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作者怎么想的,感觉死的轻飘飘,好像没什么推动性意义,只是为了让这个角色死而已。


白灵的死只有跟白灵有血缘关系的人做梦梦到一只白鹿眼含热泪然后离开。

文中白鹿的化身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朱先生,一个就是白灵。所以不同意一个答案说白灵是反派。

我想鹿兆鹏的心理活动没法写吧,那么忠于自己信仰的人,当得知自己的爱人是被自己的信仰活埋的,他要去背叛自己的信仰么?可能他逃避了自己的想法,甚至不敢多想,文末讲白灵的孩子作家鹿鸣,到了五十多岁才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是白灵。这说明,鹿兆鹏在白灵死后或许去看过那个孩子,但却不曾养育,更不曾向孩子提及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

作者隐晦的描述了,鹿兆鹏,一个坚定的信仰者,批斗自己的父亲,逃避自己爱人的死亡,甚至自己的亲生骨肉也不曾照料。


白灵本身就是个类似于反面的角色,你看她怎么死的:为所谓的理想奋斗了一辈子,最后居然被自己的理想误杀了。这样的死法,这样的人生本身就很讽刺。白灵在整本书中虽然是进步青年,但在我看来她是陈忠实想要借以讽喻的人物之一,她抛硬币决定入国入共,说明根本不了解共 产主义,只是一个时代的跟风者,为了所谓的崇高理想可谓六亲不认,家里人死了也不回家,比畜生还要无情无义,跟红卫兵没什么本质区别。

她的死大概是是作者的刻意安排。

鹿兆鹏本身也是个六亲不认的利己主义者,你看他老婆鹿冷氏最后变成什么样?还是刻意安排。

当然也有说法说作者写到后面删改太多次有些乱了。


我想说,白鹿原就是历史,一部中国历史。你可以说百年孤独是魔幻,但白鹿原不是,是「真实」的,书中的风水,鬼魂,中邪等等,你我身边不少类似的传说。农村中就更多了。

书中百灵鹿兆鹏,很多人不喜欢,甚至觉得他们不仁不义,不忠不孝。

可是看看书中的时间段,那是什么时期,大革命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白鹿原因为没有日军占领,才貌似一片祥和。

所以,真正在改变这个国家命运的,就是鹿兆鹏一类的人。大革命失败,他们坚持,南昌起义失败,他们坚持,五次反围剿失败,他们在坚持,抗日战争无比艰难,他们还在坚持,解放战争初期,他们还没放弃。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们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奋斗,失败,再坚持。

这是一堆从无数次失败中坚持下来的人,你说,该描写他什么心理活动?无论多痛苦,不还得继续。


(1)读者都熟悉了,没有任何必要去写。当年的共产党员死老婆的多了去了。读者几乎人人能背「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百灵死了,兆鹏啥心理,读者一想便知。

(2)当年干共产的,哪个不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见惯了生死。兆鹏连自己的父亲、兄弟都不要了,百灵没了他能有多大心理波澜?也就那么回事。


不写,才是深刻,写了就浅了,那就变成了《平凡的世界》那种庸俗文学了。


他妻子,一个为他守贞n年的女人,死了他没感觉。他弟弟,死了他没感觉。一个和他只是上过床的女人死了他会有感觉?对于鹿兆鹏和白灵的反感不是他们的背景身份,而是单纯的反感


有什么心理活动?难道不是见惯不怪了么?

作为一个「老同志」,这事应该他经历的不少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