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讚揚無私的偉大 利他的高尚

2貶低自私 利己行為

3 形成對比 然後批判


「自私」是人造出來的東西。

「自私」是人類社會的產物,倘若世界上只有一個人,便不存在「自私」,只存在「生存」。

利己和自私,都不是一個個體所能完成的事情。

若從個體角度而言,是結論和定義是包含著局限性的。

自私和利己都是在人類社會中需要生存所帶來的,和社會的溫度密切相關,和物質的充足密切相關,和個體以外的其他人相關,一個人自私不起來。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每個人都有天生的社會關係,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愛,表現得非常無私,所以說人的本質是自私的,是一句似是而非的屁話!


人的第一性的生存本能,自身定位,確立為我。所以人當然是自私的。

但是,人不是獨自存在的個體,而是集群性的,集群為一,為大我,這種」自「,也是深深切入到人的生命本能中。

集群分類,有小有大,包括小集體,家國親友,同種,同類,甚至延伸到動物,生物,世界。

時代和社會特性,對我與集群的大小觀念,有不同的塑造和灌輸,會強化或弱化人的自私認知。

所以,雖然人是自私的,但其實都是生存環境的催化。


一個簡單的論據,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平時人互相開玩笑,一塊開心。這事就超出了利己主義。看見別人被踹了一腳,自己也覺得不舒服。這事也超出了。亞當斯密認為人除了利己之外也願意和參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里和他人一起分享生命與經歷。


人的本質就是自私的啊。但是也毫不影響無私的偉大。它們矛盾嗎?

社會是複雜的,如果我們是作為一個社會觀察者,是不能夠簡單的去推崇無私或者自私的。無私只能作為一種自我要求,要求別人無私,而自己夾帶私心,這很明顯是耍流氓。人首先要非常誠實的看清人性,這是最最基本的,然後才有可能探討社會。

我們人類社會整體還是幼稚的,就是說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們也沒有辦法找到一種"絕對的真理"作為一種行為準則,來要求整個社會去做到,譬如說無私和自私這件事。隨便舉例,我早上兜里五塊錢,我想吃早飯,我想吃的豐富一點,我想吃兩個包子一碗豆漿一個雞蛋可不可以?對不起,包子店老闆說不可以,你大概只能買一個包子或者不吃雞蛋,你說是我自私還是包子店老闆自私?

或者再舉例,我在北京,我每天上下班單邊一兩個小時,我想買個車,我工作的地方離市區很遠,可不可以?北京市不幹了,那麼多車,堵車成那樣,那我不幹了,請你拿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北京自私還是我自私?

每個人的需求或多或少都有點自私的成分,放到經濟社會活動中,在經典經濟學裡假設就是在經濟活動中,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把這些需求形容一種貶義的"自私"是不公平的,也無助於我們客觀真實的了解世界,更無助於我們去解決社會中的矛盾。

那麼人類有沒有無私的時候,那當然是有的,我個人認為只有一種情況下人會表現出無私的成分:理想高於自己的時候。但是理想這種事情在我們這個時代有點模糊,有點淡化了。所以我們更應當要做的,是重新梳理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建立起說得通行得通的價值體系,這個時候在某些情況下,人的高尚的那一面,無私的那一面才能體現的多一些。

人人只在意眼前是沒有問題的,就是說這玩意兒也不會突破人性的底線,但是在人人只在意眼前的時候那自私的時候就會非常多。

一個可以站立的被很多人接受的理想需要厚重的文化支撐,所以這個是文化方面的問題。

我覺得我需要再強調一遍的是:社會的構成是複雜的,人類的行為方式,心理活動,也是複雜,需要我們誠實、細緻的去梳理思考,不能用簡單的自私或者無私去概括甚至要求別人。既不公平,也無助於現實問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