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論文發表在科學報告(http://www.nature.com)官網上,這篇論文的真實性如何,是否誇大了這次珊瑚所產生的相應特徵。

我很想知道這次事件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影響,請諸君暢所欲言!


這些年中,我們聽過無數關於環境保護的論調,見過無數生物滅絕前的悲鳴。

即使仍有少部分人堅定認為氣候變暖、環境惡化都是科學家們的驚天騙局,但大多數人也都承認,我們的環境,的確是在一點點惡化下去。

可即使如此,我們依然沒有料到,原來這個環境惡化的速率,比我們能想像地還要更加可怖。

前幾日,一份發在權威雜誌《科學報告》中的研究,讓很多外國媒體開始警覺。

——人類,是否已經站在了懸崖邊上?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或許,已經拉開了它的序幕?

來自美國、英國、德國、以色列等國的研究團隊於3月3日發表的研究指出——

在近些年,珊瑚表現出了一些特殊的生存習性,出現了與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時一樣的特徵。

珊瑚們,已經在為下一場大滅絕事件,做準備了。

最開始,科學家們只是想要研究近期珊瑚的數據,初衷本來只是為了保護珊瑚。

但當他們將近期收集到的數據與古生物學資料庫2.5億年以來的化石數據相對比,卻得到了一個讓人不寒而慄的結論

海洋學家大衛·格魯伯說:「當我們把所有結果統合在一起,那一刻,我汗毛倒豎。」

「我們不敢相信,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珊瑚表現出了在上一次重大滅絕事件中相同的特徵。」

「我們站在萬丈懸崖邊,而珊瑚,已經準備好了越過『滅絕』的這道邊界。」

科學家所說的珊瑚生存特性,正是基於6600萬年前的生物大滅絕。

那一次,地球的霸主恐龍就此消失,但珊瑚卻活了下來。

而珊瑚,是一種記載著歷史的動物,它的身體,就是史書。

它的骨骼會在死後遺留成為珊瑚本身,讓科學家們追蹤到2.5億年以來的珊瑚化石數據,看到在人類未出現之前發生的事情。

6600萬年以前,生物大滅絕的災害,篩選出了一部分生存特徵。

對於珊瑚來講,這些特徵就是高頻率的深水棲居,世界性分布、獨居或微小的群體、抗白化等。

滅絕倖存者特徵的摘要。綠色受到青睞,紅色被拒絕,灰色沒有影響。

在那次災害中,擁有這樣特性的珊瑚才能倖存下來。

而現在,珊瑚已經表現出了相似的性徵。

——在珊瑚眼中,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已經到來了。

珊瑚是一種美麗而脆弱的生物。在不了解的人眼中,它不過是在潛水時遇到的美景,又或是擺在家中的工藝品。

但實際上,珊瑚供養了海洋中四分之一的生物,為它們提供食物和庇護所。

雖然珊瑚礁僅占海洋面積的0.2%,但它們擁有約95,000種已描述物種,約佔海洋已知物種的35%。

如果珊瑚沒了,那整個海洋生態圈幾乎也全完了。

珊瑚是多樣、靈活和敏感的,哪怕是一點點的環境變化,就會引起珊瑚的「不安」。

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海水變暖、變酸已經讓珊瑚十分脆弱。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失去了世界半數的珊瑚礁。

老珊瑚被破壞,而新生的珊瑚,遠遠不能填補上這個缺口。

在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研究發現,這些綿延2000多千米的巨型珊瑚礁群中,新生珊瑚數量比歷史同期下降了89%。

新生珊瑚不再綿延,那麼老珊瑚也會在幾十年內被海浪逐漸瓦解。

而這次的新研究,也解答了之前的一部分疑惑。

為什麼這些老牌珊瑚群居地,卻沒有新生珊瑚了?

根據化石數據中學到的經驗教訓,在生物大滅絕中倖存的珊瑚不是熱帶珊瑚礁中的那些造礁者,而是小型,孤獨,生長緩慢和深居的珊瑚。

珊瑚已經拉響了「物種緊急狀態」的警報,開始進入「戰時狀態」,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做好準備。

珊瑚到了深海。

珊瑚開始世界性分布。

珊瑚開始不再群居,而是獨居,或是極其微小的群體。

珊瑚開始抗白化,開始耐酸。

這一切,都和6600萬年前的那一次生物大滅絕,幾乎一模一樣。

如果我們毫無作為的話,全球90%的熱帶珊瑚到2050年之前將遭遇滅頂之災。

一同消失的還有所有依賴它們而生存的魚類、野生動物和人類。

但珊瑚並不一定會滅絕。

珊瑚在面對生物大滅絕方面已經取得了成功,它從上一次生物大滅絕中存活了下來,它已經有了經驗。

但人類沒有那麼靈活,脆弱的靈長類動物並不具備這些生存特徵。

如果,下一次生物大滅絕到來……人類,絕不會是撐到最後、撐過滅絕的那個物種。

翻開史書,地球自從寒武紀以來,一共發生過五次生物大滅絕每一次都導致在較短的地質間隔時間內喪失了超過四分之三的物種生物多樣性。

第一次,是4.4億年前的奧陶紀大滅絕,全球氣候變冷,導致冰川鎖住水,海平面降低100-150米,85%的物種滅絕。

這一切,發生在短短的20萬年之中。

20萬年在地質歷史上不過短短一瞬,但對於生物來說,卻是永遠無法跨過的天塹。

第二次,是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大滅絕,同樣的原因,讓無數魚類死亡,海洋生物遭到重創。

第三次,是2.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大陸漂移導致的一系列地質活動改變了大氣中的含氧量,造成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96%的物種就此消失。

第四次,是2億年前的三疊紀大滅絕,原因不明的海平面下降後又上升,76%的生物滅絕。

然後,就是我們熟悉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大滅絕。

小行星的撞擊讓大氣層被黑雲覆蓋幾十年,陽光無法穿透,全球溫度急劇下降,植物和海洋藻類逐漸死去。

植物死去,然後是食草性的恐龍飢餓而死,然後是肉食性的恐龍在絕望和殘殺中緩慢滅亡。

稱霸地球1.6億年的恐龍,也在這一次大滅絕中成為了歷史。

而後,就是現在。

我們可能正在經歷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從人類工業革命出現以後,人類對地球環境肆意地改變,讓整個地球的生命維持系統已經不堪重負。

2015年,一份由斯坦福、普林斯頓和伯克利參與的研究表明:地球上脊椎動物滅絕率正迅急加速,目前已經達到正常水平的114倍。

這個速度,已經達到了以往大滅絕時期的水平。

自從1900年起,地球上脊椎動物滅絕數量已經超過400物種; 而在正常情況下,400物種滅絕一般需要一萬年以上的時間。

如果不改善現在的情況,包括地表植物大量砍伐、棲息地破壞、過度捕撈捕獵,將有75%的物種面臨滅絕。

美國麻省理工教授羅斯曼對次大滅絕進行了計算分析,確定了「災難臨界值」。

羅斯曼提出:一旦跨越臨界點,人類再做什麼都不重要,都無法挽回大規模物種滅絕的發生。

而2018年,他將這個災難臨界確定在了2100年。

我們平時,在發生什麼重大的事情的時候,都會笑稱「見證歷史」。

但或許,我們真的在見證歷史。

見證真正會被記載到地球厚重史書中的歷史。

滅絕,火山,海嘯,地震,大自然的每一個警示,都並不是為了她自己。

因為地球不會在乎,她經歷過無數地興衰,她見證過無數物種的源與滅。

人類不必喊著保護地球,人類能夠做的,人類需要做的,只是保護自己。

我們將6600萬年以前的白堊紀大滅絕,叫做恐龍大滅絕。警鐘早已敲響,氣候變化已是無法阻擋的進程,人類如果繼續視而不見無度揮霍,那麼當這一次滅絕真的到來時,地球未來文明或許會管這一次滅絕,叫做人類大滅絕……


不請自來~

昨天在微博看到一個類似自媒體號發了一個來源於梨視頻的短片,其他文章中有相應的截圖,大家對此問題比較關心,微博下的討論度也很高,由於我並不是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因此只能就自己對這個論文的一些想法進行回答。

首先,因為大家在表述上都用了《科學報告》的標題,對於日常不太關心或者涉及科研學術的朋友們來說,可能會覺得這是個權威期刊,重大研究成果。但是稍微起底一下就會知道,scientific reports是nature旗下的一個刊物,如圖一,影響因子4.011,雖然是jcr一區,但是中科院應該是二區或者更低,主要原因在於nature旗下期刊分為幾檔,排第一等的是Nature,在中國應該是極具國民度的top期刊,具體信息如圖二所示;其次是 Nature大子刊,如nature chemistry這種某個學科top期刊,影響因子也極高20+一般如圖三所示; ,再然後是更低一檔的Nature Communications(影響因子10+如圖4),最後才是scientific reports.scientific reports這個期刊可以看做是nature兄弟中的弟中弟,上面的文章有一定的水平,也不乏好文章,但是相對來講嗎,就我粗淺的不成熟看法,這個期刊還是有一定的水分的,並不能說是權威期刊。

圖1,web of sscience中scientific reports的信息

圖2 nature的影響因子以及學科排名

圖3 nature chemistry影響因子與排名

圖4 多學科top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ps是我夢寐以求希望能走運中一個的期刊hhhhhhhh

其次這個視頻的作者使用的原話應該是「來自美國、英國等多國的國際科學家團隊於3月3日發表在《科學報告》的研究指出,珊瑚表現出了與大約6600萬年前的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時一樣的特徵,這表明珊瑚正在為一場重大滅絕事件做準備」。咋一看國際科學家團隊,又是發表了論文,說珊瑚正在為一場大滅絕事件做準備,這裡就產生了兩個問題,「一樣的特徵」是指的什麼特徵?這個「大滅絕事件」指的是針對珊瑚而言還是全部生物而言?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們需要查看一下原文。由於不知道DOI號,只能看到題目等信息,因此我首先在web of science搜索了題目「Evolutionary Traits that Enable Scleractinian Corals to Survive Mass Extinction Events」結果如圖5所示,並沒有任何結果。

圖5 直接搜索題目,結果並沒有任何結果

考慮到可能存在一些特殊情況,於是我又查看了scientific reports的最近論文,一看嚇一跳,如圖6所示2020年的文章居然有300多篇了,果然是涉獵廣泛的一個多學科期刊~~~可以看到上面並沒有三月份的文章,最上面兩個2020年12月的,從第三篇文章開始就成了2020年2月,想來是三月的文章還沒來得及傳到web of science,於是只能去官網尋找。

圖6,按日期查找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文章

打開官網網站,直接搜索文章標題果然是有的,如圖7圖8所示

圖7官網搜索論文

圖8,找到論文原文

按照習慣粗讀論文,先看摘要後看結論,這裡解決了第一個問題,這個所謂的「特徵」指的是「We review this history and assess traits correlated with K-T mass extinction survival. Disaster-related 「survival」 traits that emerged from our analysis are: (1) deep water residing (&>100 m); (2) cosmopolitan distributions, (3) non-symbiotic, (4) solitary or small colonies and (5) bleaching-resistant.」感興趣大家可以自行翻譯,或者看我人工智障翻譯的味道「我們回顧此歷史並評估與K-T滅絕生存相關的性狀。從我們的分析中得出的與災害相關的「生存」特徵是:(1)駐留在深水中(&> 100 m); (2)世界性分布;(3)非共生;(4)單獨或小的菌落;(5)耐漂白。」

然後摘要繼續說到We then compared these traits to the traits of modern Scleractinian corals, using to IUCN Red List data, and report that corals with these same survival traits have relatively stable populations, while those lacking them are presently decreasing in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This shows corals exhibiting a similar dynamic survival response as seen at the last major extinction, the K-T. 我只是大致粗看了一下,認為核心觀點是他們通過與現存的珊瑚進行特徵對比,發現了具有這種特徵的珊瑚生存的還算OK,但是不具備這些特點的珊瑚則是表現出來數量與物種多樣性在下降的趨勢,然後提出了一個觀點:「這表明珊瑚表現出與最後一次大滅絕K-T相似的動態生存反應「也就引出了生物大滅絕的話題。

遺憾的是這個文章中並沒有「conclusion」部分,而是直接以「Discussion」,這就讓我得多費勁看才能知道歌詞大意,Discussion前面主要是對具有上述所說的共性的珊瑚具有更好的生存的原因進行了討論,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己去看,我並不想過多討論(如果不是不願意看那些圖表,誰會願意放棄這種裝逼的機會呢)

最終文章最後一段的總結如下作者認為,通過對上述兩個不同滅絕事件對比,發現了倖存珊瑚的相似性狀,「 imply that there is a basic mechanism which enables a coral to become a 「mass extinction survivor」 and which may be maintained for tens of millions of years. 」中間balabala不在贅述,然後又進行總結了說「珊瑚礁群落目前正在過渡到災難群落。」然後balabala對這個災難對珊瑚族群的影響以及後續的恢復表示了擔憂。最後「And unlike the Order Scleractinia, Primates do not possess analogous 「survival」 traits that enable some species to transcend major extinction boundaries, nor does Homo sapiens or any other Primate species, have a track record of mass extinction survival.」我認為這裡就很明確了,災難是珊瑚的災難,珊瑚表現出了與多年前生物大滅絕時相類似的特徵的族群容易存活,不具備這種特徵的珊瑚正在走向滅亡。PS在我個人的印象中,某地理課本上就有說澳洲大堡礁正在逐漸被破壞並且可能在xxxx年完全消失(對自己的記憶存疑)

最後我個人的話:管中窺豹,我們應該對現在的環境變化對物種多樣性的破壞進行反思,應該為保護多樣性進行努力,文章對我們起到一個警示的作用,珊瑚的大量滅絕背後是一系列的生物物種存亡問題,雖然不是與生物大滅絕划上等號,但是也並不是一個單一存在的問題。相對的,我們呼籲各國人民像中國人民學習,實幹,保護環境不要流於口號,形式主義,環保鬥士的「how dare u」是救不了環境的。換句話說,針對這一研究,我們並不需要恐慌,相應國家號召,提高自己的環保意識就夠了,個人認為沒有必要陷入生物大滅絕這種恐慌中,通篇文章也沒有確切的說會產生突然的物種滅絕天崩地陷。

最後,附上文章鏈接以及最後一段總結,如有錯誤,盡請指出。另外,允許轉載,最起碼要保留作者與出處/dog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0-60605-2?

www.nature.com

「We suggest that the similarity in traits allowing coral survival exists through two very different extinction events (Table 2) imply that there is a basic mechanism which enables a coral to become a 「mass extinction survivor」 and which may be maintained for tens of millions of years. Recognizing this, we might predict a long-term change in coral assemblages to more solitary, non-symbiotic communities, similar to early Paleocene assemblages. In this scenario, already evidenced in some of the world』s largest coral reef systems34, the dominance of corals in contemporary coral reefs may be replaced by algae or other invertebrates』 dominance, due to the los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low nutrient exploitation and structure building. A community shift in this direction will damage their reef-building capacity and structural complexity that supports the highest biodiversity among all marine ecosystems. This study provides alarming evidence that reef communities are currentl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ing into disaster communities, akin to previous extinction events. Recovery of coral reef ecosystems from the K-T mass extinction was slow (2–10 My), as judged by the Paleocene re-establishment of algal symbiosis39. While the slow recovery time of coral reefs following a mass extinction is distressing, we also call attention that Primates (the Order that also includes humans) are also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reatened with extinction61. And unlike the Order Scleractinia, Primates do not possess analogous 「survival」 traits that enable some species to transcend major extinction boundaries, nor does Homo sapiens or any other Primate species, have a track record of mass extinction survival.」


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正在白化,大堡礁也脫離不了這個災難,一年只生長1厘米的珊瑚已經夠慘了,這時全球變暖,珊瑚對海水的要求特別嚴苛,很快就會得病,要是人類再不重視起來,人類本身也逍遙不了幾天,因為珊瑚礁是許多動物的繁殖地,小丑魚就依賴著海葵,珊瑚礁簡直堪比陸地上的熱帶雨林,為海洋的生物多樣性提供著重大貢獻,而一旦珊瑚礁出現了問題,許多動物都將滅絕,這就是海底大滅絕啊!實際上,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已經為人類敲響了警鐘,全球變暖,如果再這樣下去,將達到一種不可逆轉的程度,兩極融化會導致沿海城市發生重大影響,而你想想發達的城市,世界知名的城市都建在河邊或者海邊,比如我們的上海,等其他城市。

回歸珊瑚礁,而珊瑚礁裡面的生物多樣性出現了問題,那緊接而來的掠食動物也會出問題,一些靠著珊瑚礁裡面的魚類而覓食的獵食動物會遭到重大影響,海洋大滅絕,就這麼開始了


說明人類對於環境迫害的認同和理解甚至還不如生物圈中的一株珊瑚。

首先,大堡礁的魚類會數量銳減。其次,附近的漁業會受到影響還有旅遊業(大堡礁算是特色)。

珊瑚大部分死亡了,說白了海洋的生物鏈就開始走向崩壞了,這會導致很多生物間接或直接地滅絕。

捕撈行業會出問題,海洋水質的穩定也會出問題。捕撈的問題如果很嚴重,會影響一部分的經濟和生活問題(魚的需求量還是很大的)。

有的國家還專門出口某些海產品。

這個腦補就好(阿根廷紅蝦挺好吃的)。

(我沒有詛咒阿根廷的意思,就是拿它那兒的標誌性紅蝦做個舉例)

下面這個就比較慘了,如果魚類大幅度死亡,像是依託捕撈業的城市,不得一堆人失業轉行。

到時候又引起就業競爭壓力大。

(同崗位又多了那波漁民轉業的競爭者)

政府給這群受損失的人貼補助啊,人們抗議補償待遇不行啊,搞得政府給他們找崗位啊亂七八糟的一大堆。

地方經濟倒退還得給這群人掏錢,政府支出壓力大啊巴拉巴拉。

而且珊瑚群消失的話,那麼水質凈化也會出問題b,海洋植物還是有很大的凈化作用的。

貌似有的植物還和魚類共生,魚類大幅度死亡了,它們也得數量減少……?

生物多樣性減少,環境容易被破壞。

連鎖反應不知道最後能變成啥樣。

總之,到那時候很多潛水愛好者估計就不會給澳大利亞貢獻機票錢了……

大堡礁以後要是沒了還是挺可惜的。


首先放上scientific report的原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0-60605-2

演化特徵使石珊瑚在大滅絕中存活了下來

文章中的研究對象,其演化特徵表現為1.居住於深海(&>100m);2.全球性擴散;3.無共生藻關係;4.獨居或小型個體;5.抗漂白性。

我們從第三點和第五點出發對珊瑚的特性做一個分析。

什麼共生藻?

藻類與珊瑚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共生藻進行光合作用給珊瑚給予能量,而珊瑚捕食為它提供食物。當失去了共生藻,珊瑚不再擁有色彩,也就失去了能量來源。也就會出現所謂的「白化現象」。

蟲黃藻是常見的共生藻

白化現象的發生,與海洋酸性提高或海水溫度上升有關。簡單來說,與人類活動(如防晒霜)有關,也與地球環境的變化有關。說到地球環境,那自然,與地球上的每一種生物都息息相關了。

可以說,珊瑚是一種極其敏感的海洋生物,其發出的信息是對於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預警。為什麼這麼說呢?這種在海底的動物(沒錯,珊瑚是動物),其實已經面臨著很大的危機了。

近20年,大堡礁珊瑚已經歷4次嚴重的大規模白化事件。

這對它們來說可能是致命的。

所以,研究中的那些珊瑚,演變出了無需共生藻,抗漂白的能力,那是在為生存做著鬥爭。

它們曾成功渡過了6600萬年前的大滅絕危機,如今它們再次為種群的生存努力著,也在為這個世界的其他種群敲響警鐘。這是對於人類的提醒,如果不做出改變,終有一天,地球也將成為我們無法生存的環境。

對於生物大滅絕對說法我們無需恐慌,但也請不要視而不見!

至於提問者所說的對我們的影響,或許也就是討論之後就被人們淡忘了吧

還有就是潛水看珊瑚塗防晒霜的行為可能會在更多地方被禁止。

以上,如有不對歡迎指正討論

文章來源:【微信:Tony帶誰在路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