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忆一下前两章写了什么。

六房女人,一个一个被插死。我记得陈忠实接受采访的时候,采访人有问过他为什么这么写。我大致说一下陈忠实的回答吧(大概意思)。

那时候的家庭,基本是封建的,男人掌权。白嘉轩父亲白老汉为了传宗接代不惜一切代价给白嘉轩找老婆。这里体现了第一个主旨,传宗接代的代价。可以看出,白家在白鹿原这一片也是很有威望的,但是就单单一个传宗接代,竟直接将白家几代积累的财产败坏完了,这是封建思想。

那么事情继续发展,白老汉活活给气死了。接下来白老汉媳妇,也就是白嘉轩母亲赵氏主管家务。主旨二来了。赵氏说了一句话,女人就是窗户上的一张纸,破了就得撕下来重新糊上。这就是重男轻女,第二个封建思想。我们常以为在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是男性比较重,实际上竟然达到了男女相当的地步。赵氏本身就是一位女性,所以这句话以女性为身份讲出来就显得格外有分量。几乎达到震惊的地步。封建思想的渗透已经不分男女不分地位,一位女性生下来就竟然自己看不起自己,可知这种思想对人破坏的程度之深。

这中间也是有其内在逻辑的。作者想表达那种重男轻女的思想,关键得从赵氏口中说出,那赵氏就得有机会去说,可是男性地位高的家庭关系下只能从其丈夫白老汉下手,所以白老汉去世了,原因便是一家族中最重大的事,传宗接代。那这就可以理解开头写那六房女人的原因了。

这是从主旨上讲,至于人物形象已经在其中了。另外从情节上,这真不愧称之为妙啊。

先说明一下,白鹿原总体运用的是魔幻现实主义,后边很多情节都会有体现的。书不在我旁边,回忆起来,至少那只似有似无的白鹿是体现了这风格,还有白孝文与田小娥做爱时的情节也是如此,每当白孝文脱裤,他就塌下去了,兜起裤子又硬起来,实际上是夸大了白孝文的心理作用,或许是羞愧,或许是害怕,或许是紧张,他内心深处并不想和田小娥发生关系,但是后来白嘉轩发火,被舆论压力蒙骗,对白孝文一顿毒打(封建社会的舆论压力,道德逼迫也是有很大作用的),白孝文从此毫无顾忌的与田小娥做爱,走上不归路,人物性格也由此转变。

六房女人带来的困扰就为白嘉轩看见白鹿做了完美的铺垫。这便是第一个情节,巧夺风水地。为了那片白鹿所在的旱地,白嘉轩不惜代价用水田做交换,从此命运改写,第七房女人仙草给白嘉轩生了一堆大胖小子,运数也开始变化,由此走上上升路。这个悬念我至今回忆起来仍觉得佩服。

白鹿原之所以能评为茅盾文学奖,真的是有其内在因素的。陈忠实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白鹿原里的任何一个情节,如果无关主旨,无关人物形象,他一定不会让它存在。

白鹿原在我看来,真的是一部史诗之作,时代背景的变迁,人物形象的发展,故事情节的起伏,简直震撼人心。

你母亲只翻了两章,可以说是在以管窥豹,断章取义,而且只及表面,真想请问一下什么才叫好作品,能不能去网上了解一下白鹿原再下结论,简直敷衍而且肤浅。

抱歉这么说你母亲,我太爱白鹿原了。我看完白鹿原的第一章之后就完完全全被吸引了,至于露骨的情节我真的没太大在意,如果你母亲看过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看过莫言的蛙,阿来的尘埃落定,贾平凹的秦腔,或许就会知道,这在文学作品中真的谈不上露骨,很常见了。性的话题,包含著人性之中不可或缺的欲望与品质,可以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刻而全面的分析,真实而贴切。

好像说了一通并没有什么用,我并没有回答你该怎么办。我真的不理解你母亲为什么会干涉你看书,害,好吧我妈也是,但我妈也就是说我两句,在她眼里无关学习的都叫课外书,是通通不支持的,不理解。你母亲应该还好一点,毕竟还有所选择,也是为了你好。白鹿原这一手也确实太隐蔽了,我要不是看了那个采访的书,在咱们看来,这确实有点像小黄书了。

多沟通一下吧。希望你能看看白鹿原,真的史诗之作。


8.18添

我这人也不严谨,大大咧咧邋邋遢遢的,是个浪漫主义者(推荐刚出的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徐怀中的牵风记,属战争文学但也有浪漫主义笔法)。我看了大家的评论,当然很感谢支持我的,但有的那些批评者讲的真的很到位,受教了 ,不得不反思,确实有的话说的不对,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评论,我说的确实只是一方面。我会保持原文面貌的,它的缺点也希望更多人知道。

我的白鹿原书上密密麻麻写著读书笔记,真的太震撼了,那本书我看的很重,所以当做个生日礼物送给了我的好兄弟,那时我们高三毕业。

我虽然随便,但是别人认真我也会试著更认真,谢谢大家花时间看我这一通胡唠叨,我已经订了本白鹿原,正在路上,等我重看一遍再来说,经典值得回味。

再次感谢那些批评的人,你们才是真正有独立思想的读者。


《白鹿原》最恶心的地方不是在前两章,而是在后两章。

鹿子霖的下场,就是把屎尿屙在裤裆里,作者十分狠心,比直接杀死他还恐怖。

接近尾声时,作者倒过去讲鹿家的祖先。

一代鹿早年在饭店里帮工,他想学厨,而师傅却提出了交换条件:日屎尻子。

三次,教他一道菜。

一代鹿就是用这种方式攒下的「第一桶金」。

以前,我通过新闻报导,通过 @彭浩翔 的短篇小说《耐克来兮》等,知道我国有不少性工作者,在沿海地区挣钱,挣了钱回家乡盖房子。

钱的来路和去路都很明了,但这些性工作者的攒钱过程、她们的感受,我只能通过《白鹿原》的这种「变形」,才深刻理解到。

事实上,我作为一个直男读者,当我看到田小娥泡蜜枣的这段描写时,我并不很能感受到此女的辛酸。

因为我的想像力始终是有限的。

而文学,她通过适当的变形和夸张,尽其所能让所有读者都能真切感受,这才是艺术。

大的主旨,这本书表现的是封建时代的宗族社会对于人的残害。如果我想了解的仅是历史,那么我可以读报告文学。这方面的,人类学的著作,有兴趣自然能发现。比如《金翼》《银翅》。

我从长辈处,也能听到一些发生在祠堂里的故事。(我是南方人。)

编剧芦苇说,其实白鹿原比南方的祠堂要相对温和一点,因为旧时代南方的祠堂,直接可以动私刑,判死刑。

比如「浸猪笼」。可能是南方才有。北方的情况,我比较孤陋,单纯从《白鹿原》这本小说里,则没有看到。族长白嘉轩尽管恨透了田小娥,也不敢直接判处她死刑,只能间接由鹿三去「暗杀」。

但在旧时代的南方农村,把「奸夫淫妇」拿去浸猪笼,乃是常有之事。

但是你们也不要以为这种野蛮离现代都市很遥远。

如何看待广东茂名一男子被人「浸猪笼」,4 名嫌疑人已全部到案,他们将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www.zhihu.com图标

前几年,经常可以看到「打小三」的图片和视频。

底下的评论,基本没有为「小三」抱屈的,都是清一色的叫好,说大快人心的。

所以不要以为《白鹿原》离我们很远。野兽其实一直在身边,也一直在我们体内。

因为所谓「法治」和「道德」,与人类的历史相比,是非常年轻的事物!

人类本身是动物,是百兽中之一类。

幸运的是我们有舞蹈、绘画和文学,可以用来记录从前,思考现在。


今年看了徐峥作品《囧妈》,里边有很深刻的伦理反思,很遗憾地被「贺岁」「搞笑」这样元素给遮盖住了。

观众们热衷于讨论该行为的商业思维,而探讨作品内核的文章则极为鲜见。

在《囧妈》的尾声,徐峥道破了母子恩怨的缘起:他妈年轻时,曾用高音喇叭当初宣布,不许跟他爸一起喝酒。

他妈也说出,其实年轻时并不愿意远嫁新疆,是由于当时的时代要求他们必须到那里去。

言下之意,男主角并非父母二人爱情的结晶,而是因为历史、因为……地缘或血缘,阴差阳错的纠缠而成的人际关系。

但纵有千百般客观上的理由,人也不应轻易去践踏他人的尊严。

而我国历来便有践踏亲眷的传统。

俗话说「媳妇熬成婆」。懂的人自然懂,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家庭史。

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这种人,甚至会成为英雄,乃至神,偶像。

在我的故乡,有对「张巡许远」的崇拜。

每年,我的乡人都会举办隆重的仪式去纪念这二位古人。

原本,我以为这种崇拜只在我的家乡才有,后来读了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才知道他老家安徽也有这种宗教。

我的家乡为何会崇拜张巡许远呢?因为南宋末年,宋帝昺、陆秀夫、文天祥等人逃到此处,他们当时有一个策略,想以我的家乡为宋朝的都城,继续与蒙古侵略者对抗。

但是文天祥刚吃完饭,就被元兵抓住了,所以他吃饭的地方修了一个亭子,叫做「方饭亭」,这些景点,是我小时候常去的地方。

而陆秀夫则背著小皇帝跳崖,总之都是宁死不屈的意思。

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实质上应该叫做民族主义教育)对于我的成长有著怎样的意义呢?今年疫情时,我和我的女朋友小乔在东关大桥散步,不知道怎的就聊起文天祥,我给她唱了《正气歌》,我想说的是,不论是面对外来侵略,还是天灾人祸,或者一时的潦倒困顿,都不足以使我们弯腰屈膝,我们有文天祥、于谦、郭德纲(误)……我们的祖先里,有无数的硬骨头,留下许多优美的诗句,激励我们奋起胸膛,做中国人。

小乔不知道文天祥的故事,也不晓得宋金元的关系,我便给她讲,从靖康之耻讲到文天祥在狱中辞拒蒙元政府的拉拢,竟说的涕泪交错,泣不成声。

我想,这便是教育的成果。

这种「汉族正统」思想,在我家乡的氛围很浓厚;在我家乡,有多处纪念宋末忠臣的庙宇,两边贴有对联曰: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

这两位国士,指的便是唐朝的张巡许远。

但对于这两位古人我是十分困惑的,他们被围城,缺粮,便带头杀死了自己的妾和家仆,分给城中的军民食用,这个故事并不能令我感动,我只觉得不寒而栗。

但偏偏我的家乡就是极其崇拜这两个吃人的老兄,而且他们先吃身边人。

许多人说,《白鹿原》是中国的《百年孤独》,那我们就聊聊《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里的主人公,有许多「三观不正」的行为。譬如做小金鱼的奥雷连诺上校,娶了一个未成年的幼女(具体几岁我忘了)。

最近我们都在关注鲍毓明事件,目前,他的姘头具体的出生时间暂时成谜,留待警方进一步去调查。

但老夫少妻是无疑的。老夫少妻不犯法。

而「炼铜」一事,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规定。

时至今日,听说有的民族,在外国按照其自身宗教的礼法,娶了12岁的童女,按照当地法律是犯罪,按照他们的宗教则不是。

电影《摔跤吧爸爸》里,女主角的同学,十三四岁就嫁人,也就是说,至少电影反映出的印度社会,和我们现在大多数国家所奉行的法律是不同的。

那么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个猥琐的黄文作者吗?

幸亏不是的。我个人作为一个喜欢创作的人,在 @起点中文网 上已经被404过无数次,我觉得,我可从来没有想过靠书写与下半身有关的事来吸引点击、赚取利润!

我只是想要自由表达我真实的经历与想法,他们不让我写,OK,反正我写得也不如马尔克斯与陈忠实的好。

所以你该庆幸的是,你能在线下阅读到一些讲真话的书,是真正属于人类的故事。

回到《百年孤独》,这个位于地球另一端的百年家族,止于乱伦。

他们最后一个家族成员,那个婴儿,出生时就有一条尾巴——懂遗传学的人自然知道这是返祖现象。

当然,长了尾巴的人也有可能成长和繁衍(我印象中这个怪胎是被蚂蚁吃掉了),但无非是回到起点,进入新的一次轮回

我对这种轮回的理解,就是米兰?昆德拉所说的「永劫回归」(似乎是引用尼采的话)。

我爱死了这四个字!

评论区留言

家族与个人成长的命运,永堕轮回。

这就是我对「永劫回归」的理解。

而「轮回」,其实是诅咒

《白鹿原》里也有类似于轮回般的「灵异事件」:白嘉轩的姐夫死后,红卫兵捣毁他的坟墓,却找到了两块砖,上面还有字,仿佛先生在生前已经预知到百年后将发生的事。

因为这是人类的经验。

其实很多的野蛮行为,是在反复循环发生的。你感到「闻所未闻」,只不过是因为你太年轻,好的小说看的太少。

前几年吴谢宇弑母分尸,可谓惊天动地。但回顾过往的历史,弑亲灭祖的事怎么会少呢?

《黑猫警长》里的螳螂新娘,现实中也并不少。

比如参加电视征婚的王佳女士。

还有近期的「化粪池警告」,还有一起去爬山。

但,《白鹿原》不仅仅是这些。

如果我们只想看「露骨」的,丑陋的,令人发指的,可以直接看法制文学,以及数不胜数的侦探小说、犯罪小说。

(没有贬低悬疑小说的意思,那是另一种美学。)

《白鹿原》的好处,在于全方位呈现一个完整的世界,有阴晴圆缺,有悲欢离合,有媸妍愚智;更重要的,就是这部作品并不把善恶二元对立,而是浑然一体,请读者自己去判断。

白并不总是白的,鹿也不全然是黑的;田小娥可怜,但也一样可恨;白嘉轩可敬,但确实可憎!

小说本身说不尽道不完,如有兴趣,可以买一本芦苇改编的《白鹿原》剧本看看,芦苇的改编版本,把白孝文塑造地更加丰满、感人。

电视剧版的白孝文让翟天临演,著实可惜。我心目中的白孝文应该让 @张译 来演。

或者我 @史提分麦基 来演白孝文,也不错,他的内心我是很理解的!

但是后来想想还是算了,我太白净了,不像原上的人。

还是你们年轻人来吧!

更新:七夕节那天,我在视频号上发表了这样一段感言——

本回答之所以会火,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功于评论区的热烈讨论:

对此,我想分享一段话:

一个民族对酷刑越是司空见惯,就变得越能容忍它


传统文学本来很多就是又黄又暴力

不适合小孩子看

「老师要求看莫言小说,可是小说有许多性行为描写,如何看待性?」全场一片哗然。这个问题,让莫言始料未及。「谢谢你的坦率!」莫言有些尴尬地说,他写作时已是成年人,当时很年轻,性的描写置于人性刻画中,但当时没想到写的小说会有朝一日被小学生或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读者读。「如果有这样一种预设,写作时会非常小心谨慎,不然就会写得露骨。」

  莫言直接建议,「我最直接的建议是,你不要听你老师的话,现在不要读我的小说了。但可以读我的散文,写母亲的,写乡村风景的,写读书的……」莫言说。但他也表示,现在网路上有远远比作家小说描写更可怕更露骨的东西,孩子们也能接触到。如何不让这些可怕的东西影响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作家要关注、要自省,但也无法控制。


同学你好,看见你的这个提问,你知道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吗?

我嘴角上扬,忍不住发笑,因为你的叙述让我回想起了过去的那个自己,那个当初还瘦瘦小小的,十六七岁的自己。所以,关于这个话题,我想和你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这篇文章是我两年多前写的,那时候我已经在一个常年积雪的地方上大学,几乎已经没有这方面的忧虑了。

现在我把它找出来,重新贴在这里,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就像我在文章里写下的那样,希望未来的你能在某个日子重新读一读《白鹿原》。我相信你能读出不同来,你也应该能读出不同来。

----------------------------------------------------------------------------------------------------

「老天爷,你下屌吧!操死我吧!」

这句话出自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里一个将死的老头——孙有元。

在今天下午第一次看见它时,我先是惊著了。

诚然,这不是这本书里写得最漂亮的一句话。但不可否认,这是我今年迄今为止见过的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甚至可以说是画面感最强烈的一句话。

(一)

所以,请原谅当时的我好奇地合上了书,闭上眼睛,幻想了这样的一个情景。

电闪雷鸣的黑夜,衣衫褴褛的安迪踉踉跄跄地从下水管道里一路连滚带爬地出来。在没膝的泥水每走一步都显得吃力,他走得跌跌撞撞,然后匍匐在久违了的田野上。他努力支起身子,舒展著早已不再纯白的四肢,袒露出自己滚烫的胸膛,在黑暗的狂风中声嘶力竭地忘我呐喊,任由冰冷的、柱状的雨滴胡乱拍打在自己早已糊满泥浆的脸上。

然后镜头推进,进入特写,终于看清了。

是无数的,赤裸裸的.....

嗯......

很光怪陆离的一幅画面。

原谅我当时没有绷住,在寝室自习室里大声地笑了出来。

这可是余华啊!

当初那个号称中国离诺奖最近的作家的余华啊!

那个曾经以一篇收录在高中的读本里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让征服我的内心,让我爱不释手,恨不得每每考试写作文都要在末尾画蛇添足地加上「XXX在我后脑勺轻轻拍了一下,像是在马屁股拍了一下,我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跑了起来,欢快地扬起了前蹄」诸如这类的句子的余华;

那个在《活著》里将生命的沉重与疼痛向你娓娓道来,在《许三观卖血记》里向你讲述平凡家庭生活的喜悲和温暖的余华;(自己对这本书印象及其深刻以至现在还能清晰地回忆起许三观背著自己的沉睡的小儿子去饭馆以及一家人在温暖的烛光里聚集在被窝,围著许三观听他用嘴炒菜的情节)

那个几乎自己所有出版的作品背面都是亘古不变的一张站在洁白的圆形拱门前,三根指头捏著直立向下的烟蒂,耷拉著眼睛,一脸地惆怅,一脸地正经,一脸地严肃,一脸地无处安放的思绪的照片的余华。

若是几年前,确切来说是高中毕业的时候面对这样的反差,我可能会有强烈的情绪波动。但今天读到它以后的一分钟我便又恢复了平静。

观念的转变源于在高中一次过生日时,一位朋友送了我一本余华的《兄弟》,大黑封皮,很厚的一本,大概有500多页。

我推测她选择这本书完全只是出于它的名字,一定没有像曾经的我那样按捺不住好奇心拆开包装,提前阅读过。不然她可能会在送出之前再斟酌一下。(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自己高中时曾经给一位朋友挑选的生日礼物是王小波的《白银时代》,然后自己出于好奇,花了三个晚上把书翻完。你可以说是出于年少时的害羞,我翻来覆去,觉得书里的内容远没有它的名字那般美好,又赶紧跑去书店买了一本更四平八稳的。)

《兄弟》,它的名字是如此得普通,以至于在上了大学后的某个假期,当我把它从书架上颤巍巍地取下,翻开扉页,开始阅读时都没有察觉到有何异样,完全不知晓它将会讲述怎样的一个故事,带我认识怎样的一个余华?

两三年前读的,我的记忆不太清晰了。大致讲的是一个重组家庭,异父异母的两兄弟的悲欢以及与一位女性的纠葛。老实说当时看的时候感觉自己很懵,故事构建的背景是在文革到改革开放的这段时间,里面反复出现很多诸如「隆胸」「假药」「GDP」「性无能」「选美」等具有现代标记的辞汇,语句的表达也很简单直白,所以在后半段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部粗制滥造,每晚在电视台三集联播的现代都市苦情剧。

一直以来,我都喜欢读一些发生的背景稍久远的故事,因为那些年代足够遥远,而你对它又不是足够的了解,再加上自己一些不由自主的臆想,读起来有一点疏离感,离得远,方便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也看得更清楚一些。

而若是贴得太近,反而看不太清。觉得这些都是发生在隔壁屯子里的张大妈、村口王大爷家陈芝麻烂谷子的破事儿。真实是真实,但没有吸引力,内心甚至会排斥。

书读完以后,现在还能记住的情节很少,有一部分却记得真切。

当我读到书的末尾——贫困交加的宋钢绝望地在夕阳下卧轨自杀,李光头收到秘书的电话,一脚将宋钢的妻子林红踹下床,自己屁滚尿流地爬出门,在车里自顾自地反复念叨著:「宋钢死了!宋钢死了!宋钢死了....」时,心里有一种难以名状的难受。

还有它的结尾:

「李光头希望有朝一日能把宋钢的骨灰盒送上太空轨道。

从此以后,李光头突然用俄语说,我的兄弟宋钢就是外星人啦!」

很简单的几句话,却让当时的我读起来感到一种莫名的酸楚和凄凉。

(插补一下我发现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小细节。我发现余华很喜欢将书中一些小人物的死亡和粪坑联系起来。譬如,《活著》里福贵的地主老爹是如厕时不慎跌入粪坑淹死的,《兄弟》里李光头他爹是因为偷看女性上厕所跌入粪坑淹死的,还有刚刚看的《在细雨中呐喊》里孙广才也是醉酒后给落进了粪坑。不知道这些仅仅是巧合,还是他出于对自己笔下的人物的戏谑、嘲讽或者更深层次的悲悯,让他们通通选择这么一种离奇的、满身污秽的死法。)

所以,看过余华的《兄弟》的我对于他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也不再那么惊讶了。

「嘿嘿,原来你也有另外的一面。你不只是一个端著的,腮帮子永远紧绷著的,苦痛又沉重的作家余华啊!」

(二)

还是回到最初的这句话吧。

我看到它后联想到的第二点是鲁迅先生的一段论述:

「一见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唯一在这一次能够如此跃进。」

性,这是一个中国人羞于启齿的话题,但它又有那么多的内容可以拿来说一说。

王尔德有一个经典的悖论,「世界上的一切都和性有关,除了性本身,因为性关乎权力。」

想起很久之前在《锵锵三人行》的节目里请来了冯唐,那期谈论的话题是「避孕药的发明极大地提升了妇女的地位」。我记得窦文涛分享了一个他小时候的故事,当时听了被逗得哈哈大笑。

他谈到自己小的时候家里的长辈对这方面的话题都选择回避,自己又隐隐地感到好奇,于是他就从那些匮乏的、有限的书本里苦苦求索。当他偶然翻到《苦菜花》的某一页,看到「雪白的胸脯」这几个字儿时会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甚至从心底涌出一种喜悦。然后他就常常跑到书店,蹲在角落里,呆呆地看著这一页的这几个字。后来的某一天,他顿悟了:既然仅仅就这么短短的一行字就能给他带来那么大的快乐,为什么他不选择自己来写了?

于是,他回家找来白纸,在上面一遍遍地写「雪白的胸脯」,「雪白的胸脯」,「雪白的胸脯」......

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想起了关于自己的一段记忆,在述说它之前我不得不提及一本书——《白鹿原》。

《白鹿原》算是我在这个方面的启蒙读物了。

能让一颗年轻的、好动的、不谙世事的、五谷不分的少年的心沉静下来阅读那么厚的一本书,它绝不是「受了什么深刻立意召唤」,「被宏大场景吸引乃至折服」之类用来搪塞的理由。

至于我,我的动机很单纯,甚至很直白。直白到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几乎囫囵吞枣地跳过了绝大部分的情节,把全部的精力都耗费在那小拇指头的一点点。

而那一点点让当时的我甘之如饴。

它看来仿佛是西瓜里最中心的那一口,是最甘甜,最饱满多汁的那一口。 它是在前面支撑我跋涉了这么久,翻阅这么多山头的精神支柱。 自己一路走得这么踉踉跄跄,强迫自己看那些佶屈聱牙的文字就是为了等待这个福祉的降临。

感谢陈忠实先生的这部作品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它让我能有足够的底气在中学的午休间隙理直气壮地、面不改色地将它捧出。

嗯,我是在关注中国的乡土文学。

年轻的我总是这么告诉我自己。

也只有午休的时候才有这样一段完整的时间允许你去读它。有时很不走运,会有同样无处安放自己旺盛精力的难以入睡的同桌凑近头来加入。

情况糟糕的时候会有许多这样围著的、层层叠叠的头。

在这样一种奇怪的氛围下,你在读的过程中需要把自己整个端起来。

端得一个谦谦君子。

大家出奇一致地保持著缄默,每个人脸上都是一副「热切关注人物命运」,「中国乡土文学快死了」的严肃模样。

当遇到其中你一直想寻觅,期待了很久的某一段,大家又彼此心照不宣地装出「——

哎呀!这有什么呀!」

「矫情!你们真下流!」的神态。

此时的我会默默在这一页页的书下折一个浅浅的小角,若有所思地阖上,恭敬地放回抽屉,晚上再带回家。

当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到现在我只记得开篇时说的是一个叫白嘉轩的人娶了很多个太太,但娶一个死一个。里面还有一位苦难的女性——田小娥以及她对黑娃说的那句让我牢记到现在的话:

「黑娃,你还是个瓜瓜娃。」

嗯,当时的我默默告诉还很年轻的自己——「以后不要当瓜瓜娃」。

其余的情节,里面的民谣、人物的对话、对风俗的介绍,那些让这部作品能够保持力量,容光焕发,被能够让其被无数读者奉为经典,支撑这棵茁壮的、有生命力的大树能够长久地茂盛地生长并结出美丽可口果子的根系,大多记得支离破碎......

一句话形容当时的自己吧。

我在看它的时候显得很狼狈。

后来的某一天当我读到一篇文章讲述陈忠实当时出版《白鹿原》的种种不易。谈到他在写完《白鹿原》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后闭上眼睛,沁出了浑浊的泪水;谈到他曾考虑过将稿子封存起来交给自己的孩子;谈到他后来决定做最后一次努力,用扁担挑著《白鹿原》的手稿深一脚浅一脚地从乡下进城交给北京来的专家审阅的时候,我突然感受到一阵酸楚和羞愧。

这些句子让我想起了在艰难日子里孤独地坐在简陋昏暗的房间,用两根手指头在打字机上一个字一个字敲出《百年孤独》后因为无法支付全部邮费,只能选择先寄出下半部分的马尔克斯。

我突然觉得自己年少时的所作所为对于这样一部作品来说是一种多么大的不敬。

与其说是不敬,更多的是一种遗憾。

遗憾自己像盲人摸象一样,费尽周折摸著浑身装饰著华丽珠宝、涂满了鲜艳的香粉的神圣的大象的一瓣屁股,「咦,瞧瞧!我摸著它了!好家伙,真是一瓣壮硕的屁股!」

遗憾自己居然苑囿于那些「白生生的奶子红艳艳的蛋」,在那么无关痛痒的东西上面耗费精力而忽视了许多宝贵的,更具生命力,更能打动人的事物。

古人关于《金瓶梅》有一段很贴切的表述,我觉得放在这里也十分契合。

「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

生畏惧心者,君子也;

生欢喜心者,小人也;

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所以,回家前我特意去了图书馆借了一些书,其中就包括《白鹿原》。

我想重新认真读一遍它。

希望它能够再次接纳这颗曾经轻挑、浮躁的心。

希望多年后再次捧起这本书的我在阅读时能将它视为一面审视的镜子,里面映照出曾经的自己。

也希望我能读出不同来。

我也应该读出不同来。


你可以陪你妈妈先看一遍:

《悬崖》《浮沉》《借枪》《蜗居》;

《黄金大劫案》《和平饭店》《我爱男保姆》《长安十二时辰》;

等你妈妈迷上张嘉译或雷佳音,再陪她看上三遍电视剧版《白鹿原》。

全部看完之后,

估计你高中也毕业了,也就可以看原著的《白鹿原》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