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自行車僅靠慣性就可以行駛很長的距離。在平滑的沒有海拔變化的路面上,有的自行車如果速度快的話,可以好長時間不用用腳蹬,僅靠慣性就可以高速行駛。但有的自行車一不用力,馬上速度就降了下來。除了與輪胎和路面有關係,還有什麼因素決定自行車6不6?

我知道輪胎打氣比較足的情況下自行車更溜。有一輛一般的自行車,能不能通過組裝讓它變得更溜?


單純考慮平路滑行的話:更順滑的前後軸,張力均勻的輻條,更圓的車圈,更高的胎壓以及完全無胎紋的外胎。

最重要的是:更大的自重帶來的大慣性


已經有大量測試了,主要損耗是車胎變形時吸收的動能,其中包括變形和內外胎摩擦,所以說同樣胎壓下無內胎更溜。

所以通過組裝更溜是可以的:換胎。一般同樣胎壓下,更重更硬的平胎比山地齒胎變形更少,能量損失更少。


水平有限,憑淺薄的一點知識和經驗說一說。

假設是同一輛車,同樣路面,剎車性能良好(碟剎不蹭碟,V剎、夾器不蹭輪):

1、胎壓越高,那麼能量損耗更小,也就是越「溜」

2、外胎越窄(窄胎的花紋很少,甚至沒有,最初看上去會有點不適應),那麼能承受的胎壓就越高,也就是可以更「溜」

3、前輪和後輪,包括轉軸(輪組、花鼓)越高檔,摩擦損耗越小,也就是越「溜」

其它(不一定是同一輛車):

1、質量越大,輪組直徑越大,那麼轉動慣量越大,運動狀態越容易保持,也就是容易保持高速

2、車架幾何越適合發力,騎起來人體做功就越直接,發力順暢,動力傳導直接,騎感就越「溜」

3、車架和輪組有破風設計,那麼風阻的影響就可以減少,也就是更「溜」

4、牙盤、中軸和鏈條對騎感也有影響,牙盤要不容易形變,中軸要盡量減少摩擦和耐損耗,鏈條要充分潤滑

5、合適的齒比也有影響,踩不動,和踩很快但是車很慢都不可取

6、彎把下把位、TT把都可以降低風的影響

7、質量輕起步快,騎感好,但是喪失部分慣性,其它條件相同時,保持高速的時間會相對較短。但是追求質量輕是趨勢,也是潮流,更是主流(負重旅行車之類的不討論)。


普通自行車不討論。運動自行車的話,看輪組。


我還以為這問題是版寵 @自行車皇帝爬土堆冠軍 提的呢


公路


只討論滑行阻力 且清潔程度一致

胎壓 輪胎接觸面積越大阻力越大

花鼓 珠擋花鼓沒培林花鼓滑行好

四培林二培林都差不多

潤滑程度

輻條 歪了影響鋼圈平衡 會蹭剎車皮

前叉 避震消耗滑行能量

質量 質量越大慣性越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