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做事或者說話,做完事或者說完話才想起當時怎麼不那樣做不那麼說,事後才知道之前應該怎麼怎麼做怎麼怎麼說,腦瓜疼


好好梳理下你說錯話和不會說是屬於下面哪種情況,對號入座,找到對應的提升方法,加油!!!

表達膚淺

多追問,多訓練自己的思考能力,提升對自己領域的認識深度。換位追問,如果你是其他人,你會怎麼想?如果是在過去或者未來,你會怎麼看?如果是世界各地不同的地方,你會怎麼做?多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

表達不準

先從簡單的事情開始表達,然後再將複雜的事情拆分成簡單的事情,進行表達,順序漸進,一口吃不了大胖子。結論先行,以上統下,歸類分組,邏輯遞進。

表達零碎

認知條理化,系統化。先重點後次要,先總結後具體,先框架後細節,先結論後原因,先結果後過程,先論點後論據。

提前深思熟慮形成框架、部分內容進行過初步的歸納與整理、剩下的才可能臨時發揮。

表達不了

多積累表達語句,慢的話多閱讀,求快的話就多背自己行業高手的話術,但是,這總歸是個長期的活。


不是表達能力 情商是基礎

多看書 多出去走走 多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比如說假期打工 做志願服務)


說明你在發言之前根本沒想明白當下的情況和你自己所處的立場。

開口之前先把自己發言想要達成的目的想明白了,搞清楚和你對話的人與你的利害/感情關係,對對方的性情有一個大致的判斷,不然不要開口。

現在開始,少說話,多聽,多看。

另外,開口前心裡得有個數,就是你說話對方很大可能不同意,不認可,你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和對方90%以上根本不一樣。這個世界,不一樣才是正常的。

因此說話切忌過於主觀。避免以「我想」「我覺得」「我認為」開始任何話題的描述。

所以如果對方不認同你的觀點,或者反駁了你,不要著急爭辯,回頭想想你為什麼要開始這場對話。

對話的目的不是贏,而是交流,乃至於「說服」,當然,你現在估計還上不到這一步。


你這跟我一樣,一個跟人交流太少,所以某些忌諱你不清楚,不知不覺就得罪人了,還有一個是自己的平時看書或者某些經驗之類的太少導致的,建議多看些書,多出去看看


經常說錯話或不會說,看似是表達能力的問題,實則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體現,考慮不到對方感受,無法站在對方角度思考,不知道自己身處什麼位置該說什麼話,會造成什麼影響。建議不要從方法技巧入手,心裡多裝幾個人,學會付出,學會為身邊人服務,自然就會表達了。


不要有這個習慣,以後會讓你很累。我以前也有這個習慣,老覺得之前說的這不對那不對,後面就變成隨時都在想自己哪裡錯了,後來看了篇文章這個好像叫反芻型性格,我覺得這種習慣很糟糕,說話不可能隨時都是完美的,說都說了,老去懊惱也沒有意義,其實大部分人不在乎你說了什麼,不要把自己陷入亂麻中。以後說之前可以先數三下想一想再說,和同事和朋友,說的內容和方式肯定不一樣。總之,不要太糾結於過去之中,說過的話也不要老想著解釋完美,平時注意就好了,向前看!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切記三思後行


不會說話就不要說,聽會說話的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