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情况下,为什么部分公司(不仅局限于上市公司,还包括个体商业户)可以常年盈利,却经不起几个月的销售冷淡期呢?难道常年盈利的钱不足以应对公司几个月的滞停吗?


华盛昌,中国最牛叉的上市公司!牛在哪里?并非近期牛气冲天的股价。而是它羡煞旁人的董事会,只有董事长一个人是男的,其他4个董事都是女的! 而且这4个女董事,分别是男董事长的:大太太、二太太、三太太、四太太,都是没领证的那种,且都为董事长生了下一代。难怪董事长在上市路演时这样感言:创业路上没有艰苦,满满都是幸福。 这几个女董事,分别管理著上市公司的财务、采购等要害部门。这种公司治理模式,在A股上市公司里确实特别罕见,不知道证监会发审委和保荐机构怎么看?


小学的时候经常会有奥数题,叫做一个水池里有两个口,一个口放水,一个口进水,问什么时候能够注满水池或者什么时候水池会空?

所有企业基本上都可以认为是一个蓄水池,一个口进水一个口放水,只是大家的蓄水量和流速不一样,换成专业辞汇就是营业收入跟总支出。盈利就是动态平衡下的蓄水池水量。

现代企业基本上都存在收入和支出、负债,这些构成企业的经济血液,跟人一样,只要血液不断流动,人就不会死。

但疫情的影响不是单纯的关掉了进水口,而且还加大了放水口。这种情况下,蓄水池的水能流多久,就看你的蓄水总量和流速了。

这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没有进水,只有出水,这个水池空只是时间的问题,只不过有些公司水流大一点,流速慢一点,空的慢。有些公司放水口粗,流速快,空的快。

总体来说,越是小型的企业(比如个体户、小微企业)就越容易死,因为他们的进出水口比例相当,同时蓄水池非常小。没有进水不用几天就能清空水池。


有个古老的词,叫「扩大再生产」。

赚到的钱除了发工资之外,一定要投入到生产当中才能产生收益。

大部分常年盈利的公司,现金是很少的。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苹果,比如伯克希尔,手里大把的现金。

这种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就极强。


盈利和亏损不是一时导致的,但是常年盈利,又是哪里看到的呢?


开玩笑,能有几个公司是常年盈利(那些巨头企业不算啊)

大部分公司在盈利-扩张-收支平衡之间徘徊,更加别说国家提倡创业之后那些贷款创业的企业了。资金链一断,直接崩盘。

个体商业户最麻烦,除了少部分房东愿意免除了,大部分只愿意减免一部分(个体商业户几个月不赚钱,都在亏钱啊)。

还有好多地方,名义上减免房租,实际上以服务费的名义照样收费。

还有就是因为企业链崩盘而崩掉的企业,原材料没地方买(之前原材料公司倒闭),产品没地方卖(之前合作方倒闭),类似企业也不少啊


主要看现金流、资产负债比这些的,之前盈利的钱可能投资扩产或利润分红了,未必剩很多。

有数据表明大部分公司的现金流只能维持3个月,受疫情影响,收入锐减,但房租、人工等成本确是刚性的,容易发生资金链断裂。

所以国家和各地政府都出台了很多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从金融信贷、税收减免、员工就业方面给予支持,防止公司倒闭潮出现。


就算没有疫情,倒闭也是常态,常年盈利是少数。

即使常年盈利的企业,很多也是靠著贷款微妙地存活著,正常的营收可以维持采购、贷款、工资等,一旦出现疫情,平衡被打破,倒闭也是自然而然的。


公众号「无坑法律」,关注可免费咨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