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我們假定這個國家裡,教育、交通、農業、建築業等不同行業都有屬於本行業的中央銀行,發行屬於本行業的貨幣……

如果銀行業和證券業是例外呢?……


不是,我尋思著我國現在不就有多種么...

加上人民幣是三種。加上TWD四種。

混用地區結算很麻煩,一般會以一種為主,匯率接近1比1的情況下非正式的現金交易大多按1比1換算。當然現在電子支付普及了,雖然不比在銀行這些地方兌換,但日常消費也不至於太吃虧。

沒有特殊歷史原因央行自己發行兩種法定貨幣簡直是給自己找麻煩。你說的情況以前也有過類似的,各種票券就可以視為各種行業的「專用貨幣」。


題主的問題很好,有助於我們理解貨幣的本質。

實際生活中,這樣的準貨幣無處不在。你購買的超市卡,京東卡,麵包卡,理髮儲值卡,加油卡,交通卡。其本質都是題主所說的準貨幣。只要儲值卡的記賬單位變化一點名字,比如把餘額由多少元換成多少點,你馬上就能意識到其中的不同。

貨幣發行方,以商品服務為信用擔保,向消費者發行儲值功能的記賬工具。本質上都是貨幣發行

消費者呢,以一種貨幣,兌換了商家的貨幣,然後進行交易,實際已經在使用新的貨幣工具了,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而已。大部分儲值貨幣,其交易範圍有限,意味著損失了一部分流通便利性,因此,大部分商家,願意支付一點補償給你,就是以儲值加送的形式,其本質是調整了匯率。當儲值卡是單向可兌換,這種補償往往會比較高,當雙向可兌換,這種補償會降低。當消費者之間也可進行交易,那基本可以認為準貨幣已經擁有了一個新貨幣的職能。

貨幣的本質,是為流通提供了便利性。而這種便利性的來源之一,就是消費者需求,當一種商品和服務,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時候,能夠自由兌換這種商品和服務的信用載體,就自然而然的發展成為貨幣,法律只不過強化了這一功能。普通生活中,繳稅就是每個人都必須要支付的,而稅收的載體,就是法定貨幣,所以很多人把法定貨幣稱為抵稅券,是合適的。


我本來以為題主問的是一個國家存在兩種通用的貨幣,結果發現題主問的是一個行業存在一種貨幣。(當然我嚴重懷疑題主是不是看了《C金錢掌控》)

我第一反應以為會是糧票這樣的東西,但我仔細思考一下,題主並不否定這幾種貨幣的自由交換,這點和糧票不太一樣。

這個環境對居民是極不友好的,居民日常備各種貨幣,這個就不說了。

如果金融業存在的話,就會有「行業幣」的外匯市場存在,加之每個「行業幣」有自己的央行和貨幣政策。是不是有一種很眼熟的感覺?

所以最後的結果是,金融業不需要單獨的貨幣,而各行業之間的外匯變動,和宏觀經濟中的外匯理論基本一致。即每個行業是一「國」。


貶值最狠的那個成為主流貨幣


秦的大一統留下了一項豐功偉績:

統一貨幣和度量衡。

你這個歷史的倒車開得不錯,人家是倒退四十年,俄羅斯變蘇聯;你是直接倒回東周了,可以。


會很不方便吧


謝邀

各行業的貨幣不一樣的話,那就意味著會出現類似於如今「匯率」情況。

其實總體也沒變吧(只要中央還在有效的管控,如果放開印鈔,那通脹有點可怕)

其實五塊錢,十塊錢,二十塊的紙幣。其實也是「多種官方貨幣」吧?

如果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錢,但是有類似匯率的概念存在,那麼其本質也沒什麼不同。

除非某行業被完全替代了

那麼他們的貨幣,也就是失去了政府權威的紙幣,也就意味著不值錢了(破紙一張自然不值錢)

私以為題主想要問的問題是:如果紙幣價值和各行各業的產值掛鉤會怎麼樣?

那樣的話,可能意味著更大的貧富差距,更深的階級壁壘等等問題。

也許呢?哈哈

本人才疏學淺,拋磚引玉。

有錯的話,希望大佬指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