出成為了行業「串串」的人

所以我發現,在行業裡面真的能熬過35歲大關的,甚至突破了年齡限制不斷往上走的

其實都是抓住了「返璞歸真」的能力的

他們在行業能力達到一定積累以後,都開始往「元能力」上走,比如寫作、比如演講、比如溝通、比如人情世故……這些能力也是「萬年不變」,在上面花時間才真有深耕的意義

按歐美企業的說法就是從Expert開始往Consultant上發展

按中國企業的說法就是從專才變成了一專多精

最後想說的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或者說容易得罪人的話題

你看35歲裁員是哪個公司最早提出來的,這個公司的特性是什麼;再想想現在市面上鬧中年危機的是什麼行業,為什麼這個回答下面特別多的某種行業的回答

再聯想一下最近聯起手來不斷「日拱一卒」的侵犯勞工權益的公司都是哪些

很多事情一目瞭然


沒什麼意義,只是被騙而已。

35歲失業的本質,是中國產業升級失敗的結果。一個勞動者最能輸出的年齡在55歲左右。如果產業總是徘徊在低端重複的水平,是不需要55歲熟練的經理,工程師的。

與之對比一下,你看看做官員,是沒有35歲失業的,因為官員領域人家是成熟的,廣泛需要能力強,經驗豐富的老手的。

另外,炒股行業也不存在35歲失業的情況。

大致可以認為,行業幼稚,而從業人員沒有認清其幼稚本質,胡亂深耕,是35歲悲劇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於如何判定行業是否幼稚:

從業者工資高,絕不是判定行業成熟的唯一標準,甚至不是主要標準。我認為成熟的行業或者集體需要能容納各色人等,既給年富力強的有活路,也給能力差的弱的有生存空間,這個跟高科技沒有關係。

舉例來說,很多地方國企,比如報社,供熱公司等等,待遇很一般,管理理念也很落後,反正是跟什麼先進生產力絕對無關,但這種企業擁有某種壟斷的,或者說具有重資產的業務。這種環境裡面強者先不談,其犧牲品,鬥爭的失敗者,年齡大的人羣何去何從呢?我知道有去扶貧的,也有被安排成退二線的。恰恰是這種平時大家看不起的事情,成了容納失敗者,給他們活路的業務。

與之對應,所謂的高科技企業,的確理念先進,薪水高,吸引大批青年才俊。但一旦其業務走下坡路,員工是沒什麼迴旋空間的,只能走路。

這種幼稚行業有多麼容易判定呢?就走到它辦公室裡面看看,是不是既有穿的漂亮的,也有穿的稍微窮酸的,是不是既有年輕人,也有老年人。

一個只容納年輕人的,人員面貌高度一致的行業,很難說是成熟的行業。

產業升級失敗,難道就完了嗎?絕對不是!

我就舉幾個能賺錢的例子吧,分別是 2018年度的可轉債,2019年到現在的香港藍籌股,鹹魚低買高賣的套利者。這三個例子分別適用於小散戶,一般投資者和無產者。

2018年度的可轉債具有明顯的低價格,恐慌下跌的特徵。如果那個時候批量買入20隻以上可轉債,到2019年/2020年分批賣出,完全可以幾乎無風險賺到25%以上的利潤。對於一般的小散戶,這個幾乎是不是和產業升級失敗無關?是不是和35歲無關?

目前的香港的國企藍籌股,批量出現市凈率小於0.5,股息率大於7%的標的,隨便選30-50個,分批買入。就算每年領取股息也不虧。這個和35歲失業不衝突對不對?中國產業失敗完,這個策略是不是也能工作?如果說可轉債嫌池子小,交易量不夠大,這個交易夠不夠大?

如果說上述兩個還需要某些資本積累,那麼從事閑魚的套利行為,無產者,沒文化的人,也完全可以做。 比如說,出租物品,比如說出租輪椅,柺杖,這需要文化,需要資本嗎?比如說每天花時間買入價格很低的產品,等待出價高的人賣給她,這需要高科技嗎?

就算按照鐮刀韭菜的理論,交易就是合法的欺詐,套利就是社會的蛀蟲。但我相信,只要雜貨店老闆解放思想,他也能找到我看不到的機會。在我出生之前有大量的賺錢機會,在我死後也有更多。而當我隨便列出3個和中年危機無關的,可以讓人深耕的以外,肯定還有人知道更多的,我做夢也想不到的領域!

雖說我國很多產業停滯在人類生產力的中檔水平,高科技升級遲遲難以成功,的確給很多人的職業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困擾。但是,我國產業幼稚,不代表我國社會幼稚。相反,我們國家社會相當成熟,它可以容納各種各樣的人。聰明的,不聰明的,有才能的,有缺陷的都能在這個國家裡找到自己的活法。


這個問題和另一個常見的論調很相似,我們總能看到有人說「現在大學裡學的東西太過時了!有什麼用?」


事實是,我們在大學裡也經常這麼說,但是大部分在大學時期成績優異的同學在職場上也能迅速嶄露頭角。為什麼?


因為能力是具有的可遷移性的,我們大學學習的高等數學、概率論等課程,那些公式在實際工作中可能一次也用不到,可是我們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卻是每天都在用。


類似的,深耕一個領域的過程和技能是可以遷移到下一份工作的。


你知道世界 500 強企業的平均壽命嗎?答案是 25 年,是不是比你想像得要短很多呢?


再來思考一個問題,我們自己的職業生涯究竟有多少年?以今後大概率的法定退休年齡 65 歲來看,我們的職業生涯長度至少是 40 年。


而這對我們這些職場人士而言又意味著什麼呢?也就是說,即便我們運氣足夠好,一畢業就加入一個世界 500 強企業,與它一起成長,但是它有可能會在我們職業生涯行至中場的時候轟然倒下,然後你就忽然失業了!是的,你的中年危機就這麼毫無徵兆地來了!


既然世界 500 強企業都只能平均活 25 年,更何況其他企業?未來我們所有人都會至少經歷一次失業。失業並不可怕,但問題的關鍵是:你準備好了嗎?


有很多人,包括我已經和大家分享了很多職場溝通的思路和技巧,職場困境的破局方案,自我精進和人際關係管理的內容。這些對我們而言非常重要,但所有這些內容都離不開一個核心要素,那就是你的工作能力,你的工作能力將直接決定你的職場價值。

而價值二字已無須我多言,在所有人類社會的商業活動中,價值即一切。


那到底什麼是工作能力呢?其實一直以來很多人對這個概念並沒有太多具象化的認識,同樣都是在高考後以相近分數考入同一所大學,為什麼畢業一段時間之後,同學之間的差距會越拉越大?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思維意識的差距,而這纔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有些人疲於奔命,有些人則用「效率」解放自己

我在剛剛進入職場時就立刻被公司派駐到海外常駐六個月進行鍛煉,在完成這次艱苦卓絕的「歷練」之後,我回到公司接到的第一份工作安排是進口件庫存管理。然而這份聽起來很高大上的崗位,實際上就是傳說中的 ERP 系統(企業資源計劃)操作員。每天和大量的數據、報表,還有 ERP 系統打交道,然後按部就班地走流程、查詢庫存,進行 ERP 系統審批和操作。


我的第一個任務是這樣的,每天早晚各做一個報告發給部門的領導供他們決策參考,做這個報告需要先從資料庫中提取一個數據表,這個表格大概四十多列、兩萬多行,經過三十多步的手工篩選整理,我要把它變成一個二十列左右、約一百行的數據表格,接著再利用數據透視圖等工具做出想要的圖表,然後粘貼到郵件中發出去。我相信很多企業都有大量類似的崗位存在,有時候,這類崗位也被貼上一個標籤叫作「螺絲釘」,抑或是人們口中的「綠葉」崗位。


我還記得我從某名校畢業的前輩手裡交接這份工作時的情景,他像傳授絕世武功祕籍一樣,緩緩地打開自己的筆記本,裡面工整地記錄了三十多步的操作細節和注意事項,並且用不同顏色的字標明瞭重點,他向我邊操作邊講解,講了整整一個下午,然後堅持讓我在他的指導下自己操作一遍,中途還故意設了幾個小陷阱來考察我對操作步驟的掌握程度。最後,他反覆交代我,做這個表格的核心是細心,因為中間任何的錯誤都有可能讓我必須從頭再來。


前輩在和我完成交接之後,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感覺自己終於擺脫了這份繁雜枯燥的「負擔」,迎來了自己的「救贖」時刻,不再「身陷囹圄」,只留我在原地。我相信大家在職業發展初期都會遇到類似的境遇,我自己當時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這個國際知名的貿易公司所經營的一定都是高大上的業務,我怎麼能來這裡做電子表格,弄 ERP 系統呢?


不過,既然這個是我分內的工作,職責所繫,我也只能硬著頭皮去做。結果是做了兩個星期之後,我就崩潰了。


每天早上和晚上各花一小時來進行重複操作不說,精神還要高度專註,一個小錯誤有可能就要從頭再來,然後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做,最後便會打亂一天的工作計劃。好幾次因為下午的報告沒來得及做完,我不得不加班來做。雖然我不知道那位前輩及他的前任是如何堅持下來的,但是彼時的我確信如果不能做出一些改變,優化這個工作流程,我遲早是會熬不下去的。


既然決定去改進,我應該怎麼做呢?我先諮詢了身邊的同事,一開始我得到的答案是,這個表已經這麼做了三年了,應該沒什麼辦法改進。後來一個部門的電子表格高手指點我說可以問問售後支持部門的同事,因為他們的製表技能很高,於是我就去請教了一個售後支持部門的同事。他在聽了我描述的應用場景之後便跟我說:「或許你可以考慮用『宏』和 VBA(一種宏語言)來實現很多步驟的自動化。」但是,因為他不瞭解我的表格結構和要求,也只能幫我到這了。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電子表格裏還有個功能叫作「宏」。既然有了一個大致的方向,我認為這就值得我去嘗試一下。於是我買了好幾本電子表格暢銷書,並天天去瀏覽幾個知名的電子表格學習論壇,我發現要實現表格的自動化,前提是我的數據整理步驟要標準化,就好比如果每輛汽車的車輪都是不一樣的,便無法用流水線自動化生產。

於是我進一步去研究整個數據表,去想明白每一步操作背後對表格的改動,並通過反覆嘗試來實現自動化。


一個月後,我取得了一個讓我振奮的階段性成果,因為使用了「宏」和 VBA,我幾乎可以讓程序幫我完成大量手工的操作,成功地把整個操作時間從一小時壓縮到 5 分鐘。


不過我並沒有止步於此,我認為現在這個表格雖然做起來很快,但是除了我以外其他人操作起來還是有點喫力,我能不能讓這個過程更優化一點呢?於是我又加了幾個按鈕,保證不管是誰,只要按說明點擊三個按鈕,馬上可以得到想要的圖表。


做到這一步就夠了嗎?我還是沒有滿足,因為已經研究這些數據一個多月了,我對很多數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發現之前給領導看的圖表並不能突出地反映問題,於是我自己又重新對圖表做了優化,去掉了幾張多餘的圖,增加了更有展示性的一些圖表。


這樣做就完美了嗎?答案是還不夠完美!最後我又在報告裏增加了一項內容,那就是我會先把這些圖表自己分析一遍,然後把我覺得需要領導關注的內容用文字重點標明,提示領導注意。正是因為做機械工作的步驟被大大縮短,所以我有了更多時間去思考更重要的事情。


還有那個讓我頭疼的 ERP 系統操作,我曾經做過統計,一小時普通人純手工可以完成 40 條物料的錄入操作,即便最熟練的人估計也只能完成 60 條錄入操作。


而本年度的公司庫存梳理大約需要 2 萬條 ERP 系統的物料轉錄入操作,如果純手工完成的話,我和同事們會面臨巨大的工作量。那既然電子表格的問題都能解決,這個操作可否簡化,或者有沒有別的替代方案呢?於是我又想到了平日裏會經常進行物料大規模錄入和轉移的售後部門。


我特意去找部門資深人士請教,經過溝通交流後我看到了希望。有一個叫 Dataload(針對甲骨文公司開發的數據錄入工具)的插件可以幫助錄入數據,這樣只要我導入了與系統匹配的信息,這個插件就可以自動幫我進行錄入操作,我只需要泡杯咖啡並監視著錄入過程有沒有發生錯誤即可。


這麼一個小小的嘗試,就讓我們工作組節省了數百小時的工作量。磨刀不誤砍柴工,這是我最切身體會到這個道理的一次經歷。後來,我們這個庫存管理團隊還得到了公司年度優秀團體的表彰。


故事暫且告一個段落,復盤整個過程,其實自己嘗試提高工作效率的初衷很簡單,那就是手頭的工作十分煩瑣和枯燥,而我不能忍受這種無盡的消磨。但是後來通過接受一系列的培訓,以及自己工作經驗的增加,我才慢慢意識到,我做的這幾件小事實際上包含很多正確做事和聰明做事的思維和方法。

無獨有偶,在我和很多職場精英交流時,我也發現一個令人驚訝的共識,即大家職場精進的第一步,往往都是始於擺脫繁雜的時間損耗性工作。


當然,這個擺脫的過程不是抱怨和逃避可以解決的,而是我們需要跳出這個困局,嘗試藉助工具和外部資源對眼前的「麻煩」來進行降維打擊。節約出來的額外時間就是對你的智慧的最好褒獎。而要想從平凡走向傑出的關鍵就是,你先具有解決這些煩瑣工作的意識和方法。

以「結果導向」思維倒推問題解決路徑

在我剛接手主管歐洲供應商工作的時候,新工位的椅子還沒坐熱,我的新領導便要求我立刻草擬一封發給外國供應商高層的正式商務信函。他向我簡要描述了這封信要表達的三個核心主旨,並要求 5 天之後發給外國供應商高層。


如果你是我,在接到這樣一個任務之後,你的第一直覺告訴你這件事情應該怎樣辦呢?此時多數人腦子裡就會浮現出很多離散的「障礙」:我沒寫過商務信函、我有好多單詞不認識、我該聯繫對方公司的誰,等等。隨後一股畏難情緒必然湧上心頭,慌亂無助和可能無法按時完成任務的恐懼感也接踵而至。


此時不妨先來拆解一下這個任務:這個任務的邊界條件之一是領導要求我在信中精準表達的三個主旨,邊界條件之二是這封信要在 5 天之後發給外國供應商高層。理解任務的下一步肯定是如何完成任務。我自己是這樣用「結果導向」的思維來進行任務路徑的反向推倒的:


1.如何達到這一目的?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18 篇內容

鹽選專欄

認知破局:優化努力的 34 條思維原則

Wonder王達 資深國際貿易從業者。

¥31.20 會員免費


我今年41歲了。

我在智聯和51的簡歷已經有將近七八年沒有改過了。

35歲之前,我接到獵頭的電話。平均是一個星期一個。

38歲之前,差不多兩個月一個。

40歲之後,幾乎沒有人打過。要說我沒能力,我是不信的。我從事的品牌策劃,市場營銷工作有破億的單品銷售數據,且個人貢獻度不低於40%。

所在部門的任何一項基礎工作,我都可以不亞於月薪在8000元以下的求職者。


我屬於那種天賦不怎麼樣,還比較懶的人。

過了35歲,很多行業越深耕,越絕望。

年輕人的迭代和學習速度太快,進步太明顯。感覺自己怎麼都追不上,比較優秀的那一批人。

只能依靠自己的人脈和資源,混錢花。

因為這兩年嘗試跨行業未果。突發的新冠要了我的親命。

還tmd要重新找工作。

現在我去51智聯找工作,只能拿到原來月薪的1/4,甚至更低。原來的崗位根本不可能。

而且hr還挑三揀四。


所以,我個人看來,深耕一個行業。

只能讓自己被時代淘汰的慢一點。

35歲真的是個坎兒。

和我同年齡段40歲的人,除去自己創業的。

一旦被熟悉的崗位淘汰,跑滴滴,送外賣,做保險,去超市當理貨員都是常態。


週末反思,照例乾貨無廢話。

這個問題我在八年前就思考過了,那時候發現單點深耕的風險很大,於是果斷放棄本科專業的讀研機會,另尋他路。

八年間,對這個問題有了一個可以深度反思的角度。

很多人對「深耕某個領域」有誤解,認為是深耕某個技能。

但其實深耕領域的本質其實是:扎進某個行業,和這個行業一起演化,走一段共榮的生命週期。

最理想的狀態是,你的事業發展黃金期,能和這個行業的黃金期重合,然後通過深耕踩準的節奏,拿走最優厚的行業紅利。

比如,90年代的製造業,2000年後的房地產和金融,2010年後的互聯網...

以及接下來(可能)的智能商業,數據石油,萬物互聯,和資產證券化等...

這種紅利的獲得,對人的能力或者技能要求並不會太高,普通本科水平就算邁過這個門檻。

所以,這個時候,踩準行業的節奏,遠比所謂的「打磨」某種職業技能更重要。

這纔是深耕的意義:增加你對行業的理解,讓你在所在行業的機會出現的時候,比別人更快更準地拿走這個機會。

而不是站在某個點上,等衰老的到來。

如果你已經限定在某個行業裏,且已經錯過了生長的快速上升時期(比如處在製造業之類的夕陽產業)。

那麼基本上會有兩個選擇:

- 尋找更高的生態位,去到上游,當矮子中的高子。

比如,製造業的高級經理收入可以和互聯網大廠的普通員工持平一下。

- 或者培養可遷移的能力,去跳槽;

比如,銷售鍛鍊出來的與人打交道的能力,行動變化能力(這個時候就不要看不起銷售啦),不斷更換去賣更被市場需要的東西。

這是普通人常見的兩種出路,都拼學習能力,沒辦法,逃不出的宿命。

方向比努力重要,而找準方向,需要思維的轉變。

這首先要求我們放棄點狀的鑽頭思維,也就是用個鑽頭抓住個點,不斷往深裏鑽的思維。

而是把目光拉長,去思考,我們這個行業的發展週期到底是什麼?

甚至是,視野可以再高一些,我在最年輕力壯的時候,應該踩好的時代節奏是什麼?

你會發現,對普通人來說,財富的獲得本質上是,不斷地找準時代的生長曲線。

我多次復盤過父母那輩人的經歷,大下崗,下海,各種生意模式,經歷過各種時代的變遷。

很無情地發現,並沒有什麼技能或者位置能保證你一輩子安穩。

即使家裡有礦的,如果踩不準節奏,也會面對階層殘酷下滑。

這種例子不要太多。

我媽當年找對象的時候,最喫香的是計程車司機,收入高,牌照少,壟斷,最靚的妹子都想嫁給計程車司機。

用不了多久,計程車就不行了。

這種「不行」的劇情,在各個工種、行業中被反覆上演。

時代要變軌,要拐彎,那些「錯位的人」必然會成為犧牲品。

最後,說個更普遍的觀察:

「中年危機」這個話題,在各個時候各個平臺經久不衰。

為什麼會如此?

其實還是思維模式的迭代和更新的問題。

傳統的分工思想,背後還是還原論和靜態思維,這種思想在加速變動的時代落後了。

更好的思維方式是,在時間維度,思考生命週期的動態性;

在空間維度,用系統化的思維,從生態系統中尋找更好的位置。

所以,你會發現,憑藉自己的能力,跑贏大盤的人,大抵會有這兩個特點:

1. 要麼具備了強大的學習能力,能持續迭代更新

(從點狀鑽研,演化到到線性動態);

2. 要麼儘早積累資本,早點上岸,且財富多得能夠自動加速升值;

(改變生態位,在系統中佔據更好的位置)

沒有什麼是恆久不變的,財富不會,智慧不會。

唯有不斷拼搏。

根據評論區一個兄弟評論的總結:

靜態深耕,以自我為中心

動態深耕,以行業為中心

追求趨勢,以時代為中心

非常精準

最後,公眾號/視頻號「楊大寶識」可以找到我,視頻號每內測期被官方自動加v,提供犀利觀點,歡迎圍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