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不同物種的繁殖能力不能一概而論:

  • 對許多物種來說,只剩一個個體,都不會意味著「已經滅絕」。一隻母蚜蟲、一隻交配完成的母蒼蠅、一隻交配完成的紅火蟻蟻后之類可以在一個新抵達的大陸上創造自己的種群、掀起災害,既能有性生殖又能無性生殖的各種單細胞生物就更別提了。
  • 另一方面,對某些動物物種來說,「只剩一對」當然是極度瀕危,「只剩幾百隻」你都不一定能將其滅絕趨勢擋住
  • 許多植物物種本就是三倍體、五倍體之類不能有性生殖的多倍體,是靠無性生殖擴充數量的,人家物種誕生的時候就1個個體,慢慢地變成一小片、一大片,三倍體香蕉之類東西還被人類搬運到了世界多地。
  • 人類可以對植物體細胞進行培養、讓其長成完整的植株,這意味著一個植物物種只剩0個個體、幾塊含有活細胞的碎片,都不能確保其已經滅絕。

「殘存數量太小,人類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沒救過來」的主要是海龜、犀牛之類本身繁殖能力有諸多問題的動物。但這也是因為人類投入的經費不夠多、動用新技術不夠積極

  • 例如,你關注「只剩1對,近親繁殖」的話,大可將其生殖母細胞取出來培養並輻照誘變、CRISPR剪掉你不想要的遺傳病基因或用病毒載體攜帶你想要的基因放進去。
  • 鳥類胚胎之類平常有殼的東西其實可以在沒有殼的情況下培養。現實中人類已經在實驗室里孵化過無殼鳥蛋,也就是無殼恐龍蛋。鵪鶉、雞等都是可以的:

  • 哺乳類相對麻煩點,你可能需要找演化上和其分支較近的物種來代孕,這是「復活猛獁象」的主要阻力:實驗室養不起大象。人造子宮目前不善於培養極度脆弱的哺乳類胚胎(人類早產兒也是類似的情況,往往是「你搞ECMO我就敢腦出血死亡」的狀態)。猛獁象的有生物活性的細胞核已經被重造出來,但沒有經費來開展進一步工程。
  • 2003年,人們用克隆技術復活了人類親手滅絕的比利牛斯山羊,但小羊肺部有缺陷、出生後只存活了7分鐘。這物種在人類手中滅絕了兩次。

你看到了:已經滅絕的物種可以被複活。

在物種層面,只要有足夠的經費,人類的技術可以通過有機合成與細胞培養來重建知道完整基因組的已滅絕物種,可以加入半窮舉過程來重建不知道完整基因組但知道大致特徵的已滅絕物種。而且,一個物種滅絕之後,該物種的祖先物種還生存的場合,可以再創造出和該物種極度相似乃至基因上視為同一物種的新物種,在人類操作下特別容易(因為許多物種其實是能夠自交或無性繁殖的種間雜種,人類可以反覆進行一樣的操作來讓它們在滅絕後重生),在自然界例如不會飛的白喉秧雞的自然復活[1]

40萬年前,從馬達加斯加飛到阿爾達布拉島的白喉秧雞演化出一些適應當地環境的特徵,包括失去飛行能力,成為新物種。13.6萬年前,該物種隨阿爾達布拉島被大海淹沒而滅絕。10萬年前,該島浮出水面,從其它島嶼飛來的白喉秧雞很快適應了該環境,並再次演化出不會飛的白喉秧雞。

基因工程方面的案例是,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醫學微生物及免疫學教授戴維·埃文斯在2017年成功製造出在1980年滅絕過一次的馬痘病毒,那是天花病毒的類似物,基因組規模是21.2萬個鹼基對。

  • 他們的實驗花費了半年時間和10萬美元成本,所用DNA原料可通過網購獲得。辦法是基於馬痘病毒序列和痘苗病毒末端序列先合成10個DNA片段,再將這些DNA片段置入感染了兔纖維瘤病毒的細胞培養物中進行重組,激活為具有感染力的合成嵌合體馬痘病毒。

由於對天花病毒捲土重來的畏懼,WHO條例和許多國家政策都禁止製造天花病毒,實驗室也不允許製造超過20%的天花病毒基因,製造和售賣DNA片段的公司被要求「自發」進行登記,以避免顧客訂購某些病毒材料,除非他們有正當理由。不過WHO官員自己也知道,要控制全世界所有生產核酸的公司是不可能的。生物恐怖主義早已不需要大規模組織的支持。

參考

  1. ^https://academic.oup.com/zoolinnean/article-abstract/186/3/666/5487031#


不一定,放寬到「生物」的話,有些植物就算是嚴格的異株繁殖,而且只剩一棵無法授粉,也有可能靠人工的營養繁殖存在下去。

瓦葦類花卉里有個極其稀有的品類叫「白寡婦」(Haworthia mutica White Widow),這不是個獨立物種,是摩迪卡壽(Haworthia mutica)裡面的一個產地品種而已,但它的情況換成獨立物種也一樣。它是由M. B. Bayer在南非採集的,當時Bayer發現一個產地的摩迪卡壽性狀和其他地方的不同,葉面上帶有白色的雲窗,就去採集了一株個體,但幾年後他再去產地的時候,那片地已經變成了農場,這批與眾不同的摩迪卡壽因此絕跡。

但他最早採集出來的那一株成活了,現在全世界的「白寡婦」都是那株的葉插或組織培養後代。這種情況在園藝品種里很常見,比如大多數捕蠅草園藝種、所有席克氏仙人球都是無性繁殖的,但在沒經過人工選育的原始種里很少見。


回答這個問題,只需要倒過來操作就行了。

任何一個有性繁殖的新物種的誕生,都是從一對可生育的生物開始的。。。

[完]


別說一對,一隻都不一定滅絕。

一些昆蟲,蛙類,蜥蜴是可以孤雌生殖的。有些種類雄性就是滅絕了,至少人類就沒發現過他們的雄性,孤雌生殖延續的後代。


不能說100%,但是可以說99%,剩下1%取決於近親繁殖能否成活。

很多人印象裡面,近親繁殖會有很大概率出現基因缺陷,從而導致滅亡,但這個不是絕對的。因為相對於生存本身的危機來說,近親繁殖的那點缺陷根本就不是事,實際上自然界普遍存在近親繁殖。近親繁殖的缺陷是在物種內卷的時候才會暴露,但大多數情況下,生物的生存實際上是在和環境還有其他物種在競爭。

其實最根本的問題是這個物種為什麼只剩了最後一對可生育生物,如果是因為環境原因或者是競爭劣勢,那麼就算是剩一對也沒用,因為滅絕早晚的事(不考慮突然被人類發現然後人工繁殖的情況)。如果這個物種本身仍然擁有很大的生存優勢,但是因為一些不可抗力比如天災導致大規模減員,那麼天災結束之後,這些物種是可以繼續存活的,哪怕就剩下一對,只要生存優勢還在,而且一兩代之內不出事,那麼就有很大希望能夠開枝散葉。

但還有一個問題,大規模多代近親繁殖可能會帶來物種整體性狀的改變,甚至染色體數目都可能出現變化(如果最初幾個親代裡面有可生育的染色體變異的話),那這個還是不是原來的新物種就真的不好說了。貌似有人算過,在人工選擇或者說定向繁殖的壓力作用下,近親繁殖只要5-10代左右,就可以培植出一個全新的亞種,如果有意誘導染色體變異並進行篩選,甚至可能3-5代就能創造出一個新物種。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