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自 《DBT技巧訓練手冊(上) (豆瓣)》

2個主要原因,從第八頁到第11頁。

  1. 生理上:生物脆弱性
    1. 負向的情緒易感性
    2. 對情緒線索的高敏感和衝動(主動控制能力低)
  2. 社會上:照顧的環境
    1. 不認可情緒的傾向,無適當的情緒表達規範
    2. 這種互動模式強化了情緒激發
    3. 孩子的性情與教養者不匹配
    4. 童年創傷的高相關

以下摘自P11

一般而言,情緒失調和BPD都是生理素質環境脈絡以及這兩者在成長過程中交互作用的結果。生物社會發展模式提出以下論點:

(1)極端情緒不穩定的發展是來自於孩童的個性(如情緒敏感度、衝動性),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會型塑並維持這種不穩定性;(2)生理脆弱與環境危險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會增強情緒失調與行為失控,造成負向的認知與社交後果;

(3)可辨識的特質與不良的因應策略會隨時間逐漸發展並交織成網路;

(4)這些特質與行為進一步增強廣泛性情緒失調的風險,因為它們會影響人際關係與社交功能,同時妨礙健康的情緒發展。請參考圖1.1的模型。


1、 遺傳基因:與很多精神類疾病一樣,因為邊緣型人格障礙多伴有精神類疾病的癥狀,所以同時基因遺傳有很重要的影響,並且直系親屬也會有相關癥狀。

2、 生物因素:既腦結構發育先天結構不良,海馬體和杏仁核容積異常。

3、 心理因素:邊緣型人格障礙除了先天,後天如果出現創傷,同樣會發生邊緣型人格障礙,例如:感情糾紛、家庭環境變故、過度保護、身體上的虐待和毆打。

Howard:(在線測試)邊緣型人格障礙 在線篩查測試邊緣性人格障礙?

zhuanlan.zhihu.com圖標Howard:(在線測試)精神科心理科門診常用測評量表匯總?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人格緣於父性和母性的結合,人格邊緣化背後的原型是父母感情的不穩定,最關鍵是自己怎樣理解他們的感情。


感受幸福和痛苦的能力都太過強烈,弱小的時候又沒有被呵護得太好。。。。。。。


這是一個諾貝爾獎級別的回答,網路上寫,有點傷感。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基本特徵是一種人際關係、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穩定以及顯著衝動的普遍模式,起始不晚於成年早期,存在於各種背景下】百度

這個病歷是指,一個人容易情緒突然失控,因為一點點不愛聽,不喜歡的言論,就會暴怒。因為情緒不穩定,人與人的接觸經常處於不怎麼融洽狀態。因此,經常對自己的立場,角色充滿各種曲解。

對於這方面的研究都比較表面化,找不到根源。

這個問題,幾乎是無解的。因此,我們進行一些分解形式的講解,希望懂得人能利用並普及。

原理:有兩個層次的原因。

1.自我虛像的缺陷。這是心理學普遍存在的理論,家庭因素,生理因素。其實,核心是嬰兒出生後,由於缺少身心與外界的接觸,沒有完整的把自我虛像補充完。到了青少年到中年期,利用這個模型應對社會,就會顯得總是卻東牆補西牆的感覺。

其實,就是從小沒有接受全面的自我訓練導致。這不是因為什麼原生家庭。而是,就算在富裕家庭出生,卻沒有父母的愛,沒有動手腳親身體驗的機會,沒有對自己能做什麼,做不了什麼有直觀認知,照樣也會出現這種性格缺陷。

2.意識清晰度不夠。自我虛像是對沒有心理訓練的人講的。所以叫二級解讀。更高的俯視角度,是因為意識清晰度不夠,因此經常陷入把幻想當真實的貓抓尾巴的怪圈裡。失去邏輯,失去客觀。如同視野降低等級一樣。

意識清晰度訓練一個月,就可以消除這種盲目的怪圈。不需要源頭,不需要任何資料,訓練就可以改善。百分之百的效率。

這些都是從實踐出發的。不是理論。不是邏輯。


一般是0-3歲照顧不周導致的。同樓上。簡易回答。


多數人格障礙都是由 注意力狹窄 所引起。

——曾奇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