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情況下,為什麼部分公司(不僅侷限於上市公司,還包括個體商業戶)可以常年盈利,卻經不起幾個月的銷售冷淡期呢?難道常年盈利的錢不足以應對公司幾個月的滯停嗎?


華盛昌,中國最牛叉的上市公司!牛在哪裡?並非近期牛氣衝天的股價。而是它羨煞旁人的董事會,只有董事長一個人是男的,其他4個董事都是女的! 而且這4個女董事,分別是男董事長的:大太太、二太太、三太太、四太太,都是沒領證的那種,且都為董事長生了下一代。難怪董事長在上市路演時這樣感言:創業路上沒有艱苦,滿滿都是幸福。 這幾個女董事,分別管理著上市公司的財務、採購等要害部門。這種公司治理模式,在A股上市公司裏確實特別罕見,不知道證監會發審委和保薦機構怎麼看?


小學的時候經常會有奧數題,叫做一個水池裡有兩個口,一個口放水,一個口進水,問什麼時候能夠注滿水池或者什麼時候水池會空?

所有企業基本上都可以認為是一個蓄水池,一個口進水一個口放水,只是大家的蓄水量和流速不一樣,換成專業辭彙就是營業收入跟總支出。盈利就是動態平衡下的蓄水池水量。

現代企業基本上都存在收入和支出、負債,這些構成企業的經濟血液,跟人一樣,只要血液不斷流動,人就不會死。

但疫情的影響不是單純的關掉了進水口,而且還加大了放水口。這種情況下,蓄水池的水能流多久,就看你的蓄水總量和流速了。

這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沒有進水,只有出水,這個水池空只是時間的問題,只不過有些公司水流大一點,流速慢一點,空的慢。有些公司放水口粗,流速快,空的快。

總體來說,越是小型的企業(比如個體戶、小微企業)就越容易死,因為他們的進出水口比例相當,同時蓄水池非常小。沒有進水不用幾天就能清空水池。


有個古老的詞,叫「擴大再生產」。

賺到的錢除了發工資之外,一定要投入到生產當中才能產生收益。

大部分常年盈利的公司,現金是很少的。

不過也有例外,比如蘋果,比如伯克希爾,手裡大把的現金。

這種公司的抗風險能力就極強。


盈利和虧損不是一時導致的,但是常年盈利,又是哪裡看到的呢?


開玩笑,能有幾個公司是常年盈利(那些巨頭企業不算啊)

大部分公司在盈利-擴張-收支平衡之間徘徊,更加別說國家提倡創業之後那些貸款創業的企業了。資金鏈一斷,直接崩盤。

個體商業戶最麻煩,除了少部分房東願意免除了,大部分只願意減免一部分(個體商業戶幾個月不賺錢,都在虧錢啊)。

還有好多地方,名義上減免房租,實際上以服務費的名義照樣收費。

還有就是因為企業鏈崩盤而崩掉的企業,原材料沒地方買(之前原材料公司倒閉),產品沒地方賣(之前合作方倒閉),類似企業也不少啊


主要看現金流、資產負債比這些的,之前盈利的錢可能投資擴產或利潤分紅了,未必剩很多。

有數據表明大部分公司的現金流只能維持3個月,受疫情影響,收入銳減,但房租、人工等成本確是剛性的,容易發生資金鏈斷裂。

所以國家和各地政府都出臺了很多中小企業扶持政策,從金融信貸、稅收減免、員工就業方面給予支持,防止公司倒閉潮出現。


就算沒有疫情,倒閉也是常態,常年盈利是少數。

即使常年盈利的企業,很多也是靠著貸款微妙地存活著,正常的營收可以維持採購、貸款、工資等,一旦出現疫情,平衡被打破,倒閉也是自然而然的。


公眾號「無坑法律」,關注可免費諮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